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健中寻机遇求发展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論述在新闻出版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制约发展的几重危机,以及亟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出版行业中最为活跃与最为敏感的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机遇大于困难,文艺类出版社应当迅速转变思想,凭借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有效的发展策略,努力成为出版行业改革的先锋队与排头兵。
  [关键词] 生存危机 机制转型 流程再造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69-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multiple crises that bi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 arts publishing hous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need to be taken urgently. In the present excellent situation that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as the most active and sensitive parts in publishing industry, literature & arts publishing houses are facing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difficulties. They should transform concept quickly, use clear target orientation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ive to be the vanguard and bellwether among the reformation of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Crisis of survival Transformation of mechanism Process reengineering Target orientation
  1 危机: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纵观全国的文艺类出版社,紧随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文艺类出版社也正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从内外两方面制约了文艺出版社的稳健快步发展,需要引起文艺出版人的高度重视。
  第一是机制的危机。文艺出版社本该是最为活跃的出版社,但多年来却并未走在改革的前列,不少文艺出版社机制上沿袭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存留一些多少有点教条的机关风格,经营方式上基本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出版社有切实可行的清晰的发展策略,更谈不上对企业文化的高度关注与建设,缺乏最应有的知识管理的方法手段,最该知识共享的地方却相互封锁。无论从组织结构、运作机制、风险控制、人员激励等方面都表现出好像一个早衰的夕阳产业,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市场影响力也在下降。这都是文艺类出版社与生俱来的积弊在市场条件下的暴露,其根源在于体制改革不彻底:改企只是第一步,根本是改变观念。
  第二是生存的危机。很多研究报告指出,一般经济活动的二八现象在出版社也存在,而且表现突出,即一般图书与教材的销售及利润均占比二八。尤其是地方文艺出版社,教材可以说是它的命根子,教材保证了它们的生存无忧,同时也使这些出版社丧失了激活机制的动力。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教材出版:文艺类出版社涉足文科类教材出版应该说是进入了出版蓝海,大大增强了实力,但毋庸讳言,也助长了惰性。教材出版的不菲利润使不少出版社放慢了本该加速的前进步伐,甚至可以说,教材的出版掩盖了出版社面临的危机。教材的出版使出版社重温了上世纪90年代初消失的卖方市场的旧梦。
  第三是图书渠道的危机。据研究者调查,目前新华书店系统接近一半的利润产生于相对垄断的教材发行,而且这部分利润持续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目前出版社发行所依赖的主渠道的新华书店何来营销动力?同时,目前国内包括民营发行渠道在内的改革滞后,几乎没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中盘。而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实践拿来主义,在模仿欧美经验中学习,大力引进各类资金,逐步地培育起数个融进货、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盘,以彻底改变国内国营相对垄断,民营弱不禁风的高风险产业格局。种种图书发行渠道的阻滞,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诸如缺乏行业秩序和规范、缺乏诚信、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使有渠道渴望症的文艺类出版社经营更为困难,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文艺类出版社面临的危机。
  第四是围追堵截的文化公司。虽然作为国营文艺类出版社的一员,但笔者对文化公司总体上持一种同情并欣赏的态度。可以不客气地说,这几年在读书界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畅销书,基本上都由他们策划实施,如果不是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经济与政策夹缝下的努力,这些年文学文艺类图书的出版要黯然失色得多。出版社大多是以书号作为条件,往往只图虚名,而这也多少满足了出版社的虚荣。
  2 定位:文艺类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尽管文艺类出版社存在上述危机,但不可否认,至少到目前,很多文艺出版社的日子还是过得不错,得过且过的思想依然浓烈。然而居安思危总是没有错,尤其要在危中之机上多多琢磨。特别是在十八大后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际,文艺出版社的管理者们应该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转型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文艺出版社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建立影视工作室,开展电子阅读服务,与民营文化公司开展股权合作等等。   我认为,首当其冲要解决文艺类出版社的定位问题。这仿佛是一个沉积多年的老问题,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新课题。限于国内出版社的规模,出版社的战略定位并不难,这既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出版业现状及走向,也要综合考虑本社现实与可能拥有的各种资源。