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比较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企业性质视角,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我国五星级酒店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但年均TFP增长率为-3.4%;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差异明显,其中集体企业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一枝独秀,年均TFP增长率达14.6%;内资酒店得益于规模扩张而使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外资酒店,但外资酒店TFP增长率及技术进步增长率要比内资酒店分别高出2.7%和6.5%。目前我国酒店业增长属于规模驱动型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应当促使酒店业从规模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
  关键词:五星级酒店;企业性质;TFP增长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转变;技术进步贡献率;规模驱动型增长;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
  中图分类号:F719.2;F0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401010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我国酒店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国酒店业受外资酒店集团资本、品牌的冲击较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一、二线城市里高星级酒店几乎都姓“洋”,且许多国内酒店投资商在选择管理公司时也常会把目光投向国际知名品牌。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酒店在我国进一步纵深扩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引发外资酒店集团投资兴趣,推动了外资酒店业在我国的新一轮扩张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五星级酒店达506家,其中外资酒店127家,所占比例为25%;全国五星级酒店房间数共181 072间,其中外资酒店51 160间,所占比例为28%;全国五星级酒店固定资产投资额共13 921 411万元,其中外资酒店4 584 400万元,所占比例为33%;全国五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共4 317 439.8万元,其中外资酒店1 409 147万元,所占比例为33%。可见,外资酒店已占据中国五星级酒店业的1/4及以上。外资酒店集团的全面进入,必然会对我国酒店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我国酒店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为核心,不断增强竞争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酒店业的绩效如何?内资酒店和外资酒店在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目前中国酒店业属于何种增长模式?现有文献对中国酒店业绩效问题的研究涉及较少,仅有的几篇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在定性研究方面,成巧云(2011)针对当前我国星级酒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从指标体系、指标获取标准、指标权重以及绩效评价模型四个方面对星级酒店绩效评价体系作了定性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彭建军和陈浩(2004)采用DEA方法的CCR模型对京、沪、粤三地1999—2002年的星级酒店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整体而言上海市星级酒店的相对效率比北京和广东要高。生延超和钟志平(2010)针对我国饭店业发展路径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还是技术进步提升问题,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97—2007年我国31个省区饭店业的TFP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饭店业发展既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其TFP增长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总体上中国饭店业增长仍属于粗放式增长。
  综上可见,已有文献对酒店(饭店)业绩效评价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但是,这些文献无一例外地忽视了不同企业性质酒店的绩效差异,特别是没有分析内外资酒店的绩效差异。本文基于企业性质视角,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效率进行分析,着重比较内外资五星级酒店的效率差异,进而对我国酒店业的增长模式进行更深入的解析。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拓展:(1)研究视角上,区别于类似文献从地区差异视角研究星级酒店绩效,从企业性质视角比较内外资酒店的效率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外资星级酒店进入对内资星级酒店发展的影响;(2)研究维度上,不仅对静态效率进行了分析,还对其动态生产率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对酒店绩效的评价更为全面(而已有文献仅从某一个维度出发进行绩效评价,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3)研究方法上,在对静态效率进行测度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相比类似研究采用的基于DEA的CCR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能够有效弥补一般DEA模型无法对有效决策单元(DMU)进行进一步区分的缺陷,从而可以比较有效决策单元之间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1.模型构建(1)超效率DEA模型
  经典的CCR模型(Charnes et al,1978)在计算效率值时经常会出现多个有效决策单元(即效率值为1)的情况,此时,我们无法进一步对这些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比较分析(钟杏云 等,2012)。为了弥补这一缺陷,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对比问题。超效率DE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对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将被评价的决策单元排除在决策单元的集合之外。这样,对于没有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其生产的前沿面不会发生变化,评价结果与CCR模型相同;对于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超效率DEA模型将其生产前沿面进行重新计算和推移,使得超效率DEA模型最终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大于经典CCR模型效率值。
