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奇西亚·奥奇拉(Patricia Urquiola)为巴卡拉(Baccarat)设计了 “Variations” 系列水晶产品,这是这位著名的女设计师的 “第一次” —— 第一次参与水晶制品的设计与制作,事实证明,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奇妙的……
250年前,法国东北部小城梅茨(Metz)的主教召集当地的木雕师们在巴卡拉镇上建起了一座玻璃制品厂。紧邻莫尔特河(Meurthe River),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它得以迅速发展壮大。1861年,巴卡拉开始转而制作水晶器具。20世纪初,这里出产的酒杯被送进俄国宫廷;每天有4000个香水瓶被生产出来,用来盛放Coty、Guerlain和Houbigant这样的高级香水。
小镇即是工厂,工厂即为小镇。过去,工人们和管理人员都住在工厂旁边的连排房屋中,随时准备待炉火烧旺时立即开始工作。专门为员工子女准备的托儿所和学校随即建起,还有小教堂为虔诚的人们提供灵魂的居所。
如今的巴卡拉与过去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烧制玻璃的炉火已无须用木材来点燃,但是镇上5000个居民中有60%的人依然在工厂工作;60户家庭仍然住在工厂旁的连排房内。托儿所和学校尽管已不复存在,小教堂却被改建为小型博物馆,接待远道而来的游客,原有的建筑结构基本得到保留。和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品牌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巴卡拉虽然在不断求新求变,但始终不忘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色。
在与包括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阿瑞克·莱维(Arik Levy)、亚米·海因 (Jaime Hayon) 以及马塞尔·文德斯 (Marcel Wanders)在内的国际知名设计师相继合作,成功推出风格各异的系列产品后,巴卡拉与51岁的西班牙设计师帕奇西亚·奥奇拉携手,带来了新的产品。这位极具天分的女设计师,曾与多家知名家居品牌如Kartell、Alessi和 Moroso合作。“作为一名住在米兰的西班牙设计师,我很高兴像巴卡拉这样的知名法国品牌邀请我参与设计。”经过3年的合作,奥奇拉于今年4月在米兰推出了极富雄心的 “Variations” 系列作品,本月即在美国销售。
第一次参与设计水晶器具的奥奇拉希望她设计的产品能够使水晶制品成为现代家居生活中简约实用的器具。该系列中的一部分产品是一套形制各异的酒杯,色泽清丽柔和。另一部分是一组六件套的水晶器具,包括花瓶、盛器和碗,颜色与酒杯相仿,并且可分别以9种不同的方式叠加组合成新器具。其中有一种组合方式可将3件器具叠加成近60厘米高的多彩图腾。这是巴卡拉第一次尝试将搭叠的元素融入水晶制品中,无疑这样的水晶制品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厚度,对制作工艺的精准度要求极高。
这一系列的设计将传统的雕刻水晶工艺与器形的整体形态和颜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不想步其他设计师后尘的奥奇拉力求达到的效果。“我不想在器具形态上玩花样,用水晶做点小动物什么的,”她说“排除任何戏谑的成分,我的诉求是完全回到古典的形制,对设计怀有更多的敬意。”传统的玻璃着色工艺即是在烧熔的玻璃中添加不同的化学物质,比如氧化铜可以呈现翡翠绿,氧化钴可以产生天蓝色等等;通常,这样的工艺所产生的颜色都比较浓重。为了避免产生这种效果,使水晶制品体现出一种精致柔和的色感,就好像是透过光线折射出的颜色一般,这次的产品都采用喷漆工艺上色。“我想将颜色与雕刻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呈现出来,”奥奇拉说,“直到去年我们才做出我想要的效果,很庆幸我们最后做到了。如果一直不成功,我会一直试下去。”
“Variations”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不禁想起菲利普·斯塔克为巴卡拉设计的作品。他的“Darkside”系列于2005年推出,同样是创新地利用巴卡拉原有的工艺以及器形,技术方面则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新一代产品。普通的玻璃杯和传统的水晶吊灯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巴卡拉,产品需要分别在两个车间内制作:热处理车间即是烧制玻璃的车间;而冷处理车间包括雕花,蚀刻以及打磨处理。这个系列中的大件产品均需晚上在 “大炉 (grosse place)” 中烧制。手工制成的塑料模具经完善后,熔化的水晶即被压入其中制成各种形状,这些都在车间内当场完成。
