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画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绘画在宋代大多以宋院体画风格为主,提倡“形似”,多写实,画家笔下的自然景物造型精准,栩栩如生且不失画境,力求表现出最自然的形态,强调绘画要有严格的法度,艺术形象要生动逼真,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这个时代主要呈现的绘画境界称之为“无我之境”。
  宋以后以文人士大夫为创源的文人画为主流,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盛行一时,为中国画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独特存在的一种绘画形式,以其独有的气质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和文人的追捧。文人画的兴起深深的影响着后来中画画的创作,直到明清时期文人画取得了辉煌成就。文人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通过这种绘画形式来表达自我,抒发心境,很多绘画作品可以说是画家自身的一种映射,这种“有我”的绘画意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情感,以人格取胜的浪漫主义,即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绘画艺术;然而“我”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体现了画家自身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各样思潮、主义中的“艺术”层出不群,中国画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然我们不能狭意的批判某种“艺术”存在的形式,因为谁也无法真正界定艺术,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无形、无边、无法。中国画发展到现在,有从传统求新者,有追现代意识者,都在追寻一种“新”的画境,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现代之说何尝不是“重生,画境”的表面之因素,风格或新或旧都只是绘画艺术存在的表面形态,这种表面形态不过是短暂的刺激或愉悦到我们的视知觉而已,从本质上讲我认为艺术家要想“重生”一种新的画境,须在画家本人的自身修养中求变。
  变法不如修身。石涛在《变化章》中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阐明了学习古人之技法,不如学習古人之创作之心;又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人我之腹肠”,体现了他在绘画创作中主张强调的“有我”,这种“有我”的境界也表现了画家自身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自古,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以道德伦理“约束”人们以修正身;道家追求道法自然以“无情”、“无己”、“无为”高雅脱俗的精神追求以修身,其皆是修身之道,可见修身二字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地位。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画也是息息相关,相互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之大。古代文人画多以山水题材为主,这与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追求紧密相连;在看文人画的意境大多幽静、平远、孤寂乃至无人之境,这与禅宗的“无”或“空”也与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静”和“虚”相互对应,这种对相应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们可谓彼此滋养依赖而生,然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追求朴素的、“单一的”水墨表现方式,道家强调回归自然的“朴拙”,是古今中国画画家们用笔、用墨的典范,它们皆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并非我一个人的观点。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之处是将绘画艺术归纳为修身之中,其主要表现在画家多寄情于笔墨意境,用绘画艺术来陶冶情操,用绘画作品来修身养性,又以自己至诚、至真之心对待自然,对待艺术,这样不断地良性循环,既是对自身的修行也是对绘画艺术的再创造。许多大家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滋养修心,其作品意境中“有我”的艺术境界早就超越凡人。
  自古以来这些文人墨客們多将自己的作品称之为“墨戏”,“笔墨游戏而已”!尽显其对绘画的态度。古人作画并非为创作而创作,并不受创作之累。其大多为抒发心境,在笔墨趣味中寻求自由,此乃修身养性之道,这种富有强烈的“个人”特色的绘画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综上所述,古今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所呈现的画境皆因自身的修行而获得“重生”,这种“重生”是一种自然的创造,是由心而露的至高境界。可谓修身修心至何境界,才能创造出同等境界的艺术作品!这两者并非等价关系,而是以前者为必要条件。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自身的修养才是立世之根本,不立于世何来立世之艺术!何谈“重生”、“画境”!
  作者简介:王旭明,1994年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汉族,现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现当代小说英译越来越关注了。葛浩文,作为莫言小说的主要翻译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位了不起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他将不仅将中国现当代小说推广到世界,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全球。他以其独特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伦理再现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原著的神韵。夏志清教授曾在《大时代——端木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
期刊
【摘要】:古代汉语中的不少动词有活用的用法,除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些常用的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即一些动词用作谓语时,其所代表的动行为并不直接涉及宾语,即宾语是動作的间接涉及对象,本文主以为动用法为例探析其结构类型和内部结构关系。  【关键词】:为动用法;结构类型;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一、为(wèi)动用法概说  关于为动用法这一术语,最早是徐仲华提出的,他认为“动词对于
期刊
【摘要】:贝多芬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鸣曲堪称古典的最高成就。其中d小调《暴风雨》就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的第三乐章运用了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如何将该作品的演奏技术性与音乐性完美的结合。是演奏者不可忽视的“音乐思想”。 本文将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便更一步提高演奏技能和知识水平。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演奏特点  
期刊
【摘要】:文化创意扶贫在市场进化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中,从创新、价值、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出视觉传达设计从标志设计和包装设计两个方面对文化创意扶贫的影响,分析文化创意扶贫中对标志和包装设计的应用,得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创意扶贫;视觉传达设计;价值  一 文化创意扶贫的内涵  文化创意扶贫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和扶贫开发计划。两者结合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言人类学视角出发研究廉政熟语,通过分析廉政熟语语义探求其反映的廉政思想、制度及文化心理,将廉政文化通过熟语形式反映并于语言人类学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關键词】:语言人类学;廉政;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熟语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了汉民族人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反复锤炼与加工,内涵和意义也不断得到升华和充实,而作为汉语的建筑材料,熟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
期刊
【摘要】: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赖斯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翻译策略是指译者根据文化取向、读者对象、交际意图、审美观念、客户要求等因素而采用的翻译方法。翻译時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及其主要功能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选择合适的译文文体,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并结合实例讨论了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性规定,界定了其范围,而且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本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法律保护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
期刊
【摘要】:从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萨沃伊别墅的发展看,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遗弃,进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时期,设计师更加注重建筑背景,设计文化和多样化的材料形式,建筑物的区域性质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重视,如何成为建筑的区域表现,本文就区域建筑创作方式和思路,思路,实施有益的探索,以及宁波博物馆设计为例,试图找到现代区域建筑的创意灵感。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文脉;建筑材料;人文尺度
期刊
【摘要】:民谣从传播途径上来讲,主要是依靠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诗歌谣谚,极富地域特色,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区域民族心理的直观反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呈现着交流与融合的态势,这会给地域文化的特色性造成冲击。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会给以地域方言音为主的地域民谣带来影响。地域民谣区域特色的弱化,以及依托语言环境的变化,在给其自身流传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民谣所特有的教化作用衰弱。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是翻译研究中新兴的、重要的一大领域。本文先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再简述了其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就是否应该进行女性主义翻译进行了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发展;研究;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也曾被称为女权主义翻译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多或少都会对原文进行改造重塑,尤其在语言间性别模糊的用词、语言的微妙选择上,译者的意识能够增强或减弱文本中对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