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者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霞,山东诸城人。作品散见于 《散文选刊》 《小品文选刊》 《广州文艺》 《滇池》 《文学港》 《青海湖》 《福建文学》《青岛文学》 《散文诗世界》 《新国风诗刊》 《中国教师报》 等报刊。
  一
  邻座。上去火车找到座位号,正要把沉重的双肩包托举到行李架去,他恰好忙完转身给了我帮助,快速轻松做好了搁置事宜。这是自己所期盼的帮助。事后,我更愿意相信这种热情来自一个人好客的品性,而不仅仅出自举手之劳。好客,让那些所做多了自然。一个戴眼镜、大眼睛的高校男生。
  忆起,出现他的大眼睛和开朗的笑容,仿若还生动在那列夜行火车上,呈现的是一张毫无拘束的脸。
  交谈。他的目光定定地望向你,不会有丝毫闪躲,随时保持着话题的热情。他从放于脚边的纸袋里取出两个小灌装的果冻,一个自己吃,另一个分送给我。还保持着稚气未脱的用食偏好,令人切近他尚在青春的年龄。
  他打开手机一档娱乐节目视频,把音量调大,置于共用的台桌间合适的位置,邀请旁边的我观看。婉言谢绝后,他便戴上耳机瞬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时作出开心会意的情绪应和。之后在列车哐当有致的长夜中困倦,伏身沉沉睡去。醒来,搓揉几下双眼,依旧现出饱满状态,继续看手机、吃食物,包括大方品尝我邀他共享的小零食。
  将近拂晓,他有一段长时间的离开。再出现,身边多了一位同龄的女伴。她从合肥上车,站票。他把座位让给她坐,自己很绅士地做护花使者。累了,便挨挨挤挤坐下。是少男少女间活泼的谈话。热衷于各自生活圈子的交往趣闻,凑在一起翻看手机,彼此取笑。——虽属于相识并不相熟的关系,一路上这样的持续并不吵嚷。男生善谈却并不琐碎的品性把控起这些,旅途因显轻松,不会过多被动接受喧扰。
  对面是极其安静的男子,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工。他从临沂上车。宽大实用的条纹帆布包举推到搁物架,留下一个拉链提包和一个红色布袋置于脚边,使座椅之间的窄小空间更显局促,向前伸腿要小心绕过。他要坐32个小时到达打工之地贵阳。漫长的旅途。随后看到他为这些做好了充足准备——捎带大量的食物。一度认为他是嗜酒者,上车落定,就把便于携带的一小瓶高度酒置于台桌之上。
  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只是称得上喜好而已,用作一日佐餐,打发偌久的长途时光。食物,是典型的鲁东南乡村特色。脚旁的包里塞满着这些,是至打工之地后短时间内可以一直取用的食物。
  用餐。他从里面取出一张煎饼,取出大玻璃瓶里腌制的青辣椒,又取出同样玻璃瓶盛装的炸肉块。肉块被两只黧黑的手拿到煎饼里摆成条状细心裹卷,成为细细长长的卷筒。筒长超出自己先前所见,是独属一处地域的风格。伊始见到,作为山东同乡,我和大眼睛男生还是略有吃惊,随着他一下一下逶迤的裹卷不禁微露笑意。腌制不久即取出的大青辣椒,辣味依浓,作为辅菜,他大口食用,直到辣得嘴里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这样的食物虽然简单,却足以诱人。讨教腌制的最佳方法,他很在行地一一解说。觉出是农活之余勤于持家的男人。
  即使在火车上,他的一日三餐时间也按部就班进行,极为规律。除此之外便陷入沉默、睡眠或一次次于车厢口逗留,放松久坐僵直的身体。
  现在忆起,是他的半身照图像,就像先前隔着台桌看到的他坐于我对面的样子。相异于开朗健谈的大眼睛男生,他惯有的沉默让我于他的面前有了理性划分,还原为旅程里彼此陌生的过客形貌,于此,凸显出与其紧密相关的那些物的呈现,比如每餐饭必有的一张阔大的煎饼。这些成为一个个象征符号,附着在他身上,让人由此而记住一个人。那位后来坐在我旁边的湖南籍邻座,当看到对面的他在用餐时间双手展开又裹拢的看上去壮观的食品,完全表现出陌生和好奇,不由侧头探询。疑惑,在那时,闪现在一个年轻的南方人眼中。
