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何曾断地脉 白袍端合破天荒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区位,历代朝廷将其作为谪官之所。流寓海南的仕人在海南兴办教育,发展生产,积极投身地方建设。谪琼的名人中苏轼被誉为开启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文章从苏轼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治政经验、家国情怀等方面,结合宋代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阐释一代文宗苏轼对海南人文教育的启始之功。新时代、新形势下,苏轼作为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给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苏轼;海南;人文
  海南地处我国的最南端,同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秦汉以降,海南和南海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海南岛上,汉族和以黎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长期杂处,共同建設家乡。古代海南由于地处边远、水陆交通不便、远离政治中心等原因,一直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由此而来的是历史上大量名人名宦不畏险阻,渡海来琼。尽管这些知识分子来此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被排挤,被放逐,但是他们在此地兴办教育、发展生产,还是为海南做出了贡献。当地百姓不仅接纳了他们,还把他们作为海南的英雄人物来颂扬。与之相关的诗文著作、佚事传说数不胜数。
  被贬谪海南的名人中文学造诣最高的当数苏轼。《琼台纪事录》中评价他:“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将苏轼誉为开启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这一评价被海南人民所广泛接受。
  历史上流寓海南的仕人很多,仅苏轼之前就有韩瑗、韦方质、李孝逸、敬晖、韦执谊、韦保衡、崔远、林蕴、李德裕、卢多逊、洪湛等人。据统计,历代被贬谪海南的名人名宦有200多人,为何是苏轼开启海南的人文盛世?笔者试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证。
  1 苏轼生平和谪琼时期的主要事迹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年少成名,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
  绍圣初年,御史以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时以文辞讥斥先朝的罪名弹劾他。朝廷将他三次贬谪,一贬至黄州,二贬至惠州,三贬至儋州,任琼州别驾,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昌化军宋时属于落后地区,史载:“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时年62岁的苏轼被贬渡海,身边只有第三子苏过随侍。苏轼起初租住官房,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将他驱出官房。苏轼就购地筑屋,当地的汉黎百姓争着搬砖运土来帮助他。苏轼、苏过在昌化居住,以著书写诗来自娱,时常同当地乡老一起游乐。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苏轼父子才离开海南,移居廉州(今广西省合浦县)。从绍圣四年(1097)七月二日到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北归,苏轼父子在海南岛居住了3年零11个月。
  1.1 苏轼以极高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魁力感召、激励了大批海南的文人仕子
  苏轼21岁即中进士,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宋代文坛领袖,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魁力,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他在海南岛的3年多时间内,结庐而居,创办载酒堂,讲学明道,身边聚集了大批海南的仕子、乡贤。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姜唐佐、王霄、符确、陈孚等贤才声名日显,陆续得到征辟、科举。姜唐佐和符确更以海南科举的首位举人和首位进士的荣誉而青史留名。
  姜唐佐,字君弼,琼州人,元符二年(1099)九月至次年三月亲至儋耳从学于东坡。苏轼居儋时,两人相处甚笃,常以书札往来。苏轼遇赦北归前,以端溪砚相赠姜唐佐,并赠诗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勉励他“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祟宁二年(1103),姜唐佐在汝阳遇苏辙,其时苏轼已然故去,苏辙替兄续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符确,字坚石,儋州人。符确曾于苏轼居儋时求学于他。大观三年(1109)符确中进士,成为海南科举首位进士。姜唐佐和符确开创了海南科举的历史。宋代海南中进士者12人,中举人者13人。相比于前代可说是人才辈出,也为元代、明代及以后的科举大兴奠定了基础。
  1.2 苏轼长期流寓岭南,积累了丰富的治政经验
  苏轼晚年不断流寓于岭南各地,来到海南岛时已经62岁,已过花甲之年。长期的岭南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治政经验。他开导黎民不要饮用咸水滩上的腐水,并亲自指导掘土凿井,当地人称为“东坡井”。针对黎族百姓朝射夜逐、不耕不稷的生产方式,苏轼以“劝农诗”的形式劝导黎人开垦荒地,多种稻谷,移植良种,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方式。
  1.3 苏轼不懈的创作精神和对海南的热爱
  苏轼亲身实践了宋代仕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一时期苏轼的文学风格转向平易清新,诗文中充满了生活情趣。“和陶诗”成为他主要的创作形式,反映了大量黎族的风俗生活和精神面貌。在饥寒交迫、纸墨缺乏的条件下,他居儋期间共写诗175首,散文129篇,颂18篇,赋5篇,铭4篇。他深爱着海南的乡土和人民。在诗文中,苏轼写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2 宋代琼岛设置州县,社会安定,黎汉矛盾趋于缓和
  在行政区划上,宋太宗时海南隶属于广南西路。宋仁宗年间设琼州兼广西安抚都监,在岛内建立了州、军、县、镇的行政建制,保证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强化了海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以文人、仕大夫为主体的统治层对于黎情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驻琼官员开始用“黎人”“黎峒”等固定称谓向朝廷报告。对于归化的“熟黎”,则委任其黎峒首领为土官;对于“生黎”则继续推行“羁縻”政策。高效的行政治理和明确的民族政策使这一时期黎、汉矛盾趋于缓和。
  3 宋代海南经济、文教的发展
  宋代海南海上贸易兴盛,尤其槟榔、吉贝、香药以及各种山货海珍吸引大陆客商“岁岁必集,贪倍蓰之息”。苏过在《论海南黎事书》中说:“濒海郡县所以鸠军、置吏、养兵、聚财者,恃商人耳。”繁荣的海上贸易加速了海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海岛同大陆之间的交通,促进了琼岛内外人口的流动。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躲避中原战乱,大量汉族人口涌入海南岛,琼岛西部的儋州成为他们的主要迁入地。汉族人口的迁入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传播了中原文化。大量的汉族人口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先进文化的需求者。
  有宋以来,鉴于唐末武人专权、藩镇割据形成的混乱局面,皇室极力强调文人政治,倡导教化,优礼文人,形成了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氛围。由中央推行的学院教育大兴。庆历四年(1044),琼州建立府学。元丰元年(1078),诸路州设学官53处,海南学务由广南西路学官兼管。
  由隋代发端的科举制度在宋代趋于成熟。除了进士科、诸科等常设科目,还有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科举入仕的途径增加了,知识分子上升的渠道更加通畅。糊名制度和考试时间的最终确立也使科举更加公平和规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学,求取功名,成为琼籍仕人的第一要务。
  4 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海南人文之盛自苏轼而启的现象,是由苏轼的事迹和其所处的宋代社会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轼对海南人文教育的意义远不止启始之功,对于当前海南的文化发展还有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全国两会期间曾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苏轼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古代知识分子,挫折的仕途和窘迫的生活反而使他更加坚毅和豁达。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形势下,从事海南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应以苏轼为榜样,肩负起历史使命,奋发有为,书写海南人文盛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2]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3]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杨棣.试谈苏轼居儋的情绪[J].济宁师专学报,1989(11).
