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化时代,编辑是不是必须万能?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阐述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化,提出将编辑职能分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营销编辑三种。
  [关键词] 出版产业化 编辑职能 策划编辑 文稿编辑 营销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26-03
  1 出版产业化背景下的提问
  “出版产业化”是一个热词,是市场经济环境对出版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机构发展到今天,行业本身蕴涵的要求。在出版产业化环境中,出版机构只有拥有足够的竞争实力,才能逐渐确立自己的市场品牌,满足读者日益多样的阅读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今天的出版机构,不仅要研究作者和内容,还要研究图书产业在新的时代特有的传播方式,研究读者新的心理需求。这些研究由谁承担?当然,多数时候是编辑。
  这就引发了一个让很多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编辑是做什么的,怎样的编辑才算是一个好编辑?在出版业走向产业化的今天,编辑的角色和职能问题,不仅困扰着新入职者,也困扰着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编辑,甚至困扰着出版机构的决策管理层。
  在十几年前,大家眼中的编辑,是“乐为作者作嫁衣”的一群人。但在市场化、产业化的环境里,大家对这个职业群体的印象似乎在发生某种偏移。我们常常看到,出版机构对编辑人员的要求,除了提升图书内容价值、保证编辑质量之外,还多了很多内容,比如选题策划和创意、图书装帧、成本控制与定价、宣传营销策略的设定、作者资源的挖掘与维护等,这些事情,都是编辑人员每天的必修课。这种职能调整的结果是,编辑角色越来越复杂,不再单纯是看稿子的人,更是项目负责人,在图书出版业务的各个环节跑动,因为编辑运作的书,不但要叫好,还得读者买账掏钱,才算完成角色任务。
  所以,作为从业多年的编辑,笔者认为,认真地问一问“编辑是做什么的,什么样的编辑才是好编辑”,实在很有必要。这种追问,对出版业界的实际工作有重大意义。
  一是使出版机构在招聘编辑人员时,对应聘人员职业潜质的考察更有针对性。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部分出版机构在考察应聘人员时,没有成熟的指标,很难对应聘人员进行有效的考察。对编辑职能的梳理,可以使招聘编辑人员有据可依。
  二是为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考核管理和职业培训提供较明确的思路。当前,出版机构对编辑的考核,主要围绕编校质量和经济指标展开。据笔者所知,出版机构对编辑人员的编校差错的处罚都很严厉,一旦图书差错率出现问题,除了罚款、扣发工资奖金等经济处罚,还有职称评定一票否决。经济指标或者说图书利润指标同样重要,如果编辑人员责编的图书没能创下一定数量的利润,不仅考核不合格,而且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经济收入。这种考核,给编辑人员造成沉重的压力,且不能充分激发编辑人员的能动性。对编辑职业定位的思考,有利于确定更为科学的编辑绩效考核指标。
  2 对业界有关编辑职业定位看法的反思
  笔者不想从过于学术化的角度去梳理编辑这个名词在历史长河中的来龙去脉,而是想从实务的角度作一些探讨。所以,这里选取的观点,大部分是出版业从业者提出的。
  曾经担任新闻出版总署领导职务的桂晓风,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工作经验,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大编辑”的理念。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期间,他作了《建立“大编辑”理念》的主题发言。桂晓风认为:“文化产品的生命在于它所传播的文化内容的质量,因而,对出版物内在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传统出版中是这样,在数字出版中也还是这样。我以为这是特别需要强调的。说‘大编辑’,第一是说编辑工作重要。没有编辑工作的正确方向和质量,就没有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和质量。第二是说编辑工作的面越来越宽。”“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群体是出版单位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桂晓风对“大编辑”理念的提倡,最难能可贵的是将编辑职能定位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这是对编辑职能的一种动态的描述,突破了将编辑定位为内容加工者的传统理念,加入了编辑在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产品推广环节的内容,使编辑业务流程向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两个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大编辑”理念同样无法回避另一重难题——编辑的职能累加得越多,编辑人员的负担就越大,职业规划和考核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又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既要求编辑人员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充满创新精神,又要求编辑能坐得住冷板凳,心思细密如发,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好,都可能受到指责乃至惩罚,那么,是不是要求编辑必须万能?且不说这样的要求脱离实际,更大的问题是让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困惑不已,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编辑》一文中提出,成为一名优秀编辑需要三种文化创造力。一是发现的能力,即成为一个能发现专家的专家,发掘更多的真正优秀的作者。二是组合文化的能力,即能够将分散的、凌乱的甚至是湮没无闻的知识重新汇聚、系统化并使之重见天日。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主持整理、编校、刊行《四部丛刊》等一批影响广泛、泽被深远的古籍项目,是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组合文化的典范。