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写天下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艺术家董小明的水墨作品《流光溢彩上海滩》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永久收藏,据了解,这也是深圳唯一一件被收藏的作品。
  中国馆贵宾厅位于中国馆的顶层60米处,分为金厅、红厅、赤白厅、白厅等九个厅。本月10日,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艺术作品证书颁发仪式在沪举行,董小明等人接受了收藏证书后,被邀请上贵宾室参观,董小明的作品被悬挂于玄白厅的显要位置,而这个厅仅供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外元首时使用。“当时我们都开玩笑说,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件作品了。”董小明笑着说。
  今年2月份,上海世博局、上海市美协、中国美术学院等组织向全国征集中国馆贵宾厅的艺术作品。初步遴选结束后,3月份,董小明收到他们的邀稿函,希望他能为中国馆贵宾厅创作一幅1米x 2米的水墨画。而在全国,收到这类大尺幅水墨画创作邀请函的仅有十人。“这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份荣誉,所以接到通知后我马上就着手构思了。”董小明说。他决定用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水墨”为世博会献礼,“都市水墨”是由深圳提出的独树一帜的美术课题,这一课题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域,引发出拓展传统水墨的表现力的问题。而董小明也是都市水墨创作的实践者,因此本次他釆用了水墨综合媒介来创作《流光溢彩上海滩》。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外滩是我熟悉而满怀感情的地方。所以,我选择外滩为作品的题材,用水墨综合媒介的技法,力求充分地描绘出她那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象。”这件作品在众多的水墨画作品中凸显出了强烈的艺术个性,对水墨艺术如何走向当代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当代水墨画的视观
  董小明
  
  感谢香港大学邀请我参加这次十分有意义的关于水墨艺术的展览和研讨。
  邓海超馆长为我出了题目——《当代水墨画的视观》。我仅从自己创作和研究的实践,谈一点认识,与各位交流。
  
  对水墨画艺术发展的基本看法
  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东方的哲理和美学观念滋养了它的精神内涵,中国特有的材质和工具——宣纸和毛笔,造就了它的表现形态。
  千百年来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使其内外交融,炉火纯青,铸就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气派和鲜明文化特征的绘画艺术,与东西方各种绘画共呈于世界艺术之林。
  在继承传统中发展,是近现代水墨画艺术的主流,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水墨画延续和弘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水墨画艺术必然把变革与创新当作历史的使命。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水墨画一直作为一种传统绘画而存在,画家尊重传统、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努力传承它的表现形态和审美价值。传统水墨画其古典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然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价值和欣赏习惯都相应变化,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基础上的水墨画,在工业文明时代,尤其在进入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仅仅以传统绘画的样式存在,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水墨画必然要与时代同步,以当代绘画的形态实现其传承和发展。
  传统和创新,是水墨画发展始终面对的对立和统一的两大课题。我认为,致力于水墨画的变革创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当代水墨画家的首要课题。
  我们敬仰传统,正因为传统是历代画家创造成果的积淀。当代画家惟有致力创新取得成果,才有可能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那些不思创新,一味因袭传统的水墨画,不仅不能适应今天人们欣赏的需要,而且终将与传统无缘。创新是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
  相对水墨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而言,每一代画家的革新实践只是短暂的进程。因此,创新必定要立足于对传统的深刻认识,对水墨画传统的无知以及简单、浮躁、急功近利的艺术态度和行为,都无助于推动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当今的发展。学习传统、研究传统是创新的必要功课。
  今天,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魅力,已在国际艺坛赢得越来越多的知音。水墨画的国际交流日臻频繁,不仅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和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美国、欧洲也有更多艺术家和观众关注水墨画。他们不仅把传统水墨画作为遥远的古典艺术欣赏,也喜爱当代水墨画,众多外国艺术家参与中国的水墨画展事,吸收和运用水墨艺术的语言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作品中(不仅是绘画作品)开始出现水墨的元素,而且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国际交流也丰富了中国水墨画家的语言,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水墨画发展的空间。水墨画走进当代和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相互作用。
  我们希冀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水墨画艺术,能够以其当代形态,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是当代水墨画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活动。此展源于1988年的“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和1992年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展”,1998年起确立为由国家文化部批准立项。深圳市政府主办,由美术界专家顾问、美术专业机构承办、美术专业人士策划,组织、实施的常设性展事。1993年起又举办了“深圳水墨论坛”。18年以来的六届展览和相应的学术活动,有数百位中国和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参与,这一活动始终把握了水墨画发展的脉搏,为当代水墨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前期的展览提倡传统水墨画的创新和交流,侧重于全面展现不同风格流派的高水准的作品,营造海内外艺术家共聚一堂、切磋艺事,联络友谊的氛围,经1998年第一届双年展的转型,2000年开始,“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已明确以推动传统水墨画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通过创作和研究共同探求水墨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井赋予这一传统艺术以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含,拓展其表现形式。在展事的策划、组织、展示方式诸方面也逐渐转换传统型美术展览的模式,构建现代艺术展览的形态,以求更好地成为当代水墨画发展的载体。2004年“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体现了把这一活动,作为一个研究当代水墨画的学术课题,进行策划和实施的思路。
  水墨画艺术发展趋势的把握,立足于审视当代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形态,及这一传统画种变革和拓展的可行性和局限,重新认识水墨画的本质,同时尝试引入富有创意的设计艺术观念和实验性的创作,来开阔当代水墨的视野。
  为体现这一总体策展思想,四届双年展选择了关注当代水墨的多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证,邀请不同策展人,策划了“设计水墨”、“笔墨在当代”、“水墨空间”、“水墨都市”、和“韩国现代水墨”等五个单元的展览。以求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审视水墨画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和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理由,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设计水量
  