  二
  娄底。路的拐角,十月依然热烈的阳光里,她坐在阴凉处的台阶上在低头做一只拖鞋。拖鞋的毛线用材吸引了我。之前并没有见过用此类材料制成的拖鞋。趋近观赏,未曾想到吓到她,她眼神相迎的一瞬充满了惶恐,身体本能地往后一缩。这样的反应同时令我不安,为于她没有察觉自己靠近的冒犯。但仅仅只一瞬,她便又恢复到放松的神情,甚至欢喜起来——为有人蹲下来认真欣赏她的作品,而不是对自身造成不利的闯入者。那时也才知道,她是个聋哑人。
  也许她在钩织中等待有人来买她的拖鞋,瞬间的惶恐是误以为城管前去干涉,或者只是在消闲中给自家人钩用,惶恐来自专注力在不经意间的被破坏。不能明晓。
  交流。她没有像其他聋哑人那样发出“啊啊”的声音,只是用轻快的眼神和手指交流。是内秀和乐观接受既定命运的女人。她指给我看还需要加固的鞋口,然后开始一针针熟练的钩线操作。看得出她的认真和专业。毛线紫红和深绿相间,是和谐沉稳的色调。浅色鞋底垫层厚实、针脚密致,耐品且耐磨。整双拖鞋称得上精细好看,非一般的功力所能达到。
  佩服这样擅于家常的女子。身体于常人的有异,这样的擅于显得格外肃重,为别人认同,同时成为自身安实的来源。一位四十岁左右、普通而安然的聋哑女人。
  即将告别娄底的下午,在火车站等待时,与另外的残疾人相遇。他们在乞讨。
  他们在大厅座无虚席的每排座椅间串走,获取一点讨费。没有票证,不知他们怎样进入、又为何可以毫无顾忌地讨要,缺少站内监管。现今各地火车站出于秩序维护和安全防控的需要,如此情形已几乎消失不见。这儿成为个例。乞讨者中的盲人,由他身体正常的家人引带到乘客面前站定,然后他自己开口讨要。两人都是五十岁左右的男人。而其他两人也均为男性:一位右小腿截肢柱单拐,年轻微胖;一位左腿肚静脉曲張,同样并不年长。后者把左裤腿高高挽起,便于所到之处把病患部位显而易见地呈现给他人,赚取怜悯。
  微胖男子,会在讨要一圈后于一根柱子或一面墙壁前倚靠,吃点东西略作休息,等待旧乘客大批检票离去后新一批乘客的填充,减少重复索要带给乘客的厌烦。另两位似乎没有耐心,他们在每排座椅间穿梭时间不会相隔很久。被重复索要的乘客不堪其扰,会因此心急气躁抢白一句,讨要者只好麻木地离开,表情于先前并没有多大变化。   大部分乘客,处于置之不理的状态,任凭对方怎样在面前站定讨要,保持沉默一概成为回答方式,是一道无形屏障,也是对其行为的无言抵抗,彻底阻止着对方进入。
  熙来攘往的候车大厅,因这些少了有序和等待的安然。
  火车一再晚点。窗外渐渐散去夕照时,那些乞讨者也随之消匿了,应和着那句“日落而息”的话,不知是否也“日出而作”。他们寄生于这个候车厅,使被成为宿主的候车厅受到损害,失掉原本的光华。
  聋哑女、乞讨男,他们以坐和站的影像轮廓出现于记忆中的画面,一则莹亮安谧,犹如那双灵动精致的拖鞋。一则混浊不安,仿若望见的其中一人腿上那几条变形的筋络。他们最终将这些当作讨钱的资本。
  三
  晚点的火车,要在两小时后才能等到。背起略重的双肩包走出车站,到来时路上经过的石马公园。相比沉闷的候车厅,碧空下绿树环绕的公园虽然同样人流众多,但显然敞亮清透许多,可以较安逸地度过等待的时间。
  进门,便有优雅的乐音缭绕于公园,以为是园区音箱的播放。攀上一道斜坡,拐角,望见了乐音出处—— 一位拉小提琴的中年男子。这让自己略有惊异,为来自自然中的现场演奏。或者说是为艺术日臻成熟的练奏,而不是卖艺者。他站立在演奏之地,处于坡崖边缘,面前为坡崖下浓密的乔木灌木,这些剔除掉别人从正面望到他的可能,除非他主动回头。
  的确,偶尔他会回过头来,那是他在一段练奏停顿时对来自身后声响的自然回望。——孩子怪异的尖叫声,或者旁边人影的喧哗和走动。所以背对人流,于他自己和别人都可以轻松自在,像处于两个不相干的世界。又像两件相异事物的共存,因为有了默契共识而消解压力,继而产生愉悦。这像一幅画面,画面一侧,是心无旁骛凝心演奏的男子。另一侧,是其身后不远处散落的石桌旁那些随性闲坐休憩的游人。这同时是大自然安适浪漫的生活景况。
