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抛开预算表和工程图,建筑师们时隔两年在威尼斯水边再度齐聚。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建立建筑与社会之间共识的深入探讨。
以 “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为主题,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盛大开幕。威尼斯双年展园区和军械库(Arsenale)组成的一万多平方米的展区从8月29日起对公众开放,展示了69位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以及学者创作的作品,其中许多是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做的。
就今年“共同基础”的主题,总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解释到:“公民社会是由个人和制度组成的。而社会不总有能力识别并组织人们在生活空间中的各种需要。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双年展以‘共同基础’为主题贡献了丰富素材与成果,无论是建筑与生态、建筑与科技、还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关键是要弥合建筑与公民社会的鸿沟。”
作为双年展主题的揭幕内容,军械库入口通道展示了来自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与ivorypress出版公司合作的展示空间,从两个方面着力诠释今年的主题:建筑的历史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艺术家Charles Sandison和电影导演Carlos Carcas合作创作的影音装置,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了建筑文化。参观者沿着两条下沉的坡道走进黑盒子,目睹投影上映出的西方世界规矩的城市街道、亚洲与南美的新型城市、同时因秩序与混乱演化出现的贫民窟——从阿拉伯之春到伦敦暴乱,观众得以看到社会变迁与城市高速发展如何带来了今天作为建筑实体的体育馆、博物馆、交通站与航站楼。
众多国家馆选择了各自的出发点对今年的主题各抒己见。俄罗斯馆的“i-citi”展览着眼于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以科技语言展现了被称作俄罗斯“硅谷”的Skolkovo高新技术园区。室内金属镶板墙面全部以二维码(QR code)覆盖,仿佛大理石墙砖的二维码元素具有意想不到的装饰性,密集铺设的空间蔚为壮观,颇具威严的仪式感。走进场馆的观众需要使用iPad等平板电脑读取二维码,从而浏览其中包含的图文信息,了解Skolkovo的规划发展乃至开发竞标内容。“i-citi”因其卓越的空间体验获得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以“原初”为主题的中国馆带来的是对多种符号意象的诠释,呈现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深化诠释“共同基础”这一主题。策展人方振宁引用“原初”这一概念,试图把艺术、建筑、概念、空间和策展一体化,寻找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建筑师邵韦平的装置作品“序列”贯穿整个场馆。邵韦平基于莫比乌斯圈原理,沿着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将它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形成了一个长22米的序列阵吊在军械库屋顶,每片剖面都被内置的LED芯片照亮,形成了一条蜿蜒的线性光束。
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主题馆部分呈现出更多思想力量与创造的活力。知名建筑师Zaha Hadid在谈到本次为威尼斯双年展设计的作品“ARUM”时说:“通常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属于个人创作,实际上这都基于集体研究的宏大的历史谱系。”“参考”与“传承”更接近她所理解的“共同基础”。Zaha的早期作品都是受到俄国至上主义的启发。在本年度的双年展展出的装置ARUM虽然通过计算机规则系统生成,依然饱含着对先驱Frei Otto的敬意,丰富、连贯、流动性的形态与空间通过理性的平衡得以实现。
“建筑的创作意义存在于感知的基础上。具象的形态直到得到人们文化记忆中的接收器的响应,创作意图才能实现,”Aires Mateus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Manuel和Francisco说道。他们设计的概念化室外装置RADIX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思考。他们认为“共同基础”源自人们通过记忆、历史乃至理论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的理解。因此,他们试图用铭刻着集体价值观的图像和空间,来唤起共同感知,而不是选取单一的概念或者独特的时刻。
“共同基础”暗示着建筑行业合作的传统、灵感的分享和必然前进的野心。今年的双年展以“共同基础”的主题为驱动,生发出激烈的思想争鸣。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说:“我希望鼓励同行们对现如今普遍强调个人与孤立的文化倾向和现象做出回应。他说:“意大利依然是建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建筑并非个人视角而是对集体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背景的呈现,我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解决行业与社会直接真正的沟通问题。
