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

来源 :当代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和高度的文明、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政治多极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发展和升华具有巨大的影响,既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情况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关键词】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科学发展观;十八大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刻,全中国人民载歌载舞,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时候,中国人民用震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那声音,惊天地,泣鬼神!那声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年青人,踏着先辈的足迹,奏响时代最强音!
  中华先民一百多万年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以其伟大、独特、辉煌,彪炳于人类史册。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凝聚力的民族魂。67年过去了,曾经的满目疮痍,已经变得一片欣欣向荣。靠着不屈不挠的民族凝聚力,我们的宇宙载人航天飞船一次一次的飞跃太空,将中国人的足迹印入太空。靠着不屈不挠精神,袁隆平的水稻喜获高产,解决了一个人口大国几千年来的吃饭难问题。靠着不屈不挠民族精神,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了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靠着不屈不挠抗争精神,我们战胜百年难遇的大洪水。靠着不屈不饶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战胜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灾难、甘肃舟曲的泥石流……人们坚信:灾难能够摧毁我们的房屋,但摧不毁我们的意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演示。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在带给人们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个民族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对民族凝聚力的挑战实质就是对民族聚合元素的一种瓦解和冲击。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振兴命运的地位上。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一方面,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经显现,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较量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仇华势力对我国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弃;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享乐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着传播和影响。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而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唯利是图思想、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利已主义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不好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发生动摇。这些事实十分严峻地把人们的焦点集中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
  一、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则日益制约着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为联系纽带,以跨国的金融资本流动为动力,以跨国国际公司的没有国界经营为支柱,并以信息化互联网网络传播为主线的越来越活跃的经济,世界市场的经济逻辑是将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推向便于获得超高额利润的地方,因而,全球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扩张性倾向,已经超越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概念。
  然而,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推进,并且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化甚至是军事上的推进,大大的削弱了传统民族国家的主权思想概念、政治平稳和民族自我的认同。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并继续深化、强化和紧化的情况下,某些发达国家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然根深蒂固,西方敌对势力常常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为借口和突破口,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报纸、新闻电台和学术交流等等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破坏、思想灌输和文化篡改甚至是文化入侵,严重地影响我国的人民内部的和谐,干扰我国的政局稳定和侵袭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打着文化交流和促进的旗号,大肆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广泛并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渗透资本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念和强势文化,对我国进行无孔不入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的西化、分化、溶化、淡化、腐化、丑化和甚至是军事上的恐吓,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同时,国际金融资本的跨国性频繁流动和跨国企业的无疆界经营,又很容易诱发文化理念、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上的“全球主义”和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从而导致民族凝聚意识、民族信心、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淡漠。中华民族自成一体系的文化格局已悄然被打破,民族凝聚力、内聚力等遭遇西方势力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西方价值观念多样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变得多样化,尤其是随着外来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也大量涌现,各种观念在新旧、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冲突中出现复杂化、多样化。观念、思想、价值、管理和心态上的变化和冲突,如果引导不当,就成为有些人社会行为越轨和违法乱纪的思想基础。多元的价值标准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否定,没有一个价值标准可以主导整个价值体系,价值标准失衡,致使人们对原本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中评价是非的可靠标准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不再利用这个可靠标准衡量遇到的事物和行为的价值。价值标准多元化,诱发价值危机。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享乐观,价值选择尺度倾向狭隘个人利益,集体价值观念松散日益式微,公共奉献意识淡漠。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对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给予积极评价,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对认为无价值的事物给予消极的评价,表现出厌恶的情感。这些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造成消极影响。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社会现象。   民族凝聚力是指自己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深厚积淀,是围绕在国家强盛和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史命运在人民群众中积聚起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构建现代型国家综合国力的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促进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前进精神动力和发展进步源泉。
  三、新形势下,提高民族凝聚力
  (一)充分利用新世纪的网络等新兴媒体巨大影响力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石。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增强民族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归依,它深深的根植于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漫漫长河。它的精华,光耀神州,远播全球。内容之博大、形式之繁多、气势之恢宏、蕴涵之深厚,具有极大的包容兼收并蓄性、强大的亲和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不息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精神等等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生存发展的悠久历史的精神结晶,更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走向富强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发生、发展、辉煌和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思想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心理倾向、风俗习惯、精神支柱,已经深深的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历史优秀文化把握和发掘的深度广度,决定着我们走向未来的历史深度广度,必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巨大作用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服务。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网络、博客、QQ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与作用,对于我们继承、发扬并光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启发全体社会成员和人民力量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用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时代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精神凝聚我们全民族的内聚力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如一条红线,将人民群众的爱国感情一线贯穿。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的奋斗。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和时代相结合的价值所在,它促使全体的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势力的压迫、剥削和文化入侵,在一次次前仆后继、英勇搏杀奋斗中,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传统民族精神对中华健儿的精神支撑作用得以极大彰显,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伟大的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空前威力。
