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术语准备一直被职业译员和口译教师看作口译准备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口译术语管理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讨论。文章检视了国内外文献,首先理清了术语、术语管理、口译模式下的术语应用等相关概念,然后梳理了术语准备工具、术语准备方式、术语准备过程和术语准备对口译表现的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现有口译术语管理研究的成果与局限,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拓展在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口译;术语;术语管理;术语准备
中图分类号:H083;H08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2.008
Terminology Management in Interpreting Mode: Concepts, Present and Future//LI Lan
Abstract: Terminology work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erence preparation by both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and interpreting teachers. With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erminology management in interpreting mode gained mor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a detaile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first clarified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term, terminology management, and use of terminology in interpreting mode. We also reviewed the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which have investigated into tools for terminology work, methods used in terminology work, terminology work proc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terminology work on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pointing out the success and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erminology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preting; term; terminology management; terminology work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口译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术语管理工具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译前准备是口译员典型的职业行为特征[1-2],术语准备被看作译前准备的重要内容[3-6][7]340-341。通常,译员需要提前熟悉术语和相关信息,准备一份双语词汇表[6,8-10],并在译前迅速、反复“扫描式”强记[11]。虽然术语并不是口译研究的新话题,术语和术语准备与管理也一直为职业译员和口译教师所重视,但这一主题却是在近些年才得到一定探讨。
1 相关理论概念
1.1 术语和术语管理
Wüster[12-13]最早从两个方面描述了术语(term)的概念:词汇形式(名称)和内容(概念)。术语的含义取决于它的定义以及它与同一概念体系下其他术语的关系。基于Wüster对术语的定义,Will[14]提出术语应当只有一个具体含义,且置于结构化的概念体系之中。这些概念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构成复杂网络,形成概念体系,并在语言层面表现为术语体系,表征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15]4。
Cabré[16]45区分了词汇和术语:词汇是具有一组系统化语言特征的单位,指称某一现实元素;术语是具有一组语言特征的用于特殊领域的单位。因此,术语是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具有专门意义的词[17],是某种语言中专门指称某一专业知识活动领域一般理论概念的詞汇单位[18]1。作为一种特殊词汇,术语最重要的特征是专业性(或专门性)、单义性(或精确性)、系统性,这3项特征是保证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基础条件[15]2。当然,虽说术语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若要实现专业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普通词汇也不可或缺,专业文本由术语和普通词汇共同构成。
口译学者Gile[19]121也区分了术语信息(terminological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认为术语是在特殊用途语言(LSP)中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词汇单位,通常术语信息是一项最为耗时的专项准备任务。除了术语信息,一些普通的词汇信息也需要检索,因为译员需要明确这些词汇在相关领域或人群中的含义或用法,又或需要确认正确的译法。
由此可知,口译中的术语应当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词汇单位,包含了词汇形式和概念内容两个方面,具有专业性、单义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术语信息承载了专业领域知识,但知识的交流也离不开普通词汇。译员在术语准备中检索的词汇不仅限于术语,还包括和口译内容密切相关的普通词汇。
Wright和Budin[20]1较早给出了术语管理的定义,认为术语管理是任何对术语信息的深思熟虑的加工。术语管理是系统化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储、呈现及查询特定专业领域中专业词汇的活动[17,21]。而口译术语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口译活动需求而对术语资源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22-23]。 王华树、冷冰冰[24]9将术语管理流程分为术语分析和收集、术语提取、术语翻译、术语使用和术语维护5个阶段。王华树、张静[23]进一步从译前、译中和译后3个阶段探讨了口译术语管理。
1.2 一般术语管理与译者术语管理
虽然术语管理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翻译中的术语管理有别于术语学中系统的术语管理。Wright和Budin[25]99区分了“系统术语管理”(systematic terminology management)和“专项术语管理”(ad hoc terminology management)两个概念,前者指一般术语管理,后者是针对译者的术语管理,简称“译者术语管理”,普通术语学从概念的研究出发,只研究词汇且会进行共时的语言研究,但译者术语管理并非以概念研究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要解决如何在碎片化的专业文本中识别术语[26]。系统术语管理和译者术语管理的流程也有差别(表1)。
王少爽[27]对比了梁爱林[28]提出的术语工作者的术语能力和Montero-Martínez、Faber-Benítez[29]提出的译者的术语能力。术语工作者应当具备:(1)术语知识能力,指语言知识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2)技术能力,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3)术语应用能力,指能够解决具体或者特定术语问题的能力;(4)专业能力,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文本处理能力;(5)交际能力,指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掌握交际策略,了解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而译者应当有能力完成以下任务:(1)话语中所激活的专业概念的辨认与习得;(2)信息资源的评估、查阅与详细说明;(3)专业领域中基于概念的跨语对应词识别;(4)信息与知识管理以及在翻译中的复用。
梁爱林[17]也提出术语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术语工作者的一般术语管理更加系统全面,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翻译工作者的译者术语管理最重要的是从碎片化知识中整理出与特定翻译语境相关的双语对应词和相关信息。
1.3 口译中的术语应用与笔译中的术语应用
