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与巴蜀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一生经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朝, “牛李党争”中为“李党”领袖。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又遭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会昌年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实现了会昌中兴。而这些显赫的功绩与其在巴蜀地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所积累经验密不可分,可以说巴蜀地区对于李德裕影响非常深远,而李德裕治蜀也给巴蜀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唐著名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为证:“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此诗以李德裕主持修建的筹边楼为中心,歌颂了李德裕镇蜀其间对于四川边防做出的突出贡献。安定了蜀地民心,为蜀地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清·王士祯盛赞其:“李卫公一代伟人······其《会昌一品集》骈偶之中,雄奇骏伟,与陆宣公上下。”其诗文功力可見一斑。而李德裕也不乏描写四川风土人情、壮丽风景的作品。本研究拟透过这些作品,展示壮丽的巴蜀文化,也希望本研究能为巴蜀文化的发扬光大尽一份力。
  【关键词】:李德裕;巴蜀;文化
  我国的李德裕研究大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在这十年形成一次研究高潮,这期间研究多以党争、晚唐政治以及会昌灭佛等角度进行探讨研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形成关于李德裕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这段时期的研究呈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而其中傅璇琮、周建国先生校笺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一书,对李德裕文集进行了校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以及傅璇琮先生的《李德裕年谱》是一部研究李德裕的重要著作蜀中按编年对李德裕的生平事迹做了叙述对其诗文进行编年,并将编年延续到咸通九年,到其孙李烨之子延古为集贤校理为止,书中还对李德裕的交游进行考证,以文证史、以诗证史,是研究李德裕的重要材料。罗燕萍的《李德裕及其诗文研究》(西北大学,2003硕士论文)从其作品本身,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北京大学,2006硕士论文)从文艺学的角度对李德裕进行创作心态剖析,不再仅仅是关注其政治上的成就和问题。冯建林的《李德裕评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追述了李德裕的一生功业,并加以评论。可以看出这阶段研究更加深入,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更加全面的理解李德裕,而本文将着重从李德裕与巴蜀的关系入手,来探寻一个唐代中晚期的巴蜀文化风貌。
  李德裕入巴蜀
  李德裕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七八七年),其父李吉甫时任太常博士。幼年时期,李德裕便随父李吉甫四处辗转。这对于李德裕以后的执政的影响颇深。六岁时,李吉甫坐窦参党,贬明州员外长史,李德裕随父至贬所。贞元十一年,李德裕九岁时,其父由明州员外长史迁为忠州刺史(今重庆忠县)。在忠州停留八年之后,直到贞元十九年,其父李吉甫赴郴州刺史任,此时李德裕已是十七岁。这是李德裕第一次踏入巴蜀之地。宪宗元和元年,李德裕二十岁,随父回京。但却不愿意参加科举。《旧唐书·李德裕传》云:“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年才及冠,志业大成。贞元中,以父遣逐蛮方,随侍左右,不求仕进。”直至元和八年,时李德裕二十七岁,以荫补校书郎,才开始其仕途。大和三年,时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戍守无方,南诏入侵西川,成都陷落,大量掠夺财物、掳掠人口后离去。大和四年十月,李德裕由义成节度使改为西川节度使,《旧唐书·文宗纪》大和四年十月:“以德裕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此乃李德裕第二次入巴蜀之地的缘由。此行李德裕经过华山由剑门入蜀,有《题剑门》一诗及《剑门铭》一文为证。《题剑门》一诗诗文如下“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参差霞壁耸,合杳翠屏连。想是三刀梦,森然在目前。”另有《剑门铭》一文也同时作于途径剑门关入蜀之时。这一诗一文两篇作品,并非直接描写剑门关的雄伟。而是通过对剑门当中的一座特别的山峰加以描写,来衬托剑门关的雄伟。其中,《剑门铭》前半部分描写了剑门关的雄伟景色,描写了剑门关群峰之中有一座非常奇的山峰。说明了剑门关之险要,易守难攻。后半部分作者却又认为光有雄关是不足够的,表达了对于治理重要性的看法。
  随后经由汉州(今四川广汉市)抵达成都就任。有诗《汉州月夕游房太尉西湖》为证“丞相鸣琴地,何年闭玉徽。偶因明月夕,重敞故楼扉。桃溪谿空在,芙蓉客暂依。谁怜济州楫,长与夜舟归。”其诗作于大和四年冬。其中,西湖并非今日杭州西湖,而是今四川广汉市西池。该诗描写了李德裕与房琯在汉州西池的游览经历,才进入蜀地的李德裕,对于西湖的景色赞不绝口,在他的的眼中,乃是湖光、鱼鸟相互辉映的美景之地,使得他也暂时忘却了此行的目的,想泛舟垂钓流连此地。
  而后抵达成都之后,又作《画桐花凤扇赋》,此赋描写的是流经成都的岷江两岸的沿途风貌美景,使得常有能工巧匠以此画扇面,因此李德裕作此赋画于扇上。在李德裕的笔下,岷江两岸风景如画,甚是美丽。景美、人美,万物生长。充满了生机,令人甚是感动。
