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藝境——“千錘百煉出佳作”
“完美的作品除了呈現出繪畫技巧的成熟外,還需要畫家所具備之品德和智慧;同時也表現出畫家心靈的境界和修養。”這是陳勉良先生作品集中的一句話,也是他多年專心繪畫、鑽研藝術的心得,更是他對藝術恪守着的原則,無論經歷了多麼漫長時間的洗禮,抑或在逐夢路上的艱辛探索,他仍不改初心,堅持一如既往地專注提升藝境。
早年,對繪畫擁有濃厚興趣的他,在家中就開始了自學。雖無名師的指導,但興趣使然,專心致志,讓他對美術的感悟不斷深入,審美能力也在不斷加强,他的美感與眼光,逐漸地提升到一個不凡的層面。
1967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獲悉明德青年中心有教授國畫的培訓,因而欣然報名,開始了系統學習中國畫,了解及掌握了許多專業的知識,對此類國粹藝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來,機綠巧合之下,他進入薰風畫院習晝數年,苦心鑽研,幾經寒暑,終於技藝成熟,從傳統手法和西方繪畫中分别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並經過實踐和改良,自成一體。可晝出大氣磅礴的山水晝,其中也不乏採用光影手法營造物體的質感及整體的氛圍;或者是温婉細腻的白蓮池,卻又有聊聊數筆點明“雨”的主題,既有真實,又仿佛夢幻。
因此,陳勉良先生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成為本土優秀的新晋畫家。爾後,由於陸續創出佳作,他在藝壇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並於1973年及1977年分别榮獲繪畫首獎。之後,香港藝林中時常可以看到他活躍的身影:他常常携着作品,積極參與各個年展、交流展;或者自己組織個展,至今已有十多場之多……
從跟隨老師學晝,到自己探索了好長一段時間,再到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方法門路,至今日技藝出眾。一路走來,陳勉良先生一直在修煉自己,不僅讓繪畫技藝出類拔萃,更有令自己終身受益的心得:“我屬於嶺南派,所以喜歡運用靈活變化的手法。我的追求比較簡單,只希望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較為新穎的元素即可。”雖是一點創新,但要實現藝術美的實質,没有相當的功力用作調和,作品會顯得突兀。所以,陳勉良先生在創作中,經過反復的嘗試,直到實現自己滿意的效果為止。而晝出作品後,他還要品味多曰,讓時間過濾其中浮躁的因素,作品能越看越有味道後,才放心推出。
陳勉良先生的作品可謂“千錘百煉”,藝術本真的美因此凸顥,而為了追求這種美,他一直没有停下前進的脚步,鍥而不捨地探索更高级、更深層的藝術境界。曾經他在興趣盎然之下,連續作晝不知疲倦,竟忘卻自己已經熬過三個通宵,以至最後落款寫歪。還有幾次,他為了把握晝的層次,盯着作品遠遠近近走來走去,只為看出近實遠虚表現出來的山水是否到位。
“層次感是作畫中最難把握的要點之一,例如晝水常常是創作時無法看出好壞,只有等墨和顏料乾後才知道優劣,所以畫家要積累同類的經驗,達到相當的水平才能解决這個問題。”可見,懂晝之人,欣賞的角度也與大眾,境界也是如此。“有時,一副作品未必得到大眾的認可,不過業内人能越看越有感覺,這就是意境的不同。”
懂晝、賞晝、作晝,陳勉良先生的藝術之路是一個遞進的升级,他的生命與美產生了交相輝映的共鳴,他一邊摸索一邊創作,體會藝術帶給自己不同的滋味。那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想表達又無法表達的心境,卻是藝術家真實的性情,是追求藝術者欲求之藝境。
心境——“德隨藝而高”
不被條條框框拘束,不被世俗觀點局限,藝術之美,也與其自身自由的屬性有關。例如有人以師出名門為榮,也有人以顛覆傳統為樂,卻都能成就百花齊放的美麗。陳勉良先生對藝術的摯愛,也帶有一種灑脱的閒適。
“畫畫能隨心所欲地釋放自己的情感,要表現什麼,只需自己掌握即可。所以我創作心情也會一摸一樣,每一副晝,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因此,生活中,不用刻意尋找,只要靈光一閃,便可能成就一幅傑作。有一次,陳勉良先生的一位學生送來了新鮮的芥蘭,葱翠欲滴、嬌嫩可人。陳勉良先生觀之起了興致,進而取出纸筆寫生,滿足心中的創作之樂。然後才想起,眼前的芥蘭是食材,而不是一直供自己創作的模型。
還有的時候,陳勉良先生甚至不用借助寫生的幫助,憑借豐富的作畫經驗直接提筆,將心中所想描繪出來,除了需要其嫻熟的技藝,更重要的是他足夠的自信,能跳出約定俗成的步驟之外,依照自己的心意進行創作。