不仅术语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术语管理有所差异,术语在口译和笔译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应用方式也各有异同。Rodríguez、Schnell[30]指出,口笔译员的术语管理有相同的主题领域、子领域划分指标、源语术语、译语对应表达、定义和解释;不同点在于口译员还会记录可能高频出现的上位词、近义词、缩写、专有名词、产品名称等,以及语域和客户/主办方的使用偏好。这些都和口译员遇到的术语问题直接相关。同时,口译员还会记录术语的发音并高亮标记以便口译中使用,记录措词方式和动词名词搭配以便于表达,会利用排版、格式、颜色、粗体、字号等视觉方式加快信息的查找。口译员的术语准备一方面具有非常个性化的记录方式,符合每一位口译员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术语库往往规模比较小,会因专业领域或会议、客户的不同而不同。口译员的术语库通常有以下5个特征:(1)能够快速查阅;(2)拥有直观的导航;(3)能够在口译箱中及时更新术语记录;(4)可以非常自由地确定基本结构;(5)具备多种数据筛选方式。
对于口译员而言,最重要的是意义的传达和清晰达意的表述,术语的准确性则排在其后。一方面,口译内容转瞬即逝,因而听众对口译员和笔译员在术语规范上的接受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会议的信息密度大时,与会者会更加关注概念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因此,口译员在使用新词、外来词、借词和行话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目前,口译术语管理的系统描述和实证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集中在口译员的术语准备(terminology work)。
2 口译术语准备研究现状
口译工作常常跨越不同主题,需要传递极为专业的知识,服务对象又可能是该领域的专家。虽然译员对专业领域的了解无需也不大可能达到专家水平,但他们至少要了解一些术语信息,需要充分的術语准备才足以应对工作挑战。然而,术语准备并没有在口译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30]。口译术语方面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Gile[31-33]最早讨论了同声传译和会议口译中的术语问题,但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断层。直到21世纪,随着全球技术发展,才又有学者重新开始关注这一话题。这一时期的研究聚焦于术语准备工具的介绍、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术语准备过程的描述和术语准备对口译表现的影响这几个方面。
2.1 术语准备工具的介绍
一些研究者尝试应用新技术或开发计算机辅助工具以帮助译员进行术语准备。Gorjanc[34]介绍了医学译员的术语资源和术语数据管理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在面对缺乏现成的术语资源等问题时,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专项解决办法,例如使用WebBootCaT工具进行专业语料库编写和分析、使用专项术语资源(即各方有关专家)进行词汇表双语化(bilingualization)。
Fantinuoli[35]介绍了一个计算机辅助口译(CAI)工具——InterpretBank。它是一个基于语料库的口译准备软件,包含自动文本收集和术语提取、用于创建和管理专业词汇表的编辑器、支持译员学习会议相关术语的记忆功能、在同传箱中获取术语的专用会议模式。尽管初步研究证实CAI工具对教学和译员表现都有积极影响,但此类工具的优劣势仍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进行更多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研究。
Fantinuoli[36]进一步指出以过程为导向的CAI工具能够帮助译员完成译前准备,提出了一个语料库驱动的译前准备工具——CorpusMode的设计构想,译员可以在一个专门的语料库中查找专业领域术语,重建概念结构并准备主题相关词汇表。
2.2 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
自口译职业化以来,译员以传统的手动式术语检索和准备为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工具的设计和设想较之传统方式是否更加便捷高效、是否更具有优势,也受到一些质疑。于是,出现了一批针对工具和手动这两种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研究。Fantinuoli[37]比较了两种术语提取过程:第一种是术语工作者手动建立的,第二种是运用BootCaT工具以互联网为语料库自动生成的。评估的参数是:基于人工评估的术语质量及专业程度、基于译员需求的术语专业程度、对比术语专家手动整理的参考术语表。实验中涉及的术语按照专业程度被分成5组:参考术语表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参考术语表中未出现的专业术语、普通医学术语、普通术语、不完整或不规范的术语。研究发现,两种术语提取方式的总体质量相当,不过基于互联网的术语提取在意大利语上表现较差,且自动提取的术语遗漏了很多术语工作者认为重要的词汇。虽然运用BootCaT工具提取术语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但它速度更快、更便捷,有巨大潜力。 Pignataro[38]以医学领域同传为例开展了一项初步研究,比较了两种创建词汇表的方法:一种是会议口译员最常使用的经验式方法,即手动整理双语对应表达方式;另一种运用WordSmith工具进行术语提取和相关语境分析。此研究将会议主办方提供的25份文本资料组成语料库,对比了前置修饰名词短语(premodified noun phrases, PNPs)的术语翻译。研究发现英语PNPs译为意大利语时没有固定的口译模式。手动和WordSmith工具整理的PNPs词汇清单没有太大差异,都被运用于口译过程。但手动提取的术语呈现出认知概念结构[39],因而便于译员记忆。手动整理的术语是按照语篇中出现的顺序组织排列并分成不同类别,因为手动整理的术语存在于一个概念体系,所以在口译过程中更加容易记忆和快速提取。而WordSmith工具整理的术语是按照字母顺序和知识获取的语境排列的,整理出的术语表很具体,但并不符合术语准备最重要的实用标准,因此更难应用于口译过程。不过WordSmith工具整理的术语更加系统化,对复杂句法结构的量化分析很有用。Pignataro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结论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Xu和Sharoff[40]让口译学生针对两个专业话题的同传任务进行译前准备,并提供中英文的单语专业语料库各一份。首先让学生基于语料库手动整理第一个话题的词汇表,然后完成两个语向的口译任务,并在结束后评价由3个工具(TTCTermSuite、SyllabsTools、TeaBoat)自动生成的单语词汇表的相关性。之后选取评价最高的工具自动提取第二个主题的术语表,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译前准备。他们在Fantinuoli[37]术语分类的基础上,将术语划分为5类:相关术语、潜在相关术语、无关术语、普通词汇、不规范结构。研究显示,术语提取的准确性并不完美,3个工具中Syllabs更加可靠,生成的英文相关术语更多。3个工具生成中文相关术语的表现都不如英文。使用工具从海量文档中提取术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学生的反馈报告显示,如果时间有限他们愿意在准备过程中使用自动生成的术语表,但自动提取的中文术语较少且包含大量不规范结构。
Rodríguez和Schnell[30]在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 University)和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Sprachen & Dolmetscher Institut in Munich)做的有关同传箱中电脑和术语管理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出了较为不同的结论。很多受访译员目前仍主要使用纸质词汇表、个人笔记和标准参考书等传统工具,他们不愿使用电脑化的工具: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没有此需求;第二,市场上为译员设计的工具不足;第三,译员对市场上的工具不了解。只有一小部分受访译员对这些新工具感兴趣或对现有术语管理工具有所了解。即便是那些使用术语管理工具的译员,也仍会手动提取术语,并不会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很多译员会使用通用软件和微软Office工具,或是创建自己的内部软件程序,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因为这些工具操作更简单。
Rodríguez和Schnell[30]认为,Trados MultiTerm等术语管理工具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口译,是因为它们并不符合译员在同传箱中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过程。此外,工具数据库的分类方式也无法形成同认知有关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通常是依照语篇中的出现顺序组织的,且会生成一个联想网络。现有術语管理工具只适用于笔译员,一个更加适用于口译员需求的术语准备模式仍有待开发与设计。
2.3 术语准备过程的描述
