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小学语文创新阅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创新阅读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种创新阅读法。
  
  一、质疑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起源于大胆的“质疑”。其中包括:
  1.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教师在开展平等对话、加强示范引导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抓住一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并及时组织讨论汇报,比较谁提得好、有创意,进行取舍提炼、解疑释疑。如《桂林山水》一文写道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桂林的山、水各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其“甲天下”?这样质疑可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假设质疑。通过假设性提问,创设情境,以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奶奶带小女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学生质疑:假如她们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她们的生活会怎样?以一种新视角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可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3.逆向质疑。利用逻辑上的可逆性进行质疑。如《草船借箭》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果”追溯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
  
  二、求异法
  求异是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方式。它要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轻易下结论,做到: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允许答案多样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式,把知识学死。如《狼和小羊》写到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故事便戛然而止。课文显然以悲剧结尾,教育学生对凶残蛮横的敌人光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而学生也容易产生一种错误认识:遇到像狼这样的敌人,必死无疑。这样很危险的教育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领导学生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小朋友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去时,埋伏在一旁的猎人一枪打死了狼。”有的说:“小羊看到狼扑过来,马上闪到一边,狼一头栽进河里,扑腾几下淹死了。”有的说:“小羊吓得惊叫一声‘猎狗哥哥来呀’,趁狼转身的机会,小羊跑了。”想象合理,异彩纷呈。儿童在进行想象的同时,领会了狼的可恶可恨及小羊的勇敢可爱,而且从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开拓了思维。
  2.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异想天开”,让语文课有“不同的声音”。上《峨嵋道上》一课曾有个学生对铺路工人具有“默默奉献、不计报酬”之品质的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这些铺路工人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才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才不会去干。我们姑且先不论对与错,先同学们各抒己见,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吗?
  
  三、变序法
  这是一种要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么为了突出理解重点,改变课文顺序,进行设计课堂结构的阅读法。如《一夜的工作》,教师先引导学生找点明文章中心的词语“劳苦”和“简朴”,然后围绕“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个方面阅读课文内容。这样的阅读指导有利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梳理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习“谈水浒”、“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个部分,再回过头来阅读鲁迅去世后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一开头部分。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直奔重点部分,理解鲁迅做的事,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是怎样的人,激发学生敬爱鲁迅的情感,这样势必动心动情,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比较法
  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阅读法主要是通过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达到巩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1.纵向比较
  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段落的结构相似或相同,教师就宜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阅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漓江的水”这一自然段后,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新学的阅读法,对“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两个段落加强比较学习,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巩固了知识技能,促进自读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卖火柴的小女孩》、《詹天佑》、《将相和》等课文,均可采用此法进行阅读。
  2.横向比较
  这是对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课文之间的比较学习。例如小学语文第12册教材里把《草船借箭》、《将相和》、《景阳岗》等课文编排在同一组,它们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重点是通过弄清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学生掌握了通过了解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来梳理文章脉络、把握内容的方法。通过横向比较,学生阅读《景阳岗》一课时,就可运用先前掌握的阅读方法,理清武松“吃酒——上岗——打虎——下岗”的故事主线及前因后果,这样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较阅读,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规律,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精心备课,帮助学生寻找切实可行的阅读法。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如何有效整合呢?下面用两个案例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观察物体):  师:从正方体的正面,你观察到什么?  生1:我看到的是一个面,是正方形。  生2:我看到了两个面。  生3:我看到了三个面。  师:我们站在正方体的正面,能看到几个面呢?  师:拿出数码相机,请刚才的三位同学分别对着正方体拍一张照片。我们把它转换到投影仪上,形状为什么不一样?  生4:他们所拍的角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大多是统一形式、统一答案的,学生交来后得到的评价要么是对,要么是错。在大红的“√”和“×”之中,看不到学生学习的喜怒哀乐,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品质,看不到学生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看不到作为人的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存在。那些学困生交来的作业往往“×”超过“√”。长此以往,数学的人文性被压榨成枯燥的数字,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活生生地抹杀,从而导致学生怕做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 用蛋壳泼墨的方式进行玩色游戏。  2. 从不同角度进行借形想象,并添画成动物的形象。  3. 乐于想象和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借形想象的经验和丰富的动物知识。  材料准备:泼墨材料(KT板、长卷纸、灌了红黄蓝三原色水粉的魔法蛋)、添画材料(墨汁、棉签)、吸水树脂(装在调料瓶中)。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师:最近动物森林里出现了一些神秘的朋友
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以来,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多学者与教师关注对评价问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为建构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对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建构多维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而且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偏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2.初步学会捕捉“细节”来表达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片段):  一、自主品读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1.指导品读  师:是呀,爱茹茉莉,它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同学们,这篇文章需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去阅读,去关注细节。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会
因为计算是一个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所以很少能在公开课中听到计算的课型。但笔者曾听过一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小学数学有关《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颇有感触,整节课有扫雷大比拼、简算小能手、垃圾回收站、魔鬼训练营四个环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第一个环节,现将其中课堂实况展示如下。    一、课堂写真:“谁是扫雷专家”    同学们会玩许多的电脑游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玩玩扫雷游戏,注意每道题都是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抓住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训练的扎实;应该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内涵的厚实;应该手段简便、过程简约,实实在在,显现出教学的朴实。    一、“实在”的教学方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需要教师给予直接的帮助。一味地让学生自主,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就像学生在黑暗中胡乱地摸索,徘徊不前,阅读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新亮点和突破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了,层次明晰了,色彩绚丽了,课文也随之“活”了。语文课堂插上现代教育技术这双翅膀,既深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其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玩过)老师也特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