三是创新呈现方式的能力,即为优秀作者的创作文本配上一套得体的“衣服”,使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在创意层面对编辑职能提出的要求。苏州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吴培华在《编辑职责“后移”现象的再思考与对策》一文中,通过分析图书编辑质量下滑现象对编辑职责作了深入思考。他尖锐地提出:“在今天,浮躁、急功近利这些编辑工作的大忌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编辑加工根本谈不上什么如何加大编辑含量、如何点石成金的问题,编辑充其量是在做着校对的事,严格地说,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校对。”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对编校质量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这是考核编辑工作质量、培训新进编辑技能的一条重要指标。但是,平心而论,要根本解决策划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的矛盾,除了加强技能培训、强调责任意识和一系列管理措施的跟进之外,是不是更应该在出版机构的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制度设计,从而让编辑人员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根本上解决编辑人员无所适从的大难题呢?   3 对编辑职能分拆的思考
  笔者的用意,不是为编辑职能的界定提供一种终极解决方案,而是想从实务层面,不揣浅薄,提出破解上述难题的一种可能性——对编辑职能进行分拆。
  3.1 对编辑职能分拆实践的认识
  其实在许多出版社,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制度层面对编辑职能分拆进行探索了。比如中信出版社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营销编辑三大类,分别确定他们的工作职责、目标和考核标准。接力出版社以项目负责制将编辑职能细化,根据项目操作的进程,让不同的编辑人员担负不同的职能,并将产品宣传职能划归到市场推广部门。据笔者所知,目前在出版机构设置策划编辑和方案编辑的不在少数,但普遍地对营销编辑概念没有深切的认知,或者简单地要求责任编辑撰写书评、联系媒体,或者将宣传职能放在总编室、发行部。笔者认为,宣传或者说市场营销,应该是编辑职能的一种,它承担着媒体通联、媒体资源维护、日常消息发布、出版机构品牌推广、重点产品宣传策略制订和宣传节奏把握、重点宣传活动策划和组织等一系列复杂工作。再加上我们身处网络时代,面对一系列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手段,当然得有专门的编辑人员专门研究媒体和传播技术,将产品的影响力尽最大可能地释放,并有效地抵达目标读者群。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效果最佳的编辑职能分拆方式,是将编辑区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营销编辑。至于三种编辑放在同一个编辑部门,还是按不同的职能设置策划、文稿、营销编辑部门,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当然,将编辑职能一分为三,并不是说三者互为沟壑、各自固守一摊,而是说在职责、绩效考核上各有侧重,各自专注于最专长的业务。为防止三种编辑职能相互脱节,还应该在制度层面和管理机制层面上进行创新。目前出版界比较好的操作思路大致有两种:一是将三种编辑的管理权统归一个管理者,以便政令畅通;二是以项目负责制突破部门隔阂,将三种编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项目运作的方式调动出版企业的运作活力和效益。
  3.2 编辑职能分拆的一种路径——编辑职能指标化
  管理指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义,也是出版产业化进程中急需补上的一课。具体到编辑职能的划分,笔者觉得不论把编辑职能划分为多少块,关键点是改变领导者凭个人印象或者说凭借几项模糊的指标对编辑进行绩效考核。编辑职能指标化是一个大题目,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详尽展开。但是笔者曾经阅读过一篇台湾出版界同仁的文章——《台湾图书出版业文字编辑专业职能之研究》,对文字编辑的职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作者将文字编辑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人格特质”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包含诸多指标,如专业能力包括文字修养、出书规划、校对、实务流程、资讯搜集分析、眼光见地、文案撰稿、开发作者邀稿、策划创意、学问知识、写作、熟悉外包资源、基本电脑能力、成本估算能力、采访、洽谈版权买卖、外语能力、行销能力、印务、基本美编能力、有声出版、网页制作能力等。
  笔者觉得,这个指标体系可以给编辑职能的分拆和职位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可以做成招聘和培训编辑人员的技能评判指标,也可以做成编辑岗位的基本要求指标。
  参考文献
  [1]杨闯.编辑主体意识与编辑职能转型[J].中国编辑,2011(5)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桂晓风.建立“大编辑”理念[OL].[2013-02-22].http://www.bookdao.com/
  [4]贺圣遂.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编辑[J].现代出版,2010(9)
  [5]吴培华.编辑职责“后移”现象的再思考与对策[OL].[2013-02-22].http://blog.sina.com.cn/s/blog-4a807486100duly.html
  [6]应立志,陈淼胜,郑如玲,等.台湾图书出版业文字编辑专业职能之研究[J].台湾图书馆管理季刊,2010(1)
  (收稿日期:2013-04-2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2004—2013年间CSSCI收录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编码”方式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过度放大数字出版的成功、将电子书当作纸质书出版的延伸、视“海量”为内容为王的重要体现以及为成功模式牵引,忽略其可借鉴性等误区。提出应区分“数字资源的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扬弃以“海量”体现“内容为王”的生产导向思维模式,充分思考“意义建构”和“人与媒