  当代文明的发展改变了我们许多传统的观念,也打破了以往的艺术疆界。绘画和设计是两门相互独立的艺术,但从现代设计产生之日,它们就有不解之缘。作为当代艺术,绘画和设计的界限变得日渐模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现形式。策展人站 在为水墨画寻求更多发展空间的角度思考,提出这一命题,策划了一项促使当代绘画和设计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相互撞击,相互交融的艺术实验。邀请九位国际著名的设计艺术家,参与当代水墨画的创作活动,并为其提供传统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产生了一批别具风格的水墨艺术作品。展览为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增加了崭新的想象空间,输送了设计艺术的营养;同时也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了水墨艺术语言这一宝贵的资源,水墨与设计相得益彰,成为一次创意独到的当代艺术活动。
  “笔墨”是传统的水墨画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自六朝、唐、五代起,《六法》、《历代名画记》、《六要》等重要画论中,“笔墨”的地位与“气韵”几近等同,宋以来,文人进入绘画批评与创作,“笔墨”更被视为绘画相对自然而存在的价值的体现,代表了文入画的审美理念,也长期成为水墨画坛的主流意识和评价标准。至今,“笔墨”仍然是对水墨画发展具有影响和相当约束力的概念。
  20世纪,传统绘画受到西方观念的挑战,“笔墨”也不断受到质疑。及至9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界将对中国绘画本质问题的学术争论,全部集中到了“笔墨”问题之上,研究当代水墨, “笔墨”问题不可回避,因而,双年展特设“笔墨在当代”主题,由策展人从当今水墨画坛遴选10位有出色表现的画家,以其作品为实例,旨在展现传统的“笔墨”语言在当代水墨中的存在状态。
  审现当代画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进而引发我们对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变革相互关系的深入思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画坛出现的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局面,可以视为当代画家为寻求水墨画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突破而进行的革新探索,是水墨画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积极进程。本届双年展设“水墨空间”课题,旨在回顾这一进程,对其间的水墨画现象进行研究和甄别,以助于当代水墨画的健康发展。
  策展人认为当代水墨的问题正是“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目前的整体状况是一种“没办法”的状况,因而为这一课题选择了一种“没办法的办法”的角度,即“将它作为一种开放空间,让关于水墨观念的不同声音聚合在一起。”九位参展者选自上述进程中有独特表现的艺术家,作品形式包括平面、装置、影响,让艺术家自由地探讨当代水墨的“方法论”。展览不想指定某种成功的范例,而意在提供一些寻找这种成功的开放角度,为创造水墨的方法论打开尽可能多的思考空间和可能性,展览确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启示性和证伪价值。
  都市化的历史进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使传统水墨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前期,新兴城市深圳的艺术家以其特有的文化意识,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城市山水画”这一当代水墨画的创新课题。以往几届双年展以“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为题,继续和拓展了这项艺术实践。十多年来,这一新课题在全国画界乃至众多海外艺术家中,产生了积极反响。他们的实践,不仅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而且正创造着适合表现都市的新的水墨语言,构筑着水墨画的当代形态。
  本届双年展的“水墨都市”单元,策展人按“都市景观”、“都市体验”和“她们的都市”三个部分,挑选了70余位近年关注这一题材并有成就的艺术家和一些富探索精神的青年画家的新作集中展示,以期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取得突破。
  作为东方绘画传承中的一个分支,韩国水墨画从上世纪初开始初显其独立的流派性,围绕着本国的主体性和传统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绘画体系,而继承传统的表现形式、技法和材料。近代以后西方美术流入的大潮,影响韩国的现代水墨画,从60年代产生,经70年代到80年代,发展成为韩国画坛“水墨画运动”的中心力量。我们认为韩国现代水墨的发展历程,对今天中国水墨画的革新实践,具有借镜作用。为此本届双年展特邀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策划组织“韩国现代水墨”展,作为双年展的一个单元。策展人以韩国现代水墨画的动向和展望为题,遴选了21位具代表性的水墨画家的代表性的作品。较全面地展示了韩国现代水墨画的面貌,成为双年展国际交流的精彩内容,并为我们共同探讨的当代水墨画发展的课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本届双年展将是第四届双年展展开的当代水墨发展课题的深入,由四个单元组成:设计水墨是上届同名主题展的延续和深化,为扩大参与面,将以提名和公开集二组种方式组织海内外设计师参与,充分展示设计艺术家对水墨艺术语言的体悟和表现。加深水墨与设计融和共生的实验力度,拓展水墨画和设计艺术语书的边界,继续探索水墨在当今的表现域和表现力。
  
