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的对照中感受美国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qianlan9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是李希贵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作学术访问期间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他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结晶。欣赏着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聆听着作者的教育心语,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真是一本好书。
  36天,李希贵用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的教育体系,穿越了美国眼花缭乱的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节上,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美国教育的特点,在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比较中领悟到美国教育与我国教育的差别。本书通过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反思、教师培训模型的争论、教师就是专家的意识,以及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比较、美国教师与学生深入的沟通等记录的剖析让我们“大开眼界”,强烈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上的冲击。每读一篇,仿佛在和作者一起沉思,在不停地扪心自问,在一次次的心灵拷问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反思
  作者一上来就写美国人对我们提到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美国人从作者带去的几节课的录像中找到种种不把学生当课堂主人的细节,如“请坐下”,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我们点评课时几乎都围着老师转,基本上不关注学生。我们在口号上喊着平等,但骨子里远没有平等的意识和行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我们和美国的认识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骨子里并没有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觉不自觉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先生看到中国小学课堂教学的录像,对中国教师的一些做法非常惊讶,在他看来,中国教师完全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人的地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我们口若悬河地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何时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师培训的争论
  关于对教师的培训,作者说当前的形势是我们热衷于:我做了,我请来专家了,大家集中在一起听课了、鼓掌了,于是培训完成了……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那又另当别论了。比如我们的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大关注我们教师需要的,教师只能应付着报名,勉为其难地把学分修完,总之这继续教育成了一种形式罢了。反思我们的教师培训,什么时候能够如书中所介绍的有明确的关注点呢?通过培训,教师的思维是不是更开阔?与培训之前比较,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更具体?遇到事情是不是先提问题,而且能否提出更好的问题?通过培训能否使教师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培训是否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
  (三)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比较
  从书中了解了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后,我的心为之一震,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的:两者相比较,美国中小学生守则的确“境界”低了许多。但是,他们说得实实在在,全是可以比照着见诸行动的细节,如果孩子们真的一一照章行事,也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要求的确很好,但是真的要孩子们作为学习、成长的“守则”,还需要我们教师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的“分解、诠释”。我在想,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也缺少了这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呢?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经历,老师们领着学生一遍遍地熟记“守则”,稍大一点的学生还好,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能理解一些字面的含义,但对于刚入学没多久的一年级孩子二年级孩子可就真是“填鸭”不知其味了。我们的守则是不是能再降得低一点,让我们的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实实地遵守。
  李希贵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并运用恰当的插图,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学生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材是什么、作业布置、课堂提问、小学生守则、如何开展阅读指导、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等等许多细小的问题着眼,反映美国教育的特色。他所看到的东西,正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的细腻和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既是给我们的教育者的一个参考,更是对我们的一种引领,因此他的著作也就格外引人关注,格外发人深思。(作者单位:山西省浑源县科教局)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
其他文献
“倍数和因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的一个教学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理解,还能为以后学习分数加减法等其他知识作好铺垫。在执教该课时,江苏省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高丽老师从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体味了思维之乐。    一、游戏激趣,以听促思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面上,翻动1次杯口朝右,翻动
期刊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何才能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看来只有以训练为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字中“润油”——油光闪亮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汉字都有启迪智慧的神韵。对于这些独特的个体,在进行语言训练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烹调”
期刊
[编者按]时下,虽然很多教育者不说出口,但心里还是认为只有高负担,才有高质量的。绍兴县实验中学,却用自己的实践和探索,高举起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旗帜。一所平凡的初中,何以走出了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让学习成为一种轻松而快乐的劳动    赵水荣到绍兴县实验中学之前,在两所农村学校当过校长,对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有着很深的体会。  几年前,一次无意中的聊天,让他很受刺激。谈笑中,朋友对赵水荣
期刊
从全国范围看,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阶段,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将面临一个转型问题。由主要聚焦专家顶层设计转到考虑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从对课程形态的建设转到对教学的关注,这将是课改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标志。  课改从点上的实验进入面上推广阶段,在这一转型中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在实验阶段所未曾遇到的。课改进入下一阶段,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问题,它们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需要专家梳理。要研究怎么能
期刊
【教学内容】  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3Let’s paint。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red、yellow、green、purple、blue的单词卡和5个用各色卡纸做的小怪物。  2.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文具和5种颜色的蜡笔。本课主要任务是在A部分Let’s learn词汇学习的基础上再学习white、brown、pink、orange、black,并且要求学生能听指令做动作。  
期刊
地处革命摇篮井冈山南麓的遂川县,灵峰耸翠,山清水秀。绵延不断的山岭上,井然有序地生长着一排排金橘树。每到金秋,放眼望去,在郁郁葱葱的金橘树上黄澄澄的金橘挂满枝头,好一派“金橘之乡”的丰收景象。  “六年前,我们县非常荣幸地被列为省级首批课改实验区;六年来,我们在课改这块实验田里风雨兼程;六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事,曾经的风雨已不再让我们忧虑,明天的行程将更加值得憧憬!”2007年12月13日,在遂
期刊
1.知识的来源与教科书中知识选择的依据。建构主义强调主体对意义的主动建构,认为知识本来就不是客观存在物,它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猜测和假说。建构主义提出,认知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际之间。既然语言先于知识,知识是个人化的产物,那么无论教科书或是别的教学材料中,对所选知识的真理性、经典性的苛求就丧失了理论依据。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粘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
期刊
□主持人:汤立宏  □参与者:罗玉英 李之音 吕 飞  陈 蕾 陈家彦 杨震华    主持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叙事研究是近几年来颇受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方式较好地吸引并推动一批中小学教师由此逐步走上教学研究之路,走进教育科研和学术的殿堂。但是,随着教学叙事资源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众多中小学教师都有着“
期刊
新的一年,《江西教育》(B)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面貌,新的希望……捧读在手,爱不释卷,也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作为老读者,我一直把《江西教育》当做最好的朋友、孤独时的伴侣、迷茫时的向导……她慷慨无私地馈赠我一片精神的家园、一块可以抒怀畅想的乐土……  她给我的是亲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她都把自己的亲和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改版后的杂志,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正在走向普通教师的生活,走向教育的
期刊
十年前,我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然而,即便在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多年的今天,只要听语文课,我们还是能感觉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在丰富的教学形式的“新瓶”里,装着墨守成规、唯教材马首是瞻的“旧酒”。那么,如何以“主题”统领教学,拓展语文教学的温度、广度、深度,从而让儿童在富有梯度的教学中,适度走向语文的高度?这,成了我这些年里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详见《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