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类专题展览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其撰写的《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等童话都曾编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他长达94年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的新旧更替,亲历了从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完整过程,可以说,他本身的阅历就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文献。
  关键词:展品;展览;叶圣陶
  “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图1、图2)由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于2018年7月14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至2018年,叶圣陶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30载。收集、研究一手资料,梳理这位苏州名人的生平,最终以客观生动的效果呈现给观众,是为纪念这位苏州名人,让无分地域、年龄的受众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在幼年便得濡染的大家,也是在前人建立的学术体系中探索以展促学的道路。
  1 展品征集
  1.1 亲属家藏
  在本次展览最初想法的萌芽阶段,便多次与叶家后人进行沟通,得到了一致首肯与充分支持。叶圣陶先生平生都与文字打交道,写日记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虽在颠沛辗转中也有散佚,但至今其后人保存的亲笔日记(图3、图4)仍有700多万字。从前至后浏览先生的日记,会发现,其“长长的一生”所历经的震动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大历史事件都被以朴实质厚的文字融入心怀天下的个体生活中。换言之,这体量宏大的日记就是一部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史书。由于叶圣陶日记存本历时久远、纸张脆弱,出于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同时也尊重叶家亲属的要求,工作人员采用了组织团队前往亲属家中采集图像信息的方式进行文献征集,后期通过专业书画高还原仿真用于现场展示。
  先生一生经历丰富、交友广泛。他的好友中不乏文坛巨擘朱自清、茅盾、老舍、冰心……亦有各领域大家顾颉刚、俞平伯、赵朴初、陈从周……来自这些友人的书信包含大量出版编辑工作事宜和文学诗词品评。从中可见,尽管叶老生平朴讷诚笃,但与友朋书信中却言若悬河,足见情谊真挚。而八方来书也使他眼界极广、博采众长。这些名人笔墨是叶圣陶先生工作交友经历的佐证。根据多年办展经验,这些兼具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信也会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1.2 馆藏征集
  对于有博物馆性质的场馆来说,征集、典藏与展览一样是最基本的功能。这两块工作也互为成辅,以展养藏是国内外各馆普遍采用的方法。借由本次叶圣陶文献展举办的契机,名人馆前后有针对性地征集了叶圣陶致吴湖帆信札、叶圣陶致沈金梅信札六通、叶圣陶1961年英文版《叶圣陶童话选》序文稿、叶圣陶书法镜片、桃花坞笺谱题字等多件藏品。其中,叶圣陶致吴湖帆的信札书写工整严谨,使用特制笺纸,在内容中提到了叶老始终珍藏的倩庵早年所赠《天女散花图》,以及他为《美人图》《儿童游戏图》等画作的题诗。吴湖帆是著名书画及收藏大家,但鲜有人知的是他与叶圣陶系草桥中学同窗,由两人少时结下的深厚交谊便不难理解叶老信中用语、落款等细节。另一组《叶圣陶童话选》序文稿为叶老亲笔,内容与最终出版物出入颇大,最多的一处删去七行多文字,即体现了作者手稿的珍贵之处。
  2 展陈策划
  2.1 展览基调
  叶圣陶先生生于清末,毕生经历时代更迭、风起云涌,他亲眼见证了新旧社会的完整变革,并且在此漫长过程中初心如一。叶老是新文化的提倡者和推动者,但在书信中留下最多的却是关于古体诗词的讨论。他在战时颠沛流离或因信念不断辗转,但他对草木花卉的喜爱从各地院子中的海棠延续到晚年留在日记本中的牵牛花……可以说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资料愈加丰富,从人物的多面性中提取核心要素、确定本次展览(图5)的基调就更为必要。
  纵向对比其他展览,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仅有1990年由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叶圣陶生平展览[1]。该展仅开放十天,且距今时间较为久远,如今只留有简短报道;横向对比以往近现代主题人物展览,叶圣陶先生知名度更高、资料更丰富,也离我们更近。展示这样一位在观众心目中已有一定认知的名人,我们除了从其广为人知的教育、文学成就挖掘,还应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叶圣陶先生成就背后的足迹和他独有的人格魅力。根据多方意见,最终确定以民国苏州元素贯穿展览,同时着重突出叶圣陶先生对工作的敬业之心、对亲友的温情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将人物的形象透过多元化展陈方式在观众心中立体起来。
  2.2 内容版块
  叶圣陶先生在长达九十四载的岁月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字遗存,并且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保持着严谨细致的作风。除了数百万字从无间断的日记,他生前亲手整理的相册亦有二十册之多。若一味追求对人物的全方位展示,现有时间和空间条件无法满足,展览效果也未必理想。因此,必须对先生的事迹进行梳理、提炼,在展览梗概中形成逻辑线索,这是为观众阐述史实的前提。
  展览(图6)最终决定以叶老为自己小说集的题名“未厌”作第一单元书斋展厅,和他最喜爱的花木“海棠”作第二单元庭院展厅,两者之间充分利用过道的动线走向,以书影为背景展示先生事迹和成就。“未厌”书斋展厅展品由叶老亲笔日记贯穿,按时间顺序分为“笃思好学”“倾心文教”“开明夙风”“西南羁绪”“涓泉归海”和展示先生桑梓情结的“忆昔吾苏”六个版块。“海棠”庭院以叶老诗句“合韵似鸣琴”“团聚惬余怀”“故交独拳拳”分别表现夫妻情深、父慈子孝、真挚友谊三部分。
  2.3 展陈亮点
