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笔者通过研读《红楼梦》原著,结合其他名家对《红楼梦》的解析,从四个方面入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简而言之,《红楼梦》是一场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理想悲剧和自我生存悲剧。曹雪芹先生通过青春、生命、理想的一系列毁灭,表达了人生在世的终极体验必然是悲剧,但是当人体验并超越了悲剧时,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悲剧 超越 人生价值
  《红楼梦》与一般小说不同,开篇第一回没有直接切入正文,而是采用了三个虚幻的故事作为开篇。首先是石头补天神话,石头本无情,本无生命,天本无须再补,曹雪芹却偏偏赋予石头情感,由一僧一道讲述故事,故这部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这个名称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释家和道家思想,不仅是一僧一道,更体现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空——色——情——色——空。两个“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曹雪芹想要的“空”是有“情”的空。其次,他还用了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这可以算作还泪神话的故事,仙草下凡只为还泪,好像慢慢有了生命的感觉,这里面预示了人生就是一个还泪的过程。眼泪是情感的外在宣泄,这就奠定了《红楼梦》婚恋悲剧的基调。最后,小说写了甄士隐及《好了歌》的故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那么“了”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了”就是一种对现实深沉的体验,体验情感的虚幻以及超越这种情感带来的感受,从而体验人生真正的价值。
  笔者认为《红楼梦》从三个向度进行了人生阐释:现实社会的由盛到衰,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人性价值的由生到死(性恶论,正邪两赋之人);情感价值的有情到无情,如第五回展示的“太虚幻境”。不难发现,这三个向度都是单向性的,向读者阐明了社会必衰,人必死,人必无情的必然悲剧。接下来,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红楼梦》的悲剧意蕴进行阐释。
  一、封建文化由盛到衰的社会悲剧
  第二回冷子興演说荣国府,就预示性地象征了贾府必然会走向衰落的悲剧命运。冷子兴说出一个原因:“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a贾府贵族子弟的不务正业、腐化堕落是贾府最终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红楼梦》一共写了荣、宁两府五代,第一代是打天下的,积攒了不少家业。第二代只能守家业,还过得去。到了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这三个人,刚好代表了贵族子弟的三种类型:贾敬妄求长生,服丹致死,属于不顾家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无家族责任感;贾赦作威作福,沉迷于酒色之中,是典型的吃喝嫖赌之徒;贾政庸碌无能,无经世致业之才,属于假清高,是伪君子的代表,这些人都是不入流之人。其他两代如贾珍、贾琏、贾环、贾蓉之流都是一丘之貉。整个家族后继无人,一直走下坡路,难以掩饰必然衰落的命运。此外,贾府穷奢极欲的日常生活入不敷出,必将导致财政危机。秦可卿的丧事与元妃省亲的豪华盛大都显示了贾府的穷奢极欲。在第八十三回,王熙凤有言:“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弯儿来。”所以后面才有凤姐和鸳鸯变卖贾母的东西来救急的事件。当然,这些还不足以彻底击败贾府这个大家族。彻底使贾府溃烂的是家庭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矛盾与斗争,例如贾琏和凤姐同床异梦,各自攒私房钱,暗自使绊;贾母对贾政的偏爱,导致贾赦无意中讲了母亲偏心的笑话,讥讽了贾母的偏心;王熙凤与李纨深藏的妯娌矛盾等。第七十五回作者借探春之口写道:“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正如探春所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形象地说明了家族内部的争斗严重消耗了贾府的元气。以上三个原因,说明了贾府衰败是一个必然的结局。笔者认为,贾府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康乾盛世”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种高超的预见,贾府的悲剧就是封建社会悲剧的缩影。凡此种种都可以体现《红楼梦》的第一重悲剧意蕴,即封建社会必然经历由盛转衰的命运,人类无能为力。
  二、青春少女由生到死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不仅描写了贵族少女的人生悲剧,而且描写了平民少女的人生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楼梦》是一首青春少女的哀歌。第五回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喝的茶叫“千红一窟”,“窟”谐音“哭”;喝的酒叫“万艳同杯”,“杯”同“悲”。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所见所闻预示了大观园里一众女孩必然的悲剧命运:才选凤藻宫的元妃,到那见不得人的深宫里,最终抑郁而亡;迎春误嫁中山狼,不到一年便被折磨致死;精明能干的探春落了个远嫁他乡的命运;惜春直接青灯古佛长相伴。贾府四个贵族少女终究逃脱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被逐出大观园,抱恨而亡;司棋为获得婚姻自由,走上以死反抗的道路。生命之美被毁灭是一种人生悲剧,应了一句话:“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曹雪芹通过展示青春少女不正常的死亡、一系列由社会造成的悲剧来哀悼美的毁灭,以此唤起读者的思考与精神觉醒。
  三、青年男女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
