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绝版的十八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用一幅画来向我们打招呼——也用来告别。
  他作为牺牲为艺术祭了坛。你知道,作为祭坛牺牲的,往往都是最好、最纯洁的事物。譬如传说里祭神的童子童女。他就是侍奉艺术之神的那名非他不可的金童。我们宁愿他去了另一种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同的另一种世界,大地与天空相融、凡人与神圣接近的世界,和眨眼之间、近千年之后同样作为牺牲祭了坛的、一位名叫海子的、早早冒出天才萌芽、孩子一样的青年诗人相见,握手微笑,相谈甚欢——在他们那个世界,千年也就是一眨眼。而真实的时间并不一定以死亡为结束,死亡是个类似诞生的体现。我们因此有理由相信,他们仍在以另一种存在形式无声地闪耀。
  他对于我们,对于我们所赖以存在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留恋啊,以至于非要用一匹整绢的面积来把它搬到画面中来,好记得住——去到哪里也记得住。像我们记忆我们最亲爱的人,把他(她)最美丽的面容在最热烈的阳光下曝光成影,揣在怀里,须臾不离。
  他还是个孩子,外表最孱弱、最平凡的孩子,可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想起他,就想起罗大佑挟裹沙砾的老歌,扑得我们一个踉跄:“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把心事化进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从孩子到艺术家的路,他走了只有几年,也就是他的一生。


  他就是中國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我们遍览群书,能看到的只有四个字:“画史无传”。他画的唯一的那张画被富奸佞而多才具的双面蔡京得到,从其卷后的题跋中可以得知,他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练习的时间能有几年?而他用了半年时间创作了这幅千载风流的《千里江山图》,时年才满十八岁。此外各种纪年表里都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可能不久就早逝了。
  只有早逝才能解释那样的戛然而止——火山一样喷薄奔腾的才华如果不是死亡——这该死的冰雪——来捂盖,还有什么可以阻挡?那样磅礴的史诗序曲?
  有时候想:为什么格外着迷于宋这个朝代呢?是不是因为有这些珠玉一样的异人长手长脚细腰乍臂膀地撑着?他们和他们杰出的艺术一样匪夷所思,而他们流星一样美丽的短暂人生,以及寂寥不遇的青春,惹出了我们郁积在胸膈之间的嘘叹。唉,他们如此年轻,甚至没有来得及饱尝一场悲烈浑厚的、可以配得上他们盛大才华的爱情。
  如你所知,初唐前的中国画,无论是壁画,帛、绢画,都敷以重彩。唐代中期后,水墨画开始流行,至五代已几乎成其一统天下。北宋初,水墨山水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相反的,青绿山水却渐渐式微,被视作“古图”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郭熙在宋神宗时一家独尊,宫殿里举目都是他的作品,但十岁的哲宗继位后,从后宫刮起一股崇古风,而唐前的重彩画被尊作高古。至宋徽宗,竟然又有了以他的《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高度成熟的大青绿山水画的重现。这几乎是个奇迹。


  《千里江山图》是绢本大手卷,参差又和缓,绚丽而安详,如同生命的真相。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可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巉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千沟万壑的土塬用笔涩滞带飞白,见出大地的阴阳向背,又显现出笔墨的拙、朴、方、厚,其中锋用笔,干湿交错,互为补充,从而层次圆润渊穆,体现了用笔用墨的强烈质感,又散出浓郁的苍凉沉郁的气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事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无一不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有呼有吸,毫无懈怠应付。而众物皆合比例、透视的原理,大小、布置十分合理——他显然没学过西画,因此,这样就十分难得了。再看山石,则是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色彩强烈明亮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到今天依然设色鲜艳如初,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这幅图画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的地方——它青出于蓝。每当我面对此长卷时,总为画卷上历经千年销蚀而依然美丽无比的青绿石色而震惊,种种怀想联翩而至:我们现在似乎已经习惯于透过灰黑暗黄的古绢色来欣赏古画了,但这应该不是原畫的真面目,宋时用的绢到底是什么颜色?手感怎样?这张画在当时看去是不是更加瑰奇,熠熠生辉,穿着更加新鲜的衣裳?这几乎是一定的。他是天才吗?一个18岁的青年能够画出这样大块的翡翠一般精致优美的大画,而且是在大“青绿山水”画已经沉寂了将近三百年之后,能用什么理由去解释?