而在具体的战术定位上,要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精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躁,减少外部干扰,扎实落实好发展战略。在战略与战术定位上突出实事求是,努力寻找最适合本社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争取有效与局部突破,以实现全面、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对市场变化特别敏感的文艺类出版社,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偏小的地方文艺出版社来说,灵活机制的人员定位比外部市场定位更为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文艺类出版社的核心是编辑岗位,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更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往印制与市场两头延伸,努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懂市场、懂策划、懂印制的全方位人才队伍。同时,基于出版社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的认识,特别是文艺类出版社,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出版社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或成或败的企业未来。这需要引起文艺类出版社的管理者们高度重视。在出版社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首先要关注运行机制的定位与调整:稳步推进出版社内部机构设置,面向市场,面向运行机制的顺畅。通过岗位与运行机制的再造,打造围绕发展战略与市场灵活高效的工作氛围,而这将大大促进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二是通过建立公开公平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建立起柔性兼具刚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行制度而不是人在管理出版社。当机构的设置与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后,人才自然会蜂拥而至,出版社的效率与活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出版社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这样就能建立起一个敢于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对手的运转灵活的现代文艺出版企业。
  明确了出版社的目标定位后,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人才、产品、营销三个环节上下大功夫。21世纪知识和创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当代出版人力资本价值上升的特性,也再次印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谁是人力资本?我认为,对于出版社来说,能够带来价值增长的知识型的管理者与编辑是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有了人才,就有了未来。但有了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我认为重点是从机制入手,调整改革出版社现有的略显僵化的机制,一切从激发人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出发,建立适度灵活的工资制度,给予人才自主权,甚至通过建立下属股权多元的实体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而人才队伍的核心是编辑,尤其是新的出版形势下的全能编辑。但现实中,我们往往片面看重编辑的专业性,忽略了对编辑能力的全面培养。编辑不仅具有有策划组稿能力,还要调研与把握市场信息,判断市场走向,同时编辑也应该熟悉图书的印刷过程。编辑应该是出版全流程的参与者,也应该是出版全流程的专家。当编辑的创新力被充分激发与释放时,出版社的品牌与效益就会获得双丰收,在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就代表着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同时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图书产品的定价策略等,都是文艺类出版社快速发展的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3 突破:文艺类出版社的转型策略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大好形势下,文艺类出版社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专业主攻板块,在稳健中寻机遇,在调整中谋发展。以专心、专注、专业的精神全力打造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音乐图书几大主攻板块,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彰显核心竞争力。通过解放思想,使活力大增;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使效益大增;通过全面出击市场,使品牌大增;通过调整带来創新,使信心大增。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以重点图书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出版结构的调整。时刻将工作重心放在抓双效结合的重点图书以及政府扶植的大项目上,以重点书带动选题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特别在当代原创、外国文学、音乐图书等主攻板块上做精、做专、做强。
  以创新手段为突破口,一心一意抓发行促销售。牢记将发行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市场、拓展渠道、创新形式、突出实效上,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特别是尝试请有影响力的作者在大学校园讲座与签售结合,与各类网站和新媒体加强合作,以参与研讨会、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开拓资源、全程营销、扩大销售。
  以版权贸易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出版社品牌影响力。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项目,主动在版权贸易工作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以取得良好的业绩。