  《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轴心,他经历了爱情和婚姻的双重悲剧。其实,无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悲剧都是必然的。宝、黛爱情的发生与悲剧的结局都具有必然性,原因有三:第一,宝、黛的前身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宝、黛是一种前生注定的仙缘,爱情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同时,仙草下凡是为了还泪,悲剧的结局也是必然,前世的缘分注定今生的悲剧。其次,宝、黛之恋为表兄妹之恋。在古代,母系的表兄妹(宝钗和宝玉)可以允许结婚;但是,宝、黛属于父系的表兄妹,这是不允许结合的,特别是对于贾府这种大家族而言。故而,宝、黛之恋注定失败。最后,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下一代的婚姻选择还要考虑到家族利益和家庭内部关系。与黛玉相比,宝钗身体健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且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薛家有钱有势,有利于宝玉的前途。综上所述,宝、黛爱情必然以悲剧收场。   金玉良缘的悲剧也具有必然性:第一,木石前盟先出现,也是宝玉心心念念不忘的事,这严重阻碍了金玉良缘的发展;第二,宝钗自身的性情也注定了金玉良缘的最终悲剧。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可用“冷美人”三个字来概括,一言以蔽之,“冷”也。这表现在三个地方:其一,宝钗吃的药是“冷香丸”,香为美女,但是冷;其二,薛谐音雪,还是冷的;其三,宝钗的房间布置十分简单,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也暗示了薛宝钗无法用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去对待人和事。薛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她是封建礼教压抑与摧残青春少女的精神灵魂的代表。这样的薛宝钗温暖不了贾宝玉的心,二人的婚姻注定悲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写的[终身误]这首曲子,形象地总结了宝玉的婚恋悲剧:“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四、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个体生存悲剧
  可以说,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几乎融入了作者的一生。笔者认为贾宝玉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社会身份,即贵族子弟、富贵闲人;另外一个身份是精神上扮演的角色,更贴近曹雪芹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角色在《红楼梦》第三回里有一段话:“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段话展示了宝玉的精神层面不同于流俗。当然,宝玉作为贵族子弟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尊重长辈、讲礼数等。
  在《红楼梦》里提起多愁善感一词,大抵人们都会想到林黛玉。林黛玉的命运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但笔者认为真正能领悟到悲哀的人獨宝玉一人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贾宝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宝玉的悲剧意识比林黛玉更为浓厚。黛玉的多愁善感多来自对个人命运的感伤,她敏感灵慧,对生活中的庸俗和环境的阴暗体验十分深细。黛玉看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落花自况:“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黛玉喜散不喜聚,宝玉刚好相反,“喜聚不喜散”。前者的认识建立在理性成年人的思考之上,具有超越红尘的意味,悲剧意蕴反而不浓。后者想要及时行乐,享受当下,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乐观,悲剧意蕴更为浓厚。又如葬花,黛玉的《葬花吟》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人生理想失落的个人哀伤。而宝玉却由葬花联想到“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及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甚至想到:“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里体现了宝玉泛爱生命的价值观,对社会人生有一种感知的热切温情,但是宝玉深知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必然毁灭的悲剧。因此,在第三十六回宝玉对袭人说了一段话:“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曹雪芹通过宝玉对生死的独特感受,让读者明白了由死亡知道生的意义:人生是沉重的,爱而辛劳,个人在社会中会经历无可选择的痛苦和被迫屈从于世俗的无奈。人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终究会走向死亡。但是曹雪芹想要传达的不止于此,他想传达的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判断,即悲剧的意义在于两点:其一,一切事物的结局都是悲剧,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要让生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要充分发挥酒神精神,让生命狂欢,热爱生命,歌颂生命,似古希腊悲剧一般,这就足够了;其二,人的一生注定要感受悲剧,沉浸于悲剧的体验中,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此外,曹雪芹通过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悲剧人物,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人如何认识自己?自我包括个体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但这两者常常是相互对立的,人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那么人该如何做出选择?还有,爱情的发生是不受理性控制的,那么当爱情发生之后,怎么办?笔者认为,曹雪芹留下的这些疑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这也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a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1页。(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11.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
  作 者: 吴惠璇,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育。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复出”后,汪曾祺在大多数作家都被新时代的精神裹挟其中之时,转向了自己的内心,将目光放在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叙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揭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人生。  关键词:日常生活 《受戒》 汪曾祺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从中国新文学相对成熟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作,之后却等了三十多年才又重新“复出”,其作品主要完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
