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轮回史诗——《如梦之梦》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话剧《如梦之梦》有十二幕戏长达八小时,叙事时间前后跨越八十年,在台北、巴黎、诺曼底、北京和上海五个地方中穿插,在这些交错的时空之中一个梦镶嵌着另一个梦。本文通过分析赖声川史诗般的创作和佛法的哲理思想,揭示出在面对生死轮回时不要执着,要珍惜缘分的人生道理。
  【关键词】梦;生死轮回;戏剧文学;跨媒介叙事;哲学命题
  中国人是喜欢做梦的。当然,外国人也喜欢,只是外国人的梦,被弗洛伊德斥责一番,再旖旎的梦大抵也成了人性的一堆白骨。而中国人的梦却一路瑰丽着,张扬肆意,《如梦之梦》便是如此。如果用最简单的描述来形容这个故事,那就是轮回。而装着轮回这样一个命题的瓶子,就是梦。全剧始于对一个叫“庄如梦”的人的解说。他在梦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世界,并逃遁于其中,从此远逝。弥留之际,他只留下残篇四句:“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于是,幕起——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庄如梦”之名想必化用于庄周梦蝶,但只是个与剧情无关的引子。从此延伸出整部话剧诉尽了人生的梦境,在梦境中,有人渡过了一生。
  一、源起
  1999年11月,赖声川到印度的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这是释加牟尼两千多年前顿悟之地。修行者们在绕塔的情形让他想起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讲到的那个医生和病人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他灵感的阀门。这是本藏传佛教的“科普”式读物,教人要坦然面对必至的死亡。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大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当天死掉四位,她惊恐地发现,学校多年来的训练完全没有教她如何真正帮助这些濒临死亡的病人。她从表妹口中得知一种尼泊尔的奇特方法——“自他交换”,这也是藏传佛教的修行法,指通过呼吸将临终者痛苦吸出,换之自己的祥和之气。于是,医生花了很多心思去鼓励“五号病人”说出他的故事,在他如梦境地喃喃细语中,医生和观众共同进入一个个梦中追寻答案,从此开启了这史诗般的旅程。
  《如梦之梦》体现了佛教思想与文学戏剧的跨媒介,这样的跨界创作实属罕见。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哲学的命题,轮回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死命题:我们找不到开头和结尾。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交汇点,这是缘分,而在继续前行中,有可能貌合神离、分道扬镳或是殊途同归,人生就在这样不停的轮回和宿命中循环,周而复始直至结束。如五号病人梦到西藏牧羊人的故事,而他又代表着伯爵的转世。戏剧里的每个人物既是主角,又是旁观者,这就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把晦涩难懂的佛法哲理融入到通俗的戏剧文学当中,便于观众理解,仿佛身临其境。
  二、追寻
  八小时内跨越八十年穿梭于中外五地的不同时空,戏剧的内涵也在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跳跃与转换。中国古典哲学仿佛只是一根线,连接起中间要讲述的西方思想。毫无疑问,西方的思想论争是赖声川要表现的主题,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命题不同的是,当代话剧更多地流露出西方色彩。更让人唏嘘的在于法国的伯爵不断讲述庄周梦蝶的庄如梦——中国哲学:庄子。而上海女人顾香兰浸透于西方哲学,如18、19世纪以来的艺术派别——现代、现实、后现代等。
  对于整部话剧而言,其故事根基脱胎于《西藏生死书》,从这本书所解答生命的基本架构出发,希望在八个小时里,让观众去体验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进而了解生命本身究竟能带给每个人不一样的价值所在。最终,顾香兰和五号病人临终前的告白解答了医生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每一个观众的存在疑惑,人要惜福,要学会放下,不要执着。
  从故事本身而言,不同人生里的人物,虽然各自互相独立,但都有着医生的这条线去串联起来。主演话剧的演员阵容庞大,有的甚至需要两个人去完成一个角色,如许晴、史可共同饰演的顾香兰,她们都在各自的篇章里完成了使命。而穿针引线的那位医生则由李宇春饰演,这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不仅承受起八个小时里几段故事的架构,还扮演观众本身,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的时空、不同人物的命运里,共同感受这错综复杂情感的喜怒哀乐。
  三、领悟
  《如梦之梦》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一张张病床边展开的,有不知名的怪病、有衰老、有癌症。或许疾病才能让人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和命运的神秘。有的病人会恐惧或绝望;但也有的人,会像剧中的五号病人,忍不住去思考、去寻找生命或疾病蕴含的某种意义。
  其实,疾病给予人们的,何尝不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些疼痛和发烧,也在表达生命和自然的真实需求。戏剧通过对疾病的沉思与演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放弃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东西,生命才能进入一个更自由的空间。戏剧传达出一个道理,人都在追求自由,但人不太懂什么是自由,不太懂该付出什么代价。人在自由里,未必能做到自在。赖导借顾香兰之口说出了剧中之意,顾香兰想从旧中国中飞出来,没想到去了法国后实质上是进入了一个看似自由、开放、艺术的牢笼里。其实无论是在上海的天仙阁还是巴黎的街头,顾香兰还是那只逃离不了牢笼束缚的金丝雀。既然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就应该放下执着和成见。
  然而,不仅顾香兰,我们很多人面对着自己的欲望和执着。看戏仿佛照镜子,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一方面,我们对自己说,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必为自己心中的欲望而感到羞耻,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见不得人的东西。况且每个人到最后都会消失,包括这个世界,最后也要消失。因此任何的欲望,还有任何因为欲望而感到的羞耻,终究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内心始终惴惴不安,对于自己正在跟什么东西背道而驰。我们心知肚明,对未来的恐惧来自于不确定性,如果背道而驰的结果是走投无路,要背负的不仅是失败,那不可怕,因为失败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可怕的是不得不做出忏悔,这意味着我们自己被从头到脚地否定了。
  一切戏剧性都来源于类似这样双重人格形式的矛盾和挣扎。总的来说就是演员和观众在心理上的投影上的交错,演员是执着者,观众则是对此执着的反观者。人总是被夹在执着和对执着的反观之间。导演赖声川对此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佛法,要我们觉悟、超脱,去追求真正的“智慧”的生存。
  四、话剧现场
  如果说《如梦之梦》缘起一场梦,讲述了梦中梦,那这部剧本身就是一场梦,而且一做就是13年。从2000年搬上台北的舞台到如今2013年改编后的亚洲巡回版。
  它的看台和舞台设计是话剧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改变传统的舞台形式,打造360度的环形舞台,包含八个方位,三个楼层,穿越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
  令人惊艳的是,舞台上的那些美丽奢华的道具,真实地还原出民国初年上海风貌和诺曼底那幽深古堡的故事。
