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三)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发布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等关于鲁迅的文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收集鲁迅的故事,积累鲁迅的图像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生活……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探索,最终形成结论,用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小学生研究能力比较弱,研究的方法较单纯,选题相对简单,但重要的经历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同年级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本地区昨天与今天的发展变化,同龄人零用钱的调查研究、当地垃圾的处理与调查,可组织学生自行合作、自选专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查研究、实践、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三)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发布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等关于鲁迅的文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收集鲁迅的故事,积累鲁迅的图像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生活……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探索,最终形成结论,用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小学生研究能力比较弱,研究的方法较单纯,选题相对简单,但重要的经历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同年级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本地区昨天与今天的发展变化,同龄人零用钱的调查研究、当地垃圾的处理与调查,可组织学生自行合作、自选专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查研究、实践、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