期刊
摘 要:外交辞令是《左传》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往往隐藏锋芒。正确理解《左传》的外交辞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春秋史实及文化内涵。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晋国中军司马韩厥在俘获齐国国君前的一段精彩的外交辞令,其中“属当戎行”的理解各家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即“恰好在军队中服役”“恰好遇到您的兵车”与“恰好处在军队之中”。我们认为“恰好在军队中担当职务”释义最为妥帖,本文拟从外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图——文”互动,使得文人群体逐渐形成了诗画一体的文学艺术观念;诗文与绘画的结合,使二者在互文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因此,诸多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为创作缘起的图像,不仅随着文学经典化的过程而成为经典画作,也在被文人反复题写的过程中,推动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其深为历代画家所喜爱,随即成为绘画领域的经典题材;而后世文人据图抒情,化用原序与诗之语
期刊
摘 要:英国人包腊在历史上首次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但由于包腊译本仅包括《红楼梦》前八回,对包腊译本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学者的关注。因此,为丰富关于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本文选取霍克斯译本和乔利译本作为参照,借助语料库工具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对包腊译本进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包腊译本的叙述部分和诗词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风格。包腊译本在叙述部分力求浅显易懂,在诗词部
期刊
摘 要: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也是研究《红楼梦》不可忽视的一个事件。宝玉挨打不仅没有震慑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反而加速了整个贾府的覆灭。宝玉挨打整件事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但透过这些偶然性,我们可以发现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已经开始挑战封建制度,触及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偶然性 必然性 宝玉挨打 《红楼梦》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在
期刊
摘 要:马丁·艾米斯的小说《时间箭》是非自然叙事的典型代表作品,其中非自然的叙述者、时间和故事世界是最为突出的表征形式,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叙事规约和叙事模仿论的颠覆和解构,在亦破亦立中凸显了艾米斯对战争罪行本质的揭露和纳粹暴行的批判,表现出作者深重的伦理责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非自然叙事 《时间箭》 马丁·艾米斯  引言  英国当代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的小说《时间箭——罪行的本质》(199
期刊
摘 要:著名华裔作家严歌苓的许多小说都被奉为跨文化的经典之作。而《谁家有女初长成》这样一部表面“纯中式”的作品也带有西方文化的印记。严歌苓虽借鉴巧妙,却进行了独创和发展,形成与哈代作品“东篱引西枝,风情各一家”的姿态。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谁家有女初长成》 比较文学 创作理念  一、《德伯家的苔丝》和《谁家有女初长成》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小说三要素,《德伯家的苔丝》和
期刊
摘 要:《流年》又名《一个人的微湖闸》,是“70后”作家魏微创作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回顾微湖闸的日常生活,讲述女性真实的成长过程。女性幼年与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芽与自然成长、青年时期身体的自主及中年阶段对自我的重新发现是女性成长的方式,也是文本成长主题的内涵。  关键词:魏微 《流年》 女性成长 女性意识  《流年》是“70后”作家魏微创作的长篇小说,文本以第一人称“我”——小蕙子
期刊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类电视文化节目,将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诗词形式与内容上的崭新诠释,并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启示。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因素,探究其创新模式,可以为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承寻找策略,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电视传媒 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诸多神鬼戏都涉及古人之生死信仰。基于原始蒙昧,古人形成了与生死有关的所谓的鬼神信仰。作为古代戏剧的特殊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神鬼戏对古代这一民间生死信仰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其在叙事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古人面对鬼神及与之相关的事物时,或驱邪避讳,或祈福交好,以求逢凶化吉、增福免灾的情节模式设置。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鬼戏 情节设置 生死信仰  一、引言  中国古代诸多神鬼戏都涉及古人之生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