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使用新教材,提出了“未来,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强调要多读书,多学习。近年来我们班上也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就如同与伟人同行,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榜样。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的心静下来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关键词:兴趣;内动力;外动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且,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中的变化,教育部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表示,今后阅读的量在增大,而且,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会有。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品质,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更为重要了,这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错误地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老师应加指导,让好书如馥郁的花香,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一、要读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学习是人类内在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近代历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经验有了更广泛、更快捷的交流。可见,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读书成为了一个人的兴趣,那么,这种兴趣会成为一种内动力,不断地驱动着阅读的这种行为,体现出一种自觉自动的“我要读”。曾听有人这样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先要唤醒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孩子是从外地转入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周旸同学的爸爸是边防指挥学校的教官,家长素质比较高,也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他想让女儿把学习的精力转向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我建议他为周旸选好适合的读物,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此,家校联合,我们开启了课外阅读指导路程。接下来,每逢周五最后一节的总结课上,我有时会表扬他们在小测中表现出来的较广的课外知识,有时会请他们该同学们讲个小故事,通过看是不经意的这些举动,让大家知道,读书时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的。同学们逐渐从羡慕他们到向他们借阅一些读物,不但在课余时间共同分享,后来还相互借阅……
老师更应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知识应犹如奔涌不息的清泉,让学生总感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班会课上,我经常会以讲故事代替说道理,而且只把这个故事讲了一半,让他们分析结果会怎样,然后就把书借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看剩下的内容。即使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也喜欢借用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事例。这些方式的教育,比说教容易接受,同时又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正面影响:老师知道得真多!如果我以前看过这故事、留意这些相关的文中的话,肯定能知道结果。我也要多读书!
2、激励阅读
马斯洛在其《需要层序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认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发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因此,在进行行为激励时,必须注意抓住人的核心需要和最迫切需要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好的一面的需要,这样可以获得认同,获得友情。班上每天都有“小广播”,每个同学轮流模仿播音员,简要介绍电视新闻、小故事、身边小事等。由于是全体参与,减去的一些同学的恐惧说不好而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内容的不限定,因此大家都可以选取个人所长,积极参与。就是这样,班上逐渐形成一股爱读书、“以书会友”的氛围。
二、爱读书——丰富阅读的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保持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指导学生的阅读内容,我会这样做:1、学期初的家长会上,选取一些书目,推荐给家長;2、班内开展图书交流。200多本书供学生选择借阅。而这些书目都是经过老师审阅、推荐的,并指定负责登记借阅情况。3、因势利导,开展专题读书活动。与德育教育结合,开展了解祖国战争历史故事阅读;与环保教育结合,开展有关自然资源的阅读;读童话故事、读名人故事、朗读诗歌等等。在同一主题下,学生的阅读共性与个性并存,学生在交流中有共同的话题,还可以互相弥补不足。
其次,要使读必有所得获。学生有书了,是不是认真阅读呢?如果我们只布置了阅读的内容,而不检查读书的收获,充其量不过像一个只播不收的懒惰农夫罢了。以“追寻红色的回忆”长征故事专题读书为例说说可以进行的活动吧。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活动,我们举行“追寻红色的回忆”长征故事专题阅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博物馆,读长征的故事;寻找身边的“活历史”——老人,讲长征的故事;到电影院看电影,感受长征的悲壮……在活动的后期,学生们为自己读的书写上阅读感受,通过“好书推荐场”,把它推荐给同学;通过“资源交流会”,体验书籍竞拍乐趣;表演长征故事,朗诵长征诗篇,分享读书感受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持续读书兴趣的关键。经常性的检查是有效的保证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途径。
三、会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的体验过程,但读书的良好习惯却有着共同之处,而且这种好习惯的一旦养成,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1、每天规定至少15分钟的阅读时间 古云:学贵有恒。只要我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且享受着阅读,时间的长与短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小学生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完成当天的学业,所剩的自由自配的时间也就不会很多。但知识绝对不能只从教科书上汲取,学习的内容也应该丰富多样,才能更好地持续兴趣。
2、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常引用这俗语勉励学生。学生的年龄较小,阅读时的体会不会很深刻,可以说,开始时,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做读书笔记。其实,在每天的阅读中,只要是把一些实用的准确、优美的词语圈出来,给你留下印象的句子,就先划下来,然后把当时你所联想到的简要写下来,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了。我要求他们每个星期整理一次自己的笔记,周二的时候,老师随机抽查,可能是单学号、可能是女孩子、可能是某两个小组等等,经常地督促检查,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要乐于交流读书感受 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雷打不动的“读书交流课”。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或三五成群的讨论交流,或相互分享同学的读书心得,学生交流内容、方式方法是自由的,心情是愉悦的,阅读的快乐在教室内尽情的洋溢着……