除了术语工具方面的研究,个别学者也具体探讨了术语准备过程。Will[14]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讨论了同传译员在专业类型会议中的术语工作。他以Gerzymisch-Arbogast、Mudersbach和Floros 3人的模型为理论基础,发现知识体系同文本中的术语密切相关,这些术语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显性)元素,需要和其他(显性)术语以及未在原文中出现的(隐性)术语组织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知识体系。显性术语单位越多,则可被“激活”的部分越多。因此,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是由原文本、信息接收者的已有知识以及他/她发现并形成知识体系各元素的能力决定的。要理解一篇文本,可能需要不止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Will根据口译的具体工作形式将译员的知识管理分为会议准备、会议现场和会议修正3大阶段,并罗列了具体准备过程的10个步骤。
Rodríguez和Schnell[30]总结了译员可能遇到的术语问题:在听辨阶段,译员不熟悉、未预料或误听了源语中的术语;在表达阶段,译员不知道译语中的对应表达、无法从记忆中提取源语信息。为了应对这些困难,译员会根据语境理解源语术语信息,运用一些技巧完成译语表达,比如改述(paraphrase)、使用上位词、通过调整源语形态或语音完成近似译语表达、请搭档帮忙、准确地音译、立刻在手头材料中查找。
此外,他们根据Kutz对口译准备工作的划分:基于主题的准备(theme-based preparation)、语言准备(linguistic preparation)、笔译准备(translation preparation)和口译准备(interpretation preparation),探讨了口译中的术语准备。在基于主题的准备中,译员虽然会在线/离线查找主题相关文档,但会首先同步提取和主题相关的术语并编写词汇表。在语言准备中,译员会系统分析整理出的材料,提取相关术语、近义词、上位词、反义词及其他缩写形式,并编写词汇表。通常先整理单语词汇表,再在笔译准备中添加对应译语。在口译准备中,译员会剔除冗余信息并划线强调动词、关键词和重要概念,这些就是词汇表中的主要术语。因此,术语准备主要是译员根据个人需要编写内部词汇表。
2.4 术语准备对口译表现的影响 由于口譯术语准备工具仍未被广泛使用,这些工具对职业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也并不多。Gacek[41]通过实验证明一个基于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软件——InterpretBank可以帮助译员提高术语产出质量,较之传统的准备方式有更高的正确性和完整度。Biagini[42]发现使用软件InterpretBank的电子词汇表和使用传统纸质词汇表的两组译员在翻译含有大量术语的发言时,前者表现更佳,他们能够查找并快速翻译大量专业词汇,较少省略术语。
Xu[43-44]提出了一个基于语料库的术语准备流程,并将22名口译学生分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前提前发放大量中英文准备材料,实验组额外拿到由术语提取工具Syllabs Tools和Sketch Engine中的索引工具自动生成的中英文单语术语表,控制组根据准备材料手动整理术语。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术语准确度明显更高、省略更少;实验组的整体表现虽好于控制组,但并无显著差异。实验后,所有学生参与了焦点小组讨论并在两个月后完成了一份考察术语记忆情况的测验。作者最终得出术语提取工具和索引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口译学生专业类话题同传准确度的结论。
3 讨论与展望
纵观口译术语管理的研究历程,研究数量较20世纪有了明显增加,研究者特别关注了技术进步对口译活动的帮助。从上述研究也可看出,术语提取工具种类越来越多;研究方法多为对比传统方式和新工具的实证研究,但研究结论却并不完全一致;术语管理涵盖口译工作的全过程;有学者认为术语准备工具对口译表现有积极影响。在口译术语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目前的实证研究仍不充分,实验存在一定的效度问题。例如,译员不一定每次都会阅读类似Xu[43-44]的实验中提供的如此大量的准备材料,Han[4]的调查就发现需要中英文对照的译员通常很晚才能收到会议资料(主要是会议日程和发言人讲稿/大纲),因而准备时间非常短,且译员的工作任务比想象中更加多样化。Biagini[42]的实验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文档类型还有待验证,比如同样是专业领域但术语没有那么密集的大会发言。这些实验证明的是技术工具可以比人力更快速有效地从大量资料中提取术语,还是技术工具真正提高了术语准备效率从而改善了口译表现?如果答案是前者,则研究结论并不能反映口译的真实情况与一般规律。
第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单一,并未涉及全部术语管理问题,甚至有些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30,40]。虽然口译术语准备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仍缺乏有效的后续推进。近些年的研究集中在计算机辅助工具上,除了个别经验为主的阐述分析[14,30],鲜有对术语准备过程本身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遑论整个术语管理的流程了。
第三,相关研究集中于国外,国内有关术语准备的研究并不多。国内较为有针对性的是何克勇[45]的个案研究。他以一次为期7天集中系统的译前培训为例,建议译员在口译的准备工作中通过阅读资料或集中培训获取知识和术语。国内学者对术语管理的讨论也集中在术语系统本体[46]和笔译研究[17,21,26,47-48],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口译术语管理的概念[22-23]。
第四,已有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口译术语和术语管理相关概念。正如本文第一节中的概念梳理,一般术语管理和译者术语管理的本质和功能并不相同,甚至术语在口笔译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差异,口译术语管理的相关研究就不能“拿来主义”地套用现有术语研究或笔译研究成果,而应充分考虑到口译实践的特殊性,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五,知识与术语的关系并没有被解释清楚。Will[14]认为译员在准备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是以术语的方式体现的,话题在口译中没有在笔译中那样重要,但术语准备,即译员构成和使用LSP知识的方法却至关重要。王华树、王少爽[15]5也认为,由于术语的知识属性,术语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管理,使该领域知识的表征更加有序化和规范化。然而,当前口译知识管理和术语管理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也难怪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
第六,目前对翻译技术的关注仍集中在笔译研究[49-51]。虽已有学者提出了InterpretBank、CorpusMode等口译术语准备工具的设想,或已借助现有术语管理工具辅助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术语管理工具也体现出速度快、系统化的优势,但和传统手动式准备方式相比仍存在准确性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因而未广泛得到译员青睐。甚至有的术语工具还会打破口译员惯常的工作步骤,无法让译员更好、更有效地编写和管理词汇信息。此外,不同语对的语言特征不同,如何使用翻译技术和工具更精准地抓取术语信息,帮助译员构建精准术语库,而非错误百出的词汇表,这些都是未来口译术语管理工具设计者面临的挑战。要找到突破口,就必须理解译员对术语和术语管理需求背后的逻辑,需要对口译模式下的术语概念和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信息技术改善术语准备工具,一方面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合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对上述学术问题的探究和回答。
综上所述,针对口译术语和术语管理的研究,除了继续尝试开发更有效的术语准备和管理工具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进一步对口译术语管理的本质进行探究,加强实证研究的实验信度和效度;(2)基于目前有争议的结论,完善实验设计,深入分析术语准备工具的有效性和作用;(3)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例如针对更多职业译员开展问卷调查或焦点小组访谈,分阶段地探讨整个口译术语管理流程;(4)理清知识管理和术语管理的关系,了解译员所需知识和术语的内涵和外延;(5)将术语管理工具的使用从口译过程拓展至口译教学,探查它在口译教学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IIC. Practical guide for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2.2 Glossary preparation[EB/OL]. (2004)[2019-01-27]. http://www.aiic.net/page/628. [2] GILE D. The interpreter’s preparation for technical conferences: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in investigating the topic[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2):7-27.
