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报道的理性复归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ee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让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对灾难报道讳莫如深,即使面对灾难新闻,也多着眼于“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①这种有救少灾的原则进行报道和处理。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媒体没有刻意用大量篇幅来唱英雄主义赞歌,反而更多地以被救者为主体,及时、真实、全面地报道了灾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媒体不仅成功地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还从被救者的视角,充分挖掘其背后鲜活的人和事,进行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展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引领我们共同关注灾难中个体的命运,宣扬灾难中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新闻媒介拉近了我们与灾区人民的距离,使我们从灾区人民群众身上看到了勇敢的心,坚忍的心,感恩的心,可以说抗震救灾系列报道有着全新的引导观念,是一次“人”的报道的理性复归。
  
  关心人——平民视角中人性的回归
  
  平民视角和人情味使信息传播得更加真实;平民视角和人情味更易于使受众接受新闻信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平民视角和人情味让新闻报道内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让受众的心灵为报道所吸引和震动。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从而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灾难发生后,主要媒体立刻全程聚焦。中央一台、新闻频道24小时滚动播出相关新闻,现场直播援救情况;全国各大报刊和门户网站都采用多版面、立体化、多层次的报道方式及时发布灾区信息,发回最真实的图像、声音和文字。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跟随救援部队到达抢险第一线,深入到受灾群众之中,紧跟救灾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在报道中,媒体更关心、关注的是灾难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对救援过程以及成功获救的人进行跟踪报道,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无不牵动受众的心。
  生命重于泰山,生命创造奇迹。在“一切为了生命”的抢救阶段,媒体大量展示了生命的顽强。正是在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坚持中,我们从废墟中抢救出8万多幸存者的生命,这是世界救灾史的空前奇迹!他们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整个抗震救灾专题节目直播过程中,媒体用更温情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对受灾者的尊重与关爱,更富有人性,它不仅着眼于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使生命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新闻工作者们开始以人文的视角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新闻媒体充当起了“关怀者”的角色,他们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去报道灾区的生命个体,充分体现了“人”在当前新闻报道中的理性回归。
  
  尊重人——彰显普通百姓的尊严
  
  以人为本,不但要珍惜活着的人的生命,拯救人的生命;还要尊重已故去的人,悼念逝去的生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把5月19日、20日和21日设为全国默哀日,举国上下降半旗,全国同哀,以这种庄严的方式对不幸的遇难者以国家级的最高尊重,以这种方式向遇难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向他们传递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之情,也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在14:28默哀三分钟、火车轮船鸣笛、全国所有的娱乐设施关闭、报刊网站都用黑白色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出对人民负责、对生命尊重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一面旗帜。以人为本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尊重采访对象、尊重读者、尊重新闻事业的本质,赢得了受众的称赞,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抗震救灾系列报道说明,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不欺骗、不误导,是新闻媒体贴近受众的唯一选择。随着“救急”过程的逐步结束,近期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灾后重建家园,充当了灾区重建的沟通者。
  一场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受灾群众面对的不只有失去亲人的悲痛,还有失去居住多年的家园、教育、医疗等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变所带来的考验。新闻媒体在灾后的报道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舆论监督与引导并行,关注受灾群众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面对灾区的种种难题,新闻媒体肩负起了“号召人”与“沟通者”的角色。他们发起和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爱国华人和友好人士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受灾区缺少帐篷、医疗药品,是媒体及时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很多工厂加班加点赶制帐篷、海外华人买空当地的帐篷。医药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灾区急需的药品,还有很多企业也纷纷生产灾区急需的其他物品。另外在传媒的帮助和倡导下,有不少重伤员转移到全国各地治疗,有不少在灾区无法复课的学生也被接到省外的学校就读。
  新闻媒体在受灾群体和广大受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引导广大受众关心、关爱、关注灾区群众,不仅利用这种舆论氛围来缓解他们悲伤的情绪和悲痛的心情,增强他们渡过灾难重新开启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还充当了救灾进程信息的发布者,引导全社会关注救灾的进程,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救助。而经媒体曝光的那些企图骗取灾区捐款的泯灭人性的不法之徒和谩骂取笑灾区人民的无知之辈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和鄙夷。新闻媒体起到了呼唤同情、促进救灾、警示社会、推动预防的作用。
  