  展览得到叶圣陶先生亲属和叶圣陶纪念馆等的大力支持,借予大量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書画真迹用于展览,集各家之精品,给本次展览增添更多可看性。除此以外,大量日记、书信通过现代高精度图像采集和喷墨技术被高度还原制作成易于展示的仿真件,大大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在肉眼可及之处的笔迹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许多友人在谈及叶圣陶先生的个人风格时,都会首先想到他做事认真的态度。这一点在先生遗留下来的物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他亲自整理的近二十本相册,在每一页他所能回忆起缘由相片旁都贴有剪裁过的小纸片,上面工整地书写着这些照片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本身就是图文结合的叙述方式,于是展览保留了叶老的“小纸片”,用他端正的小楷原汁原味地书写说明文字。   为契合叶老“每逢仲春,庭前海棠盛开,必略备酒肴,邀老友,借赏花之名,作半日之畅叙”,在第二单元庭院中“故交独拳拳”版块,模拟了叶圣陶的“朋友圈”,将友人的照片设置为微信头像,信札结合旧照片的呈现即为朋友圈发送的内容,配合二维码扫描的互动形式展现先生与同道挚友间的契若金兰(图7)。
  2.4 引证刊究
  展览的筹备过程也是资料整理、研究、考据的过程。叶圣陶先生留下的一手文献资料丰富、详实,综合这些材料,先生的生平经前辈专家反复考证,为展览提供了叶圣陶生平时间坐标的可靠依据。在本次展览第二单元中,叶圣陶先生与妻子、儿女的情谊交融,以生动感人的文笔、影像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中家风家训的传承,我们也将此版块作为重点内容,并辅以多种展陈手段具体呈现。
  在筹备的最后核对阶段发现,根据资料考证,叶圣陶与胡墨林结婚日期是1916年7月14日,而在叶圣陶为一张夫妇二人合影的照片旁题写的标签(图8)上却清楚地写着“一九一五年夏结婚”,出现在同一版面的同一个事件的时间却不同,这不仅不符合展览要求,而且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误会。为此,我们首先想到查阅叶圣陶日记,但日记因战火或保存不善而缺失部分,结婚日期恰在散佚部分。于是我们向家属、专家多方求证,最终亲友回忆,并查找叶至善著作中的记录,断定叶圣陶与胡墨林的结婚日期确为1916年7月14日。叶圣陶制作该相册时已有八十左右高龄,对于六十多年前的事情偶有记忆偏差或一时笔误也在情理之中。
  诸如此类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展览筹备中并不少见,也给筹备工作的推进造成阻碍。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必须经过考据求证,最终合理解决问题,尽量客观、准确地呈现是公共文化单位原生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3 展览意义
  3.1 历史教育意义
  叶圣陶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由混沌走向光明的时代,他一生所经历的的跌宕起伏、辗转流离无不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先生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学社团的应运而生;1937年为保存开明书店,第一次西行巴蜀,是因为抗战全面爆发后战火的蔓延;1949年初取道香港,经由水路北上,正是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迎接希望的曙光……叶圣陶先生是万众国人中的一个,但他俨然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挚和沉笃。从叶老这部满载沧桑的编年史中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史上挥洒的浓重笔墨。
  3.2 文化教育意义
  在中国近代文坛,叶圣陶先生推广白话文,普及儿童文学,是新文学、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先生基于自身的素养,对于传统文学、艺术的欣赏也无不流露在日常生活和文字记录中。本次展览不仅有大量叶圣陶先生自己的书法、信札、诗抄、篆刻印谱,还展示有赵朴初、臧克家、张辛稼等人的书画作品。在陈从周的书信中有着我们已然陌生的文言恭敬用语;在郭绍虞的字里行间可见文人志士以古鉴今的儒学传统;在俞平伯为叶圣陶诗抄所作的评注中蕴含文言措辞的精妙……通过展览或许就不难理解叶圣陶先生既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3.3 道德教育意义
  3.3.1 爱国爱家
  展览的第二单元完整展示了叶圣陶先生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子女的慈爱,其亲笔书法《墨亡》“出门惟怅怅,入室故迟迟。历历良非梦,犹希梦醒时”,无不让人感同先生的哀恸,不已唏嘘。纵观叶圣陶先生的文字,会真切地感受到先生不仅爱小家更爱大家,在他心中始终充满着对国家的使命感。
  20世纪初叶,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地在中华大地上拍打,年少意气的叶圣陶亲身经历过一系列社会巨大变革。在辛亥革命时他写到:“大约谓今日之势,尤当以改革人心为首要。”[2]在抗战离乱中他愤慨:“同仇敌忾非身外,莫道书生无所施。”[3]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北上旅途中他感怀:“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3]……无论何时,他身为一介文人都将国家的安危视作己任。
  3.3.2 敬业诚信
  在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薪工》里,有一段对自己第一次领薪水时的心理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该是我收受的吗?我收受这许多不太僭越吗?……一切的享受都货真价实,是大众给我的,而我给大众的也能货真价实,不同于肥皂泡儿吗?”[4]从此以后,给大众的要“货真价实”就成了先生的准则。在展览中通过文献资料看各个时期的叶圣陶,无论是教员、作家还是编辑,先生始终恪尽职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5]
  3.3.3 谦逊友善
  对自己的严苛也造就了先生对世事的淡然和对他人谦逊,当有人提及在叶老担任《小说月报》主编的两年出现了许多新作者,赞扬先生善于发现人才时,他说:“我只是仔细阅读来稿,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或取或舍而已……”[6]正是这样的谦逊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叶圣陶先生结交了各界好友,在纷繁的来信中字迹各异的语句无不透露着對先生为人和品格的敬重。
  参考文献
  [1]千兵.叶圣陶生平展在京展出[J].民主,1990(7).