[3] CHANG C, WU M M, KUO T 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J]. Interpreting, 2018, 20(2):204-231.
[4] HAN C. A survey to profile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ractice in China[J]. Interpreting, 2016, 18(2):259-272.
[5] JIANG H. The interpreter’s glossa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Interpreting, 2013, 15(1): 74-93.
[6] MOSER-MERCER B. Banking on terminology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in the electronic age[J]. Meta, 1992, 37(3): 507-522.
[7] SETTON R, DAWRANT 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Complete Cours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8] DONOVAN C.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cal conferences[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1(3):7-29.
[9] MARTIN A. La Interpretación en el ámbito científico-técnico[C]//ALCINA A, GAMERO S(eds.). La Traducción Científico-técnica y la Terminología en la Sociedad de la Información. Castellón: Publicaciones de la Universidad Jaume I, 2002:107-124.
[10] SELESKOVITCH D.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 Washington: Pen and Booth, 1978.
[11] 鮑刚. 高校口译训练的方法[J]. 中国翻译, 1992(6): 23-25.
[12] WSTER E. 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D]. Besonders in der Elektrotechnik (Die nationale Sprachnormung und ihre Verallgemeinerung). Dissertation von 1931. Berlin/Bonn: Bouvier,1931/1970.
[13] WSTER E. 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C]//BAUER L(ed.). Schriftenreihe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t Wien. Wien/New York: Springer, 1979.
[14] WILL M. Terminology work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in LSP conferences: Model and method[J/OL].[2018-10-01]. MuTra 2007—LSP translation scenario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U-High-Level Scientific Conference Series, 2007. http://www. euroconferences. info/proceedings/2007_Proceedings/2007_proceedings. html.
[15] 王华树, 王少爽.术语管理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6] CABR CASTELLV M T.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SAGER J C(ed.);DECESARIS J A (tran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7] 梁爱林. 术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微软公司术语管理策略为例[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 14(5):10-14.
[18]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 [M]. 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9]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20] WRIGHT S E, BUDIN G.Handbook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Vol. 2[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21] 王华树, 张政. 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J]. 上海翻译, 2014(4):64-69.
[22] 王华树, 张静. 信息化时代口译译员的技术能力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10):25-32.
[23] 王华树, 张静. 信息化时代口译术语管理及其技术应用研究[J]. 外文研究, 2017, 5(4):72-77.
[24] 王華树, 冷冰冰.术语管理概论[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5] 赖特, 布丁. 术语管理手册:第一卷 术语管理的基本方面[M]. 于欣丽, 周长青,译.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26] 冷冰冰. 译者术语管理的理论支撑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 2015,17(1):5-9.
[27] 王少爽. 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 外语界, 2011(5):68-75.
[28] 梁爱林. 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 12(4):32-36.
[29] MONTERO-MARTNEZ S, FABER-BEN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 Terminology, 2009(1): 88-104.
[30] RODRGUEZ N, SCHNELL B. A look at terminology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pretation[J]. Language Update, 2009, 6(1): 21-27.
[31] GILE D. Les termes techniques en interpretation simu-ltanée[J].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85, 30(3): 199-210.
[32] GILE D. Le travail terminologique en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J]. Multilingua, 1986, 5(1): 31-36.
[33] GILE D. La terminotique en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Un potentiel à exploiter[J].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87, 32(2): 164-169.
[34] GORJANC V. Terminology resources and termin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for medical interpreters[C]//ANDRES D, PLLABAUER S (eds.). Spürst Du, wie der Bauch rauf-runter? Fachdolmetschen im Gesundheitsbereich. München: Meidenbauer, 2009:85-95.
[35] FANTINUOLI C. InterpretBank. Redefining 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ing tools[C/OL]. [2019-01-29].Translating and the Computer at London, 2016 (unpublished). http://www.staff.uni-mainz.de/fantinuo/download/publications/InterpretBank%20Redefining%20computer-assisted%20interpreting%20tools.pdf.
[36] FANTINUOLI C. Computer-assisted preparation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2017, 9(2):24-37.
[37] FANTINUOLI C. Specialized corpora from the web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C]//BARONI M, BERNARDINI S(eds.). Wacky! Working Papers on the Web as Corpus. Bologna: GEDIT, 2006: 173-190.
[38] PIGNATARO C. Terminology and interpreting in LSP conferences:A computer-aided vs. empirical-based approach[C]//CYNTHIA J,KELLETT B (ed.). Interpreting across Genres: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Trieste: EUT Edizioni Università di Trieste,2012:125-140. [39] MAGRIS M. Le relazioni concettuali[C]//MAGRIS M, MUSACCHIO M T, REGA L, et al(eds.). Manuale di Terminologia. Aspetti Teorici, Metodologici e Applicative. Milano: Hoepli, 2002:151-158.
[40] XU R, SHAROFF S. Evaluating term extraction methodsfor interpreter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Terminology, Dublin, Ireland, August 23, 2014:86-93.
[41] GACEK M. Softwarelsungen Für DolmetscherInnen[D]. Master thesis, Vienna: University of Vienna, 2015.
[42] BIAGINI G. Printed Glossary and Electronic Glossa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D]. PhD thesis,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ieste, 2016.
[43] XU R.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Leeds, 2015.
[44] XU R. Corpus-based termin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Interpreting, 2018, 20(1):2958.
[45] 何克勇. 論科技英语口译中专业术语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专业术语译前准备的个案研究[J]. 现代机械, 2000(3):70-72.
[46] 胡叶,魏向清. 基于NUTERM术语数据库的语言学术语翻译系统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27(4):76-80.
[47] 王华树. 浅议实践中的术语管理[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 15(2):11-14.
[48] 王华树. 科技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J]. 中国科技术语, 2015, 17(4):17-21.
[49] 傅敬民,谢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15(6):37-41.
[50] 王华树, 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笔译员翻译技术应用调查:现状、发现与建议[J].外语电化教学, 2019(6):67-72.
[51] 赵政廷.译者个人知识管理(PKM)在专利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数据信息搜索与管理的教学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 2019(5):71-77.