  朱承亮: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比较研究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有m个投入和s个产出,分别用投入变量x和产出变量y表示,则超效率DEA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min[θ-ε(mj=1s-+sj=1s+)]
  s.t.nj=1,j≠0λjxj+s-=θx0
  nj=1λjyj-s+=y0
  s+≥0,s-≥0,λj≥0 (1)
  式(1)中,θ为决策单元的有效值,s+和s-为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2)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Fare et al,1994)运用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来定义,用来描述不需要说明具体行为标准的多输入、多输出生产技术。输出变量的距离函数定义如下:
  Di(x,y)=infθ:(x,y/θ)∈P(x)(2)
  式(2)中,x和y分别表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矩阵,θ表示定向输出效率指标,P(x)定义为生产可能集。从t时期到(t+1)时期,度量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Mi(xt+1,yt+1;xt,yt)=Dti(xt+1,yt+1)Dti(xt,yt)×Dt+1i(xt+1,yt+1)Dt+1i(xt,yt)1/2(3)
  在式(3)中,(xt+1,yt+1)和(xt,yt)分别表示(t+1)时期和t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0和Dt+10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Tt为参照的时期t和时期(t+1)的距离函数。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被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P)。根据Fare(1994)的研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还可以相应地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C),即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被分解为:
  Mi(xt+1,yt+1;xt,yt)=EC(xt+1,yt+1;xt,yt)×
  TP(xt+1,yt+1;xt,yt)=SC(xt+1,yt+1;xt,yt)×
  PC(xt+1,yt+1;xt,yt)×TP(xt+1,yt+1;xt,yt)(4)
   在式(4)中,技术效率(EC)测度了从t时期到(t+1)时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生产前沿边界的追赶程度,技术进步(TP)测度了技术边界从t时期到(t+1)时期的移动,规模效率(SC)衡量了决策单元是否处于最佳规模状态,纯技术效率(PC)是指短期内不含规模因素的组织效率。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绩效进行分析本文关于五星级酒店绩效的研究是基于投入产出面板数据的研究,因此,数据可得性导致了本文研究时限截止为2009年。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本文主要研究出发点在于比较内外资五星级酒店绩效差异,从而论证我国酒店业的增长模式,研究结论是趋势性的,在较长时期内是不会过时的。 ,重点探讨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的绩效差异。按照企业性质,将我国五星级酒店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另一类为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是静态效率分析还是动态生产率分析均需涉及酒店业的投入产出指标,借鉴已有研究基础,本文将房间数(间)和固定资产投资净值(万元)作为投入指标,并按照2002 年的不变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投资净值指标进行了折算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研究中一般均将从业人员作为劳动投入指标,由于本文研究视角的差别,在现有统计年鉴和数据库中找不到五星级酒店的从业人员的分类数据,因此,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房间数(间)作为投入指标之一。一般而言,酒店房间数的多少反映了酒店规模的大小,从而也间接反映了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多寡,因此,采用房间数代替劳动投入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将客房出租率(%)和营业收入(万元)作为产出指标,也按照2002 年的不变价格指数对营业收入指标进行了折算。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国研网数据库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表1按照内外资企业类型给出了五星级酒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1可知,2002—2009年,内资五星级酒店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是外资企业的将近2倍;但是,在房间数、客房出租率以及营业收入方面,外资五星级酒店要显著优于内资五星级酒店。
  表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变量单位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内资
  酒店房间数固定资产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间万元%万元20 0701 493 03848.02538 87166 8665 663 79462.071 637 57043 1843 607 78756.721 123 40516 5421 501 7574.58442 371外资
  酒店房间数固定资产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间万元%万元37 6361 139 67049.181 005 1951 636 4453 432 75169.961 636 4451 096 1611 939 74863.221 353 260669 754921 1917.68233 553
  三、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本文从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两个维度对我国五星级酒店绩效进行分析(基于MAXDEA软件运算),阐述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特别是内外资五星级酒店之间的绩效差异,并论述我国酒店业的增长模式。
  1.静态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的测度
  表2给出了基于超效率DEA测度的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效率值。整体而言,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平均效率为1.217,这说明其效率较高,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从时间趋势来看,我国五星级酒店效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1.210波动上升至2009年的1.368,目前正处于上升空间。从企业类型来看,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的效率差异明显(见图1),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其他内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效率值分别为1.566、1.468、1.291、1.215、1.168、1.002和0.807),其中仅集体企业效率值低于1,处于无效状态。从内外资酒店效率差异来看,内资五星级酒店效率要高于外资五星级酒店,内资五星级酒店平均效率值为1.269,而外资五星级酒店平均效率值为1.085;从时间趋势来看,内资五星级酒店的效率在2003—2004年低于外资五星级酒店,之后不断追赶并超越了外资五星级酒店效率,而此期间外资五星级酒店的效率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见图2)。
