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供销社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销社正处在制度变迁的关键时期,其演变趋势关系到供销社独特的制度安排的存在合理性。目前,供销社面临着组织定位模糊、组织功能萎缩、组织基础涣散以及经营绩效不理想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就整体而言,在供销社现存的行政化取向、企业化取向和回归“三农”取向中,供销社回归“三农”是唯一现实可取的取向。但是,选择这种取向并不简单,它需要供销社进一步进行深刻的改革,这也意味着供销社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应是安排恰当的最终所有者和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供销社;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117—08
  中国的供销合作社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主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前,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社遍布农村,垄断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用品经营三十余年,成为政府控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当时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与农村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供销社在体制上、机制上和业务上日益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职能日渐弱化,传统优势逐步丧失,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式微趋势,近年来似乎也远离我国学界、政界和商界的话语中心。然而,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并未完全放弃这种制度安排(如让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国际合作社联盟中代表中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时推动其体制改革,以图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近年来全国供销社系统自身也在积极推进“四项改造”(即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经营连锁化),积极寻求体制创新的有效途径。不过毋庸讳言,这种实践远未达到让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普遍认同、信服的程度。可以认为,作为一种组织制度,供销社正处在其制度变迁的“战略转折点”上,供销社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供销社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的存在合理性。为此,本文试图对供销社目前问题、产权安排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供销社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供销社系统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核心,有省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1个,地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37个,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 365个,基层供销合作社2.6万个。有社员1.8亿户,职工430万,54 035个独立核算企业,经营网点50多万个。2003年度,供销社利润总额达到42.3亿元,截至2003年年末,全系统资产总额为4 991.1亿元,社员股金为70.2亿元。因此,供销社系统可谓我国最大的非政府经济组织。
  然而,在看到供销社的庞大组织规模和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供销社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全系统虽已扭亏为盈,但经营绩效仍不理想。毋庸讳言,虽然自2000年以来供销社全系统已连续5年盈利,但亏损面仍然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扭亏为盈任务依然沉重。仅就2004年盈利49.24亿元而言,在全国31个省市区社中,上海盈利5.64亿元,浙江8.46亿元,山东18.99亿元,这3个省市加起来就是33.09亿元,占整个系统盈利的67%。再进一步分析,山东省18.99亿元的盈利中,一个棉纺厂就盈利了几个亿。事实上,31个省市中还有两个省汇总仍是亏损的,有4个省盈利在300万元以下,仅处于盈亏临界点上。
  2.组织定位模糊,各相关主体思想纷杂。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主要是一些市、县政府)对于供销社的组织性质和功能定位认识混乱。他们认为,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市场化,供销社的传统职能大为弱化,传统优势已然丧失,基层供销社和社办企业改革改制也已基本完成,所以不再需要什么供销社了,或者也不指望供销社发挥什么作用了,更多的人则对供销社应否或能否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多颇感疑虑。产生这些混乱认识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这与我国目前对供销社缺少明确的组织定位及相关制度安排有关。而在实际中,部分地方政府将供销社一卖了事的有之,将社有资产改为国有资产的有之,平调社有资产的有之,更多的则是将供销社边缘化,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利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一些联社、基层社以及部分职工对供销合作事业以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深、信心不足,或只想着如何“进财政”、“吃皇粮”,而不思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或只顾抓本级企业,而不思供销社组织基础建设,或只沉醉于眼前的优势和成绩,存在自满情绪,缺乏忧患意识,更有甚者,个别供销社的领导和职工不仅缺乏于供销合作事业、为“三农”服务的起码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假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实际上已成为阻碍供销社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的既得利益者或集团。
  3.组织功能萎缩,亟待开拓新的作用空间。目前迅速的市场化进程和滞后的政府体制改革,使得供销社系统的作用空间日渐缩小,组织功能日趋萎缩。一方面,供销社开展扭亏增盈以来没有特殊的赚钱机会,也没有得到特别的政策支持,相反,化肥、棉花等传统业务完全市场化,政策性信贷减少,很多地方的农业银行停止了对供销社的商业贷款。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主要是一些市、县政府)对于供销社的组织性质和功能定位存在模糊认识,比较普遍地在当地各项工作中将供销社边缘化,甚至意欲取消之,造成供销社无人管,无会开,无事做。