  以人才培训为突破口,为出版社的发展积累后劲。出版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文艺类出版社尤其如此。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社内人才培训,培养一支留得住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大对一线人员特别是编辑与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织管理层和中层干部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组织青年编辑和新进员工参加中国编辑学会、省版协、集团组织的业务培训;组织营销人员赴图书销售一线,进行营销实践培训。通过立体化、综合化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出版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出版社的发展储备“潜力股”。
  又好又快地发展文艺出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文艺类出版社有必要率先走在改革的前沿,虽然出版社重新蜕变的历程任重道远。正如党中央要求的那样,“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出版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在打造文化名片与软实力方面,文艺类出版社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借鉴专利法的规定,增加了合理许可费的赔偿方式,建议在未来的适用中借鉴德国经验,不限于著作权人已经签订的许可合同;但不宜采用德国的“假设谈判法”确定合理许可费,有证据证明侵权人的获利大于权利人的损失时,合理许可费倍数的上限可以是侵权人的获利。  [关键词] 著作权 侵权赔偿 合理许可费 德国著作权法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版权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技术变革具有密切关联,技术变革既推动了版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给其带来严峻挑战。云计算技术下作品传播利用的新特点使版权制度陷入困境。作为一种路径选择,替代版权模式难以落地生根,版权制度的未来方向应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调整版权专有权利、合理界定公有领域、引入反垄断条款,实现版权制度的平滑过渡,当然,替代版权模式可减少法律运行成本,促进未来版权制度的优化。  [关键
期刊
[摘 要] 从广州方所书店的启示出发,指出在社会消费和审美空前泛化的双重语境中,由于客体—消费空间和主体—消费方式的高度审美化,实体书店的设计和经营必须考虑将消费美学的原则引介进来,使其担当起一种重要的救赎功能。消费美学的救赎方案作为一般模式可以分为“美学营造”、“美学营销”和“美学营魂”三个方面。只有根据有利条件,将这紧密相关的“三营”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实体书店“美学营利”的目的。  
期刊
[摘 要] 为了解国际学术规范在我国学术出版中的应用状况,本文通过查阅北大图书馆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选取其中11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从期刊本身的学术规范实际、学术影响力、其研究群体对国际学术规范的认知和国际学术规范使用情况四个方面作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学术规范在我国学术出版中的应用普及度不甚广泛,其原因主要有学术期刊编辑规范体系“成形”
期刊
[摘 要] 首先介绍网络词典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有道词典论述版权购买类、网页抓取类和维基架构类三类词库的优点和局限,最后从设计的主体间性入手探讨如何发挥编者、技术人员和用户三类设计主体的优势以实现网络词库配置的整合和优化。  [关键词] 网络词典 有道词典 词库配置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87-04  I
期刊
[摘 要] 陕西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曾经是中国十几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周秦汉唐曾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出版事业重要的发源地。近代的陕甘宁边区一度也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尤其是革命圣地延安堪称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的基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陕西出版,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还是在近现代出版史特别是革命出版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陕西出版史志资料》辑刊为代表的一批史料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出版科学》创刊已经20年了。这个杂志是在湖北省编辑学会成立以后创办的。从创办人蔡学俭同志到贺剑锋同志再到现在的方卿、黄先蓉同志,尽管杂志创办人几度易手,但它坚持出版为大局服务,坚持为编辑、出版及其学科建设服务,为培育编辑出版人才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化也没有动摇,这和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20年来,我和这个刊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也使我从它那里获得了
期刊
[摘 要] 一定时期内主要社会媒体刊载的图书广告是反映整个出版业发展趋势的缩影,论文以1937—1945年《大公报》刊登的3095条图书广告为线索,用历史叙述和数据呈现的方式,揭示此期出版业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征。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出版业 大公报 图书广告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4-0114-05  A Glimpse
期刊
出版是值得也应该敬畏的,因为它有记忆思想穿越时空的力量。我总以为敬畏出版的本质是敬畏思想在时空中的流传,我总以为古人近人对出版敬畏有加,今人则另当别论。  出版科学呢,科学造福人类,人类敬畏科学。出版科学诚然没有清晰全面而又为人共识的知识图景,冠名出版科学便就该肃然起敬。至于它究竟是否科学,其形态到底是准科学、潜科学或其他,那是第二步的事。  《出版科学》呢,连续出版二十年,在那面并不红火但确属光
期刊
[摘 要] 以2004—2013年间CSSCI收录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编码”方式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过度放大数字出版的成功、将电子书当作纸质书出版的延伸、视“海量”为内容为王的重要体现以及为成功模式牵引,忽略其可借鉴性等误区。提出应区分“数字资源的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扬弃以“海量”体现“内容为王”的生产导向思维模式,充分思考“意义建构”和“人与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