  分辨不出他演奏的曲目,听来陌生。但熟练流畅,觉出用心。面前,摆放着立式乐谱架,很郑重的练奏,让人感到专业的特质。
  他有持久的耐力,长时间同一姿势站立,并不休息。艺术融入个人生命,便成为孤绝之事,于内心一次次完成朝拜,是自我成就力量的信仰,值得承担面前所对,即使困窘。它来自生命中的切实体验。艺术因这些而阔远和深厚。不知他于自然中演奏的初衷,是汲取抑或寻证什么,或者仅仅释放什么,从而完成与心灵的某种对接。艺术本身,包含了太多可能,每人所见,是各取所需的部分。
  如今存留记忆的男子画面,是和自然相连一起,是融入大自然中的画面,两相和谐、唯美,彼此生动照应,同为艺术。它们盛大延展开一方天地,让观者领略到一种余味悠长的丰富所在。
  同样存有的愉悦记忆,还来自一位同龄女子。是在长沙。她以追跑的身影出现。而自己那时正在稳步前行。她边跑边用力高声叫住我,回头的疑惑间,看到了她手里晃动着的手机。顿时明悟手机于她处的遗落,她在送还手机。一位米粉店店员。自己刚刚在那里用过午餐,印象极佳的餐馆。店址毗邻湖南第一师范,一家百年老店。
  及时的交还,免去事后尋回的烦琐奔波。一个于一处地方短暂停留的远方客,对自己随身所用物品需细致珍视的必要,于那时得到提醒。也由此对所历印记带出鲜明观望,如同在片刻凝视一个静止或活动着的焦点。
  旅途中的那些相遇者,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何静,湖南人,现定居海口。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写作,有散文及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纸刊。  日喀则的阳光,纯净而慈悲  古朴的扎什伦布寺,并非迷宫  我却,两次迷路  寻不见入口,也觅不到出口  匍匐着地的人群,我是唯一格格不入的存在  身披袈裟的人,看出我的尴尬  试图化解。无奈  他不懂我的语言,我不懂他的世界  彼此欠身,双手合十  经过佛像时,学藏民虔诚奉上香资  我坦
期刊
生活就是这样  断裂带,群山的摇篮,梅林遍地生长,像旧相片里的家园,远离尘嚣,岁月与遗忘并驾齐驱,滋养与束缚同在。这里,人的命运、喜怒哀乐,紧贴着饥饿的大地,紧贴着一页页翻开又转瞬即逝的日子。  祖辈扎根于斯,人们深信,脚下这片土地不但居住着仍在生长的岁月和被日子一层层打开的风景,而且长眠着祖先们的喜怒哀乐、梦、病痛、骨殖和魂灵。  大地上悠悠生长的树、匍匐的草、盛开的花、沉甸甸的果实,仿佛是祖先
期刊
作者简介:郭文艺,84年出生,河南项城市人,文字发表于 《海外文摘》, 《散文选刊》 《散文百家》 《椰城》 等刊物。著有长篇散文自传《在黑夜与黎明前穿行》,散文集《弯弯的小路曲曲的河》。  作家史铁生是一个伟大又另类的人物,他那不停地对人间哲理的探索和独特的人间感悟,以及始终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人活一世,顺心顺意的日子是很少有的。各自在不同的人生路上行走,往往
期刊
四面体的四个面朝向不同,即每个人的叙事指向性不同。四面体有着一个六个中垂面共点,这个点是四面体外接球的中心,也是整个故事矛盾旋涡的中心。每个四面体都有唯一的外接球,指代唯一的真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看见的光景自然也就不一样。  《安徒生四面体》采用了四个人不同的回忆谈叙述同一件事,他们的叙述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单独来看,他们的话都可
期刊