  [2]叶圣陶,叶圣陶日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陈次园.叶圣陶诗词选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4.
  [4]叶圣陶.叶圣陶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顾黄初.一代宗师叶圣陶[J].师范教育,1984(2).
  [6]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七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增长,蕴含丰富文化的文物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正确认识文物价值可以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研究者探索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介绍文物在社会中的价值特点。  关键词:文物价值;特点;价值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书本记录的历史并不能全方面地诉说当时的全部历史,而考古人
期刊
摘 要:以晋私玺为考察中心,在传世典籍疏释疾病名称的基础上,对晋私玺所见诸如疥、瘿、癡、疢、痤、瘳等从“疒”的疾病名称进行整理与辑证。古人以疾病作为人名,反映了摆脱疾病困扰、祈求平安健康的心理依托。  关键词:战国;私玺;晋玺;疾病  故宫博物院主编的《古玺汇编》(以下简称《玺汇》)收录若干方姓名私玺,据作者统计共涉及到82种病名,其中晋玺数量居多。从辞例来看,从“疒”部的私玺均为“姓+名字”式。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党和国家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以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为例,探讨新时代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公共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在免费开放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免费开放;博物馆;县级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对艺术类高职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从文化创意产业对工匠精神提出的要求出发,以益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及其对艺术类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并提出了艺术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文化创意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是我们一直
期刊
摘 要:赑屃好负重,古迹碑林时常可见,它是龟图腾与龙(蛇)图腾结合的产物。物以载道,赑屃背后蕴涵丰富的自然观。龟从四灵之一的灵物衍化为贬义之物,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物以载道;馆藏石碑赑屃;文化内涵  1 馆藏石碑赑屃概述  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收藏了3块清石碑赑屃,均为石质。一块通长210厘米,通宽92厘米,通高51厘米;一块通长180厘米,通宽94厘米,通高54厘米;一块
期刊
摘 要:铜镜又称“照子”“铜鉴”,在古代社会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祭祀、梳妆、殉葬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刻画精巧、文字瑰奇、辞旨温雅”[1]的古镜,称得上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两汉时期,大一统王朝下经济发展、金属铸造工艺提升,加之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盛行,使得铜镜的发展达到高峰。两汉时期的铜镜,不论是在表征、形制,还是纹饰、铭文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且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
期刊
摘 要:廉政展览是党史人物纪念馆助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筹办廉政展览,主题选择要简明醒目,凸显政治性、时代性和深远性;内容撰写要求真务实,注重现实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形式空间要立足内容,增强艺术性、吸引性和感染力;对外展出要公听并观,提升精准性、实践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党史人物纪念馆;廉政展览;毛泽东;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常规性、基础性环节,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文章以安徽名人馆为例,对安徽名人馆开馆以来连续50期的社会教育活动——“小名人之声”课题进行剖析,利用名人、资源、品牌这三个特点,把握优势,开发名人资源,设计合理的品牌活动。  关键词:安徽名人;特色品牌;教育  1 活动背景与意义  博物馆具备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和教育。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博物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博物馆应该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增进其与公众的互动及关系维护,是当前博物馆关注的课题之一。文章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河南博物院的新媒体传播进行剖析,并就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传播途径  1 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瞬息万变,信息量铺天盖地。为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期刊
摘 要: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进,并完成了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重点文物数据的采集及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票务系统、语音导览系统四个业务子系统的创建。在提升博物馆陈展科技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比起智慧博物馆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智慧:设计;问题  从智慧博物馆金字塔构建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必须基于一定的数据量,它是由数据、数据库、数据共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