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的灵魂和不屈的精神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个混迹在社会底层的可怜小人物。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关于苏比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苏比在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顽强和有尊严的公民。
  关键词:苏比 正直 评价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已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未脱离文学研究的范式,很少有学者从篇章语言学角度解读这部文学作品。语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对语篇的理解,二是实现对语篇的评价。也就是说,全面理解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字面意思,还要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在语篇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中心;语篇的分析必须把评价考虑在内。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价,那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会是片面和有失偏颇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印证了这种观点。该理论认为,语言可同时产生多层意义,表达不同的纯理功能,从而组成一个句子的整体意义。这被韩礼德称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与其他人沟通、建立人际关系,如何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对语言的人际功能进行分析,转述者的观点、立场甚至是偏见都将一览无遗。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认为传统的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人际功能分析还不够全面,所以他提出了评价理论来进一步完善人际功能。该理论能有效挖掘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态度、立场和观点,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精确地理解文学作品。
   学界对《警察和赞美诗》的评价比较一致,即认为小说叙述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流浪汉想进监狱谋取食宿,以便度过即将来临严冬的故事,揭示了小人物以监狱作为自已庇护所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为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验证这一观点,笔者将马丁的评价理论应用于该小说的分析,却得出了一些全新的启示,即作者并不认为苏比是个可怜的小混混,而是一个善良、坚强和有尊严的人。本文选取了小说中关于苏比的描写,以词汇资源为主线,态度次系统为理论依据,从情感、判断和鉴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 小说文本分析
   评价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观点发展而来的,它关注的是语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态度。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马丁指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文本中语言手段共同作用而表达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强弱、价值观念的来源方式以及如何使读者与作者意见保持一致的方式”。马丁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然后它们又分别次系统化。其中态度次系统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介入次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两个子系统;级差次系统分为为语势和聚焦。
   本文运用态度次系统展开分析。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
   1 情感子系统
   情感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情感反应,既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表示态度的词汇手段来体现。由过程表达的情感意义分为“现实型”和“非现实型”。“现实型的情感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即快乐/非快乐,安全/非安全和满意/非满意”。非现实型的情感意义总是外物导致,包括外物导致的恐惧或由外物引起的欲望。上义层为“非/倾向”,下义层为恐惧和欲望。
   小说中关于主人公苏比的情感词汇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消极情感要略多于积极情感。因为冬天来临,流浪汉苏比无家可归,惴惴不安地在广场上闲逛,这种心情属于“非安全”的消极情感。体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生活艰苦,无依无靠,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小说以此深刻地揭露统治阶层对人民剥削和压榨的程度。
   因为想进入监狱,从而可以有个栖身之地来躲过严冬,苏比想到了去故意犯罪。但当他想要去抢别人伞的时候,居然发现那个人的伞是偷来的,他为此感到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把伞摔在地上。而当他通过砸碎玻璃来让自己入狱的企图失败之后,苏比的心里非常气愤懊恼。“他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警察对他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使得他想要进入监狱过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泡汤。这些气愤、恼怒的心情属于现实型情感中的“非满意”。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的实情。表现出以苏比为典型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种种扭曲现象的不满。
   当苏比想要通过自己故意犯罪进监狱的企图屡屡受挫后,他不禁对自己的将来感到了担忧,如果他不能被关进监狱,那么这个冬天对他这个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是可怕和难熬的。他感到了一阵害怕,这属于非现实型情感中的“恐惧”,充分表达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对将来生活的担心和忧虑。
