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起诉阶段应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进行实质审查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故责任的判定对交通肇事罪能否成立意义重大,但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时,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却流于形式。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交管部门制作的民事证据而不是刑事证据。由于目前从民事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没有具体的刑事证据规则,笔者认为,在审查起诉阶段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分别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进行实质审查。
  关键词:交通事故认定书;证据属性;民事证据;刑事证据;实质审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事故责任是认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说,事故责任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交通肇事罪的成立。因此,事故责任的判定对交通肇事罪能否成立意义重大。
  实践中,公安机关交警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一直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起诉交通肇事罪的控诉证据。而同其他证据相比,公诉部门基于交通事故认定书专业性、权威性、法定性,往往置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于其他证据之上,但对其审查却流于形式,甚至对其不予审查而直接使用。
  司法实践中,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属性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书证,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鉴定结论。而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国家行政权对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应担责任所作出的确认文书,而并不是按照刑事证据要求制作的。
  《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制定的收集、固定证据的规则,是与民事诉讼法相配套、衔接的。而交通事故认定书证实交管办案人员按照《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收集证据、认定事实和划分责任的。换言之,交通事故认定书具有民事证据的特定。而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在制作和使用上有很大差别:一是制作标准不同;二是归责原则不同;三是诉讼地位不同。
  但在司法实践中,公诉的交通肇事案件到了審判环节往往和刑事附带民事一并审理,受害方往往在得到经济赔偿后就不再要求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而法院则以判处肇事者缓刑的方式结案。固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在这种情形下,公诉机关对交通肇事案证据的审查基本上就是走形式。基于民事诉讼规则制定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却成为刑事诉讼当然、直接的证据。
  鉴于目前从民事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没有具体的刑事证据规则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公诉部门应在审查起诉环节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进行实质而非形式审查。即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并不当然具有证据效力,公诉部门应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
  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程序上的审查。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应当遵循下列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应由一定资格的交通警察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在一定期限内作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 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公布交通事故认定书应遵循特定的程序。
  (2)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实体上的审查。首先,有证据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况下,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与判断,首先要确定交通事故的发生与认定事实的证据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且对该事实证据作出具体的分析。 其次,在没有证据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况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如因当事人的行为致使交通事故无法认定责任,就要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进行推定。如因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致使交通事故的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笔者认为,对经过审查不符合刑事证据要求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因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对交通事故认定书重新认定的程序,因而公诉部门可直接作不起诉处理,但要在不起诉决定书中阐述不予起诉的理由。对经过审查符合刑事证据要求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也应该在起诉书中依据证据对犯罪嫌疑人的违法行为、危害后果从刑事责任角度予以阐述,以完成交通事故认定书从民事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品新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明显错误,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J]中国审判2008(3):68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裴翠屏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山西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其他文献
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检察工作要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支撑。在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检察文化软实力水平,形成有特色的检察文化,让全社会认同检察,让检察人归属检察,以文化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当前,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检院《纲要》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院检察工作的自身发展。但由于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地域、经济等因素影
期刊
我国民事诉讼法实施十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没有真正彻底地履行自己的法律监督职能,没有达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法律监督方面也有很多矛盾,特别是在监督权和审判权发生冲突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权限等。造成这种状况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又有检、法两家理解不同的问题,此外,人们长期
期刊
一、妨害公务案件的基本情况    2005年我院院共受理妨害公务批捕案件47件61人,2006年受理此类案件65件78人,2007年受理此类案件58件86人,2008年受理此类案件79件100人,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年上半年受理此类案件51件64人,与去年同期(40件48人)相比件数和人数分别上升27.5%和33.33%。  2009年上半年共批准逮捕妨害公务案件44件53人,不批准逮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不作为犯罪有逐步扩大和上升的趋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裁。将重大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在司法实践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处罚那些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而且能通过对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犯罪化达到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不作为;重大道德义务;见危不救罪    一、概述    刑法理论
期刊
死刑,也称生命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同时又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故被称为极刑。自古以来死刑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存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争论激烈的问题,因为死刑剥夺了罪犯悔过自新的机会,并且不能铲除产生犯罪的社会根源,不可能遏制犯罪的产生,因而笔者认为废除死刑是刑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历来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但在今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
期刊
公诉改革是整个司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0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作为公诉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在完善公诉机制,大力推进公诉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02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国刑事检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公正和效率”为目标,积极推进公诉改革,并确立了公诉改革的基本原则:不能突破现有法律规定;有利于司法公正法制统一;有利于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符合中国国
期刊
基本案情  上海焱辉船舶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焱辉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注册资金500万元,法定代表人刁某,其中刁某出资255万元,杨某出资245万元。2002年4月2日,刁某将其全部股份255万元转让给吴女,杨某将其中147万元股份转让给曹某(系吴女之姐夫),并于2002年4月6日变更了公司章程,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吴女,公司股东变更为吴女(出资255万元)、曹某(出资147万元)、杨某(出
期刊
摘 要: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突破了原来受贿的单一主体并改变了原来斡旋受贿“以受贿论处”的提法,明确规定了独立的罪名与法定刑,是立法的进步。但对近亲属与关系密切的人概念未与两高《意见》的特定关系人概念相统一、未界定近亲属与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未能突破通过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行为而能否定受贿罪的法律框架、对数额与情节的的标准
期刊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比,基层检察院在职教育培训还存在若干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检察事业和检察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干警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队伍素质现状  目前基层院干警的业务素质大致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
期刊
摘 要:法官释明权是西方民事诉讼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讲到民事诉讼就必然要讲到释明权。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释明权的立法,当然也不重视释明权的理论研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有关。本文将详细剖析法官释明权,在理论层面“揭开法官释明权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释明权;民事诉讼;大陆法系    一、法官释明权溯源    释明权又称为阐释权,是法官指挥权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