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172-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活动。
一、导入新课,引导入“境”
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堂课开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被调动起来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己。
1、问题导入
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
2、诗词、图片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3、生活实例,故事导入
学生比较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学习《师恩难忘》,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作者为什么那么多年以后还怀念“他”?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中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学习《小英雄雨来》之前,说说王二小,小兵张嘎的故事……其深远的影响常常不仅限于课内,有
时还会激发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品来阅读。
二、身临其“境”,加深理解
1、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现代电化教学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学内容涉及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投入其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觉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审美的愉悦感受中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表演的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让孩子们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如:《夜莺之歌》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演一演。在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下,不仅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深化主题,巧妙用“境”
生活是源,实践是本。课标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在语文课后仍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扩写。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
2.仿写。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课文中抓特点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方法。
3.续写。学习了《夜莺之歌》,同学们知道了,课文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前后呼应,写小夜莺又重新坐在小河旁,等待着敌人。在这里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想象,此时的小夜莺在想什么?第二天小夜莺坐在河边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创设了这样的续写情境,既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4.读后感。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凡卡》一文,讲的是在沙皇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一个九岁的孩子被送到莫斯科一家鞋店学徒。在圣诞节,他偷偷的写信给自己唯一的亲人,讲诉自己所受得苦。同时插叙了自己在农村的很平淡但很快乐的生活。语言质朴,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九岁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得苦,是我想不到,同时也是我忍受不了的。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祖国,让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母能让我生活的快乐,我感谢这一切的一切……
在教学活动前、中、后,我们都可以巧妙的创设各种情境,必将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中,在乐趣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感悟语言的魅力与情趣,而每一个学生也必将在语文活动中受益终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活动。
一、导入新课,引导入“境”
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堂课开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被调动起来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己。
1、问题导入
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
2、诗词、图片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3、生活实例,故事导入
学生比较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学习《师恩难忘》,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作者为什么那么多年以后还怀念“他”?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中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学习《小英雄雨来》之前,说说王二小,小兵张嘎的故事……其深远的影响常常不仅限于课内,有
时还会激发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品来阅读。
二、身临其“境”,加深理解
1、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现代电化教学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学内容涉及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投入其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觉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审美的愉悦感受中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表演的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让孩子们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如:《夜莺之歌》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演一演。在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下,不仅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深化主题,巧妙用“境”
生活是源,实践是本。课标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在语文课后仍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扩写。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
2.仿写。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课文中抓特点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方法。
3.续写。学习了《夜莺之歌》,同学们知道了,课文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前后呼应,写小夜莺又重新坐在小河旁,等待着敌人。在这里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想象,此时的小夜莺在想什么?第二天小夜莺坐在河边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创设了这样的续写情境,既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4.读后感。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凡卡》一文,讲的是在沙皇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一个九岁的孩子被送到莫斯科一家鞋店学徒。在圣诞节,他偷偷的写信给自己唯一的亲人,讲诉自己所受得苦。同时插叙了自己在农村的很平淡但很快乐的生活。语言质朴,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九岁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得苦,是我想不到,同时也是我忍受不了的。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祖国,让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母能让我生活的快乐,我感谢这一切的一切……
在教学活动前、中、后,我们都可以巧妙的创设各种情境,必将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中,在乐趣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感悟语言的魅力与情趣,而每一个学生也必将在语文活动中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