作者简介: 李澜(1983—),女,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和口笔译教学与实践,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口译过程研究、翻译理论与教学等,主持和参与了上海市优青、上海市重点课程、教学改革等项目,在《外语电化教学》《东方翻译》《英汉比译研究二十年》等期刊与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口译和写作教材、译著多部。通信方式:estellalee9911@126.com。
关键词:口译;术语;术语管理;术语准备
中图分类号:H083;H08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2.008
Terminology Management in Interpreting Mode: Concepts, Present and Future//LI Lan
Abstract: Terminology work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erence preparation by both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and interpreting teachers. With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erminology management in interpreting mode gained mor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a detaile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first clarified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term, terminology management, and use of terminology in interpreting mode. We also reviewed the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which have investigated into tools for terminology work, methods used in terminology work, terminology work proc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terminology work on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pointing out the success and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erminology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preting; term; terminology management; terminology work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口译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术语管理工具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译前准备是口译员典型的职业行为特征[1-2],术语准备被看作译前准备的重要内容[3-6][7]340-341。通常,译员需要提前熟悉术语和相关信息,准备一份双语词汇表[6,8-10],并在译前迅速、反复“扫描式”强记[11]。虽然术语并不是口译研究的新话题,术语和术语准备与管理也一直为职业译员和口译教师所重视,但这一主题却是在近些年才得到一定探讨。
1 相关理论概念
1.1 术语和术语管理
Wüster[12-13]最早从两个方面描述了术语(term)的概念:词汇形式(名称)和内容(概念)。术语的含义取决于它的定义以及它与同一概念体系下其他术语的关系。基于Wüster对术语的定义,Will[14]提出术语应当只有一个具体含义,且置于结构化的概念体系之中。这些概念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构成复杂网络,形成概念体系,并在语言层面表现为术语体系,表征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15]4。
Cabré[16]45区分了词汇和术语:词汇是具有一组系统化语言特征的单位,指称某一现实元素;术语是具有一组语言特征的用于特殊领域的单位。因此,术语是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具有专门意义的词[17],是某种语言中专门指称某一专业知识活动领域一般理论概念的詞汇单位[18]1。作为一种特殊词汇,术语最重要的特征是专业性(或专门性)、单义性(或精确性)、系统性,这3项特征是保证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基础条件[15]2。当然,虽说术语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若要实现专业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普通词汇也不可或缺,专业文本由术语和普通词汇共同构成。
口译学者Gile[19]121也区分了术语信息(terminological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认为术语是在特殊用途语言(LSP)中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词汇单位,通常术语信息是一项最为耗时的专项准备任务。除了术语信息,一些普通的词汇信息也需要检索,因为译员需要明确这些词汇在相关领域或人群中的含义或用法,又或需要确认正确的译法。
由此可知,口译中的术语应当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词汇单位,包含了词汇形式和概念内容两个方面,具有专业性、单义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术语信息承载了专业领域知识,但知识的交流也离不开普通词汇。译员在术语准备中检索的词汇不仅限于术语,还包括和口译内容密切相关的普通词汇。
Wright和Budin[20]1较早给出了术语管理的定义,认为术语管理是任何对术语信息的深思熟虑的加工。术语管理是系统化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储、呈现及查询特定专业领域中专业词汇的活动[17,21]。而口译术语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口译活动需求而对术语资源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22-23]。 王华树、冷冰冰[24]9将术语管理流程分为术语分析和收集、术语提取、术语翻译、术语使用和术语维护5个阶段。王华树、张静[23]进一步从译前、译中和译后3个阶段探讨了口译术语管理。
1.2 一般术语管理与译者术语管理
虽然术语管理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翻译中的术语管理有别于术语学中系统的术语管理。Wright和Budin[25]99区分了“系统术语管理”(systematic terminology management)和“专项术语管理”(ad hoc terminology management)两个概念,前者指一般术语管理,后者是针对译者的术语管理,简称“译者术语管理”,普通术语学从概念的研究出发,只研究词汇且会进行共时的语言研究,但译者术语管理并非以概念研究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要解决如何在碎片化的专业文本中识别术语[26]。系统术语管理和译者术语管理的流程也有差别(表1)。
王少爽[27]对比了梁爱林[28]提出的术语工作者的术语能力和Montero-Martínez、Faber-Benítez[29]提出的译者的术语能力。术语工作者应当具备:(1)术语知识能力,指语言知识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2)技术能力,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3)术语应用能力,指能够解决具体或者特定术语问题的能力;(4)专业能力,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文本处理能力;(5)交际能力,指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掌握交际策略,了解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而译者应当有能力完成以下任务:(1)话语中所激活的专业概念的辨认与习得;(2)信息资源的评估、查阅与详细说明;(3)专业领域中基于概念的跨语对应词识别;(4)信息与知识管理以及在翻译中的复用。
梁爱林[17]也提出术语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术语工作者的一般术语管理更加系统全面,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翻译工作者的译者术语管理最重要的是从碎片化知识中整理出与特定翻译语境相关的双语对应词和相关信息。
1.3 口译中的术语应用与笔译中的术语应用