  表2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的效率值
  企业类型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平均国有企业1.0751.0001.0921.4371.1631.2651.4331.2581.215集体企业0.2900.8360.5991.0031.0430.7100.9091.0640.807股份合作企业1.9250.4210.9051.6551.4342.1041.1050.7811.291私营企业2.1711.5741.2611.3601.1171.0151.5721.6721.468其他内资企业0.8951.1361.2451.4261.7531.3601.9832.7331.56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41.0821.3441.2331.3211.2511.0880.9731.168外商投资企业1.0630.9451.0601.0040.7751.0051.0731.0921.002内资企业平均1.2710.9931.0201.3761.3021.2911.4001.5021.269外资企业平均1.0591.0141.2021.1191.0481.1281.0811.0331.085整体平均1.2100.9991.0721.3031.2291.2441.3091.3681.217图1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雷达图
  图2内外资五星级酒店效率比较
  2.动态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测度
  表3给出了基于Malmquist指数测度的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TFP及其分解情况。整体而言,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TFP增长率为负值(年均TFP增长率为-3.4%);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情况来看,我国五星级酒店TFP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技术进步率出现了负增长(年均技术进步率为-5.6%)。而技术效率值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这印证了上述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得出的“我国五星级酒店平均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的结论。进一步分解可以发现,我国五星级酒店业技术效率的两个分量均出现正增长,其中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7%,规模效率年均增长率为1.6%,可见我国五星级酒店技术效率增长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总体而言,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TFP呈现负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出现大幅下滑,而且技术效率增长速度追赶不上技术进步下滑速度;我国五星级酒店业增长属于规模驱动型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可见,提高我国五星级酒店TFP增长率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其技术进步率,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我国五星级酒店业增长模式——从规模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
  表3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生产率指数及分解情况
  企业类型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国有企业0.9890.9901.0000.9890.979集体企业1.1930.9601.0681.1171.146股份合作企业0.9650.8200.9910.9740.791私营企业1.0000.9051.0001.0000.905其他内资企业1.0350.9621.0021.0330.99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9950.9910.9970.9980.985外商投资企业1.0010.9931.0001.0010.995内资企业平均1.0360.9271.0121.0230.963外资企业平均0.9980.9920.9991.0000.990整体平均1.0230.9441.0071.0160.966
  从时间趋势来看,我国五星级酒店TFP仅在2002—2003年、2004—2005年以及2006—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正增长,年均TFP增长率分别为0.4%、19.6%和0.9%,其余年份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见表4)。值得注意的是,在TFP正增长的3个时间段中,2004—2005年与另两个时间段的TFP增长有着显著区别:其一,在TFP增长幅度方面,2004—2005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9.6%;而另外两个时间段的增长幅度很小,分别为0.4%和0.9%。其二,在TFP增长来源方面,2004—2005年五星级酒店TFP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此期间技术进步率出现了正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3%,且超过了此期间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5.9%);而另外两个时间段的TFP增长来源主要在于技术效率增长,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和6.2%。
  从企业类型来看,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生产率差异明显(见图3),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集体企业、其他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生产率分别为1.146、0.996、0.995、0.985、0.979、0.905和0.79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前部分得出“在不同类型企业中仅集体企业效率值低于1,处于无效状态”的结论,但是此处我们发现,在不同类型企业中,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其TFP增长率为正值,年均TFP增长率为14.6%。得出看似“矛盾”的结论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了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者属于静态分析,而后者属于动态分析(王兵 等,2011);二是说明了仅从某一个维度出发进行绩效评价,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有偏差,而静态效率分析和动态生产率分析的结合,会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符合现实,也更为全面。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集体企业五星级酒店处于静态无效率状态但TFP增长率为正值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规模扩张(集体企业五星级酒店规模效率最高,年均增长率为11.7%)。
