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小伙子潘灏在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第二期登台后,以黑马之势一路杀进决赛。一次节目上,主持人称他“灯谜唐伯虎”,他错愕了一下,后来求证才知是有谜友称他为“谜界四大才子”之一。后来有人问他这“四大”都是何人,他笑说:“‘八大山人’即是朱耷一人,‘四大才子’也是我一人。”大家都被逗笑了。
对于总决赛关键时刻惜败给甘肃选手王少鹏,无缘“灯谜王”的称号,潘灏不无遗憾:“我们前面都战成平手,最后只好以抢猜1条灯谜来决出胜负,结果我就慢了一点点。”
不过,棋逢对手、快意江湖的厮杀拼斗带来的快感,让潘灏很快就把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遗憾放下了。他说:“在比赛中学到了很多,知名度也提高了,对以后推广灯谜文化很有帮助。”
误打误撞,“IT男”进“谜局”
今年34岁的潘灏在福州软件园内一家IT公司上班,在计算机领域颇有建树。而他并非科班出身,大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接触计算机行业是源于偶然。
大学期间,潘灏参与了导师的一个课题,课题组中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与他们的合作接触中,潘灏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计算机,于是开始学习相关知识,毕业后就成了“IT男”。潘灏把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了职业,这和他与灯谜“相识相知”的缘分,说起来有些相似。
2001年的一天,潘灏无意间开始了向灯谜世界探索的历程。“上网时,看到QQ群里好多网友都在玩灯谜,他们几乎是瞬间报谜底,似乎不需要任何思考时间。就是那种冲击感,让我一下着了迷。”
潘灏从小就偏爱智力游戏,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填字游戏等他都颇为擅长。接触了灯谜,他才发现,与其他智力游戏相比,灯谜无论是内容还是题材,涵盖面都更广泛,而且玩灯谜可以让自身的知识储量最大化地积累和展现。
一开始,潘灏利用各种书籍和网络查找灯谜相关的信息资料,大量地阅读。他回忆说:“最初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研究,就是为了在前期能摸清灯谜的规律,也让自己的文化积累更加充实。”
3年后,潘灏终于可以独立创作灯谜。这些年,他创作的灯谜不计其数,仅在2013年一年时间里,他就创作出了750条,平均每天创作2条。
“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会立即想到能不能把它做成灯谜。”潘灏说,自己不管是在等公交车,还是饭后在路上散步,看到什么新闻,听到什么消息,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猜灯谜的逻辑去思考问题,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采访的时候,潘灏一看到记者递上的杂志,当场就创作了一条灯谜,用时仅10秒,谜面为“幸甚至哉,立于世间”,谜底便是本刊刊名——《福建人》。“时间太紧,没能好好琢磨,”潘灏说,“这个谜面勉强成立,但不是太满意。”
13年坚持,灯谜传承是心愿
问起潘灏为何能对灯谜如此专注,他解释说,13年来,猜灯谜、创作灯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也给他带来了颇多乐趣。
“灯谜的核心是对‘一字多义’的体现,其中还有拆字、分字等。例如‘非常’一词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很’,二是‘不经常’。”潘灏说,正是这一字多义,为灯谜的产生提供更多变化和可能。读书看报时,潘灏习惯去挖掘可以入谜的字词,经过衍生、斧凿,使之成谜。
有一次,他听到林志颖的歌《心云》,便想用它入谜。“这个词本身挺单薄,不好入谜,我就想到,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放’字,变成歌曲欣赏行为,即‘(播)放《心云》’。后又联想到《三国演义》里长坂坡之战,赵云向曹军方向杀去,他人误以为赵云转投曹军去了,向刘备报告。刘备说:‘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于是刘备的这句话就成了谜面,从‘(播)放《心云》’演绎成‘放心(赵)云’。”
“很多时候不会很顺利,需要钻到故纸堆,去找适合的典故或诗句来扣合谜底。”为了寻找灵感,潘灏常常研究历史学、文言文写作和古代地理。过程虽然艰难,但灵感突降的带来的满足感和乐趣可想而知。
灯谜贴近生活,在创作中用到大量资料和词语,尤其是对名词大量使用。潘灏说,现在创作灯谜的难处,是需要去挖掘各种新的素材和词汇,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灯谜。因此,潘灏对社会时事和新闻热词尤为关注,挖掘别人没用过的新词和材料,创作出有文化内涵又能吸引人的灯谜。
潘灏觉得猜灯谜不仅需要大量知识储备,而且是一项很考验逻辑思维的活动,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大脑需要高速的运转反应。“经常猜灯谜能预防老年痴呆,保持反应速度,对大脑很有好处。”
“它的魅力只有接触了才能深切体会。”潘灏说,“做灯谜有两种快乐,一种是自己猜出谜底的快乐,还有一种是教别人猜出灯谜的快乐。”对于灯谜,无论是自己研究学习,还是向别人宣传推广,潘灏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我想让不了解灯谜的人们去了解它,并且能爱上它。”