期刊
[摘 要] 論述在新闻出版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制约发展的几重危机,以及亟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出版行业中最为活跃与最为敏感的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机遇大于困难,文艺类出版社应当迅速转变思想,凭借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有效的发展策略,努力成为出版行业改革的先锋队与排头兵。  [关键词] 生存危机 机制转型 流程再造 目标定位  [中图
期刊
[摘 要] 基于对传统纸质学术期刊阅读与网络阅读两种不同阅读方式的读者群体的比较分析,指出造成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并非是笼统的网络阅读,而仅是数据库阅读。正是目前大规模发展的数据库“割裂式”阅读方式,造成对纸质学术期刊品牌的重大伤害。学术期刊应该从纸质阅读与数据库阅读的差异化视角,重新审视内容质量,在比较两种阅读方式的基础上,确认符合自身发展利益的“整体内容质量”观念。  [关键词] 期刊
期刊
[摘 要] 软文广告由于其隐蔽性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目前,我国的软文广告研究一般都是在理论层面对其进行讨论,很少从读者角度分析其传播效果。本文总结国外软文广告的实证研究成果,希望给我国出版业、广告主和学界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软文广告 实证研究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72-03  [Abstract
期刊
[摘 要] 出版企业实现可持续品牌经营是我国出版业进一步做强的基础。本文就出版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品牌经营的策略展开探讨,并以广东省出版集团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文中提出,出版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品牌经营的保障;特色定位有助于提升出版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结构的确立促使品牌经营合理布局;品牌联盟有助于整合资源实现跨媒体的品牌经营。  [关键词] 出版企业 可持续品牌经营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继本刊顾问蔡学俭(1929—)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型编辑家。继本刊2012年第6期刊载的《论蔡学俭的编辑质量观》一文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后,2013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专题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出版实践及思想进行研究(《蔡学俭编辑出版实践及思想研究》)。该文指出,蔡学俭先生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同时为我
期刊
[摘 要] 探讨移动阅读这一中日韩三国大学生的重要阅读形态之一。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借助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中日韩三国大学生移动阅读在使用动机和用户评价方面的差异。发现娱乐性需求和资讯性需求是中日韩大学生移动阅读最为重要的两大需求,但是中韩大学生更加注重娱乐性需求,日本大学生的资讯性需求更加强烈。互动性需求也成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动机之一,中韩大学生相对于日本大学生更重视移动阅读的互动性需求。研究还发
期刊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在政治舆论上它提供相应空间,学术文化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一直为后人广为称道,甚至被认为有着难以企及的地方。民国时期出版的整体面貌是怎样?武汉大学吴永贵教授的《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民国出版的整体视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民国时期出版业状况的力著。  1 从时间轴上把握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发展  《民国出版史》从
期刊
[摘 要] 以SSCI数据库2003—2013年数据作为统计源,借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技术手段,对这11年间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研究。通过引文分析,了解高被引文献和学科前沿,进而分析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开放存取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91
期刊
[摘 要] 广东有悠久的出版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广东已有官私刻书。迄至明清时期,广东的刻书业更臻鼎盛,名播全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东渐和传播,现代印刷出版活动也由东南亚、港澳地区进入广东,是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端。广东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出版史料。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东总是中国革命宣传出版活动的突出地区,书报刊阵地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以《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