  [6]朱玉芳.苏轼“行琼儋间”踪迹考辨[J].华南师大学报,1988(3).
其他文献
摘 要:铜镜又称“照子”“铜鉴”,在古代社会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祭祀、梳妆、殉葬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刻画精巧、文字瑰奇、辞旨温雅”[1]的古镜,称得上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两汉时期,大一统王朝下经济发展、金属铸造工艺提升,加之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盛行,使得铜镜的发展达到高峰。两汉时期的铜镜,不论是在表征、形制,还是纹饰、铭文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且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
期刊
摘 要:廉政展览是党史人物纪念馆助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筹办廉政展览,主题选择要简明醒目,凸显政治性、时代性和深远性;内容撰写要求真务实,注重现实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形式空间要立足内容,增强艺术性、吸引性和感染力;对外展出要公听并观,提升精准性、实践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党史人物纪念馆;廉政展览;毛泽东;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常规性、基础性环节,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文章以安徽名人馆为例,对安徽名人馆开馆以来连续50期的社会教育活动——“小名人之声”课题进行剖析,利用名人、资源、品牌这三个特点,把握优势,开发名人资源,设计合理的品牌活动。  关键词:安徽名人;特色品牌;教育  1 活动背景与意义  博物馆具备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和教育。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博物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博物馆应该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增进其与公众的互动及关系维护,是当前博物馆关注的课题之一。文章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河南博物院的新媒体传播进行剖析,并就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传播途径  1 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瞬息万变,信息量铺天盖地。为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期刊
摘 要: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进,并完成了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重点文物数据的采集及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票务系统、语音导览系统四个业务子系统的创建。在提升博物馆陈展科技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比起智慧博物馆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智慧:设计;问题  从智慧博物馆金字塔构建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必须基于一定的数据量,它是由数据、数据库、数据共享
期刊
摘 要:叶圣陶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其撰写的《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等童话都曾编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他长达94年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的新旧更替,亲历了从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完整过程,可以说,他本身的阅历就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文献。  关键词:展品;展览;叶圣陶  “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图1、图2)由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于2018年7月14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至2018年
期刊
摘 要:《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放在丧葬礼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通过对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的传承、变迁及再造与创新的综合分析,归纳出丧葬仪式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过程中,传统丧礼的传承面临的各种难题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政
期刊
摘 要:会宁史前时期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会宁彩陶以器形丰富、图案精美、花纹瑰丽、工艺精湛闻名于世。作者结合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精品彩陶,探讨了会宁彩陶的纹饰,以期与大家共赏。  关键词:会宁彩陶;文化遗产;纹饰  祖厉河是会宁人民的母亲河,它像一条彩带,连接着灿烂悠久的彩陶之路,也连接着数千年生生不息的黄土情缘。  每每观赏古物,笔者总会想:那些千年万年前的物事,跨越了多少障碍,才能与
期刊
摘 要:《独虎图》邮票由于发行量少、发行时间短、发行范围小及发行主体特殊等原因,成为邮界罕品。通过大量资料查阅,作者对《独虎图》邮票的发行时间、背景、版次等信息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对馆藏《独虎图》邮票进行考证。  关键词:《独虎图》邮票;抗日邮票;发行;使用  1 《独虎图》邮票发行的特殊背景  独虎图邮票在我国邮票史上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发行的特殊背景、动因及发行前后的特殊经历。《独虎图》邮票发
期刊
摘 要:终辽一代,汉官在其政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梁河之战前,辽政权自辽世宗与辽穆宗两朝陷入中衰危局后,政局不稳,国力衰退。辽景宗继位后,推行了封建化改革,重用了一批汉族的文臣、良将,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为辽王朝中兴做了充足准备。高梁河之战后,辽政权挫败了宋政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国力日益强盛。汉官集团进入辽政权决策机构,积极推进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宋、辽高梁河之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