这些年来潘灏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灯谜比赛,也屡获殊荣,已经成为资深“谜友”。 因在灯谜界小有名气,他被邀请参加《中国灯谜大会》,由此被更多人熟知。“现在知名度提高了,阅历也增加了不少。做了这么多年灯谜,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
潘灏表示,灯谜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时候一直很盛行,可现在猜灯谜的习俗,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真正懂灯谜、玩灯谜的人群越来越小众。为此,潘灏和他的团队一直不断努力着。他们曾在福建省内多个公园拉起横幅,向往来的市民们介绍灯谜,逢年过节还在文化宫等场所举办灯谜活动,让民众参与。
去年,潘灏的团队联合闽江大学灯谜协会,举办了“榕城高校灯谜大赛”。“我们是为了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为灯谜界吸收新生力量。”今年,他们还打算成立一家灯谜文化传媒公司,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链接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古称“灯虎”,所以猜灯谜又叫“射灯虎”。
灯谜在福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漳州市芗城区和泉州石狮市更是有“中国灯谜之乡”的美誉。早在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灯谜随中原文化一起传入福建。明朝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漳浦县志》中便有正月十五文人墨客射灯谜的记载。
在漳州、龙海、长泰一带现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郑成功部下黄梧(平和人)叛变,刘国轩率兵讨伐。黄梧知道刘国轩酷爱猜谜,又时逢元宵,便谋划张灯悬谜,引诱刘国轩进城后擒拿。他派人在庭院中平放一座纸扎祠堂,前面放一座铜鼎,旁边放一尊用铜钱串成的人像,用金钱嵌做眼珠,并交代说:“不管是谁,敢猜这哑谜的就拿下报我!”
刘国轩将计就计,在二更时分,勇闯虎穴,一脚踢翻铜鼎,铜鼎翻倒也把纸扎祠堂撞得支离破碎。将看守打翻在地后,刘国轩大声说:“我在你公台府上,‘迁其重器,毁其宗庙’(即谜底之一,《四书》二句),你鼠目寸光,只能上这个‘目今钱作人’(即谜底之二,漳州讽刺性俗语),就叫你们相依为命吧!”说完便把带来的写有“文章千古,刀剑无情,国祈正气,轩昂丈夫”(藏头偈语,隐“刘国轩”)的白柬帖连同“钱人”一起压在看守身上。
刘国轩乘着大乱之际安全返回,黄梧则枉费心机,自讨其辱。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刘国轩破谜闹公府”故事。
正所谓“方寸之间,寓万千气象”,灯谜底面虽然只有寥寥数字,然而在有限的文字之间,利用汉字的义形音而变化,莫不极臻巧妙,给人以趣味之美。
对于总决赛关键时刻惜败给甘肃选手王少鹏,无缘“灯谜王”的称号,潘灏不无遗憾:“我们前面都战成平手,最后只好以抢猜1条灯谜来决出胜负,结果我就慢了一点点。”
不过,棋逢对手、快意江湖的厮杀拼斗带来的快感,让潘灏很快就把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遗憾放下了。他说:“在比赛中学到了很多,知名度也提高了,对以后推广灯谜文化很有帮助。”
误打误撞,“IT男”进“谜局”
今年34岁的潘灏在福州软件园内一家IT公司上班,在计算机领域颇有建树。而他并非科班出身,大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接触计算机行业是源于偶然。
大学期间,潘灏参与了导师的一个课题,课题组中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与他们的合作接触中,潘灏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计算机,于是开始学习相关知识,毕业后就成了“IT男”。潘灏把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了职业,这和他与灯谜“相识相知”的缘分,说起来有些相似。
2001年的一天,潘灏无意间开始了向灯谜世界探索的历程。“上网时,看到QQ群里好多网友都在玩灯谜,他们几乎是瞬间报谜底,似乎不需要任何思考时间。就是那种冲击感,让我一下着了迷。”
潘灏从小就偏爱智力游戏,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填字游戏等他都颇为擅长。接触了灯谜,他才发现,与其他智力游戏相比,灯谜无论是内容还是题材,涵盖面都更广泛,而且玩灯谜可以让自身的知识储量最大化地积累和展现。
一开始,潘灏利用各种书籍和网络查找灯谜相关的信息资料,大量地阅读。他回忆说:“最初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研究,就是为了在前期能摸清灯谜的规律,也让自己的文化积累更加充实。”
3年后,潘灏终于可以独立创作灯谜。这些年,他创作的灯谜不计其数,仅在2013年一年时间里,他就创作出了750条,平均每天创作2条。
“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会立即想到能不能把它做成灯谜。”潘灏说,自己不管是在等公交车,还是饭后在路上散步,看到什么新闻,听到什么消息,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猜灯谜的逻辑去思考问题,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采访的时候,潘灏一看到记者递上的杂志,当场就创作了一条灯谜,用时仅10秒,谜面为“幸甚至哉,立于世间”,谜底便是本刊刊名——《福建人》。“时间太紧,没能好好琢磨,”潘灏说,“这个谜面勉强成立,但不是太满意。”
