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九中学 (014000);
2.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第三中学 (457000)
【摘要】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使用新教材还是旧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设疑问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心理投入; 兴趣; 新课程标准; 潜能; 合作; 个体差异; 共享
1 创疑导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用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此时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地创设疑难,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问能否说出此方程的两根之和X1+X2, 两根之积X1X2?经过计算,学生齐答:“能”,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答案和方法。然后,教师设疑:“不通过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方程的两根之和X1+X2, 两根之积X1X2吗?”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心理上顿时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若学校教学条件允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并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思考”、“探索”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学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学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则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巩固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如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把练习题分作几个层次,逐步加大难度而依次出示。其中第一层次的题是所有学生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将学生划分为几组,指定每组学生先在下面做好再上来板演。由于板演题较简单,一般学生都能解答出来。教师对板演的学生逐一表扬,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豪感、满足感、成功感。然后再激发学生做第二层次题目。这对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内驱力,产生了再取得成功的成功欲,他们就会愉快地,自觉地独立完成下去,尽管难度逐步加大,由于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总愿意尝试下去。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成功。
4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 a=
; 若a=0, 则 a=
;若a<0, 则a=
; 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 学生合作交流,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个方法可引起学生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450、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总而言之,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率的心理投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魏杰梅,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内蒙古教育,2000,6
[2]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4
[3] 陈森林,中学代数教学法.
[4]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著.《数学分析》.
[5] 常淑霞,赵静国,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华教育论文撷英.
2.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第三中学 (457000)
【摘要】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使用新教材还是旧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设疑问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心理投入; 兴趣; 新课程标准; 潜能; 合作; 个体差异; 共享
1 创疑导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用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此时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地创设疑难,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问能否说出此方程的两根之和X1+X2, 两根之积X1X2?经过计算,学生齐答:“能”,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答案和方法。然后,教师设疑:“不通过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方程的两根之和X1+X2, 两根之积X1X2吗?”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心理上顿时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若学校教学条件允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并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思考”、“探索”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学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学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则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巩固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如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把练习题分作几个层次,逐步加大难度而依次出示。其中第一层次的题是所有学生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将学生划分为几组,指定每组学生先在下面做好再上来板演。由于板演题较简单,一般学生都能解答出来。教师对板演的学生逐一表扬,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豪感、满足感、成功感。然后再激发学生做第二层次题目。这对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内驱力,产生了再取得成功的成功欲,他们就会愉快地,自觉地独立完成下去,尽管难度逐步加大,由于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总愿意尝试下去。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成功。
4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 a=
; 若a=0, 则 a=
;若a<0, 则a=
; 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 学生合作交流,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个方法可引起学生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450、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总而言之,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率的心理投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魏杰梅,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内蒙古教育,2000,6
[2]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4
[3] 陈森林,中学代数教学法.
[4]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著.《数学分析》.
[5] 常淑霞,赵静国,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华教育论文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