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达绝对属于京味儿小说的创作达人,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燃起了京味儿系列文学创作的热隋。40多年间,他写作完成的小说、纪实文学等就达到60多部。刘—达说:“这样玩儿命的写作是非常艰辛的,一天如果能睡上5个小时的觉都是一种奢望。去年他荣获了“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承人”非遗牌匾,这是对刘一达多年奋斗的肯定。
跑遍京郊寻京味儿
刘一达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喇L”风格,也深受广大的读者喜爱。他出版豹每本书都很畅销,他的作品《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门脸儿》等还多次再版。其中,他写的《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取得了不岩的收视率。《玩家》是刘—达去年3月份推出的京味儿力作,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并应爿晾人民艺术剧院的邀请,由刘—达本人改编成话剧,从2017年8月25日至9月在首都剧场连续演出14场。这部话剧云集了冯远征、闫锐、梁丹妮、王刚、丛林、孙星、张福元等一大批人北京人艺的戏骨级演员,虽然已经是第二轮演出,还是一票难求。
让京味儿永远有味儿
刘一达写的书,因读者喜欢而热销;改编的电视剧,因观众喜欢而有了很高的收视率;改编的话剧,因剧迷们喜欢而一票难求……对此,记者问刘一达:“所谓‘众口难调’,能满足大众的口味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隋,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并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奇,但是,众人的口味还是要调的。我不能像有些作家只管写书,不管受众,只要书出版了,哪怕就堆在那没人看,也算是出版了。文化一定要服务于大众,只管写、不管看,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你在构思、创作之前,就要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和老百姓交朋友,知道他们所想、所为,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想看什么样的东西。这可能和我做记者的职业有关,我在《北京晚报》做记者很多年,是晚报‘广角’专版主持人。当时,报纸要每天出,需要采写的工作量特别大,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疯跑,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居民区、街道、农村……我几乎都跑遍了。后来,为了跑动的效率,我还攒钱,买了辆摩托车,增大了我的采访距离。”刘—达40多年坚持不懈地跑动、创作、写文章、出书……可谓是马不停蹄,记者问他:“这么辛苦为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为了要让京味儿永远有味儿。”
化装卧底探“沾毛”
刘一达在《北京晚报》工作期间,曾担任“经济广角”栏目的编辑,那时会经常看到他的大作。他的文章在报上一发表,经常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也屡次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表扬。这其中包含了刘—达对社会现象深层次的调查、采访和思索,同时不难看出刘一达在每篇文章背后所付出的辛劳。他当时为了写《“沾毛”伸向铁路的黑手》的报道还专门剃光了头,穿上破旧大衣化装咸“沾毛”,深入到这些人当中“卧底”,采访到了第一手的真实素材,并且发表在晚报上,使得这些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后来,那些不法之徒还到报社找刘一达寻衅报复。刘一达说:“我作为一个中共党员、记者,一个有正义感的北京人,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于赴险与不法分子交锋,敢于写出事实真相,要为正义说话。”
“胡同记者”笔下的众生相
刘一达在晚报任记者时曾写过很多发生在京城里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比如像《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一些社会影响极大的署名文章都出自他的笔下,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当时很多人都知道他有“胡同记者”的绰号,这说明了刘一达扎根于百姓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他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深入到生活最底层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老百姓现实生活状态的社会特写和纪实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他写的“北京眼”系列是一部展示他写作风格,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系列分为《皇天后土》《凭市临风》《苍生凡境》3部。《皇天后土》以大量的轶闻掌故和对老北京人的采访实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和现代京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北京人从小胡同、四合院里的“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到住宅楼群中“老死不相往来”的市井众生相;《凭市临風》以写真的手法描绘了老北京买卖商铺的经营状态和现今北京商海转换的时代潮流,生动地再现了京城五行八作的历史变迁及现代化大都市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写实;《苍生凡境》则描写的是世纪末芸芸众生纷繁复杂的心态……
与时俱进描写变革中的生活
一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作家,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刘一达看到了网络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虚拟空间”的弊病。他写的《网上绝唱》一书,在封面上写着这样的提示:“国内第一部反映网络世界与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国内第一部进入网络讨论的文学作品”。他在冰冷的计算机和网络世界中看到了人的情感,又用作家独有的视角,有血有肉地反映人与计算机、网络世界的纠葛和生活。刘一达依然用他“市井百态”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刘—达说:“要想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要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所淘汰,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历史阶段所存在的故事,就像老北京城不断会有令人可惜的东西消失,可是,同时又会有更现代、更便利的高科技的东西出现,这就是变革。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必然规律,我们就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真实地描写出百姓的生活。”
独辟蹊径探源北京土话
作为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承人,刘一达用了自己前半生的时间搜集地道的北京土话。书稿案头,日常记录土话的小本有几十个。刘—达说:“这本书不是北京话词典,不是学术专著,是自己研究四十多年北京话之心得,也是由衷热爱北京话之感悟。”他告诉记者:“语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现在说老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抢救,‘北京话’可能不会多久就可能消失了。”
刘一达笔下的《北京话》,以介绍北京文化为切入点,写的是北京话,讲的是北京人,聊的是北京城的历史变迁,用叙事的方式带读者逛逛什么是地道的北京城。刘—达首先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说:“《北京活》这本书特设了吻听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收听,所以,这本书集合了阅读、收听、收藏和馈赠四大功能。其实,有关北京话的书也不少,但都是对土话的注解。我觉得,只是注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下了这么大力量,用了40多年做考察、做研究,才写出这本与众不同的书,独辟蹊径对北京土话的探源、发展和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方面做了全面梳理,并且邀请到年过九旬的著名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绘图,增加了本书的阅读感和收藏的价值。”