  最佳观影位置莫过于座椅可以360度旋转的莲花池了。莲花池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而观众置身于池中,当演员在环形舞台上站成一圈,观众会有明显的压迫感。舞台被前所未有地利用,最置身事外的观众也会被感染,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点探究和反省。而当舞台两侧都有表演时,观众需要左右不停地转动椅子来看看,这种的形式感带来的不仅仅是观演双方的心理刺激,也实际上让观众充分地参与到剧情中来,感受生死轮回的魅力。
  《如梦之梦》把每位观众的生命体验呈现在近八小时八十年的戏剧步履之中。尽管我们无法抓住前世也预料不了来世,但我们有能力把这辈子的每一步走好,保持对生命的敬畏,这样就能从容面对死亡了。
  【参考文献】
  [1]赖声川.如梦之梦剧本[Z].台北.2000.
  [2]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叶匡政.《如梦之梦》的诗意空间[N].华夏时报,2013-4-15.
其他文献
【摘 要】冰心的小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自觉实践,这些小诗零碎而活泼地表达着诗人思想的火花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一道很独特又十分靓丽的风景。冰心对于语言的把握和意象的成功运用,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关键词】诗歌;冰心;抒情  内容是冰心平时表达生活所感的短句,常常蕴含丰富的哲思和智慧,1921年至1922年,冰心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大量的这类小诗,受到
期刊
【摘 要】16-19世纪初,中英两国分别制定和实行了不同的海外贸易政策,在远洋航运政策、商人政策、进出口和关税政策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中国以限制性政策为主,而英国则以促进性政策为主,海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对两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不同影响。导致二者政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须从两国经济发展进程、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中英;海外贸易政策;海禁;重商主义  16-19世纪是世界历史上
期刊
【摘 要】余华在《活着》中用一系列人物艰难与不幸的活着,用一种极其冷静的方式讲述死亡和苦难,让读者在一个个死亡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残忍, 也让读者在一个个温情瞬间中去理解生活的幸福。在温情与残忍的相互消融中,让我们明白, 人活在世上, 像福贵一样, 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 但是我们仍会坚强地活下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死亡  《活着》借主人公福贵之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苦难与死亡的故
期刊
【摘 要】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了一个充满淡淡感伤和美好追忆的家的形象,而家里面的亲情主要有三种,一中是作为子女的感情,一种是作为父母的感情,还有一种是作为兄弟姊妹的感情。这些感情往往由点滴的感动和无奈目送的人生场景所组合而成。最后作者由家与亲情联系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目送;亲情;家;人生  曾因为龙应台的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为她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金刚怒目之士。
期刊
【摘 要】短篇小说《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是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半自传体式小说。主人公约翰·提·安格与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家境出身、生活环境、爱情经历、对待金钱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由小说可以窥见菲茨杰拉德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美国梦;菲茨杰拉德;约翰  《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1921)是二
期刊
【摘 要】环境描写在非写景的作品中并不以主要内容出现,但是,却往往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环境渲染、主旨深化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曾得到茅盾的高度称赞。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这一个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作者在作品中先后7次进行了环境描写,那么,这些环境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那些作用呢?  【关键词】《百合花》;环境描写;作用  茹志鹃在1958年发表的短
期刊
【摘 要】欧亨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对人物的刻画而闻名。《精确的婚姻学》是欧·亨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图从该小说中剖析欧·亨利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精确的婚姻学》;欧·亨利;艺术魅力  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他为生活所迫,当过药店学徒、西部牧牛人、会计员、歌手、土地局办事员、新
期刊
【摘 要】《名利场》是展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道德标准的力作,本文通过对于《名利场》中利蓓卡与爱米利亚性格与命运的分析,总结出当时社会女性道德的标准:贞洁,顺从,善良与奉献。而通过对于当时男权社会现实的剖析,可以看出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早已注定的。  【关键词】萨克雷;女性道德;男权社会  《名利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19世纪初的英国上层社会。作者通过两个性格迥然的女
期刊
【摘 要】《阿Q正传》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着他对病态国民性的探索和批判。它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自我批判的代表作,它是病态国民性的最集中展示,是一次对病态国民性的系统的大清算,几乎融会了病态国民性的全部主要因素。《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 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本文旨在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从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
期刊
【摘 要】坎坷的身世和遭遇使寂寞成为冯至幼时的心灵底色;在其求学的二十年代里,深受德国早期浪漫派影响,冯至此时所感悟与书写的寂寞是孤立、消极、空幻的;而在1931年研究里尔克后,寂寞的关联词转化为忍耐、成熟,最终成就了冯至生命中的谦虚、严肃、虔诚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寂寞;德国早期浪漫派;里尔克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日耳曼学中研究德国早期浪漫派、德语名家里尔克、歌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