   在该小说中,积极的情感评价资源略少于消极的。在这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苏比的最大理想和最想要的东西就是在监狱里面度过3个月的严冬,“在苏比的心目中,再没有比这更美满的事了”。这属于非现实型的积极情感“欲望”。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但是却与常理颠倒,普通人一想到监狱就会感到恐惧而不是“欲望”和“安全”。这充分表明了在当时的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是如何的水深火热,他们的生存状况甚至远不如囚犯,这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是一针见血的揭露。
   想到要吃霸王餐时,苏比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快乐,而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为吃霸王餐感到羞耻和害怕。苏比故意用石头砸了窗户玻璃,等警察来抓,他对前来的警察微笑,这同样也是快乐的情感流露,而任何一个正常人在同样的场合下会感到紧张和恐惧。这种看似荒谬的现象还是说明了苏比非常向往他冬天的“庇护所”——监狱,他只有在那里才能感到安全和快乐,这恰恰是对当时社会天大的讽刺。
   虽然小说中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评价资源大致相当,但是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积极的心情:“开心”,“快乐”,“安全”,实质上是极大的讽刺,作者是在笑中带泪地控诉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2 判断子系统
   判断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作出的价值评判。判断总是与特定的评价标准相联系,因此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评判范畴的前提。判断是一个相对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社会评判、道德评判、美学评判、法律评判等。社会评判分正面评判和负面评判,它与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有关。社会约束也分正面和负面,它与是否真实可靠、行为是否正当有关。
   在该小说中,关于苏比的判断基本上都是积极的,这表明作者对这个人物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判断中,社会约束占了压倒多数。社会约束分正面和负面。正面含义是表扬性的,负面含义是谴责性的。谴责性的行为有法律含义,是严重的。
   而在社会约束中,评价资源主要以“行为是否正当”为主。主人公苏比的衣服虽然破旧,但作者认为他穿着非常得体。这表明苏比人穷志不穷,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依然不忘保持体面的仪容,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苏比的这种气节不光表现在他的衣着上面,还表现在他对待施舍的态度上。他宁愿去蹲监狱,也不愿接受所谓慈善机构的救助。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错事被警察抓住,就要接受制裁,不管他是有钱人还是穷人,贵族还是农夫。而去接受施舍,他必须放下所有尊严,这意味着要承认低人一等,这是他那“高傲的灵魂”所无法做到的。这充分表明以苏比为代表的劳苦大众,虽然深受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做人的基本尊严和原则。
   而当苏比想要通过犯事引起警察注意时,却发现别人把他看做一个像“国王”那样绝对不会做错事的人。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苏比的正直和高尚,作者把苏比和国王相提并论是想表明以苏比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实际是社会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内心是正直和高尚的,他们即使做过一些错事也是受到当时统治阶层的压迫,为谋生不得已而为之。
   社会评判分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正面含义让人们羡慕,负面含义理应受到批评,但批评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被批评的行为不算是恶行。小说中属于社会评判的判断词汇资源较少,一共只有一处,属于社会评判中的“做事才干”。当苏比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决定洗心革面,振作起来,并且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人物”。
   由于绝大多数的判断资源是积极的,可以体会到作者其实对苏比有着相当高的评价。社会约束大大多于社会判断,这表明作者对苏比的判断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苏比的为人是正直的,他的言行是合法的。苏比虽然表面上做了一些错事,但这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3 鉴赏子系统
   鉴赏主要是运用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的。它是对语篇、抽象事物或自然事物进行评价。在反应这个子范畴里,评价是人际的,依据过程的影响或质量来进行的。构成是面向语篇的,依据语篇结构的复杂性或细节进行评价。价值评价是社会性的,是根据社会价值对过程进行评价。
   在对鉴赏词汇资源做出比较综合性的分析后发现,这些词汇资源反映了苏比心路历程的渐变。鉴赏资源主要集中在反应和价值两个方面。反应是对表层现象的评价,而价值是对深层内涵的反思。
   首先,苏比宁愿成为“法律的客人”,也不愿去接受施舍。因为他觉得接受慈善团体的施舍是一种羞辱;而被法律制裁,关进监狱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他至少被平等地对待了,不会伤及他的自尊心。从中可以看出苏比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坏人,因为他还有做人的尊严,他做那些错事也是别无选择。
   小说中还提到了侍者眼中苏比破旧的裤子和鞋子,表明他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这与他精神上的顽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不名一文,饱受饥寒,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坚决不接受施舍。
   而作者把苏比一次又一次的犯事评价为“无用的”和“不成功”的。这些词汇资源是对价值的评价。在那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中,苏比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正常的途径无法达到目的。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最后,苏比受到教堂赞美诗的感召,他的灵魂产生了“神奇的变化”,而管风琴的音符触发了他内心的“革命”,他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赞美诗还让他想起了以前所做的种种错事,那些过往“堕落的岁月”,心中涌起了与自己“坎坷的人生”作斗争的冲动。虽然这些鉴赏词汇是消极的,但却是苏比对过去的反思,不能不说其实是他内心善良的一面受到了教会的感召,最终战胜了自己的邪念。这些充分反映了他不屈不挠,坚决抗击统治阶层的决心。
   三 结语