不仅术语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术语管理有所差异,术语在口译和笔译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应用方式也各有异同。Rodríguez、Schnell[30]指出,口笔译员的术语管理有相同的主题领域、子领域划分指标、源语术语、译语对应表达、定义和解释;不同点在于口译员还会记录可能高频出现的上位词、近义词、缩写、专有名词、产品名称等,以及语域和客户/主办方的使用偏好。这些都和口译员遇到的术语问题直接相关。同时,口译员还会记录术语的发音并高亮标记以便口译中使用,记录措词方式和动词名词搭配以便于表达,会利用排版、格式、颜色、粗体、字号等视觉方式加快信息的查找。口译员的术语准备一方面具有非常个性化的记录方式,符合每一位口译员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术语库往往规模比较小,会因专业领域或会议、客户的不同而不同。口译员的术语库通常有以下5个特征:(1)能够快速查阅;(2)拥有直观的导航;(3)能够在口译箱中及时更新术语记录;(4)可以非常自由地确定基本结构;(5)具备多种数据筛选方式。
对于口译员而言,最重要的是意义的传达和清晰达意的表述,术语的准确性则排在其后。一方面,口译内容转瞬即逝,因而听众对口译员和笔译员在术语规范上的接受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会议的信息密度大时,与会者会更加关注概念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因此,口译员在使用新词、外来词、借词和行话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目前,口译术语管理的系统描述和实证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集中在口译员的术语准备(terminology work)。
2 口译术语准备研究现状
口译工作常常跨越不同主题,需要传递极为专业的知识,服务对象又可能是该领域的专家。虽然译员对专业领域的了解无需也不大可能达到专家水平,但他们至少要了解一些术语信息,需要充分的術语准备才足以应对工作挑战。然而,术语准备并没有在口译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30]。口译术语方面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Gile[31-33]最早讨论了同声传译和会议口译中的术语问题,但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断层。直到21世纪,随着全球技术发展,才又有学者重新开始关注这一话题。这一时期的研究聚焦于术语准备工具的介绍、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术语准备过程的描述和术语准备对口译表现的影响这几个方面。
2.1 术语准备工具的介绍
一些研究者尝试应用新技术或开发计算机辅助工具以帮助译员进行术语准备。Gorjanc[34]介绍了医学译员的术语资源和术语数据管理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在面对缺乏现成的术语资源等问题时,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专项解决办法,例如使用WebBootCaT工具进行专业语料库编写和分析、使用专项术语资源(即各方有关专家)进行词汇表双语化(bilingualization)。
Fantinuoli[35]介绍了一个计算机辅助口译(CAI)工具——InterpretBank。它是一个基于语料库的口译准备软件,包含自动文本收集和术语提取、用于创建和管理专业词汇表的编辑器、支持译员学习会议相关术语的记忆功能、在同传箱中获取术语的专用会议模式。尽管初步研究证实CAI工具对教学和译员表现都有积极影响,但此类工具的优劣势仍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进行更多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研究。
Fantinuoli[36]进一步指出以过程为导向的CAI工具能够帮助译员完成译前准备,提出了一个语料库驱动的译前准备工具——CorpusMode的设计构想,译员可以在一个专门的语料库中查找专业领域术语,重建概念结构并准备主题相关词汇表。
2.2 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
自口译职业化以来,译员以传统的手动式术语检索和准备为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工具的设计和设想较之传统方式是否更加便捷高效、是否更具有优势,也受到一些质疑。于是,出现了一批针对工具和手动这两种术语准备方式的对比研究。Fantinuoli[37]比较了两种术语提取过程:第一种是术语工作者手动建立的,第二种是运用BootCaT工具以互联网为语料库自动生成的。评估的参数是:基于人工评估的术语质量及专业程度、基于译员需求的术语专业程度、对比术语专家手动整理的参考术语表。实验中涉及的术语按照专业程度被分成5组:参考术语表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参考术语表中未出现的专业术语、普通医学术语、普通术语、不完整或不规范的术语。研究发现,两种术语提取方式的总体质量相当,不过基于互联网的术语提取在意大利语上表现较差,且自动提取的术语遗漏了很多术语工作者认为重要的词汇。虽然运用BootCaT工具提取术语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但它速度更快、更便捷,有巨大潜力。 Pignataro[38]以医学领域同传为例开展了一项初步研究,比较了两种创建词汇表的方法:一种是会议口译员最常使用的经验式方法,即手动整理双语对应表达方式;另一种运用WordSmith工具进行术语提取和相关语境分析。此研究将会议主办方提供的25份文本资料组成语料库,对比了前置修饰名词短语(premodified noun phrases, PNPs)的术语翻译。研究发现英语PNPs译为意大利语时没有固定的口译模式。手动和WordSmith工具整理的PNPs词汇清单没有太大差异,都被运用于口译过程。但手动提取的术语呈现出认知概念结构[39],因而便于译员记忆。手动整理的术语是按照语篇中出现的顺序组织排列并分成不同类别,因为手动整理的术语存在于一个概念体系,所以在口译过程中更加容易记忆和快速提取。而WordSmith工具整理的术语是按照字母顺序和知识获取的语境排列的,整理出的术语表很具体,但并不符合术语准备最重要的实用标准,因此更难应用于口译过程。不过WordSmith工具整理的术语更加系统化,对复杂句法结构的量化分析很有用。Pignataro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结论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Xu和Sharoff[40]让口译学生针对两个专业话题的同传任务进行译前准备,并提供中英文的单语专业语料库各一份。首先让学生基于语料库手动整理第一个话题的词汇表,然后完成两个语向的口译任务,并在结束后评价由3个工具(TTCTermSuite、SyllabsTools、TeaBoat)自动生成的单语词汇表的相关性。之后选取评价最高的工具自动提取第二个主题的术语表,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译前准备。他们在Fantinuoli[37]术语分类的基础上,将术语划分为5类:相关术语、潜在相关术语、无关术语、普通词汇、不规范结构。研究显示,术语提取的准确性并不完美,3个工具中Syllabs更加可靠,生成的英文相关术语更多。3个工具生成中文相关术语的表现都不如英文。使用工具从海量文档中提取术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学生的反馈报告显示,如果时间有限他们愿意在准备过程中使用自动生成的术语表,但自动提取的中文术语较少且包含大量不规范结构。
Rodríguez和Schnell[30]在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 University)和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Sprachen & Dolmetscher Institut in Munich)做的有关同传箱中电脑和术语管理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出了较为不同的结论。很多受访译员目前仍主要使用纸质词汇表、个人笔记和标准参考书等传统工具,他们不愿使用电脑化的工具: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没有此需求;第二,市场上为译员设计的工具不足;第三,译员对市场上的工具不了解。只有一小部分受访译员对这些新工具感兴趣或对现有术语管理工具有所了解。即便是那些使用术语管理工具的译员,也仍会手动提取术语,并不会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很多译员会使用通用软件和微软Office工具,或是创建自己的内部软件程序,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因为这些工具操作更简单。
Rodríguez和Schnell[30]认为,Trados MultiTerm等术语管理工具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口译,是因为它们并不符合译员在同传箱中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过程。此外,工具数据库的分类方式也无法形成同认知有关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通常是依照语篇中的出现顺序组织的,且会生成一个联想网络。现有術语管理工具只适用于笔译员,一个更加适用于口译员需求的术语准备模式仍有待开发与设计。
2.3 术语准备过程的描述