熔化的玻璃会被加热到超过华氏2642度,全手动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任何保护装置,那场景着实让人提心吊胆,不过也真的很刺激。有的工人16岁就开始学徒工生涯,一般要经过5到15年才能出师。有经验的玻璃烧制师能在器形烧制好的一瞬间立马就发现瑕疵。如果不能及时补救或在后续处理时打磨掉,工人们就会用水将瑕疵品冷却后用锤子把它砸碎扔进回收箱里。整个制作过程中,这样的去芜存菁会不断上演。在生产花瓶的第一个晚上,一共烧制了85个成品,但是其中有将近一半没能达到标准。一桶桶的碎片堆放在那里,真是令人心碎的场景。这些碎片随后会被放在专门的灶内进行冷却以免伤人。第二天工作人员会对产品进行第一次检查,瑕疵品会被分类记录,比如“形态扭曲的”、“烧坏的”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通过初步检查的成品会被送到蚀刻师那里,他们负责用马克笔在器具上手工绘线,然后用特制的锥子在上面刻图样。这样的工作全凭耐心细致和娴熟的手眼配合能力。由于该系列的一部分产品胎质较厚,所以使用传统雕刻工艺的同时会加入一些新方法。每个花瓶都涂上一层透明的树脂以防止在堆叠时产生磨损。“我们很高兴能做出可以互相插拔的水晶制品,雕刻师们都是第一次这么干。”冷处理车间的主管伊夫·帕里西 (Yves Parisse)说,“因为水晶很易碎,我们通常不会将它们堆叠起来。但是现在这样设计能够使人们任意创造他们想要的造型。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产品开发的新方向。”雕刻好的产品被放进酸池里进行抛光。需要上色的花瓶则会被送到承包商那里进行上色处理。完工后,巴卡拉的工作人员需要逐一对它们进行检查、清点和包装。
老牌的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商很少能够甘冒风险给予设计师如此大的自由,在脱离自身对产品得管控的情况下由设计师一力完成整个项目,然而巴卡拉却愿意打破规则,尝试走出一条新路。难怪奥奇拉对巴卡拉赞赏有加:“他们生产的东西是有灵魂的。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创造一些能载入他们史册的作品。”她做到了。
250年前,法国东北部小城梅茨(Metz)的主教召集当地的木雕师们在巴卡拉镇上建起了一座玻璃制品厂。紧邻莫尔特河(Meurthe River),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它得以迅速发展壮大。1861年,巴卡拉开始转而制作水晶器具。20世纪初,这里出产的酒杯被送进俄国宫廷;每天有4000个香水瓶被生产出来,用来盛放Coty、Guerlain和Houbigant这样的高级香水。
小镇即是工厂,工厂即为小镇。过去,工人们和管理人员都住在工厂旁边的连排房屋中,随时准备待炉火烧旺时立即开始工作。专门为员工子女准备的托儿所和学校随即建起,还有小教堂为虔诚的人们提供灵魂的居所。
如今的巴卡拉与过去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烧制玻璃的炉火已无须用木材来点燃,但是镇上5000个居民中有60%的人依然在工厂工作;60户家庭仍然住在工厂旁的连排房内。托儿所和学校尽管已不复存在,小教堂却被改建为小型博物馆,接待远道而来的游客,原有的建筑结构基本得到保留。和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品牌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巴卡拉虽然在不断求新求变,但始终不忘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色。
在与包括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阿瑞克·莱维(Arik Levy)、亚米·海因 (Jaime Hayon) 以及马塞尔·文德斯 (Marcel Wanders)在内的国际知名设计师相继合作,成功推出风格各异的系列产品后,巴卡拉与51岁的西班牙设计师帕奇西亚·奥奇拉携手,带来了新的产品。这位极具天分的女设计师,曾与多家知名家居品牌如Kartell、Alessi和 Moroso合作。“作为一名住在米兰的西班牙设计师,我很高兴像巴卡拉这样的知名法国品牌邀请我参与设计。”经过3年的合作,奥奇拉于今年4月在米兰推出了极富雄心的 “Variations” 系列作品,本月即在美国销售。