   学界普遍认为苏比是一个游荡于社会底层的小混混,他通过犯罪去监狱过冬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该小说是想通过主人公苏比所经历的荒唐事来讽刺和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以苏比为代表的底层人民其实本性善良,那些“不当”行为往往是受生活所迫,他们在本质上是正直高尚、顽强不屈的。真正有错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的上流社会人物。他们表面上遵纪守法,实际上在做见不得光和不道德的违法行为,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罪恶根源。本文分析表明:评价理论能够有效揭示作者的态度、情感和观点,为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d Christian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2] 张美芳:《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
   [3]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外国语》,2001年第6期。
   [4] Martin J R,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5] Martin J R,P R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 欧·亨利,王永年译:《欧·亨利小说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王海鸰小说《中国式离婚》的细读,从解构主义视阈切入,从中探究出作品深层次蕴含的对于婚姻理想与人性理想的双重解构,作品不仅粉碎了读者心中长久以来对于理想婚姻模式的憧憬与企盼,而且通过对隐秘复杂的人性的揭示,暴露出小说主要人物情理分离、理性缺失、自私自爱的人性残缺。  关键词:婚姻理想 人性理想 解构 《中国式离婚》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贾平凹作品通过男性的视角,关注和想象女性,展示出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这些女性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她们通过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平等的权利,与中国传统制度相抗争,并大胆地承担自身责任。  关键词:贾平凹 女性自我意识 爱情 权利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文化秩序中,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女性的话语也就随
期刊
摘要 公共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只有真正进入诗人的个体经验,谈论是否应该介入才有意义。在中国当代诗坛,一些诗歌无意识地受到写作惯性的影响,缺乏探索性,当公共事件与个人生活相遇时,优秀的当代诗歌所努力呈现的多是个体经验被媒体语言以及其它集体符号遮盖与篡夺的痕迹,恰恰反对表达的过度流畅性。  关键词:当代诗歌 写作惯性 个体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面对
期刊
摘要 关注现代知识型女性的命运、打造性格各异的知识女性形象,是新时期中国小说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根据显示出来的审美观念来看,这类作品总体上表现出与时间推移的不断变化。对审美的变化可以分为由传统观念引导的知识女性阶段、彰显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阶段、困惑的揭示与对世俗反抗这三个阶段。  关键词:现代文学 知识女性形象 审美变化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
期刊
摘要宋代水墨山水画的审美意蕴,“画意”、“诗情”、“禅趣”三味圆融互通:一是,意境的圆融互通;二是,“不隔”的观物方式与“妙悟”的思维方式圆融互通;三是,审美意蕴圆融互通。  关键词:三味圆融意境观物与思维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绘画史上分为东方绘画体系和西方绘画体系两大类。中国画,简称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与对比的方法,对以描写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为主的现代写实小说和当代新写实小说两种不同时期文类的共性与差异性的阐释,对文学史叙述模式中文类问题的研究做了进一步微观的探讨,旨在发现两者兼容的“断裂性”与“互文性”,而不是排斥性。这对现当代文学经典性与探索性问题,尤其是对外来文化影响与本土化写作资源的承接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写
期刊
摘要 蹇先艾是鲁迅肯定的乡土文学作家。本文从书写“乡愁”的角度评述蹇先艾的乡土文学创作,认为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  关键词:蹇先艾 乡愁 贵州乡土文学 奠基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隐现着乡愁”,是鲁迅对蹇先艾小说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蹇先艾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来看待。“老远的贵州”,是蹇先艾心灵的
期刊
摘要 毛泽东作为中国的伟大领袖,有谋略,有胸怀,也同样写着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毛泽东所具有的绝世才情来自他特有的资质,其文韬武略纵横一世,诗才与超凡人生壮美结合。今天,我们再来看毛泽东的诗词,字里行间都可以领略到毛泽东的兼济思想。本文对毛泽东诗词略作鉴赏,探究他的兼济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兼济思想 浪漫主义 叛逆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卞之琳的诗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美学品格,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极深。然而,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了一种批判性、选择性的接受模式。他接受了象征派诗歌音乐性、暗示性的特点,拒斥了超验性。  关键词:卡之琳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 音乐性 暗示性 超验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在回忆自己的诗歌生涯时提到,自接触法国象征主义诗
期刊
摘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积淀而成的,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所处时代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批判了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旨在重塑民族文化心理性格。本文对鲁迅就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认识和批判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鲁迅小说中对民族文化心理刻画的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鲁迅 民族文化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