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整合策略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高中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關键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促进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简要论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93-02
  引 言
  信息技术对教学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催生出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深刻地改变了教学的整体面貌[1]。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对此,教师往往会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美术鉴赏课程不属于考试科目,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普通不够重视,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其实美术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下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引入动态信息,优化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各种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由于美术作品是静态的画面,学生接受的信息多是静态的。虽然美术作品和电影等艺术形式具有形式上的差异,但学生更乐于接受动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美术作品的呈现更加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带来生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美术作品虽然是静态的图画,但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化技巧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从自画像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家地位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自画像了解作者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美术鉴赏课中引入历史观点,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宏观视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年代依次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可以自动播放的幻灯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自画像的风格变化过程,从古典主义的庄重典雅,到印象主义的巨大变化,再到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全新风格的出现,彻底改变自画像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动态化的信息呈现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一些关键的背景知识,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画像的影响,或者玻璃镜子的大量生产对自画像流行的作用等。学生在动态的信息中能够形成更宏观的欣赏视野,将自画像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真正提高鉴赏能力。
  除让静态的作品“动”起来外,教师还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直接进行融合。例如,在讲解“走进博物馆——如何参观博物馆”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知识,特别是观看者视角的视频,能够让学生直接进入情境,感受参观博物馆的整个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甚至可将AR技术直接用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AR技术,能够直接感受更加立体、真实的虚拟博物馆场景,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优化。
  二、介绍经典作品,完善呈现效果
  观看经典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实地欣赏名家名作的机会有限[3]。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往往会通过图片展现的方式呈现经典作品。然而,很多名作的尺寸巨大,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会缩小画作的尺寸,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会明显降低。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介绍经典作品时改善呈现的效果,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原作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例如,在讲解“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课时,由于分析的主要对象是静物写生等作品,作品尺寸较小,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播放。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放大作品的局部,展示更多细节。例如,在欣赏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中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时,教师可以放大作品的局部,让学生观察细节,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处理和艺术家现实生活际遇的关系。另外,对作品中那些平面化的绘画手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移动和放大,让学生感受画家试图通过这种手法表现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另外,在介绍中国绘画作品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呈现质量。由于很多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比较写意,学生在欣赏时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处理,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出这些细节。例如,在欣赏明代陈录的《梅花图》时,教师通过放大构图和用笔的细微之处,能够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梅花秀美、空灵的艺术特点。
  信息技术除可以更加方便地放大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局部外,还能将作品展示尺寸尽可能地贴近原作,优化展示效果。例如,在讲解“变幻的自然万物——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一课时,很多经典作品的尺寸都比较大,利用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呈现,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放大作品的呈现尺寸,让学生感受大尺寸下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凡·高的《星月夜》,原作的长度接近一米,教师利用投影仪可以更好地展示原作的尺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幅作品中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美术鉴赏课上,一些教师仅围绕教材进行讲授,加之美术课时较少、受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很便捷地获取海量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由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对于美术与社会、自然及环境的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雅与俗的交流——经济、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的关系”这一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应的资料,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内容与美术作品欣赏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美术作品的风格变化。例如,锡管颜料的发明对印象派的巨大影响。户外写生是印象派的核心理念之一,需要画家有更方便的户外作画工具。在锡管颜料发明之前,颜料的携带极为不便,很多绘画作品只能在室内完成,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风格。印象派对自然光影的捕捉,开拓了绘画的新境界,这与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非常便捷地向学生展示关于锡管颜料的发明和制作的资料,同时对比室外作品和室内作品的差异性,加深学生对经济、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认识。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类型丰富。教师可以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解“历史的风景——美术作品反映历史”一课时,在介绍不同美术作品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背景知识,进而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例如,《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是为了纪念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教师可以引入法国七月革命的相关信息,利用微课等形式呈现,这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沟通渠道,加强师生交流
  師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师生沟通渠道有限,多集中在课堂上,形式也比较单一,以师生问答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被动,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师生之间能够利用更多渠道进行交流,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解“时代的脉搏——社会风尚与美术的发展”一课时,由于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时代会涌现出新的艺术作品,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和美术作品。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社交软件或电子邮箱等渠道进行积极沟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和教师分享。教师也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反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解“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发现的学习资源与学生分享,如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讲座、优秀文章等,通过社交软件、网络云盘等渠道,及时与学生分享。这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强调对知识的拓展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美术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入动态信息,介绍经典作品,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钦秋.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整合[J].高考,2017(30):267.
  [2]毛瑶.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J].新课程(下),2017(09):98.
  [3]吕智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J].中华少年,2017(24):194.
  作者简介:张娟(1979.2—),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田径课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田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情,合理地确定田径课的教学目标;在田径教学中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适当降低田径教学难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潜能。
摘 要:从学科特点和体育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价值在于改变当下以知识本体为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能够体现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学习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89-02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提供正确思路和参考依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中。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首要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小学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作文的主体。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够消除由教师全批全改的传统低效的作文评价模式的弊端,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索,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批改和评议作文的过程就变成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
摘 要: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和抽象思维形成的影响。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路,为他们讲解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法则,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将数学图式巧妙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和几何图形,并对他们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数学图式;数学语言;数学问题;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摘 要:教师从生物学学科特点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有利于改变当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目标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体现了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教学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掉电数据随机化的FLASH仿真器设计,通过增加高压期间接口掉电检测、擦写数据随机化等功能,实现了FLASH在高压期间接口掉电写入随机数据的功能。本设计支持FLASH擦、写、读基本操作,满足FLASH擦写后的三种数据情况的软件测试需求。本设计支持芯片的软硬件协同开发,方便程序调试和接口掉电功能测试,提高了软件开发和测试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10位低功耗逐次逼近型(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R)模数转换器。电路采用分段式电荷型数模转换器和全动态比较器,使得本设计在同等采样速率下具有更高分辨率及更低功耗,同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较广的输入范围。本设计采用SMIC 0.18μm CMOS工艺,电源电压为1.2V,采样速率为6MS/s。仿真结果表明,ADC的SFDR为81.5dB,SNDR为59.9dB,其能达到9.65bit分辨率,且功耗仅为0.091mW。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还有助于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教育逐渐信息化,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探究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合理融合,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的数学思维,形成灵活多变的数学思想。文章聚焦信息技术教学在优化高中数学课堂质量上发挥的积
摘 要:每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也存在差距。教师需要找到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舒展个性、挖掘潜力,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音乐素养;音乐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