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表演课程中的融入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表演课程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术之后,表演课则成为他们从声乐课堂走向舞台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民族歌剧《运河谣》为例,在排演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歌剧排演与声乐表演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声乐表演;民族歌剧《运河谣》;歌剧排演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027-02
  近年来,本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声乐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学习到发声与演唱的技巧,但在舞臺实践表演的过程中则出现面部表情僵硬、手足无措、声音不能表现歌曲内涵等多方面问题。在观察与思考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我认为可以在表演课中通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歌剧排演达到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目的。所以在2018年初选择了民族歌剧《运河谣》作为排演剧目进行了教学探索。
  一、选择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初衷
  歌剧是一门舶来的艺术,传到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剧目当中几经考量,最后选择了民族歌剧《运河谣》。第一,考虑到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外国作品的时候会受到语言、文化背景、音乐风格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完全顾及舞台表演就会失去排演的初衷,并且,因为中国歌剧“有着它自己的板式、曲牌、声腔系统和器乐伴奏形式,其在戏剧结构、形象塑造,尤其是音乐创作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1]所以选择了以中国民族歌剧为突破口。第二,“民族歌剧《运河谣》是由国家一级编剧董妮、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维若、著名作曲家印青共同创作,并邀请廖向红为歌剧的导演,由雷佳、王莉、王宏伟、孙硕等著名歌唱家担任主演。2012年末由国家大剧院制作并公演”。[2]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无论是剧本文学结构还是作曲技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第三,这部歌剧涉及男高音、民族女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各个声部,还涉及较多的群众演员以及作为静态“叙事者”出现的合唱团“水灵”,从声部平衡和教学的整体性考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这部歌剧经过了长达两年的创作,以严谨务实的艺术经验和实践不断修改,创作出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歌剧意境,在西洋歌剧的框架下,它既兼具民族风韵,又具有现代风貌”。[3]歌剧《运河谣》的音乐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人物个性突出,剧情脉络清晰,矛盾冲突扣人心弦。
  二、以学生为主体在排演过程中教学相长
  教学实践中,歌剧排演最终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排演过程中完成自身表演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表演课程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文本解读
  学习音乐的大部分学生很多时候拿到新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尽快唱下来,从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有时候歌曲已经完全唱熟了,但对于剧情还不甚了解。所以在开始排练的阶段必须让学生首先熟读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歌词进行诵读,找到语言的逻辑重音,歌词律动中的节奏变化,同时学习分析事件与矛盾冲突,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把对白与咏叹有感情地朗诵下来。通过文本解读知道了《运河谣》这个故事发生于明朝,借助互联网的搜索,了解明朝社会状况、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服饰风格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角色分析
  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后,开始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角色。人物角色分析在歌剧排演前期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人物分析确定所要表演的角色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特征、内在气质。分析得透彻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使所有动作行为有的放矢。《运河谣》的主要人物有四位,逃脱逼婚的卖艺姑娘水红莲,准备上京告御状的书生秦啸生,被人始乱终弃带着婴儿的盲妇关砚砚,见色起意阴狠狡猾的漕运恶霸张水鹞。有了前期的文本解读,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激烈。最终分析出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水红莲,聪明机智,敢爱敢恨,有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又有小女子的含蓄温柔;秦啸生,既心地善良又迂腐软弱,在遇事抉择上没有主见;关砚砚,身世悲惨,因怀中的婴儿所有选择都事出无奈;张水鹞,好色、阴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角色分析阶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分析了主要角色,还把剧中的衙役、家丁、群演等角色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认识重新对群演人物进行设计。
  (三)肢体动作塑造人物
  在排练初期学生由于缺乏歌剧表演的经验,很多时候需要老师耐心地讲解与示范。但这并不等同于老师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具体动作,学生来模仿。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动态,从而设计具体表演动作。在这一环节中,按剧情中的场次分段排练。在每一段中要求主演的学生在没有音乐、没有歌词的情境下以“哑剧”的形式表演。这样使学生的表演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只有“吃透”了人物,理解了音乐才能把规定情节表演出来。例如全剧第二幕张水鹞出场时面对水红莲唱出“我看见你就高兴”,转回头指着秦啸生唱道“我看见他就讨厌”。短短一句歌词中要表现出张水鹞的好色谄媚,又要表现出他的狠毒凶恶。这就要求学生在表演中迅速转换,从一张色眯眯的笑脸变成立目横眉,同时声音音色也要随之改变。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学生的表演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四)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戏剧的最大特征。在歌剧的表演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认真地阅读、分析乐谱,把每一个速度、力度变化标记出来,把音乐的调式、和声、伴奏织体分析了解清楚,同时还要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其次,要体会无演唱时音乐的戏剧性与舞台表演。如第一幕秦啸生与水红莲出场时的急板,表现的是就两个人慌不择路的状态。最后,要重点对重唱部分进行细致排练。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都是独唱,对于重唱部分有所欠缺。在重唱时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声部,还要知道其他声部的旋律与律动,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是主旋律,要唱出来,什么时候自己是副旋律,要让别人唱。   三、排演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对整部歌剧压缩删减
  《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的作品,篇幅宏大,全剧时长约两小时三十分钟。而在高校内排演的音乐会版歌剧主要是在音乐厅内举行,如果全盘照搬原著的话,会显得十分冗长。所以在准备排演之前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整部歌剧进行压缩、精简。经过反复推敲研究,在不影响剧情发展、人物关系、音乐变化的基础上,把歌剧中无法在音乐厅实现的段落,(例如关砚砚冲到即将颠覆的船头一段),对剧情发展影响不大的段落,(例如回到北京城内后的唱段《大豆白米花生》)进行了删减。同时把结尾设计在水红莲慷慨就义唱出《来生来世把你爱》之后,最后的混声合唱把全剧推向高潮,全剧在舍生取义的伟大主题下结束。
  (二)合理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除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之外,还包含了舞美布景、灯光、服装、道具、化妆、音效等多个艺术门类。同时歌剧的表演需要较大的舞台空间来进行合理的调度,这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会版歌剧中是很难实现的。为了尽量避免空间的平面化,并尽可能地利用音乐厅舞台,在舞台的下场口的后区设置了一个简单的三层合唱台,这样既可以满足作为静态叙事者的“水灵”的演唱空间,又可以在“水灵”退场后成为主演与群演的活动平台。