作者简介:吴帆,70后,海南海口人,公务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口市作协副秘书长。中学开始发表作品,曾获全国大中专院校诗歌大赛二等奖,有作品被选入多种儿童文学选本,己出版儿童诗集《长翅膀的房子》等。  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开始要求写作文。我爸爸在村里小学当老师,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能读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抠出一点钱,给我订了一份《小学生》
期刊
1  我说的狐狸精不是你们想象中的狐狸精。你们想象中的狐狸精一眼就能看出来。我说的狐狸精,你看很多眼都看不出来。你怎么看她都像大家闺秀,像一朵纯洁无比的白莲花。  但我能看透她们,她们无非就是一只环保袋,无非就是能装。只要我手持照妖镜,晃一下就能让她们现出原形。  2  好吧,现在,我们开车出去兜一圈,最好的去处就是夜店,不是去喝酒,而是顺着店门前那条路滑过去,看看有没有狐狸精。  哎,慢点,有个
期刊
一  阿令家门口有个废品厂,大门朝内敞开着,像呕吐的人闭不上的嘴。  废品厂收纸箱,主要是收玻璃。大卡车每次运玻璃进来,喝醉酒一般,磕磕碰碰从门口漏了一路。阿令每次骑车路过时都要很小心,怕碾上某块锋利的碎片——虽然一次也没有轧到。那些碎玻璃似乎已经融入了水泥地,变成了表面平滑的凹凸。  今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阿令没有担心这个问题了。她在想怎么和爸爸开口说那件事,大中午的阳光很强,玻璃渣子在地面上闪着
期刊
作者简介:鲜维,四川巴中人,教师。巴中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 《巴中晚报》 《巴中文学》 《河埠头》 等文学刊物。  一块石头  站在一队梁上的堰塘埂子往下望,中午的太阳很亮,照在凌乱的片石上,晃得人眼睛生疼。这是从山的身上硬刨出来的一条路,炸碎的石块尖锐地朝着天,混乱地摆放着,这儿几块堆在一起,那儿一个坑。大大小小的石头歪歪斜斜,从山顶铺到山脚。  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新开出来的路。那些在山的身
期刊
作者简介:兰浅,本名范明,女,湖北武汉人,现居深圳。曾出版诗集 《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 《听雨集》,散文随笔集《休息日》。有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 《文艺报》 《芳草》 《诗歌月刊》 《汉诗》 《朔方》 《海燕》 《雪莲》 《飞天》 《特区文学》 等刊物及收录多个选本。  赤河是一条静静的河  赤河是一条静静的河  微微的细波被风吹起  像是要说话  那一弯流淌的情思  是不是来自望鹏山  它缓缓流
期刊
作者简介:尹光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过记者,现在某银行供职。  那年,一天上午,秋日的阳光从医院的窗户照进来。我在产房外等待泰儿出生。  我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一扫往日的焦急,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沉静。也许是长时间地活在期待之中,当幸福真的降临,整个人一下子懵了。稍许,便觉得这家医院变得如此这般美好!  泰儿生来非常瘦弱。有时看着,竟觉得心酸起来。妈妈常常搂抱着泰儿,下巴轻轻地摩着他的头发,脸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