  笔墨传承
  
  在四届双年展“笔墨在当代”主题展中,我们展示了传统水墨语言在当今的演变和生存状态。本届的这一主题,则是对传统的进一步回归,我们不仅选择了在传统笔墨技法上孜孜深研的画家,还邀请了数位在诗文书画方面修养全面的画家参加,意在揭示隐藏在“笔墨”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和艺术情趣。
  
  水墨 生活 趣味
  
  邀请活跃在当今国际画坛上,而又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们参与这一相对中国化的主题创作,他们将以现代艺术的手法和材料,重新诠释水墨画的内在精神,探讨水墨画的新的展示方式,这一主题与深圳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计划于2007年举办的水墨画研讨会的主题相关,即:“趣味——中国文人艺术的美学和精神要素”。
  
  金国城市山水画展
  
  “都市水墨”是深圳双年展打造当代水墨的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化的课题。“城市山水画”则是都市水墨研究的源起,正是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实践,促使传统山水画母题的拓展、表现的革新,进而引发了水墨画表现对象、表现形态当代化的重要命题——“都市水墨”。
  香港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替之处,香港的现代水墨的实践早于内地,自吕寿琨先生至今有一批优秀的现代水墨画家,其成就是中国现代水墨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艺术博物馆较长时期关注水墨艺术,进行了现代水墨的研究、收藏和推广工作。当前,水墨画正受到香港文化界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呈现了十分可喜的态势。香港水墨画家与内地画界的交流日臻频繁,历届全国美展都有香港水墨画家的作品。自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展至2004年四届水墨双年展,有数十位香港水墨画家参与。相信在探索水墨画的当代性和国际性的进程中,香港艺术家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水墨画也会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他文献
今日早起,神清目朗,心中明亮,绝无一丝冗杂,惟有晨光中小鸟的影子在桌案上轻灵而无声地跳动,于是生出画画的心情。这便将案头的青花笔洗换上清水,取两只宋人白釉小盏,每盏放入姜思序堂特制的轻胶色料十余片,一为花青,一为赭石,使温水浸泡;色沉水底,渐显色泽。跟着,铺展六尺白宣于画案上,以两段实心古竹为镇尺,压住两端。纸是老纸,细润如绸,白晃晃如蒙罩一片月光,只待我来纵情挥洒。  此刻,一边开砚磨墨,一边放
期刊
6月13日上午9时,著名美术家、漫画家华君武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享年95岁。  华君武是我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从1934年第一张漫画作品发表到现在已近80年,一生画过无数漫画。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雨,以漫画作为战斗武器,投入革命文艺事业。上中学时就曾在《浙江日报》、《论语》、《时代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辛报》、《大美晚报》、《华美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在延安
期刊
恒河,一直是我心头那个不敢去触碰的感情烙痕,印度之旅中的它是刻入我心头最深的那道。回国一个多月了,写了好几篇文章,但就是不敢去碰触它,怕一去拨动,厚厚结痂下的鲜血就会磅礴勃发而出,怕这烙痕撩起我交融浓密几近燃烧的激情,又怕因太过疼痛、激动使文字无法清晰地表达。  久久、久久,直至今日,我仍会失神在恒河的情境之中,是悲怆、非悲怆,是思悟、非思悟,但真真实实是来自灵魂的体悟。  “我拒绝说它美丽”,这
期刊