  在第二幕中,哭瞎了双眼的关砚砚发现“负心郎李小管”不肯相认自己与孩子,便起了轻生投河的念头,一步一步走向运河!这时拟人的运河流水唱出“不要来!”围观的群众呼唤“快回来!”为了使舞台最大化,在这里我把整个舞台上场口前端与下场口后端进行对角线处理,让整个舞台演出区域不再是长方形,而是菱形。这样的处理把舞台的中心留给了关砚砚,当怀里婴儿的哭声响起时,她内心的反应才能让观众完全看到。
  (三)借鉴戏曲表现手法
  音乐会版歌剧不同于剧场版的歌剧,受舞台场地的限制,大型的道具布景无法在舞台上操作;音乐厅建设之初的灯光设置主要是为了音乐会的进行,缺乏歌剧演出时需要变换的功能。考虑到《运河谣》是一部经典的民族歌剧,所以在排演的后期,我们借助了戏曲的表现手法来实现音乐会版歌剧《運河谣》的表演。
  戏曲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演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当一个人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作“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在实际演出中我们就借鉴了这样的表现手法。例如,第二幕的开场,水红莲和秦啸生本应摇橹划船出场,在音乐会版中我们选择了无实物表演,虽然没有船,但表演的动作让观众一看便知是在划船。
  总 结
  音乐会版民族歌剧《运河谣》从排练到演出,历经三个月的时间。在排演过程之中,把排演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知识融入到了表演课教学之中。虽然最终的呈现结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学生们都表示学到了很多知识,舞台上的表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了歌剧的演出经验,再唱独唱作品时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都有了明确的意义。同时,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做,并且知道该去怎么做之后,也消除了演唱时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加自信。
  注释:
  [1]郭稳静.歌剧《运河谣》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24.
  [2]郑天翔.歌剧《运河谣》中“张水鹞”人物形象分析[D].河南大学,2016(05):27.
  [3]黄维若.关于歌剧《运河谣》剧本的若干思考[J].艺术评论,2012(07):95—96.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文化艺术多元发展。2018年12月21日,“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研讨会”在北京长白山国际酒店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魏晋南北朝音乐制度、考古与文化交流、思想观念与总体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多学科对话合作、互鉴互学,共同推进了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研究。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多元文化;多学科互学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钢琴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其他课程学习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授课教师需要明确优秀课堂的标准,不断以效果为中心进行钢琴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本文拟从多媒体教学和钢琴学习管理软件在高师钢琴课堂的运用,以及学生跨学科思考等方面的学习习惯,去探究如何更好地提高高师钢琴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5[
期刊
[摘 要]美声唱法在17世纪古老的意大利诞生、传播、普及并传遍了全世界,其柔美的音色和科学系统的发声体系,使它在世界众多歌唱方法中脱颖而出,得到当今世界的普遍认可,被称为当今世界正统的科学演唱方法。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美声歌唱技术;审美观念;波波拉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004-02  巴洛克是欧洲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相
期刊
[摘 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时代和社会也对音乐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正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院系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因此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在顺利就业的同时,推动个人发展和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3.
期刊
[摘 要]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理论逐步成熟和达到顶峰,借助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音乐语言逐步形成,以斯洛尼姆斯基为代表的新的一批作曲家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斯洛尼姆斯基作为现代作曲技术具有超越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并将这一音乐语言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调性、和声、旋律及节奏的各个特点展现出来。本文以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历史沿革为背景,力图挖掘斯洛尼姆斯基音乐作品中音乐语言及
期刊
[摘 要]笔者根据石家庄抗战老兵张铁军的“忆唱”,整理完善出二十余首抗战歌曲。这些红色老歌不仅是河北抗战时期军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对研究这一时期河北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这些抗战歌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其歌曲创作的音乐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抗战歌曲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忆唱”;抗战歌曲;艺术特点;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二人台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条支流,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等地,同时也是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河曲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本文就独具家乡特色的二人台民歌进行了阐述,在系统介绍了二人台历史背景、生存条件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如何让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何让地方小戏走向世界舞台?  [关键词]河曲二人台;传统民间艺术;民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
期刊
[摘 要]2017年11月8日至11日,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团队策划并主办的“2017 作曲理论学科建设国际高峰论坛”隆重召开,此次论坛可谓“标准高、范围广、影响大”。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团队首席教授张巍召集。张巍教授团队深入研究目前国内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围绕着——回顾国内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如何站在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综合素养愈来愈受到人們的关注。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高校在钢琴基础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创新思维薄弱、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为增加高校钢琴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案例,深层次地分析现阶段教师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况并制定对策。  [关键词]高校;钢琴基础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民族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的第一部原创的民族题材歌剧,该歌剧是以当年京杭大运河为背景,通过描绘剧中角色在京杭大运河上曲折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这条运河所见证的善恶生死,也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和舍已为人的人性大爱。秦啸生和张水鹞是该剧主要的男性角色,起到连接故事情节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然而两者的人物形象塑造大不相同。文章通过对这两个男性角色的表演和演唱进行分析以及对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