  如果世界上没有“天才”一说,那么,他又该用了多少热爱去填补了那个“类似天才”的窠臼呢?一个据说没有显赫家世、只有疯了的娘亲的孩子应该有着怎样的努力才接近了心目中的神圣?努力了多少回才得以入了天子眼而进入了他开办的艺术殿堂?一个十多岁贫苦的孩子该是怀着多么早熟的主见、多么欣悦的心情、蓝缕赤脚地跳跳唱唱跑在第一次去画院的路上?有没有小鸟儿也看到了他的欢喜无限的鬼脸?还有为他的理想的实现而瞬间炸开的花朵该是怎样动人的颜色?……
  还有,要用多少日子攒足的费用,去街头店铺,买自己心仪了许久、最适合画山水的那一匹绢?要摩挲过多少次才终于梦寐得成?有没有辛酸泪抹在上面,和了墨做成了啼唱不止的杜鹃?哦,当然,当然还有,要怎样在寒冷的深夜因起了画千里江山这样一个念头而辗转反侧不能成寐汗出如浆?还要怎样以青春期的萌动心情奔走在田野之上,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想念着春天,想念春天穿着深红浅碧的裙子,裙子上挂满了小铃铛,她蹦着跳着下了山,轻倩优美成一片云霞;想念细草从土间欣喜歪歪扭扭探出头,睁开睡眼;想念蜜蜂、蝴蝶和瓢虫——瓢虫居然有七星的和二十八星的等许多种,想念春天解冻后的泥土的腥气,以及那些随处可见的掐苜蓿的人;去专心观察写生天、水、岗峦、杂树的颜色和云彩的移动,去用双足代替心灵,把那深敬的江山拥抱?或许还羼杂了爱恋?多情少年对于纯洁少女似的天经地义的羞涩而热烈的情感?……他画了江山,其实也就是画了宇宙;他画了千里,其实也就是画了爱恋,他以天才少年的天真与单纯的心灵去画了宇宙,而宇宙的本体最终是一个非常单纯的,而单纯和追求简洁、高华、不烦琐、不拖泥带水、不啰唆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写意水墨画的至上之境,所以在今天,更应该重申的是保持天真与单纯的热爱的艺术家本性,才是我们追慕先贤最基本的动作。我们只需在路上,跟随他们,忠实前行。唉,不知道他的很多我们多想知道的生平、事迹就算了,努力便罢,何必见戴?
  而这也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性。回复到一个人的基本本性,也才有了做艺术的一点可能。
  简墨,著名作家,书法家,学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文人书画院副院长,近年连获孙犁散文奖一等奖、冰心散文奖等,出版中国文化之美系列。
其他文献
有人说:“故乡不仅是地理学上的一处场所,更是精神学上的一个空间”。每当提到故乡,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那个炊烟缭绕的小村庄——新溪村,而在我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家乡的老祠堂——张氏家庙。  我的童年在故乡度过,家的旁边有座祠堂,记忆中的祠堂呈轴线对称布局,建筑风格古朴,气势恢弘。正面大门,两侧前后共四个旁门,常年闭锁,祭祀时才开放。正门上面石匾勒着“张氏家庙”四个雍容古雅的大字,运笔简洁、圆浑流畅
期刊
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想宇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即使王庭庙庑,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  屈原明明要投
期刊
庄子说: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  在老子那,善和恶其实都差不多,祸和福其实都差不多。这种相对主义到了庄子那里,就发展到了极致,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说: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因此就有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老婆死了,他居然敲着瓦盆唱歌。他的好朋友惠施看不下去了,斥责他说:“朝夕相处的老伴儿去世了,你不悲伤都说不过去,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太过分了!”  庄子说,老婆刚死的时候,我当然也很
期刊
同宗聚族而居,钟鸣鼎食以祀。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宗祠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在徽州,家族观念、宗亲观念十分看重。在我的记忆中,我接触宗族,是从“本家”开始。小时候,家中或者隔堂亲戚家有“大事”,老本家人就会出动帮衬。此所谓“大事”,即婚丧嫁娶之事。懵懂年纪时的我,并不明白“本家”一词,也不懂“本家”在这一脉血亲当中所起的作用。老长一段时间里,不曾想明白“本家”与“亲眷”的不同。但从家人的言语、行动中,
期刊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君山又名洞庭山。为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其售价为当今名优茶之最。君山茶曾用名黄翎毛、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君山宛如于西洞庭湖中一块绿宝石,刘禹锡有诗赞曰“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古老的君山,物产万类,以茶最享盛名。古时君山茶年产仅一斤多,清朝尚有贡尖、贡蔸之分(即银针、毛尖)。乾隆下江南后,下诏岁贡18斤。即时是今天,茶
期刊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  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朴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
期刊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有人问睦州和尚:“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真够俗的。怎样才能超脱这些呢?”  睦州回答说:“穿衣吃饭。”  那人大惑不解:“我不懂您的意思。”  睦州又回答说:“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请穿衣吃饭吧!”  那个人的问题,是想摆脱平凡的生活。睦州的回答呢,就是让他从平凡中求不平凡。因此佛家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烦恼之外另有个菩提,生死之外还有个涅槃。菩提就在烦恼之中,涅槃
期刊
“在城市急速扩张及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可能一夜之间一座存在数百年甚至更久的祠堂就消失了,历史与文化的活文献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皮之不存,所谓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也将无所依附而分崩离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
期刊
有一句話说,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里的云,是一种状态,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高远的状态。云和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距离遥远,境界殊异,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晉时期的嵇康,就是一个绝世独立,耽于理想的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因得罪钟会,被他有心
期刊
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将经学无用化,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学术价值,也被从根本上否定。尽管诸多学者曾撰文呼吁“中小学读经一科不宜尽废”“东方文化有诸多优点”,但终究没能扭转“废经”的事实。80多年后,王财贵以一己之力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推广大量诵读传统经典的教育理念,一时吸引了数百万台湾儿童的参与。经过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