  团结人——展示中国新形象
  
  这次地震灾难,媒体紧紧抓住“人”、“情”、“政府”等几个重要环节展开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团结人的作用,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的新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迅速成立,指挥机构高效运转。
  在第一时间,受灾地区省委、省政府部署救灾,各级干部奔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公安快速反应。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全军和武警部队11万人、20余个专业兵种雷霆挺进,短短几天全部到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支支工程部队短短几天就打通生命线,电网、通信全面修复。
  在第一时间,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民政部等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调拨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发出紧急呼吁,号召全社会伸出援手。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源源不断地赶赴一线,覆盖到每一个受灾村庄。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国家战略储备紧急筹措,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驰援灾区。
  成都数百“的哥”冒着余震赶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一笔笔“特殊党费”的慷慨捐助;短短4小时募集15亿元的《爱的奉献》募捐现场;各式衣着各方口音,近20万志愿者奔向灾区;香港特区搜救队、台湾红十字会搜救队赶赴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遥寄哀思、慷慨解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手……
  媒体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感人的画面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些报道无不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让世人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尊严勇气,什么叫中华民族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的表现令世界动容。
  美国媒体载文指出:在这场举国上下的民族行动中,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再铸民族之魂。法国世界报感叹“中国人从未如此团结”。俄新社则赞誉:“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注释:
  ①王益民主编:《中国当代精彩新闻评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作者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07级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随处可见。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写法提倡硬新闻软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追求趣味性,业已成为新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广告传播突出爱国情感诉求  广告传播中的情感诉求,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去促使消费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的先驱和重要代表。自身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文化熏陶使他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和文化观。他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曾经营纺织工厂,因失火而破产。穷困的家境使他只上了两年中学便被迫走上社会,先后当过洗碗工、机修工、汽车司机等,后受人资助念过一年大学。在校期间,对斯宾塞、赫胥黎的生物社会学思
期刊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诸如晋唐笔记小说,宋、元、明代的话本以及历史故事,但冯梦龙往往能赋予历史旧事以新的时代
期刊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
期刊
苏轼,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然尝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度困顿、失意、郁闷、彷徨。如其临近生命终点所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
期刊
清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65万人,有85%在农村。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电视传媒,直接服务于“三农”。办好涉农栏目对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丰电视台涉农栏目《走进乡村》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它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很多人,它讲解的技术改变着很多人。因而,被广大观众誉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科技致富的指路明灯”。    找准方向,推广农业科
期刊
党报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一张报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提高报纸美誉度、公信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离普通群众最近的地市党报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三贴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与技巧,它是一种原则、立场、感情和态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党报贯彻中央“两个条例”,落实“三贴近
期刊
一个作家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更能体现这个作家的精神实质,散文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最直接的一条通道。张爱玲的散文数量不多,其总量有60多篇,其中尤以散文集《流言》最受推崇。本文试从勾画世俗的特异美、世俗生活的情趣美、超越世俗的孤独美三个方面解析张爱玲散文,力图把握其散文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    勾画世俗的特异美    张爱玲的散文很少涉猎时代的重大政治主题,她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感知市民阶层的世俗生活。
期刊
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新时期要搞好典型报道,其出路即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大胆摒弃、否定旧的新闻报道模式,勇于在内容、形式上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将典型报道写深写细,从而实现“可读”。媒体宣传典型,是要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但是有些典型报道动辄板起面孔说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典型形象离读者太远,仅靠干涩乏味的数字来说明成绩,让人看过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