西湖,是3000年前为城市饮水而筑建的水库。  人类,截海成湖,筑城饮水,呕心沥血3000年,成就了今天的杭城西湖。  人文,使西湖的生命周期,远胜于其他人工湖河,经千年而存留至今,历代人类对文明的追逐,对西湖的治理,使人文与西湖山水自然和谐结合,成就了今天西湖的文化景观,杭城因西湖而美丽繁荣,生命依湖而居,因西湖而得以延续繁衍。  历史的承载和文明的史书,西湖封存着历史沿革的珍贵片段,蕴藏着七大
期刊
人文和生态,恰恰有杭州西湖,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结合得浑然一体,共同为世人捧出了一湖碧水,一湖文脉。追哥这3000年的城池,探问城西的湖,来西湖看花,在湖畔夜饮,去龙井问茶,孤山印春秋,断桥连因缘。文明随着湖水从水源款款走来……  西湖开发治理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态学信息,看到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在当今时代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毛昭晰    浙江大学教授
期刊
《焦点》:刘局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应该怎幺理解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呢?  刘局长:水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渊薮。一座城市也往往因水而诞生、因水而繁荣、因水而伟大。西湖与杭州城就是如此,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两者注定相濡以沫,和谐共生,一起谱写着动听的文化乐章。  《焦点》:杭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七大故都之一,请问西湖之于杭州这种地位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刘局长:人
期刊
地处西湖一侧孤山,高仅10余丈,广不过20顷,区区弹丸之地,却是个人杰地灵文脉绵长的地方。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便位孤山西麓,西泠桥畔。  西泠印社的社址,是一座精致、幽雅、小巧玲珑的园林,康有赞曾题为“湖山最胜”。小小的天地经过艺术大师们匠心独运的布置以后,空间层次丰富,步移景易,引人入胜。加之园内典迹甚多,蔚然一种淡淡的气韵——扶疏的树影、空灵的乌鸣,蔓藤织生,摩崖石刻间沉睡的寂寞苍
期刊
前些年经过杭州,可惜将行程都放在了车上。经过西湖时,也只能静静看着湖面上映着的阑珊灯影,偶尔木舫滑过,飞快的桨将碎影打成波光泛湖漾开去了,吹进车窗湿柔的水汽夹杂着清新的泥土混合草木好闻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多深吸几下。西湖留给我的印象,只是浓重夜色中的惊鸿一瞥。  一日在家,阳光大好。于是就把小木桌搬到露台上,泡一壶上好的龙井,放几碟小点,拿出杭州好友寄来的照片细细翻看。忽然有张照片滑落到了桌上,信手
期刊
生于北京,长年生活在北京的我,一直认定自己是浙江人,尽管我只会说北京话。  以往每当有出差机会,总要设法到浙江走走,在杭州住上几天。回到北京之后,“杏花春雨江南”依然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几十年来一直如此。  近两年常去杭州,是因为父亲的母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为浙江甲种商业学校),用他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学院。漫步在钱塘江边美丽的校园内,怀想起历史浪潮中淘不尽的浙江人物,更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情愫。  父亲早
期刊
在有些夜晚,当然是极深的那些个夜晚,它的深是可以被无边的黑所吞没、它的深又吸尽了世间一切的声音的时候,我总也有在灯下独坐的那一刻的。想到应该是去睡了的,但又意犹未尽,坐着,享受这大黑暗,无意间,便取过来青花的瓷杯与水。  水是刚煮开的,仿佛专门提醒我关于春茶的消息,又随意地取出那茶盒,打开时,我便知道茶们是别来无恙的了。它们散发出温馨的糙米色,和台灯作一心照不宣的微笑。那样一种坦然处置的气质,使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