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和246个艾滋儿女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的张颖丢下千万产业,从骤风暴雨的围城危机中一路走来,带着阳光走进246个艾滋孩子的心中
  
  围城起风波,富姐“艾”意太浓,被当成人贩子
  
  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在北京经商的徐卫东回安徽阜阳过年,不见妻子的身影,拨打手机才知道,妻子张颖此时正带着艾滋病女孩兰兰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徐卫东勃然大怒,在电话中声讨老婆:“你做得太出格了吧?大过年撇下我们父子,却带着艾滋病孩子外出看病!”
  这是老公第二次发脾气,张颖没有与老公顶嘴,因为她不想让身边的兰兰嗅到家庭战火的硝烟味。
  在安徽阜阳,36岁的张颖是个赫赫有名的商人。1993年,她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回到阜阳,开办了一家某名牌服装专卖店,年纯收入达两三百万元。几年后,她改行在北京和阜阳做起餐饮,酒楼、快餐店、比萨店、咖啡屋、酒吧、学生食堂,无所不包,样样都是阜阳第一家。
  2003年11月的一天,她陪美国汉普郡大学的社会学家肯·约翰逊了解阜阳孤儿情况。这天,她走了3个地方,从公办福利院、私人孤儿院到艾滋孤儿家庭,每一处都触目惊心。
  傍晚时分,张颖来到颖州区王店镇大任庄。当患有艾滋病的13岁女孩兰兰出现在面前时,她的心被震撼了:头发乱乱的,满脸都是疮,耳朵流脓,身上长满疱疹般的疙瘩,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儿。张颖还得知,兰兰的父母因患艾滋病相继去世。兰兰被诊出患有艾滋病,已进入发病期,整天咳个不停,面部、躯干及四肢大面积出现疱疹,因为高烧,听力严重受损。兰兰的姐姐谈恋爱后,因为怕受兰兰的拖累而不知去向。
  初为人母的张颖,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几天后,张颖带上十几套运动服和杀好的一头猪送给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救助艾滋孤儿工作。紧接着,她又发起组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惟一救助艾滋孤儿的民间团体—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简称阜爱),自己担任会长。
  就在这时,一向温顺的丈夫徐卫东向张颖发难,抱怨她“艾”心偏重。在徐卫东看来,作为知名女企业家的妻子热衷公益事业无可厚非,捐些钱物奉献爱心就行了,将“阜爱”当成事业来做,对商人是最忌讳的“不务正业”。那天,从北京回到阜阳,见家里和自己的咖啡屋里挤满艾滋孩子,徐卫东强压怒火。晚上,他与张颖爆发了第一次战斗。外交学院毕业的张颖伶牙俐齿,连珠炮似地回击老公:“我有判断价值标准的能力,我有选择事业的权利,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徐卫东独自在电视机前欣赏球赛,故意冷落娇妻。张颖则以牙还牙,和久别重逢的老公分室而居。
  张颖将围城风波扔在一边,与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科赵红心主任取得联系,并亲自陪同兰兰姐妹俩进京看病。当时,张颖心里也非常紧张和恐惧,扶着兰兰上车后,悄悄躲到卫生间,不停地洗手。
  在北京治疗花了1万多元。一有空,张颖就带着兰兰姐妹俩满京城逛,给她们买了围巾、帽子,两个女孩儿第一次品尝麦当劳。大年三十晚,张颖带着兰兰姐妹俩坐火车回家。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兰兰有说有笑,张颖也高兴起来。
  大年初一到了阜阳,张颖又马不停蹄把兰兰送进医院,安排好一切,已是下午1点。回到家,家里竟没有人,她给母亲打电话才知道,孩子高烧住院,一家人正在医院。此后,兰兰多次因情况危急住进医院。张颖亲自去医院照顾,又两次带兰兰去北京治疗,每月资助她生活费400元,承担住院期间一切费用。