  4.组织基础涣散,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削弱。供销社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组织系统性。而基层社以及参加基层社的社员是供销合作事业的组织基础,不仅事关供销社(联社)体制问题,也事关供销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问题,更事关供销社的存在合理性问题。然而,从供销社近年来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基层社的建设和改造无疑是其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前,在疾风暴雨式的企业改制改革后,虽然基层社的历史包袱明显减轻,冗员减少,机制趋活,但基层社数量锐减,其中以基层社名义开展经营运作(商品经营、资产经营等)大部分也主要靠收取门店、设施的租赁费为主,不再直接开展商品经营,基层社实现销售更只占全系统的很小部分,从而使其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削弱,为农服务功能大为萎缩,重组改造步伐十分缓慢,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以浙江省为例,至2004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1 281个,基层供销社为492个,其中包括208个仅保留牌子、没有社有资产的基层供销社,扣除后,全省乡镇总数与基层供销社之比为4.5∶1,全省88个县级建制已有16个没有基层供销社。
  5.产权制度积重难返,成为供销社深化改革的“瓶颈”。产权制度问题是供销社改革发展中最为深层、最为本质、最为关键的问题,既无法回避,解决也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认为,供销社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二、供销社的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要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
期刊
[摘要]我国行政公诉不同于西方国家行政公诉的特点,我国行政公诉既是一种公力救济,又具有典型的监督属性,它始终以公权力监督为贯穿主线,体现为对行政权的直接监督、有限监督。从公共利益优先权和公力救济有限性的角度界定行政公诉的范围,将督促行政主体履行职责作为提起行政公诉的前置程序,以节省诉讼成本,提高监督效率。基于检察机关拥有特别的公权力,检察监督具有明显的司法性、专门性、专业性,以及为了防止行政公诉的
期刊
[摘 要]对全国和30个省区未来51种生育方案进行近百年模拟和比较选择,结果显示,只要考虑到年龄结构因素,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在省区层面,现行生育政策都未能进入优选方案,无论从哪个层面看,现行生育政策或调整、或完善都势在必行。优选结果又表明,“尽快二孩”方案的优势在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性。在全国层面和省区层面有着较大普遍性的优选方案是15年后实行中口径或大口径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这是因为2000年分独
期刊
[摘要]信息透明化、责任追溯及相关的激励是矫正安全蔬菜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蔬菜种植户是蔬菜追溯管理的源头环节。对浙江省302户蔬菜种植户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参与意愿和行为的调查表明,总体上蔬菜种植户参与追溯制度的意愿不强,已参加追溯制度的农户比例不高,当前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建立是政府主导型。有关可追溯制度法规的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及政府监督力量薄弱等因素,是农户参与农产品生产追溯制度建立的积极性和意
期刊
楼苏萍 译,郁建兴 校  [摘要]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治理理论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在回应新的治理挑战中所采纳的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公共管理方式的总结。治理理论的支撑性论点和概念包括:网络管理理论,即将治理的核心任务看成是管理网络;授权理论,认为有效治理的关键是恰当的授权机制;社会解释理论,以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差异为研究起点并认为这种差异是治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侧重于合作如何达成的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民间调解传统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地时期所逐渐形成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传统民间调解的基础上确立的,作为我国特有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曾经在化解矛盾、预防犯罪、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民调解制度逐渐显现出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通过对宁夏、河北、安徽等部分农村的民间调解状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人民调解制度逐渐衰落的症结所在,其
期刊
[摘 要]维特根斯坦主体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使主体界限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界限主体。界限主体具有“非之中”的逻辑机制,“非之中”是“非世界之中”的逻辑结构,“非之中”不是“在之外”,“非世界之中”也不是“在世界之外”,它仅仅意味着“不在世界之中”,它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主体具有否定性和“零位”特征,是一种外在的超越机制,它是逻辑哲学主体思想发展到极致而出现的一种形态,进一步发展就走向
期刊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account of the activation turn that has taken place in most OECD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Using a political science perspective, it
期刊
行政裁量作为立法授权行政机关进行个案斟酌的权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个案斟酌的范围究竟是局限于涉及是否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法律效果(所谓的效果裁量),还是可以扩展至包含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构成要件(所谓的要件裁量),在学术界却始终存在争议。近年来,主张借鉴德国行政法上有关不确定法律概念和行政裁量存在“质的区别”之学说、移植“判断余地”理论的呼声日高,更似有将其纳入行政诉讼法修改议程的决心与魄力。然而简单
期刊
[摘要]发端于苏南和浙东南的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在民营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区域制度变迁和产业群落的成长,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无论是在“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初中期发展阶段,还是在“专业市场与产业协作”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企业对市场的正替代”的提高发展阶段,还是在今天中国“民营化机制普遍推开”的全面创新发展阶段,都处处体现了这一积极的动态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