以 “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为主题,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盛大开幕。威尼斯双年展园区和军械库(Arsenale)组成的一万多平方米的展区从8月29日起对公众开放,展示了69位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以及学者创作的作品,其中许多是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做的。
就今年“共同基础”的主题,总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解释到:“公民社会是由个人和制度组成的。而社会不总有能力识别并组织人们在生活空间中的各种需要。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双年展以‘共同基础’为主题贡献了丰富素材与成果,无论是建筑与生态、建筑与科技、还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关键是要弥合建筑与公民社会的鸿沟。”
作为双年展主题的揭幕内容,军械库入口通道展示了来自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与ivorypress出版公司合作的展示空间,从两个方面着力诠释今年的主题:建筑的历史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艺术家Charles Sandison和电影导演Carlos Carcas合作创作的影音装置,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了建筑文化。参观者沿着两条下沉的坡道走进黑盒子,目睹投影上映出的西方世界规矩的城市街道、亚洲与南美的新型城市、同时因秩序与混乱演化出现的贫民窟——从阿拉伯之春到伦敦暴乱,观众得以看到社会变迁与城市高速发展如何带来了今天作为建筑实体的体育馆、博物馆、交通站与航站楼。
众多国家馆选择了各自的出发点对今年的主题各抒己见。俄罗斯馆的“i-citi”展览着眼于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以科技语言展现了被称作俄罗斯“硅谷”的Skolkovo高新技术园区。室内金属镶板墙面全部以二维码(QR code)覆盖,仿佛大理石墙砖的二维码元素具有意想不到的装饰性,密集铺设的空间蔚为壮观,颇具威严的仪式感。走进场馆的观众需要使用iPad等平板电脑读取二维码,从而浏览其中包含的图文信息,了解Skolkovo的规划发展乃至开发竞标内容。“i-citi”因其卓越的空间体验获得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以“原初”为主题的中国馆带来的是对多种符号意象的诠释,呈现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深化诠释“共同基础”这一主题。策展人方振宁引用“原初”这一概念,试图把艺术、建筑、概念、空间和策展一体化,寻找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建筑师邵韦平的装置作品“序列”贯穿整个场馆。邵韦平基于莫比乌斯圈原理,沿着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将它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形成了一个长22米的序列阵吊在军械库屋顶,每片剖面都被内置的LED芯片照亮,形成了一条蜿蜒的线性光束。
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主题馆部分呈现出更多思想力量与创造的活力。知名建筑师Zaha Hadid在谈到本次为威尼斯双年展设计的作品“ARUM”时说:“通常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属于个人创作,实际上这都基于集体研究的宏大的历史谱系。”“参考”与“传承”更接近她所理解的“共同基础”。Zaha的早期作品都是受到俄国至上主义的启发。在本年度的双年展展出的装置ARUM虽然通过计算机规则系统生成,依然饱含着对先驱Frei Otto的敬意,丰富、连贯、流动性的形态与空间通过理性的平衡得以实现。
“建筑的创作意义存在于感知的基础上。具象的形态直到得到人们文化记忆中的接收器的响应,创作意图才能实现,”Aires Mateus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Manuel和Francisco说道。他们设计的概念化室外装置RADIX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思考。他们认为“共同基础”源自人们通过记忆、历史乃至理论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的理解。因此,他们试图用铭刻着集体价值观的图像和空间,来唤起共同感知,而不是选取单一的概念或者独特的时刻。
“共同基础”暗示着建筑行业合作的传统、灵感的分享和必然前进的野心。今年的双年展以“共同基础”的主题为驱动,生发出激烈的思想争鸣。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说:“我希望鼓励同行们对现如今普遍强调个人与孤立的文化倾向和现象做出回应。他说:“意大利依然是建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建筑并非个人视角而是对集体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背景的呈现,我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解决行业与社会直接真正的沟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