13年坚持,灯谜传承是心愿
问起潘灏为何能对灯谜如此专注,他解释说,13年来,猜灯谜、创作灯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也给他带来了颇多乐趣。
“灯谜的核心是对‘一字多义’的体现,其中还有拆字、分字等。例如‘非常’一词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很’,二是‘不经常’。”潘灏说,正是这一字多义,为灯谜的产生提供更多变化和可能。读书看报时,潘灏习惯去挖掘可以入谜的字词,经过衍生、斧凿,使之成谜。
有一次,他听到林志颖的歌《心云》,便想用它入谜。“这个词本身挺单薄,不好入谜,我就想到,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放’字,变成歌曲欣赏行为,即‘(播)放《心云》’。后又联想到《三国演义》里长坂坡之战,赵云向曹军方向杀去,他人误以为赵云转投曹军去了,向刘备报告。刘备说:‘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于是刘备的这句话就成了谜面,从‘(播)放《心云》’演绎成‘放心(赵)云’。”
“很多时候不会很顺利,需要钻到故纸堆,去找适合的典故或诗句来扣合谜底。”为了寻找灵感,潘灏常常研究历史学、文言文写作和古代地理。过程虽然艰难,但灵感突降的带来的满足感和乐趣可想而知。
灯谜贴近生活,在创作中用到大量资料和词语,尤其是对名词大量使用。潘灏说,现在创作灯谜的难处,是需要去挖掘各种新的素材和词汇,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灯谜。因此,潘灏对社会时事和新闻热词尤为关注,挖掘别人没用过的新词和材料,创作出有文化内涵又能吸引人的灯谜。
潘灏觉得猜灯谜不仅需要大量知识储备,而且是一项很考验逻辑思维的活动,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大脑需要高速的运转反应。“经常猜灯谜能预防老年痴呆,保持反应速度,对大脑很有好处。”
“它的魅力只有接触了才能深切体会。”潘灏说,“做灯谜有两种快乐,一种是自己猜出谜底的快乐,还有一种是教别人猜出灯谜的快乐。”对于灯谜,无论是自己研究学习,还是向别人宣传推广,潘灏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我想让不了解灯谜的人们去了解它,并且能爱上它。”
这些年来潘灏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灯谜比赛,也屡获殊荣,已经成为资深“谜友”。 因在灯谜界小有名气,他被邀请参加《中国灯谜大会》,由此被更多人熟知。“现在知名度提高了,阅历也增加了不少。做了这么多年灯谜,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
潘灏表示,灯谜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时候一直很盛行,可现在猜灯谜的习俗,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真正懂灯谜、玩灯谜的人群越来越小众。为此,潘灏和他的团队一直不断努力着。他们曾在福建省内多个公园拉起横幅,向往来的市民们介绍灯谜,逢年过节还在文化宫等场所举办灯谜活动,让民众参与。
去年,潘灏的团队联合闽江大学灯谜协会,举办了“榕城高校灯谜大赛”。“我们是为了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为灯谜界吸收新生力量。”今年,他们还打算成立一家灯谜文化传媒公司,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链接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古称“灯虎”,所以猜灯谜又叫“射灯虎”。
灯谜在福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漳州市芗城区和泉州石狮市更是有“中国灯谜之乡”的美誉。早在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灯谜随中原文化一起传入福建。明朝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漳浦县志》中便有正月十五文人墨客射灯谜的记载。
在漳州、龙海、长泰一带现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郑成功部下黄梧(平和人)叛变,刘国轩率兵讨伐。黄梧知道刘国轩酷爱猜谜,又时逢元宵,便谋划张灯悬谜,引诱刘国轩进城后擒拿。他派人在庭院中平放一座纸扎祠堂,前面放一座铜鼎,旁边放一尊用铜钱串成的人像,用金钱嵌做眼珠,并交代说:“不管是谁,敢猜这哑谜的就拿下报我!”
刘国轩将计就计,在二更时分,勇闯虎穴,一脚踢翻铜鼎,铜鼎翻倒也把纸扎祠堂撞得支离破碎。将看守打翻在地后,刘国轩大声说:“我在你公台府上,‘迁其重器,毁其宗庙’(即谜底之一,《四书》二句),你鼠目寸光,只能上这个‘目今钱作人’(即谜底之二,漳州讽刺性俗语),就叫你们相依为命吧!”说完便把带来的写有“文章千古,刀剑无情,国祈正气,轩昂丈夫”(藏头偈语,隐“刘国轩”)的白柬帖连同“钱人”一起压在看守身上。
刘国轩乘着大乱之际安全返回,黄梧则枉费心机,自讨其辱。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刘国轩破谜闹公府”故事。
正所谓“方寸之间,寓万千气象”,灯谜底面虽然只有寥寥数字,然而在有限的文字之间,利用汉字的义形音而变化,莫不极臻巧妙,给人以趣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