  李德裕一生共两次入蜀。第一次入巴蜀之地,乃是随父李吉甫前往忠州就职,并在忠州度过了八年之久,直至十七岁方才离开,其成长深受巴蜀文化的熏陶。第二次入蜀,乃是西川被劫掠之后,可谓临危受命。从义成节度使改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一路南下,在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抵达成都上任。
  李德裕在巴蜀
  李德裕到任之时,为大和五年。西川才经历了南诏的劫掠,民不聊生,百废待兴。首先,修建筹边楼巩固边防。其次绘制地图了解蜀中地理情况,召见老兵了解军事情况。《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在李德裕了解巴蜀情况之时,对于夷人、蛮人也不嫌弃。李德裕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可见一二。也正因如此,仅仅一月就对于蜀中情况了如指掌,不可谓不快。并对于唐文宗诏令堵塞清溪关来断绝南诏入侵的道路的方法上书表示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并详细分析其利害,因清溪关周围依然有大大小小多条道路的存在,认为不可堵塞清溪关,只能派重兵把守方可保证平安,还给出了兵力招募的方案,建议从黎州、雅州征兵一万人,再从成都征兵二万人。若非了解当地地理情况、人口总量,该方案则无从提起。这一方案再次佐证了李德裕当时对于蜀中地理、人口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这对于其日后的治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且最后朝廷全部接纳了李德裕的意见,于是李德裕开始训练士兵,修缮堡垒,屯粮加强边防,使得蜀人初步安定下来。再次,李德裕差人统计被劫掠人口,得到共被掠走九千人的具体数字,击破了京城谣言西川被劫掠五万余人的謠言,并移牍于南诏,索回三千三百人。与监军使在龙兴大慈寺点阅。并给出了自己对于南诏得以入侵的见解,认为是前西川节度使为了表达对于南蛮的友好,使其成为外援而疏于边防工事,也因为这种政策的延续,使得后来的杜元颖不能加强边防而破坏了同南诏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为杜元颖开脱之意,但所陈观点乃是对巴蜀边防情况有深入了解之后方可得之。此事在《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有详细叙述。   大和五年八月,维州副使悉怛谋来降,李德裕便派遣兵士镇守,并上书禀报了此事。维州位于今四川理县,是当时吐蕃和西川之间的门户通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而当时吐蕃正盛,能得到维州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能极大的限制吐蕃的扩张。但是当李德裕想要进一步有所作为之时,当时朝中为相的牛僧孺极力反对,认为吐蕃才遣使修好,不宜因为此事破坏与吐蕃的关系,最终促使文宗下诏归还维州、遣返来降的维州将士,最后致使维州来降将士被残忍杀戮。《新唐书·李德裕传》:“僧孺居中沮其功,命返悉怛谋于虏,以信所盟,德裕终身以为恨。”此事件可以看出在处理边防问题时,李德裕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而牛僧孺则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牛僧孺的消极态度在处理同年发生的幽州军乱中也得以体现。而维州一事,放在牛李党争的大环境下而言,则这次正面政见上的冲突,直接激化了牛李两党之间的矛盾。而在《论大和五年八月将故维州城归降准诏却执送本蕃就戮人吐蕃城副使悉怛谋状》中,李德裕如是写到:“其时与臣仇者,望风疾臣,遽兴疑言,上罔宸听。”此文作于会昌三年,李德裕在朝中为相。可见此事,使得李德裕清楚的認识到牛僧孺与他的对立。而其中言语对于牛僧孺的影射,也是毫无保留。
  《新唐书·李德裕传》载其在西川改善运粮的道路和时间。减少了当时运输的死亡率,使得戍边将士的补给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当时蜀中有卖女儿给人当妾的陋习,李德裕则下令改善“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同时,也抑制佛教寺院肆意扩张“毁属下浮图私庐数千,以地与农。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剃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这两项政令,不仅使得蜀地民风大变,其从寺院收回的土地分发给农民之后,也为蜀地的富饶打下了基础。这与长庆四年时,请求禁止泗州置僧坛的抑佛思想是一致的。而抑佛的思想也成为日后会昌年间执政的思想之一,贯穿了整个李德裕的生涯。李德裕治蜀,上任之时,蜀中百废待兴,边防混乱,随时受到西方吐蕃和南方南诏的侵袭威胁。至其离开,蜀地边防稳固,民心安定。虽维州之事,因党争之故,付之东流。但其治理蜀地有方,这也为其首度入相打下了政绩基础。
  参考文献:
  [1][唐] 李德裕撰 王云五等編 《会昌一品集》[M] 丛书集成初编 上海:商务印书馆 景排印本,民国二十五至二十八年
  [2][唐] 李德裕撰 王灏辑 《会昌一品集》[M] 畿辅丛书 光绪五年刊 谦德堂藏板
  [3][唐] 李德裕撰 《会昌一品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 107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4][唐] 李德裕撰 《次柳氏旧闻》[M] 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 历代小史
  [5][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后晋] 刘呴等撰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宋] 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宋] 司马光编著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傅璇琮著 《李德裕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 2013