“個人的興趣,是繪畫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之後有了自己辛苦的耕耘,以至收獲成就,便是藝術家修成正果的途徑。不過這個過程中要記住,有些作品未必會得到别人的欣賞,有些風格未必與時代相符。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應該知道自己功夫處於什麼層次,這樣就能理解自己眼中的作品和别人眼中的作品所存在的差異,知道不同的人看同一幅作品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對陳勉良先生而言,美的陶冶,同樣也是心的修煉。所以他既可以天馬行空地自由創作,又能嚴謹地遵循傳統和規定,使兩者和諧統一,融會貫通。
在教學工作中,陳勉良先生也是如此,在鼓勵學生積極創作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對方擁有扎實的基本功。他表示,畫家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水平,先要積澱出足夠深厚的基本功才行,做足了準備,才能翱翔藝術的天際。所以他在教學中毫無保留,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他根據學生的領悟能力及擅長的晝風,結合對方的優點因材施教,並跟對他們所處的階段,給予相應的建議和培訓,助之提升技藝,從繪畫中需找快樂,實現價值。也讓自己在教學中慢慢成長,促進思想的提升。德藝雙暮,可以源於教學相長。
“真正的藝術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沉澱出來。”當情感與歲月都凝聚成晝面上純粹的美時,相信再多的文字都會變成多餘。因此,欣賞畫作,體會其中的意境和奥秘,進而反鴒自身精神高度,提升心境,其實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再觀陳勉良先生的作品,高山流水、花開花落,也展現其心境,萬物榮枯與喜怒哀樂交相呼應,春風秋雨反映着人生的悲歡離合。懷着一顆執著虔誠的藝術之心,陳勉良先生也將把相應的心境與情懷繼續融匯進去,成就出一幅幅令觀眾賞心悦目,又能感受其中韻味的佳作。
“完美的作品除了呈現出繪畫技巧的成熟外,還需要畫家所具備之品德和智慧;同時也表現出畫家心靈的境界和修養。”這是陳勉良先生作品集中的一句話,也是他多年專心繪畫、鑽研藝術的心得,更是他對藝術恪守着的原則,無論經歷了多麼漫長時間的洗禮,抑或在逐夢路上的艱辛探索,他仍不改初心,堅持一如既往地專注提升藝境。
早年,對繪畫擁有濃厚興趣的他,在家中就開始了自學。雖無名師的指導,但興趣使然,專心致志,讓他對美術的感悟不斷深入,審美能力也在不斷加强,他的美感與眼光,逐漸地提升到一個不凡的層面。
1967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獲悉明德青年中心有教授國畫的培訓,因而欣然報名,開始了系統學習中國畫,了解及掌握了許多專業的知識,對此類國粹藝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來,機綠巧合之下,他進入薰風畫院習晝數年,苦心鑽研,幾經寒暑,終於技藝成熟,從傳統手法和西方繪畫中分别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並經過實踐和改良,自成一體。可晝出大氣磅礴的山水晝,其中也不乏採用光影手法營造物體的質感及整體的氛圍;或者是温婉細腻的白蓮池,卻又有聊聊數筆點明“雨”的主題,既有真實,又仿佛夢幻。
因此,陳勉良先生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成為本土優秀的新晋畫家。爾後,由於陸續創出佳作,他在藝壇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並於1973年及1977年分别榮獲繪畫首獎。之後,香港藝林中時常可以看到他活躍的身影:他常常携着作品,積極參與各個年展、交流展;或者自己組織個展,至今已有十多場之多……
從跟隨老師學晝,到自己探索了好長一段時間,再到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方法門路,至今日技藝出眾。一路走來,陳勉良先生一直在修煉自己,不僅讓繪畫技藝出類拔萃,更有令自己終身受益的心得:“我屬於嶺南派,所以喜歡運用靈活變化的手法。我的追求比較簡單,只希望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較為新穎的元素即可。”雖是一點創新,但要實現藝術美的實質,没有相當的功力用作調和,作品會顯得突兀。所以,陳勉良先生在創作中,經過反復的嘗試,直到實現自己滿意的效果為止。而晝出作品後,他還要品味多曰,讓時間過濾其中浮躁的因素,作品能越看越有味道後,才放心推出。