跑遍京郊寻京味儿
刘一达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喇L”风格,也深受广大的读者喜爱。他出版豹每本书都很畅销,他的作品《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门脸儿》等还多次再版。其中,他写的《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取得了不岩的收视率。《玩家》是刘—达去年3月份推出的京味儿力作,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并应爿晾人民艺术剧院的邀请,由刘—达本人改编成话剧,从2017年8月25日至9月在首都剧场连续演出14场。这部话剧云集了冯远征、闫锐、梁丹妮、王刚、丛林、孙星、张福元等一大批人北京人艺的戏骨级演员,虽然已经是第二轮演出,还是一票难求。
让京味儿永远有味儿
刘一达写的书,因读者喜欢而热销;改编的电视剧,因观众喜欢而有了很高的收视率;改编的话剧,因剧迷们喜欢而一票难求……对此,记者问刘一达:“所谓‘众口难调’,能满足大众的口味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隋,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并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奇,但是,众人的口味还是要调的。我不能像有些作家只管写书,不管受众,只要书出版了,哪怕就堆在那没人看,也算是出版了。文化一定要服务于大众,只管写、不管看,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你在构思、创作之前,就要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和老百姓交朋友,知道他们所想、所为,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想看什么样的东西。这可能和我做记者的职业有关,我在《北京晚报》做记者很多年,是晚报‘广角’专版主持人。当时,报纸要每天出,需要采写的工作量特别大,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疯跑,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居民区、街道、农村……我几乎都跑遍了。后来,为了跑动的效率,我还攒钱,买了辆摩托车,增大了我的采访距离。”刘—达40多年坚持不懈地跑动、创作、写文章、出书……可谓是马不停蹄,记者问他:“这么辛苦为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为了要让京味儿永远有味儿。”
化装卧底探“沾毛”
刘一达在《北京晚报》工作期间,曾担任“经济广角”栏目的编辑,那时会经常看到他的大作。他的文章在报上一发表,经常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也屡次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表扬。这其中包含了刘—达对社会现象深层次的调查、采访和思索,同时不难看出刘一达在每篇文章背后所付出的辛劳。他当时为了写《“沾毛”伸向铁路的黑手》的报道还专门剃光了头,穿上破旧大衣化装咸“沾毛”,深入到这些人当中“卧底”,采访到了第一手的真实素材,并且发表在晚报上,使得这些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后来,那些不法之徒还到报社找刘一达寻衅报复。刘一达说:“我作为一个中共党员、记者,一个有正义感的北京人,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于赴险与不法分子交锋,敢于写出事实真相,要为正义说话。”
“胡同记者”笔下的众生相
刘一达在晚报任记者时曾写过很多发生在京城里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比如像《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一些社会影响极大的署名文章都出自他的笔下,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当时很多人都知道他有“胡同记者”的绰号,这说明了刘一达扎根于百姓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他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深入到生活最底层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老百姓现实生活状态的社会特写和纪实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他写的“北京眼”系列是一部展示他写作风格,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系列分为《皇天后土》《凭市临风》《苍生凡境》3部。《皇天后土》以大量的轶闻掌故和对老北京人的采访实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和现代京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北京人从小胡同、四合院里的“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到住宅楼群中“老死不相往来”的市井众生相;《凭市临風》以写真的手法描绘了老北京买卖商铺的经营状态和现今北京商海转换的时代潮流,生动地再现了京城五行八作的历史变迁及现代化大都市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写实;《苍生凡境》则描写的是世纪末芸芸众生纷繁复杂的心态……
与时俱进描写变革中的生活
一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作家,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刘一达看到了网络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虚拟空间”的弊病。他写的《网上绝唱》一书,在封面上写着这样的提示:“国内第一部反映网络世界与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国内第一部进入网络讨论的文学作品”。他在冰冷的计算机和网络世界中看到了人的情感,又用作家独有的视角,有血有肉地反映人与计算机、网络世界的纠葛和生活。刘一达依然用他“市井百态”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刘—达说:“要想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要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所淘汰,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历史阶段所存在的故事,就像老北京城不断会有令人可惜的东西消失,可是,同时又会有更现代、更便利的高科技的东西出现,这就是变革。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必然规律,我们就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真实地描写出百姓的生活。”
独辟蹊径探源北京土话
作为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承人,刘一达用了自己前半生的时间搜集地道的北京土话。书稿案头,日常记录土话的小本有几十个。刘—达说:“这本书不是北京话词典,不是学术专著,是自己研究四十多年北京话之心得,也是由衷热爱北京话之感悟。”他告诉记者:“语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现在说老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抢救,‘北京话’可能不会多久就可能消失了。”
刘一达笔下的《北京话》,以介绍北京文化为切入点,写的是北京话,讲的是北京人,聊的是北京城的历史变迁,用叙事的方式带读者逛逛什么是地道的北京城。刘—达首先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说:“《北京活》这本书特设了吻听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收听,所以,这本书集合了阅读、收听、收藏和馈赠四大功能。其实,有关北京话的书也不少,但都是对土话的注解。我觉得,只是注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下了这么大力量,用了40多年做考察、做研究,才写出这本与众不同的书,独辟蹊径对北京土话的探源、发展和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方面做了全面梳理,并且邀请到年过九旬的著名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绘图,增加了本书的阅读感和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