  表4历年我国五星级酒店生产率指数及分解情况
  时间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2002—20031.0540.9531.0131.0401.0042003—20040.9960.8931.0090.9870.8892004—20051.0591.1301.0411.0171.1962005—20060.9600.8810.9930.9670.8462006—20071.0620.9501.0001.0611.0092007—20081.0620.8651.0011.0610.9192008—20090.9780.9580.9940.9830.937平均1.0230.9441.0071.0160.966
  图3不同企业性质酒店生产率雷达图
  图4不同企业性质酒店技术进步率雷达图
  在TFP分解指标方面,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在技术效率方面,仅集体企业、其他内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五星级酒店呈现正增长趋势;在技术进步率方面,外资企业表现强势,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五星级酒店分别排名前二(见图4);在纯技术效率方面,仅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五星级酒店呈现负增长;在规模效率方面,集体企业五星级酒店表现出良好的规模优势,此外,其他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五星级酒店规模效率也呈现正增长。
  从内外资酒店生产率差异来看,在考察期内,整体而言外资五星级酒店TFP要高于内资五星级酒店。外资五星级酒店平均TFP为0.990,而内资五星级酒店平均TFP为0.927,尽管内外资五星级酒店TFP增长率均为负值,但外资五星级酒店TFP增长率要比内资五星级酒店高出2.7个百分点。从TFP分解指标来看,内外资五星级酒店在绩效方面也表现出显著差异(见图5)。内资五星级酒店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外资五星级酒店,分别高出3.8百分点、1.3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可见内资五星级酒店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外资五星级酒店的主要原因在于内资五星级酒店的规模扩张(2002—2009年内资五星级酒店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外资五星级酒店的近2倍)。但是,在技术进步率方面,外资五星级酒店要显著优于内资企业(2002—2009年外资五星级酒店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992,而内资五星级酒店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963;尽管内外资五星级酒店技术进步增长率均为负值,但外资五星级酒店技术进步增长率要比内资五星级酒店高出6.5个百分点)。图5内外资企业五星级酒店生产率及分解比较
  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进步在促进酒店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酒店产品功能和质量等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技术进步对酒店业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酒店开发、酒店产品和酒店营销等“硬”的方面,还表现在促使酒店管理思维现代化、引导酒店管理方法科学化、推进酒店企业管理创新等“软”的方面(生延超 等,2010)。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知,内资五星级酒店在技术进步方面显著落后于外资五星级酒店,这说明中国酒店业不仅受到国外酒店集团资本、品牌的冲击,而且在技术要素的配置上也显现出了滞后,警示了我国五星级酒店业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结论与启示
  对酒店绩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是认清及转变我国酒店业增长模式的前提。本文基于企业性质视角,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绩效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了内外资五星级酒店的绩效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五星级酒店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平均效率值为1.217,但其年均TFP增长率为-3.4 %,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负增长;(2)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绩效差异明显,集体企业处于无效状态,但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使其TFP增长一枝独秀,年均增长率为14.6%;(3)内外资五星级酒店绩效差距明显,内资酒店得益于规模扩张而使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外资酒店,但外资酒店TFP增长率及技术进步增长率要比内资企业分别高出2.7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五星级酒店业增长属于规模驱动型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尤其是内资五星级酒店的技术进步显著落后于外资五星级酒店。因此,应当积极转变我国酒店业的增长模式,使其从规模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我们应当坚持“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外资五星级酒店在技术进步方面的长处,坚持“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应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酒店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酒店产业创新体系:(1)作为酒店业行政管理主体,政府应该具备超前的战略意识,从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方面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适度引导,在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中增加科技运用的权重,强化技术的重要性,从制度层面上更有力地推进我国酒店业的技术进步;(2)企业在提升酒店业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当强化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科技理念,从而理性地、战略性地将先进技术引入并应用于酒店业;(3)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机构智力外脑的外部支撑作用,使科研教育机构成为我国酒店业技术进步的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成巧云.2011.星级酒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研究[J].管理现代化(1):3234.
  彭建军,陈浩.2004.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J].旅游学刊(2):5962.