  兰兰现在吃的药都是肯·约翰逊从美国慈善机构申请到的,据说,兰兰是国内第一个吃到这种药的儿童。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物,张颖只能把兰兰的病历寄到美国,他们再根据孩子的病情对症下药。每隔两个月换一次药,一次5万元人民币,一年下来就要花30多万元。为了让兰兰坚持服药,张颖每月花200元请了一位老师,照顾她吃药和学习,每次服药后,为她准备饮料、水果和点心。终于,兰兰的并发症得到有效治疗,身体病毒载量从30多万降到两万多。读小学四年级的兰兰笑声多了起来。
  
  拿儿子做“人证”,阜爱家园的阳光穿透心灵
  
  在拯救兰兰的同时,张颖将一个叫丁开玲的女孩列为重点关爱对象。
  丁开玲出生在颍州区一个贫困农家。2003年8月,母亲患艾滋病去世,父亲患艾滋病正服药,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和70多岁的奶奶。母亲去世后,丁开玲不得不辍学,在家洗衣、做饭、喂猪、下地干活。妹妹丁开敏去年念完小学,家里再没钱供她上初中。张颖得知后,把丁开玲姐妹接到城里上学,一切费用由自己负担。
  张颖未曾料到,很多学校得知姐妹俩的父母是艾滋病患者后,当即拒之门外。接连在6所学校碰壁,张颖决定隐瞒丁开玲姐妹的家庭背景。最后,在她的极力争取下,另一所学校同意在仅仅让校长和班主任知道实情的条件下接收了丁开玲姐妹,并免除学费。张颖为她们买来了被褥、床单、脸盆、暖瓶、饭盒等学习生活用品,还资助丁开玲家里400元。目前,已读初一的丁开玲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剪纸、画画都非常棒。
  时间长了,张颖发现,大多数艾滋孤儿孤独自卑,仅仅资助还不够,她觉得自己应该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鼓励孩子坚强乐观。去年8月,张颖带着十几个孩子去了北京。在火车上,孩子们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因为他们将要实现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爬长城……清华大学14名师生、阜阳师范学院志愿者、广州外语学院的志愿者等,与孩子们一起玩得很开心。
  那天在长城上,其他孩子都很高兴,只有丁开玲两姐妹一个劲儿地哭:“如果妈妈活着就好了,能看到我和妹妹这么幸福。”丁开玲转过头问张颖:“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张颖眼睛湿润了,紧紧地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
  从北京回来,张颖每个星期六都跟孩子们欢聚,地点定在她的咖啡屋,她把它称为“阜爱家园”。每个周末和节日,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一块儿唱歌、做游戏、学英语、学画画,分享张颖给他们做的比萨,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就在“阜爱家园”充满欢声笑语时,张颖的婚姻掉进冰窟窿。
  有一次,丈夫从北京回到家,发现儿子正在和艾滋病儿童们一起玩游戏,并将小手指含在嘴里,徐卫东大惊失色。当天,徐卫东与张颖爆发了战火:“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让自己的孩子和这些人玩,简直疯了!”徐卫东气得浑身发抖,抱起儿子就走。
  原来,许多人谈“艾”色变,甚至连亲友也疏远艾滋病患者。张颖四处游说,宣传“艾滋病并不可怕,除血液感染和性交传播以外,对我们这些健康人没有威胁”。可无论怎样磨破嘴皮,许多人仍无法接受艾滋病患者。情急之中,张颖萌生现身说法的念头:拿自己3岁的孩子做“人证”,让儿子和艾滋儿童们在一起玩耍。她的非常之举让许多人瞠目结舌。徐卫东发现妻子在“发疯”,将儿子“绑架”到北京。
  张颖的“人证”感化的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亲人,还有孩子的邻居和其他村民。张颖每到一户人家,周围都要围好多人,问这问那。张颖分发艾滋病宣传资料,了解患者情况。
  
  丢下千万产业,做246个孩子的“职业妈妈”很幸福
  
  围城风雨飘摇,张颖不仅不向“挟子”的老公屈服,而且“变本加厉”,扔下千万产业,全身心地投入到“阜爱家园”中,成了这个特殊大家庭中的“职业妈妈”。
  张颖关闭了咖啡屋,转让了酒店,另将其他房地产出租。在过去已投入30多万元的基础上,将每月4万元的租金全部用于救助艾滋孤儿。她还招聘了8名工作人员,负责艾滋孤儿的学习生活、医疗、教育、宣传、文化、娱乐、网站管理等各项工作。
