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情怀 师者风范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束鹏芳是以文人的姿态教历史,视教学如创作。他贯注文史哲的文化品质,流淌课程进阶的教学细流,学生得以在历史课堂上感受诗人与师者的交融。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怀与风范;道术相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76-02
  【作者简介】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3)副教授,博士。
  初识束鹏芳老师,是在风景如画的凤凰岭。时值2007年,教育部首次组织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区区十来名专家面对来自全国的上千名学员,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作为培训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束老师批阅作业、解答问题、撰写寄语、编辑简报,倚马可待,章法井然,才情让人艳羡不已。闲时漫聊,更觉其人与其文一样,涓涓细流,使人如沐春风。
  再识束鹏芳老师,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走进名师”。时值2008年,任鹏杰主编欲“金針度人”,创办该栏目,诚邀天下历史名师坦露自己的思想历程,以飨广大读者。作为第三位入场的名师,束老师在“月涌大江流”的意象里,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新自然,叙述了一个乡村中学教师的成长故事,迷倒了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
  再后来,通过各种会议与期刊,我对束老师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对其人品与学养更加钦佩,对其教学风格也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束先生的教学气象万千,本不宜以偏概全,如果非要形容不可的话,我觉得用“诗人情怀和师者风范”差可比拟。这在《听潮:思想在中西之间·晚清》一课的教学中显露无遗。
  “排浪”和“听潮”是极为恰当的隐喻。一般人看来,晚清思想呈现的是“器物—制度—观念”的线性进步,束老师却在历史的幽暗处发现了晚清思想的重叠与复杂。因此,他用“排浪冲击沙滩”来形容晚清时期思想主张的层出不穷,既有层层推进,也有交错层叠,如同“浪卷千堆雪的交错纠缠”。这自然不乏对历史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洞见。历史的本体既然是排浪,后人自然不在浪潮之中,而是身居浪潮之外,远隔时空,侧耳倾听历史大潮的回响。当然,历史的排浪层层叠叠,起起伏伏,浩浩荡荡,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听之潮必有不同面貌。
  束老师是一个善于听潮之人,他帮助学生精心挑选了一个绝佳的角度——梁启超的视角。梁启超不仅经历充盈,著述宏富,还“不惜以今日之我挑战昨日之我”。他的经历和著述足以将晚清思潮串联起来,他对自我的挑战似可比拟排浪的交错。作为后人,我们代入梁启超的视角,随其观看历史潮起潮落,思绪起伏。这是潮动还是心动?是心随潮动还是潮随心动?其中的意象堪可玩味。总之,束老师捕捉到“排浪”和“听潮”的绝妙隐喻,将学生带入“历史场”与“问题域”,这看似“妙手偶得之”;但是,如果缺乏一颗诗人的敏感之心,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一切吗?!
  束鹏芳的职业是师者。师者之所以不同于诗人,在于他对学生及学习的熟稔,在于他懂得材料的收放布局,知道学生的认知命穴,明白教师的教育使命。
  《听潮》的第一部分为叙事,晚清思想史的相关事实按照时序渐次铺陈,构筑历史认识的厚实基础。紧接着,他引导学生将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关要点组织起来,自主地完成对历史概念的建构;在创作与摹仿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自觉地发生顺应或同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在历史叙事中,概念性知识悄然习得。此后,束老师提供基于两则史料的两种观点,让学生仔细揣摩,认真辨析,进而在细微之处体会历史学科的根本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传授学生以独立思考之路径。他将这一史料的辨析与解释,进行得耐心而细致,将史论与方法的表里关系揭示出来,教学的温润和通透弥漫其中。最后,束老师与学生一起进入晚清思潮的高峰与尾声的“现场”,以现实的钱塘大潮为意象,以历史的民主潮流和少年责任为诉求,齐声诵读——寄寓深切的人文情怀,但绝不以煽情为能事。
  “事实铺陈—概念建构—方法操练—情怀涵养”,这个教学流程看似简易,实则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遵循学科的思维本质,在知识的多个面相中,史事、思维与意义的建构融为一体,尽显知识展开的教学意蕴。这其中,有道,也有术;更贴切地说,术中有道,道中有术。叙事地展开多面相的知识,固然是束老师的风格,课堂结束时的画龙点睛与首尾呼应,也堪称他的文心艺胆。
  还有若干细节让人忍俊不禁,除了“睁大眼睛,痛惜你的缺失”和“举起手来画个?”等知识的身体学习,他还偶尔运用“行为艺术”来制造冷幽默,如扔掉纸条以示对体与用的取舍,转到教室后面以窥历史学习的背后路径等。凡此种种,均是师者的看家本领,是师者不同于诗人与史家之所在。
  归根到底,束鹏芳是一位师者。这位师者,充盈着诗人的情怀,诗意地栖居在历史教育的大地上。写到此处,我不禁为他的学生感到高兴:守着这样的师者,应能时刻感受幸福!
其他文献
【摘 要】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家园》中“正视我国资源环境挑战”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教材知识的深度学习,促进知识学习的生活延展,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转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本文提出四个创新性提问的切入点,结合初中英语具体课例片段,论述如何通过寻找创新性提问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创新性提问;批判性思维;英语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
【摘 要】中国古代诗词的突出特征是诗化的生活与诗化的人格,高中古诗词教学要在准确解读诗意的基础上深层探究,创建诗蕴;要以鉴赏为手段,发现诗魂,以诗化人。鉴于此,我们主张古诗词教学应坚持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诗蕴;价值引导;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23-04  【作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做中学,自主实践,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提升美术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说要重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学过程凸显学生主体,自主实践;基于学情,安排作品评价。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学生自主;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5-0062-02 
【摘 要】语文教学往哪里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人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追求。刘金玉老师在坚持语文高效教学的同时,始终胸怀朴素的教育理想,让自己站在语文教育的中央,走属于自己的“正语文教育”之路。  【关键词】正语文教育;高效语文;教学激情;发声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9-01  【作者简介】张春华,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
【关键词】科学素养;高铁模拟驾驶;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7-0059-02  【作者简介】吕健,上海市徐汇中学(上海,200030)教师,一级教师。  一、课程背景  在学校领导的努力下,笔者和同济大学轨道交通运输学院洪玲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接,借助其先进的“高铁动车CRH380A模拟驾驶器”实验设备和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一期瘤段切除钢板固定加骨水泥重建姑息治疗转移性肱骨干肿瘤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应用一期瘤段切除钢板固定加骨水泥重建方法治疗转移性肱骨干肿瘤伴病理性骨折10例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分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改善程度比较,应用Enneking评分法进行肢体功能评价,以及Kanofsky法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
【摘 要】文学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赋予它的精神和灵魂。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和作者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读书习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 倾听意识 主体意识 沟通心灵  要求学生用心读书,不只是要求他们认真努力地去读,而是要教会他们将自己的心灵投放到读书的过程中去,让心灵在阅读中旅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根
【摘 要】Integrated skills板块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这一任务往往游离于“课标”之外,“为知识而教”成为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为弥补这种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应精心设计听前、听中、听后任务,稳步推进,多元结合,在听说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Integrated skills教学缺陷 活动设计 听说结合 思维发展  美国
【摘 要】围绕“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这一主题,从历史课魂的统帅、历史人物精神的体味以及课堂中师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三个方面来尝试唤醒学生的灵魂,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课魂;核心素养;课堂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42-04  【作者简介】1.李婕,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