  生延超,钟志平.2010.规模扩张还是技术进步:中国饭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评价——基于非参数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J].旅游学刊(5):2532.
  王兵,朱宁.2011.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经济研究(5):3245.
  钟杏云,方鹏程,刘群玲.2012.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4):2229.
  ANDERSEN P,PETERSEN N. 1993.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39:12611264.
  CHARNES A,COOPER W,RHODES E.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429444.
  FARE R,et al. 1994.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668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Fivestar Hotel with Different Enterprise Ownership
  —On Transition of Growth Model of China’s Hotel IndustryZHU Chengliang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nterprise ownership, by using superefficiency DEA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 the static efficiency and dynamic productivity of China’s fivestar hotels during 20022009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China’s fivestar hotels stay at relatively efficient state but their average annual TFP growth rate is 3.4 percent,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fivestar hotels with different ownership, among which the fivestar hotels with collective ownership outshine others based on their scale enlargement and their average annual TFP growth rate reaches 14.6 percent, however, the fivestar hotels with domestic capital result from their scale enlargement so as to make their technical benefit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tels with foreign capital, but TFP growth rate and technical progress growth rate of the fivestar hotels with foreign capital are 2.7 percent and 6.5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tels with domestic capital respectively. Currently, China’s hotel industry growth belongs to scaledriven growth and has low techn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as a resul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boost hotel industry from scaledriven growth to technicalprogressdriven growth.
   Key words: fivestar hotel; company ownership; TFP growth ra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echnical benefit; scale benefit; growth mode transition; techn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scaledriven growth; technicalprogressdriven growth
   CLC number:F719.2;F061.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4)04010108
  
  (编辑:南北,段文娟)
其他文献
摘 要:金融市场间的相关性研究是金融风险测度及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选取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我国的创业板指数(399006)和中小板指数(399005),根据两大指数收益率序列,建立DCCGARCH模型和Copula模型分别计算两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很强并具有稳定性;(2)Copula模型考虑了市场间的非线性因素
期刊
摘要:文章立足中国纵向限制竞争的现象和立法现状,分析了纵向限制竞争的现实表现,阐明了纵向限制竞争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探讨了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以及构建和谐竞争秩序对中国规制纵向限制竞争所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纵向限制竞争;垄断;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竞争机制成为经济生命力的核心内容,而不正当竞争则是毁败市场经济生命力的罪恶渊薮。“构建社会
期刊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的重要地位显示了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利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四省(市)27家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考虑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模型,对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治理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国有属性特征较为明显,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对集中型股权结构特征又产生消极影响;较高的股权制
期刊
摘 要:共享价值是一种融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要素的新型价值创造方法,旨在平衡企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突。选取2010年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112家深、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绩效,以企业采用的共享价值措施数量衡量共享价值,运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样本的共享价值措施变量数据,分析共享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共享价值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说明企业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越多,企业
期刊
摘要:“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之后,面临着“人员全覆盖”的挑战,而缴费水平和档次的设置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以及缴费能力是决定参保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主要由于农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预期收益较低和缴费补贴激励不足,而年龄
期刊
摘 要: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博弈支付矩阵,对水电开发项目中开发者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进化博弈分析,分析表明,可使水电项目成功开发的最佳稳定点或策略是开发者低成本和生态环境修复低成本。应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实现水电开发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拓宽水电开发项目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水电开发管理,推进水电项目有序开发。  关键词:水电开发;进化
期刊
摘要: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
期刊
摘要:以我国A股2004—2011年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APM、Gordon、OJ和ES模型估算其平均股权资本成本,检验国有企业集团控股政府层级、终极股权结构长度和宽度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于地方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终极股权结构长度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而终极股权结构宽度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相对于延
期刊
摘要: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下的水库移民是特殊的贫困人群。对五强溪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的实地调研表明,其生存空间狭小,可资利用的资源窘迫,权利难以伸张。目前,我国大部分移民资源的贫乏导致其权利无法伸张,进而产生普遍的移民贫困;因此,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政策手段来推动移民权利的实现及其能力的提升,帮助其摆脱资源贫乏状态,进而促进安置区经济发展、消除移民贫困。具体来说,需要发展市场经济以促进公平交易和自主发
期刊
摘要: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