除了术语工具方面的研究,个别学者也具体探讨了术语准备过程。Will[14]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讨论了同传译员在专业类型会议中的术语工作。他以Gerzymisch-Arbogast、Mudersbach和Floros 3人的模型为理论基础,发现知识体系同文本中的术语密切相关,这些术语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显性)元素,需要和其他(显性)术语以及未在原文中出现的(隐性)术语组织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知识体系。显性术语单位越多,则可被“激活”的部分越多。因此,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是由原文本、信息接收者的已有知识以及他/她发现并形成知识体系各元素的能力决定的。要理解一篇文本,可能需要不止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Will根据口译的具体工作形式将译员的知识管理分为会议准备、会议现场和会议修正3大阶段,并罗列了具体准备过程的10个步骤。
Rodríguez和Schnell[30]总结了译员可能遇到的术语问题:在听辨阶段,译员不熟悉、未预料或误听了源语中的术语;在表达阶段,译员不知道译语中的对应表达、无法从记忆中提取源语信息。为了应对这些困难,译员会根据语境理解源语术语信息,运用一些技巧完成译语表达,比如改述(paraphrase)、使用上位词、通过调整源语形态或语音完成近似译语表达、请搭档帮忙、准确地音译、立刻在手头材料中查找。
此外,他们根据Kutz对口译准备工作的划分:基于主题的准备(theme-based preparation)、语言准备(linguistic preparation)、笔译准备(translation preparation)和口译准备(interpretation preparation),探讨了口译中的术语准备。在基于主题的准备中,译员虽然会在线/离线查找主题相关文档,但会首先同步提取和主题相关的术语并编写词汇表。在语言准备中,译员会系统分析整理出的材料,提取相关术语、近义词、上位词、反义词及其他缩写形式,并编写词汇表。通常先整理单语词汇表,再在笔译准备中添加对应译语。在口译准备中,译员会剔除冗余信息并划线强调动词、关键词和重要概念,这些就是词汇表中的主要术语。因此,术语准备主要是译员根据个人需要编写内部词汇表。
2.4 术语准备对口译表现的影响 由于口譯术语准备工具仍未被广泛使用,这些工具对职业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也并不多。Gacek[41]通过实验证明一个基于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软件——InterpretBank可以帮助译员提高术语产出质量,较之传统的准备方式有更高的正确性和完整度。Biagini[42]发现使用软件InterpretBank的电子词汇表和使用传统纸质词汇表的两组译员在翻译含有大量术语的发言时,前者表现更佳,他们能够查找并快速翻译大量专业词汇,较少省略术语。
Xu[43-44]提出了一个基于语料库的术语准备流程,并将22名口译学生分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前提前发放大量中英文准备材料,实验组额外拿到由术语提取工具Syllabs Tools和Sketch Engine中的索引工具自动生成的中英文单语术语表,控制组根据准备材料手动整理术语。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术语准确度明显更高、省略更少;实验组的整体表现虽好于控制组,但并无显著差异。实验后,所有学生参与了焦点小组讨论并在两个月后完成了一份考察术语记忆情况的测验。作者最终得出术语提取工具和索引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口译学生专业类话题同传准确度的结论。
3 讨论与展望
纵观口译术语管理的研究历程,研究数量较20世纪有了明显增加,研究者特别关注了技术进步对口译活动的帮助。从上述研究也可看出,术语提取工具种类越来越多;研究方法多为对比传统方式和新工具的实证研究,但研究结论却并不完全一致;术语管理涵盖口译工作的全过程;有学者认为术语准备工具对口译表现有积极影响。在口译术语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目前的实证研究仍不充分,实验存在一定的效度问题。例如,译员不一定每次都会阅读类似Xu[43-44]的实验中提供的如此大量的准备材料,Han[4]的调查就发现需要中英文对照的译员通常很晚才能收到会议资料(主要是会议日程和发言人讲稿/大纲),因而准备时间非常短,且译员的工作任务比想象中更加多样化。Biagini[42]的实验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文档类型还有待验证,比如同样是专业领域但术语没有那么密集的大会发言。这些实验证明的是技术工具可以比人力更快速有效地从大量资料中提取术语,还是技术工具真正提高了术语准备效率从而改善了口译表现?如果答案是前者,则研究结论并不能反映口译的真实情况与一般规律。
第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单一,并未涉及全部术语管理问题,甚至有些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30,40]。虽然口译术语准备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仍缺乏有效的后续推进。近些年的研究集中在计算机辅助工具上,除了个别经验为主的阐述分析[14,30],鲜有对术语准备过程本身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遑论整个术语管理的流程了。
第三,相关研究集中于国外,国内有关术语准备的研究并不多。国内较为有针对性的是何克勇[45]的个案研究。他以一次为期7天集中系统的译前培训为例,建议译员在口译的准备工作中通过阅读资料或集中培训获取知识和术语。国内学者对术语管理的讨论也集中在术语系统本体[46]和笔译研究[17,21,26,47-48],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口译术语管理的概念[22-23]。
第四,已有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口译术语和术语管理相关概念。正如本文第一节中的概念梳理,一般术语管理和译者术语管理的本质和功能并不相同,甚至术语在口笔译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差异,口译术语管理的相关研究就不能“拿来主义”地套用现有术语研究或笔译研究成果,而应充分考虑到口译实践的特殊性,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五,知识与术语的关系并没有被解释清楚。Will[14]认为译员在准备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是以术语的方式体现的,话题在口译中没有在笔译中那样重要,但术语准备,即译员构成和使用LSP知识的方法却至关重要。王华树、王少爽[15]5也认为,由于术语的知识属性,术语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管理,使该领域知识的表征更加有序化和规范化。然而,当前口译知识管理和术语管理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也难怪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
第六,目前对翻译技术的关注仍集中在笔译研究[49-51]。虽已有学者提出了InterpretBank、CorpusMode等口译术语准备工具的设想,或已借助现有术语管理工具辅助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术语管理工具也体现出速度快、系统化的优势,但和传统手动式准备方式相比仍存在准确性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因而未广泛得到译员青睐。甚至有的术语工具还会打破口译员惯常的工作步骤,无法让译员更好、更有效地编写和管理词汇信息。此外,不同语对的语言特征不同,如何使用翻译技术和工具更精准地抓取术语信息,帮助译员构建精准术语库,而非错误百出的词汇表,这些都是未来口译术语管理工具设计者面临的挑战。要找到突破口,就必须理解译员对术语和术语管理需求背后的逻辑,需要对口译模式下的术语概念和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信息技术改善术语准备工具,一方面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合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对上述学术问题的探究和回答。
综上所述,针对口译术语和术语管理的研究,除了继续尝试开发更有效的术语准备和管理工具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进一步对口译术语管理的本质进行探究,加强实证研究的实验信度和效度;(2)基于目前有争议的结论,完善实验设计,深入分析术语准备工具的有效性和作用;(3)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例如针对更多职业译员开展问卷调查或焦点小组访谈,分阶段地探讨整个口译术语管理流程;(4)理清知识管理和术语管理的关系,了解译员所需知识和术语的内涵和外延;(5)将术语管理工具的使用从口译过程拓展至口译教学,探查它在口译教学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IIC. Practical guide for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2.2 Glossary preparation[EB/OL]. (2004)[2019-01-27]. http://www.aiic.net/page/628. [2] GILE D. The interpreter’s preparation for technical conferences: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in investigating the topic[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2):7-27.