  从女企业家变成“职业妈妈”后,张颖整天在艾滋孤儿间穿梭往来。2004年8月20日,张颖带着艾滋病患儿小宝及其继母赴北京医治;9月17日,当苏婉考上首都经贸大学却因贫困即将失去读大学的机会时,张颖不仅为苏婉每月提供400元生活费,还帮助苏婉争取到香港智行基金会4年大学学费;同年11月27日,张颖促成艾滋病儿童玉玉代表中国艾滋孤儿,赴巴基斯坦参加世界艾滋儿童聚会;紧接着,张颖和协会里的大学生会员张大娟、孙敏领着孩子们去合肥市,感受科技馆、计算机这些不曾见过的新事物;每个星期六下午,张颖组织孩子们举办“欢乐周末”活动,促使他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渐渐地,孩子们的脸上开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的心智开启了,心情开朗了。仅一年多,张颖救助的艾滋儿女们达246个。
  2005年3月8日晚7点,清华大学熊知行楼109室的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艾心妈妈”张颖登上了讲台,与清华学子面对面,一起关注我国艾滋病儿童。
  “老婆,我向你表示歉意!”徐卫东从电视上看到张颖的讲述后,才真切理解了妻子的一片“艾”心。他立即驱车赶回安徽,不仅陪着张颖走村串户看望艾滋儿童,而且还将自己心爱的桑塔纳轿车送给“阜爱”,用实际行动支持妻子的“艾”心事业。
  “其实,我一点儿不怪你。任何一个男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想不通。”婚姻危机解冻后,张颖躺在久违了的丈夫的臂弯里,感到格外温暖。她对老公说:“很多人对我的选择难以理解,也有人认为我现在整天和艾滋孤儿搅和在一起瞎折腾很辛苦,其实我心里非常幸福。当200多个孩子写信或当面称呼我妈妈时,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张颖还跟老公开玩笑说:“当个职业妈妈比当女老板要长寿10年,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永远年轻!”
其他文献
隔壁一年级的小姑娘给我看她的“日记”,我把拼音都拼出来,又改正了少量错别字之后,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星期一  今天妈妈又让我带弟弟了。  星期二  今天弟弟哭了。  星期四  今天弟弟把我的本子撕了。  星期五  我和弟弟打架了。  星期日  奶奶让我带弟弟玩。  ……  有段时间,各种媒体扎堆儿报道“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战争,父亲对此颇为不解。他把报纸扔桌子上,跟我嚷嚷:“我就不能理解!兄弟
期刊
每个孩子性格不会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会不同。都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或有道理。  我儿子小时候做事很专注,手脚还不利落时,有一段迷上了玩围棋子,把棋子一个个塞到易拉罐里。他那时候手脚的控制力还不怎么好,看上去很笨拙,一个个塞,等塞满了,就很高兴,倒出来,重新来过。一玩一上午。当时我们看着也挺高兴的,一个是孩子能有这种专注力很难得,估计将来是个研究型的性格,再一个带孩子这件事也变得比较容易,扔给他个东
期刊
小长假带困困去了趟表姐家。  早就听说表姐家的老二比老大机灵,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才两岁多的弟弟就喜欢“欺负”哥哥,抢哥哥的玩具,抢哥哥的零食,吃饭时,弟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哥哥则老老实实坐在餐桌前,一副“斯文”模样,要等着妈妈给他往碗里夹菜,有时还要紧喂几口才跟得上大家的进度。出去玩的时候,弟弟在草地上狂奔、打滚,哥哥只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在一旁观望。  我很奇怪,便问表姐,你这养老二的画风和养老
期刊
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见得实在太多,吃饭时间一到,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细品美食。但是,家里的那个小宝贝却缺席餐桌,正在四处奔跑,嘴里还不停地嚼着吃的。跟在小宝贝后面端着饭碗的老人,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边追边吆喝,趁小宝贝无意中放慢脚步回头的档口,顺势将一口饭填到孩子嘴里。孩子衔着香喷喷的饭食又跑了,老人又开始喊着追着……  在家里,在饭馆,在很多公共场合我们都会看到这种孩子前面使劲跑,老人后面拼命追