陳勉良先生的作品可謂“千錘百煉”,藝術本真的美因此凸顥,而為了追求這種美,他一直没有停下前進的脚步,鍥而不捨地探索更高级、更深層的藝術境界。曾經他在興趣盎然之下,連續作晝不知疲倦,竟忘卻自己已經熬過三個通宵,以至最後落款寫歪。還有幾次,他為了把握晝的層次,盯着作品遠遠近近走來走去,只為看出近實遠虚表現出來的山水是否到位。
“層次感是作畫中最難把握的要點之一,例如晝水常常是創作時無法看出好壞,只有等墨和顏料乾後才知道優劣,所以畫家要積累同類的經驗,達到相當的水平才能解决這個問題。”可見,懂晝之人,欣賞的角度也與大眾,境界也是如此。“有時,一副作品未必得到大眾的認可,不過業内人能越看越有感覺,這就是意境的不同。”
懂晝、賞晝、作晝,陳勉良先生的藝術之路是一個遞進的升级,他的生命與美產生了交相輝映的共鳴,他一邊摸索一邊創作,體會藝術帶給自己不同的滋味。那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想表達又無法表達的心境,卻是藝術家真實的性情,是追求藝術者欲求之藝境。
心境——“德隨藝而高”
不被條條框框拘束,不被世俗觀點局限,藝術之美,也與其自身自由的屬性有關。例如有人以師出名門為榮,也有人以顛覆傳統為樂,卻都能成就百花齊放的美麗。陳勉良先生對藝術的摯愛,也帶有一種灑脱的閒適。
“畫畫能隨心所欲地釋放自己的情感,要表現什麼,只需自己掌握即可。所以我創作心情也會一摸一樣,每一副晝,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因此,生活中,不用刻意尋找,只要靈光一閃,便可能成就一幅傑作。有一次,陳勉良先生的一位學生送來了新鮮的芥蘭,葱翠欲滴、嬌嫩可人。陳勉良先生觀之起了興致,進而取出纸筆寫生,滿足心中的創作之樂。然後才想起,眼前的芥蘭是食材,而不是一直供自己創作的模型。
還有的時候,陳勉良先生甚至不用借助寫生的幫助,憑借豐富的作畫經驗直接提筆,將心中所想描繪出來,除了需要其嫻熟的技藝,更重要的是他足夠的自信,能跳出約定俗成的步驟之外,依照自己的心意進行創作。
“個人的興趣,是繪畫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之後有了自己辛苦的耕耘,以至收獲成就,便是藝術家修成正果的途徑。不過這個過程中要記住,有些作品未必會得到别人的欣賞,有些風格未必與時代相符。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應該知道自己功夫處於什麼層次,這樣就能理解自己眼中的作品和别人眼中的作品所存在的差異,知道不同的人看同一幅作品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對陳勉良先生而言,美的陶冶,同樣也是心的修煉。所以他既可以天馬行空地自由創作,又能嚴謹地遵循傳統和規定,使兩者和諧統一,融會貫通。
在教學工作中,陳勉良先生也是如此,在鼓勵學生積極創作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對方擁有扎實的基本功。他表示,畫家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水平,先要積澱出足夠深厚的基本功才行,做足了準備,才能翱翔藝術的天際。所以他在教學中毫無保留,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他根據學生的領悟能力及擅長的晝風,結合對方的優點因材施教,並跟對他們所處的階段,給予相應的建議和培訓,助之提升技藝,從繪畫中需找快樂,實現價值。也讓自己在教學中慢慢成長,促進思想的提升。德藝雙暮,可以源於教學相長。
“真正的藝術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沉澱出來。”當情感與歲月都凝聚成晝面上純粹的美時,相信再多的文字都會變成多餘。因此,欣賞畫作,體會其中的意境和奥秘,進而反鴒自身精神高度,提升心境,其實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再觀陳勉良先生的作品,高山流水、花開花落,也展現其心境,萬物榮枯與喜怒哀樂交相呼應,春風秋雨反映着人生的悲歡離合。懷着一顆執著虔誠的藝術之心,陳勉良先生也將把相應的心境與情懷繼續融匯進去,成就出一幅幅令觀眾賞心悦目,又能感受其中韻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