[3] CHANG C, WU M M, KUO T 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J]. Interpreting, 2018, 20(2):204-231.
[4] HAN C. A survey to profile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ractice in China[J]. Interpreting, 2016, 18(2):259-272.
[5] JIANG H. The interpreter’s glossa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Interpreting, 2013, 15(1): 74-93.
[6] MOSER-MERCER B. Banking on terminology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in the electronic age[J]. Meta, 1992, 37(3): 507-522.
[7] SETTON R, DAWRANT 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Complete Cours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8] DONOVAN C.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cal conferences[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1(3):7-29.
[9] MARTIN A. La Interpretación en el ámbito científico-técnico[C]//ALCINA A, GAMERO S(eds.). La Traducción Científico-técnica y la Terminología en la Sociedad de la Información. Castellón: Publicaciones de la Universidad Jaume I, 2002:107-124.
[10] SELESKOVITCH D.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 Washington: Pen and Booth, 1978.
[11] 鮑刚. 高校口译训练的方法[J]. 中国翻译, 1992(6): 23-25.
[12] WSTER E. 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D]. Besonders in der Elektrotechnik (Die nationale Sprachnormung und ihre Verallgemeinerung). Dissertation von 1931. Berlin/Bonn: Bouvier,1931/1970.
[13] WSTER E. 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C]//BAUER L(ed.). Schriftenreihe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t Wien. Wien/New York: Springer, 1979.
[14] WILL M. Terminology work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in LSP conferences: Model and method[J/OL].[2018-10-01]. MuTra 2007—LSP translation scenario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U-High-Level Scientific Conference Series, 2007. http://www. euroconferences. info/proceedings/2007_Proceedings/2007_proceedings. html.
[15] 王华树, 王少爽.术语管理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6] CABR CASTELLV M T.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SAGER J C(ed.);DECESARIS J A (tran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7] 梁爱林. 术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微软公司术语管理策略为例[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 14(5):10-14.
[18]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 [M]. 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9]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20] WRIGHT S E, BUDIN G.Handbook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Vol. 2[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21] 王华树, 张政. 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J]. 上海翻译, 2014(4):64-69.
[22] 王华树, 张静. 信息化时代口译译员的技术能力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10):25-32.
[23] 王华树, 张静. 信息化时代口译术语管理及其技术应用研究[J]. 外文研究, 2017, 5(4):72-77.
[24] 王華树, 冷冰冰.术语管理概论[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5] 赖特, 布丁. 术语管理手册:第一卷 术语管理的基本方面[M]. 于欣丽, 周长青,译.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26] 冷冰冰. 译者术语管理的理论支撑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 2015,17(1):5-9.
[27] 王少爽. 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 外语界, 2011(5):68-75.
[28] 梁爱林. 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 12(4):32-36.
[29] MONTERO-MARTNEZ S, FABER-BEN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 Terminology, 2009(1): 88-104.
[30] RODRGUEZ N, SCHNELL B. A look at terminology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pretation[J]. Language Update, 2009, 6(1): 21-27.
[31] GILE D. Les termes techniques en interpretation simu-ltanée[J].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85, 30(3): 199-210.
[32] GILE D. Le travail terminologique en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J]. Multilingua, 1986, 5(1): 31-36.
[33] GILE D. La terminotique en interprétation de conférence: Un potentiel à exploiter[J].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87, 32(2): 164-169.
[34] GORJANC V. Terminology resources and termin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for medical interpreters[C]//ANDRES D, PLLABAUER S (eds.). Spürst Du, wie der Bauch rauf-runter? Fachdolmetschen im Gesundheitsbereich. München: Meidenbauer, 2009:85-95.
[35] FANTINUOLI C. InterpretBank. Redefining 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ing tools[C/OL]. [2019-01-29].Translating and the Computer at London, 2016 (unpublished). http://www.staff.uni-mainz.de/fantinuo/download/publications/InterpretBank%20Redefining%20computer-assisted%20interpreting%20tools.pdf.
[36] FANTINUOLI C. Computer-assisted preparation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2017, 9(2):24-37.
[37] FANTINUOLI C. Specialized corpora from the web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C]//BARONI M, BERNARDINI S(eds.). Wacky! Working Papers on the Web as Corpus. Bologna: GEDIT, 2006: 173-190.
[38] PIGNATARO C. Terminology and interpreting in LSP conferences:A computer-aided vs. empirical-based approach[C]//CYNTHIA J,KELLETT B (ed.). Interpreting across Genres: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Trieste: EUT Edizioni Università di Trieste,2012:125-140. [39] MAGRIS M. Le relazioni concettuali[C]//MAGRIS M, MUSACCHIO M T, REGA L, et al(eds.). Manuale di Terminologia. Aspetti Teorici, Metodologici e Applicative. Milano: Hoepli, 2002:151-158.
[40] XU R, SHAROFF S. Evaluating term extraction methodsfor interpreter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Terminology, Dublin, Ireland, August 23, 2014:86-93.
[41] GACEK M. Softwarelsungen Für DolmetscherInnen[D]. Master thesis, Vienna: University of Vienna, 2015.
[42] BIAGINI G. Printed Glossary and Electronic Glossa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D]. PhD thesis,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ieste, 2016.
[43] XU R.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Leeds, 2015.
[44] XU R. Corpus-based termin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Interpreting, 2018, 20(1):2958.
[45] 何克勇. 論科技英语口译中专业术语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专业术语译前准备的个案研究[J]. 现代机械, 2000(3):70-72.
[46] 胡叶,魏向清. 基于NUTERM术语数据库的语言学术语翻译系统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27(4):76-80.
[47] 王华树. 浅议实践中的术语管理[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 15(2):11-14.
[48] 王华树. 科技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J]. 中国科技术语, 2015, 17(4):17-21.
[49] 傅敬民,谢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15(6):37-41.
[50] 王华树, 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笔译员翻译技术应用调查:现状、发现与建议[J].外语电化教学, 2019(6):67-72.
[51] 赵政廷.译者个人知识管理(PKM)在专利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数据信息搜索与管理的教学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 2019(5):71-77.
作者简介: 李澜(1983—),女,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和口笔译教学与实践,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口译过程研究、翻译理论与教学等,主持和参与了上海市优青、上海市重点课程、教学改革等项目,在《外语电化教学》《东方翻译》《英汉比译研究二十年》等期刊与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口译和写作教材、译著多部。通信方式:estellalee99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