4、在读后感中留下心的历程 读书是一种很感性的东西,爱读书的人会思考、不烦躁。要求学生在作好读书笔记的同时,当我们读完了一本书,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在阅读中在书中,我们就如同与伟人同行,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榜样。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的心静下来了,把沉淀来的感受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最是书香能致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个人爱上阅读,愿好书的浓郁芬芳,弥漫青青的校园 ,伴随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关键词:兴趣;内动力;外动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且,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中的变化,教育部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表示,今后阅读的量在增大,而且,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会有。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品质,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更为重要了,这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错误地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老师应加指导,让好书如馥郁的花香,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一、要读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学习是人类内在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近代历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经验有了更广泛、更快捷的交流。可见,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读书成为了一个人的兴趣,那么,这种兴趣会成为一种内动力,不断地驱动着阅读的这种行为,体现出一种自觉自动的“我要读”。曾听有人这样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先要唤醒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孩子是从外地转入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周旸同学的爸爸是边防指挥学校的教官,家长素质比较高,也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他想让女儿把学习的精力转向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我建议他为周旸选好适合的读物,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此,家校联合,我们开启了课外阅读指导路程。接下来,每逢周五最后一节的总结课上,我有时会表扬他们在小测中表现出来的较广的课外知识,有时会请他们该同学们讲个小故事,通过看是不经意的这些举动,让大家知道,读书时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的。同学们逐渐从羡慕他们到向他们借阅一些读物,不但在课余时间共同分享,后来还相互借阅……
老师更应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知识应犹如奔涌不息的清泉,让学生总感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班会课上,我经常会以讲故事代替说道理,而且只把这个故事讲了一半,让他们分析结果会怎样,然后就把书借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看剩下的内容。即使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也喜欢借用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事例。这些方式的教育,比说教容易接受,同时又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正面影响:老师知道得真多!如果我以前看过这故事、留意这些相关的文中的话,肯定能知道结果。我也要多读书!
2、激励阅读
马斯洛在其《需要层序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认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发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因此,在进行行为激励时,必须注意抓住人的核心需要和最迫切需要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好的一面的需要,这样可以获得认同,获得友情。班上每天都有“小广播”,每个同学轮流模仿播音员,简要介绍电视新闻、小故事、身边小事等。由于是全体参与,减去的一些同学的恐惧说不好而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内容的不限定,因此大家都可以选取个人所长,积极参与。就是这样,班上逐渐形成一股爱读书、“以书会友”的氛围。
二、爱读书——丰富阅读的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保持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指导学生的阅读内容,我会这样做:1、学期初的家长会上,选取一些书目,推荐给家長;2、班内开展图书交流。200多本书供学生选择借阅。而这些书目都是经过老师审阅、推荐的,并指定负责登记借阅情况。3、因势利导,开展专题读书活动。与德育教育结合,开展了解祖国战争历史故事阅读;与环保教育结合,开展有关自然资源的阅读;读童话故事、读名人故事、朗读诗歌等等。在同一主题下,学生的阅读共性与个性并存,学生在交流中有共同的话题,还可以互相弥补不足。
其次,要使读必有所得获。学生有书了,是不是认真阅读呢?如果我们只布置了阅读的内容,而不检查读书的收获,充其量不过像一个只播不收的懒惰农夫罢了。以“追寻红色的回忆”长征故事专题读书为例说说可以进行的活动吧。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活动,我们举行“追寻红色的回忆”长征故事专题阅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博物馆,读长征的故事;寻找身边的“活历史”——老人,讲长征的故事;到电影院看电影,感受长征的悲壮……在活动的后期,学生们为自己读的书写上阅读感受,通过“好书推荐场”,把它推荐给同学;通过“资源交流会”,体验书籍竞拍乐趣;表演长征故事,朗诵长征诗篇,分享读书感受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持续读书兴趣的关键。经常性的检查是有效的保证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途径。
三、会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的体验过程,但读书的良好习惯却有着共同之处,而且这种好习惯的一旦养成,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1、每天规定至少15分钟的阅读时间 古云:学贵有恒。只要我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且享受着阅读,时间的长与短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小学生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完成当天的学业,所剩的自由自配的时间也就不会很多。但知识绝对不能只从教科书上汲取,学习的内容也应该丰富多样,才能更好地持续兴趣。
2、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常引用这俗语勉励学生。学生的年龄较小,阅读时的体会不会很深刻,可以说,开始时,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做读书笔记。其实,在每天的阅读中,只要是把一些实用的准确、优美的词语圈出来,给你留下印象的句子,就先划下来,然后把当时你所联想到的简要写下来,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了。我要求他们每个星期整理一次自己的笔记,周二的时候,老师随机抽查,可能是单学号、可能是女孩子、可能是某两个小组等等,经常地督促检查,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要乐于交流读书感受 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雷打不动的“读书交流课”。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或三五成群的讨论交流,或相互分享同学的读书心得,学生交流内容、方式方法是自由的,心情是愉悦的,阅读的快乐在教室内尽情的洋溢着……
4、在读后感中留下心的历程 读书是一种很感性的东西,爱读书的人会思考、不烦躁。要求学生在作好读书笔记的同时,当我们读完了一本书,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在阅读中在书中,我们就如同与伟人同行,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榜样。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的心静下来了,把沉淀来的感受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最是书香能致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个人爱上阅读,愿好书的浓郁芬芳,弥漫青青的校园 ,伴随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