第一次参与设计水晶器具的奥奇拉希望她设计的产品能够使水晶制品成为现代家居生活中简约实用的器具。该系列中的一部分产品是一套形制各异的酒杯,色泽清丽柔和。另一部分是一组六件套的水晶器具,包括花瓶、盛器和碗,颜色与酒杯相仿,并且可分别以9种不同的方式叠加组合成新器具。其中有一种组合方式可将3件器具叠加成近60厘米高的多彩图腾。这是巴卡拉第一次尝试将搭叠的元素融入水晶制品中,无疑这样的水晶制品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厚度,对制作工艺的精准度要求极高。
这一系列的设计将传统的雕刻水晶工艺与器形的整体形态和颜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不想步其他设计师后尘的奥奇拉力求达到的效果。“我不想在器具形态上玩花样,用水晶做点小动物什么的,”她说“排除任何戏谑的成分,我的诉求是完全回到古典的形制,对设计怀有更多的敬意。”传统的玻璃着色工艺即是在烧熔的玻璃中添加不同的化学物质,比如氧化铜可以呈现翡翠绿,氧化钴可以产生天蓝色等等;通常,这样的工艺所产生的颜色都比较浓重。为了避免产生这种效果,使水晶制品体现出一种精致柔和的色感,就好像是透过光线折射出的颜色一般,这次的产品都采用喷漆工艺上色。“我想将颜色与雕刻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呈现出来,”奥奇拉说,“直到去年我们才做出我想要的效果,很庆幸我们最后做到了。如果一直不成功,我会一直试下去。”
“Variations”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不禁想起菲利普·斯塔克为巴卡拉设计的作品。他的“Darkside”系列于2005年推出,同样是创新地利用巴卡拉原有的工艺以及器形,技术方面则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新一代产品。普通的玻璃杯和传统的水晶吊灯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巴卡拉,产品需要分别在两个车间内制作:热处理车间即是烧制玻璃的车间;而冷处理车间包括雕花,蚀刻以及打磨处理。这个系列中的大件产品均需晚上在 “大炉 (grosse place)” 中烧制。手工制成的塑料模具经完善后,熔化的水晶即被压入其中制成各种形状,这些都在车间内当场完成。
熔化的玻璃会被加热到超过华氏2642度,全手动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任何保护装置,那场景着实让人提心吊胆,不过也真的很刺激。有的工人16岁就开始学徒工生涯,一般要经过5到15年才能出师。有经验的玻璃烧制师能在器形烧制好的一瞬间立马就发现瑕疵。如果不能及时补救或在后续处理时打磨掉,工人们就会用水将瑕疵品冷却后用锤子把它砸碎扔进回收箱里。整个制作过程中,这样的去芜存菁会不断上演。在生产花瓶的第一个晚上,一共烧制了85个成品,但是其中有将近一半没能达到标准。一桶桶的碎片堆放在那里,真是令人心碎的场景。这些碎片随后会被放在专门的灶内进行冷却以免伤人。第二天工作人员会对产品进行第一次检查,瑕疵品会被分类记录,比如“形态扭曲的”、“烧坏的”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通过初步检查的成品会被送到蚀刻师那里,他们负责用马克笔在器具上手工绘线,然后用特制的锥子在上面刻图样。这样的工作全凭耐心细致和娴熟的手眼配合能力。由于该系列的一部分产品胎质较厚,所以使用传统雕刻工艺的同时会加入一些新方法。每个花瓶都涂上一层透明的树脂以防止在堆叠时产生磨损。“我们很高兴能做出可以互相插拔的水晶制品,雕刻师们都是第一次这么干。”冷处理车间的主管伊夫·帕里西 (Yves Parisse)说,“因为水晶很易碎,我们通常不会将它们堆叠起来。但是现在这样设计能够使人们任意创造他们想要的造型。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产品开发的新方向。”雕刻好的产品被放进酸池里进行抛光。需要上色的花瓶则会被送到承包商那里进行上色处理。完工后,巴卡拉的工作人员需要逐一对它们进行检查、清点和包装。
老牌的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商很少能够甘冒风险给予设计师如此大的自由,在脱离自身对产品得管控的情况下由设计师一力完成整个项目,然而巴卡拉却愿意打破规则,尝试走出一条新路。难怪奥奇拉对巴卡拉赞赏有加:“他们生产的东西是有灵魂的。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创造一些能载入他们史册的作品。”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