  我们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我们塑造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不可估量。而蕴涵于几千年的丰富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觉醒,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越深邃,民族精神则越强烈。诸如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信念,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包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先忧后乐”“为民请命”“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的博大胸怀等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这些传统优秀民族精神文化。用现代社会先进的传播方式和多种方式,理直气壮的自信的广泛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以激发全体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尊德崇仁思想,在成就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熔铸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导各族人民把建设强大的祖国作为自己的伟大的使命,起到了巨大的民族团结和凝聚作用。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拓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团结的广度和深度及深入学习“八荣八耻”,利用新时代网络、博客、电台等新兴媒体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张力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总目标服务的。我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团结可以一切团结的力量和人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屡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统一战线都做了重要的论述。73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道:“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2\]江泽民同志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决不会改变。”胡锦涛指出,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事业越发展,我们就越要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的优势越得到发挥,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力量就越强大,我们的事业就越能更好地向前发展。\[3\]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包括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4\]党的十八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努力奋斗。用多种方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活泼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粘结全球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内聚力和向心力。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兴邦战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进入21世纪,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继续深化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正是这条伟大的路线,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使中华民族有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宽广视野,有了海纳百川、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博大胸襟,有了海内外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振兴中华的空前团结的局面,真可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聚精会神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地做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这几篇大文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聚力就有坚实基础、精神动力和和谐的社会保障,这样我们就有可靠的雄厚的物质保障、精神动力和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为何如此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能够经风沐雨、历遭劫难而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何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与时俱进?这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自身拥有一种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中华民族在自己前进的途程中,虽历经坎坷而奋进不止,饱受磨难仍巍然挺立,始终是一个坚强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这种特别顽强而持久的凝聚力。“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导还在耳边回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广地域的大国,数千年来屡遭战乱,尤其近100多年来备受西方列强欺压凌辱,然而中国人民崇尚和追求国家完整统一的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谋求和探索国家富强的奋斗不屈不挠永不停息,以致有历数千年风雨而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终有60多年前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民族自豪,有30多年来中华民族开创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在这当中,民族凝聚力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不可割裂的关系,更是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深厚的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的祥和和谐,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3\]胡锦涛.2006年7月在北京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EB/OL\].http://www. chinamil.com.cn/site1/database/2006-07/13/content_525639.htm.
  \[4\]习近平.2006年12月在浙江省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zjnews. 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6/12/27/008072302.shtml.
  【作者简介】
  饶广有(1976— ),男,江西省会昌县人,云南民族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编辑、知名诗人雪马是当代华语诗坛颇具影响,亦颇有争议的诗人。日前,雪马为了彰显其爱国情怀,抗议美韩在黄海海域进行挑衅性军演,抗议日本侵犯我钓鱼岛,效尤先楚贤臣屈原,临海一跃,在黄海,在国人心中,在华语诗坛,溅起了一朵巨大的爱国浪花,亦引起了无数非议。壮举哉?痴梦否?本刊特选网友及文朋诗友们是是非非之评说,集成一辑,以飨读者。  【雪马简介】诗人,行为艺术家,策展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不良行为开始出现。通过各个媒体的报道以及大家的所见所闻,见死不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逐渐成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亵渎了传统的道德观。本文通过对见死不救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品德不良;见死不救;风气;对策  不良的品德行为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错误道德意识所支配、严重违反道德
期刊
【摘要】官德是官员的从政之本,用权之道。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官德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官德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腐化堕落、公款吃喝等。因此,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治机制,建立官德规范体系,强化官员自身教育等途径对于加强新时期我国官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官德;问题;原因;对策  官德作为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德,在社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保山市按照基层党建工作抓好基层、打牢基础、发挥作用的方法和措施,做到责任到位、组织健全、队伍得力、阵地坚固、活动经常、制度规范、保障有力,形成全市经济社会与基层党建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基层党建;“一抓”;“六强”;战斗力;凝聚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始终不能放松。越是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越是社会矛盾复杂,越要加强
期刊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工作。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客观分析了高校在新形势下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交融,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给高校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在高校校园里逐步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不论是因外界客观原因还是因其主观原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就就业困难群体这一高校现象,浅析科学、体系化之下的职业指导,在引导教育这类群体学生认知自我,认识社会,切实促进其就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作用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当下各高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加之适应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情,使其得以顺利走上中国化的道路,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男女平等;妇
期刊
【摘要】科研项目管理是推进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如何高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为重要。提升服务质量无疑是促进科研管理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只有通过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中心)加强联系,加强与项目负责人、课题组的沟通交流,努力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途径才能全面提升科研管理的高效运转。  【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基本的经济法律意识是经济类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经济人才是教师的职责。为提高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分析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案例  “经济法概论”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养出现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传统的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以及“接地气”的内涵,进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企业新闻工作者需要牢牢坚持党的宗旨,需要严格执行“三贴近”要求,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接地气”。  【关键词】企业;新闻宣传;接地气  通常,我们所谓的“地气”是指:从地底下向地面泛上来的气。那么“接地气”就是指:挨着地面接收大地之气。而在文中的“接地气”是采用了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