  [13]傅璇琮、周建国校笺 《李德裕文集校笺》[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易卜生剖析了一个为家庭而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转变为不惜抛夫弃子、追逐自由的反叛女性的心路历程。《伤逝》则用男性的口吻,诉说了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卑微与绝望。当娜拉问题被放置在五四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段,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关键词】:娜拉;子君;女性解放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以“伊孛生”将著名的挪威话剧家易卜生及其话剧作品介绍到中国
期刊
【摘要】: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沉默不语的同时却又饱含着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品特式沉默;不确定性;荒诞感  哈罗德·
期刊
【摘要】:自《雷雨》问世以来,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李健吾先生就是话剧演员出身,同时作为剧作家,又身兼文学评论家一职,所以他对《雷雨》相关言论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关注。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李健吾先生对《雷雨》这篇作品的批评产生背景、批评的具体内容,对被批评的作者——曹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他批评的回应。  【关键词】:李健吾;《雷雨》;曹禺  “当年海上惊
期刊
【摘要】:沦落风尘的秦淮八艳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由于她们的美貌与才华,更与她们斗霜傲雪、不折不挠、生死无贰、尽节竭诚的气节有关,经历明清易代动荡的她们,在家国、情感之中,谱写了自己的壮歌。  【关键词】:气节;爱国情怀;刚烈;奉献  秦淮河源自于今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入长江,是中国河流中最具脂粉气的一条河,静静流淌着的秦淮水仿佛也有着缠绵的味道。在秦淮河水的哺育之中诞生了一个个有气节的女子
期刊
【摘要】:80年代,一群女性作家异军突起,她们在创作中对于女性的形象心理的刻画独具女性的特色,首先作为女性这个性别本身来描写女性,这个是男性作家无法跨越性别这个隔膜所能做到的,而陈染就是这一群女性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细腻流暢的笔致表现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并且以个人的微弱的力量企图达到对强大困境的反叛与对抗。  【关键词】:陈染;枷锁;女性;对抗  陈染的小说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
期刊
【摘要】:本文意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并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尝试探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幻想破灭的原因。根据拉康的理论,个体的身份形成于镜像阶段,是主体不断通过对他者的形象进行确认,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关键词】:《死者》;拉康镜像理论;主体意识;他者;误认  一.引言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篇幅也最长,其内涵的复杂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以下,日本大有走向军国主义的倾向。为防止日本再一次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有必要看透日本,提前做好战略准备。本文从美国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的《菊与刀》一束中分析日本人的极端性格。  【关键词】:日本文化;极端性格;菊与刀  自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争端升级以来,日本一直试图修改和平宪法,再加上最近有相关消息指出日本正考虑引进萨德反导系统部署本土。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让
期刊
【摘要】:宋庠、宋祁、叶清臣、郑戬号称“天圣四友”,仁宗天圣二年同榜进士。“四友”在文学上受到西昆体不同程度的浸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被动的“共沉浮”。以庆历元年遭贬为界,“四友”在文学上的交游唱和分为宝元、康定和庆历两个阶段。  【关键词】:天圣四友;交游唱和;庆历  田况《儒林公议》有记:“宋庠、叶清臣、郑戬及庠弟祁同年登第,皆有名称、康定中,庠为参知政事,戬为枢密副使,清臣任三司使,祁为天章
期刊
杜甫一生刳心于儒志,汲汲功名扬才浪漫。 诗人承继儒家学志,以辅佐贤明之君实现尧舜之道为其人生理想,青年时放言壮志登要津,中年之后哀黄鹄何所投,晚年蹉叹生涯相汨没。诗人言志放情于诗,诗歌跟随诗人的命运或张弛有度,或抑郁浪漫。  杜甫,天生的诗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抽象地接受儒家社稷经纶的熏陶。“儒术”影响中国千年社会,儒学之上功名相辅,才子心怀天下、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理应据全,士人为此忙碌于心
期刊
【摘要】:张恨水的小说既有大量中国传统小说的成分,又吸收了许多新鲜元素,从而转化成一种现代化的章回体小说模式。作为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金粉世家》在传统的现代化上表现突出。本文从张恨水的创作与家庭背景以及《金粉世家》中的叙事、人物塑造以及精神内涵入手,探究张恨水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改造。  【关键词】:《金粉世家》;张恨水;传统小说;继承;改造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也被一些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