期刊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成长为自信,有独立意志和自我主张的人,那么,不妨在游戏中把掌控权交给孩子,让他充分体验“我说了算”的感受。  这类“控制大人”的游戏关键就是大人“听话”。假如在听话的同时还能放下架子,做出滑稽笨拙的样子,孩子就更开心啦!  ● 为盲人指路  游戏很简单,一个人扮演盲人,一个人扮演指路人。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很愿意扮演指路人,指挥大人在房间里左转右转,向前或者后退。  大人动作笨拙
期刊
小时候一次差点走丢的经历让我一直心有余悸。幸而那时民风淳朴,拐骗小孩的坏人少,交警叔叔也很给力,及时拦住了边哭边走的我,爸爸找了两个十字路口后,茫然中看到交警叔叔怀中的我,语无伦次地致谢,深深地鞠躬……成为母亲后,虽然很小心地看护煜宝,不让他离开我的视线,但百密一疏,还是差点弄丢煜宝。  煜宝八岁那年,我用自行车载着他去买鞋。路过报亭,我停车买报,全然不觉煜宝趁我付钱的空儿从后座溜了下来,等我骑车
期刊
前一阵玩分答的时候有人问我:什么事情是一分钟就能学会然后受益终生的?我答: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牙的启蒙从一出生就开始啦  很多家长认为乳牙好一点差一点没关系,反正也要换牙。其实,乳牙的龋齿会“传染”给恒牙,再说乳牙有了龋齿还得去补,不然疼得受不了啊。  一般来说,长第一颗牙的时候,就可以每天用手指裹着纱布蘸水给孩子轻轻擦两次牙齿和牙床(也有卖专门擦牙齿的指套)。目的是清洁奶垢、缓解出牙的不适,更
期刊
同事中有3个妈妈,她们的孩子同岁,共同语言也就特别多。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阿珍有些搭不上话了—李姐的女儿在英国读书,王老师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阿珍因为离婚后条件所限,女儿小红上了职高,专业是“万金油”的文秘。  小红早熟懂事,知道妈妈的难处,毕业后做过很多行当,比如推销化妆品,卖保险,在小公司打杂,挣的钱都交阿珍。后来应聘到“幼儿早期教育中心”,经过培训上岗工作。小红珍惜这个机会,干得特别上心。
期刊
很喜欢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书中没有道貌岸然的说教,没有矫情的描写,有的只是一位老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与过往的路人闲聊着家常。  其中的《花园》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汪曾祺小的时候,家中有一座小花园。这座花园,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异曲同工之妙。花园里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神秘的昆虫,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汪曾祺在这座园子里度过了大半的童年时光。  我家也有一个小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就是用墙围起来的
期刊
父母的爱心,需要穿上粗心和狠心的衣裳。  最早放飞的鸟,最有希望飞到高远的地方。    我和爱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大学生,属于事业心很强的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各自的工作上。当然,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深爱着惟一的儿子。但我感觉大多数中国父母,爱得太细太碎,太没原则和章法,缺少应有的理性。自从儿子出生,我们便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爱得粗心一些和狠心一些。那种婆婆妈妈的嘘寒问暖,生活细节的无微不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