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血动脉源于颞叶及硬脑膜的动静脉畸形一例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fe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35岁.因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3h,于2005年3月3日入院.3h前患者在山路上骑摩托车时自觉头晕、头痛难忍,随即摔倒,当即昏迷,约30min后呈嗜睡,自觉头痛、头晕,伴右侧肢体乏力.入院时患者嗜睡,左额颞部头皮肿胀,颈抵抗阳性;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双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示:左颞顶骨骨折,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颞叶颞极处一约4cm×2cm大小硬膜外血肿.左侧侧脑室受压明显,脑中线右偏1.8cm。

其他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54岁,中位年龄34岁。
期刊
一、应用材料与制作方法  双极电凝镊一把,一次性输液器一具.取输液器,去除流质针头,距游离端0.3cm处,在头皮针管上横行剪一小切口,并在横切口中部头皮针管上向头端剪一小纵口,将此套在双极电凝镊的一支上,丝线固定输液器前端于双极电凝镊上,输液器接无菌生理盐水瓶。
期刊
由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婴儿颅内出血并非少见,作者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15例患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均符合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1,2].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均为母乳喂养,年龄4周~4个月,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72 h。
期刊
例1 男性,29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年半,伴间断性四肢抽搐4次"入院.患者于2004年5月初突发肢体抽搐,当时即昏迷,口吐白沫,四肢呈痉挛性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
期刊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与痛觉传导有关,并开始探讨将其作为疼痛手术治疗的靶点.1979年,Nashold和Ostdahl[1]首先报道了用DREZ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后,又有数例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接受了该手术,包括幻肢痛和脊髓损伤后疼痛。
期刊
患者男,43岁.因胸闷、气短、咳嗽1个月入院,近10d上述症状加重.查体:胸部未见异常,无脑脊神经定位性体征.胸部正位片于右心隔区见5cm×6cm大小的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界尚清,内缘与心包相连,下界位于肠上方,未见钙化.提示右下纵隔占位性病变,畸胎瘤可能性大.胸部CT平扫:右前下纵隔角部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CT值39.9Hu,于病灶中央部可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73.6Hu~83
期刊
患儿,男性,5岁,1年前因脑积水在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凤凰中压分流管),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定期随访,1个月前,患儿出现发热,气急,咳嗽,有间歇性加剧,外院摄胸片显示胸腔积液,以肺炎,胸腔积液收入院治疗,20d后病情稍好转出院。
期刊
目的 总结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 系统总结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之间我科收治的经早期(发病48h之内)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MSAH 32例的临床特征,比较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之间的区别.对PMSAH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了解预后情况. 结果 32例PMSAH中30例全脑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2例为后循环动脉瘤,同期后循环动脉瘤共19例.
目的 探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中有关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应用抗凝药过程中颅内出血救治的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应用抗凝药物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 5例颅内出血患者均合并基础疾病,GOS评分1分者(死亡)3例,3分者(重残)1例,5分者(良好)1例.颅内出血巾3例为硬膜下血肿,2例为脑内血肿.3例患者分别在意识改变后4h、3d、6d死亡.结论 抗凝治疗中发生颅内出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30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经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T2~T4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资料.以患侧手掌皮肤温度较术前升高1℃~3℃或更高,转干燥者为有效.手掌皮肤温度较术前增加小于1℃仍为潮湿者为无效.结果 30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手掌多汗症状消失,双手转为干燥温暖状,术后掌温升高(2.8±0.8)℃;282例术后随访1-36个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