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通过研究唐诗和唐传奇中爱情题材的叙写,探寻唐人在诗歌和传奇这两种不同文体中爱情观的差异极其成因,进而发掘唐人从爱情中升华出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世世界的大胆体验。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呈现出更为深刻和完整的唐人爱情观。
关键词:唐诗 唐传奇 爱情观 哲学情思 现世体验
诗歌与传奇是唐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它们不属于同一文学领域,发展的时间不同,却在不同的时空遥遥相望,彼此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唐诗与唐传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无法超越的辉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再现的“传奇”。
爱情是唐传奇最为出彩的题材,但唐诗中爱情诗的数量与艺术成就同样不容小觑。唐诗与唐传奇通过对爱情不同的叙事方式,传达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二者相互印衬,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唐人完整的爱情观。本文主要比较唐诗与唐传奇中的爱情观及其表现形式,也尝试从时代、文人创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成因。
一
由于体裁的限制,唐诗很少描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而是在片刻的情思或情境间抒发一种爱恋。在各类诗篇中,诗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对爱情的体验,而是将其与时间意识,内心的隐秘情感或是一种悲剧情怀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充满哲思的体认。
首先,在唐诗中,爱情往往伴随着一种时间的体认,诗人对浓浓爱恋的叙写中伴随着对时间这一凝重主题的思考。试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永恒而沉默的月亮,总是高高悬在夜空。它的存在,好像是时间在提醒着人类生命的转瞬即逝。在亘古不变的江月面前,诗人是不甘心的,于是他发出了对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诘问。然而就在这哲学的思索面前,现实情感的悲剧突然冲击了诗人的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恋人的分离,彼此无奈的思念,这是爱情无法圆满的悲哀。与时间一样,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爱情,寻找一个答案,却往往始终无果。与永恒的时间相比,爱情的哀愁似乎显得渺小,可是给人们所带来的痛楚确是同样的。时间与爱情所带来的迷惘是相同的,吸引人们苦苦追求的魅力也是相同的,于是,哲学的思索与现实的悲哀,在月华之下更显得迷惘和哀愁。最终诗人没有苦苦求果,只是在一个苍茫却又清新的诗境中结束了情感的蔓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次,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会真诗》亦或是李商隐的《无题诗》,这些爱情诗歌在描写爱情时,所专注的并不是恋爱甜蜜的过程或是美满的结局,而是在一种无法结合的失落中体验吟唱,从而升华出一种爱情失落的悲剧之美。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在明知没有结局的感情中,诗人们却投入着精神的全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唐代爱情诗多半是在追忆的形式中,怀念曾经的美好情怀,带着深深的怅惘与迷思。唐诗不但专注于描写爱情的遗憾与不完满,还在这种悲剧的坚持中,生发出一种对人生的求索。正如《诗经·蒹葭》在苍茫中对爱情的追寻,屈原诗歌中和神女艰难的交接一样,唐代爱情诗也在爱情中升华出一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悲剧感。试看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一开始便道出相爱之人纠结缱绻的情思,相见的不易和分离的不舍。这种爱情的不易是那样顽固,就像东风无力挽救凋零的花朵一样,充满不可违抗的无奈感。然而诗人在爱情的艰难中却生发出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與”①的坚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哪怕耗尽生命也要追寻情感,充满了悲剧的力量。仿佛诗人追求的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更像是在和命运的较量中追求一种心灵的理想和自由。诗的最后两句在失望和希望的交织中,在怅惘和守望的矛盾中踏上了对爱情求索的旅途。青鸟是王母身边的神鸟,李商隐总是将神话的意象和现实的感情相结合,在追求爱情的艰辛道路上萌生出一种神圣的求索感。
唐代爱情诗愿意在追忆中描写一种不完满的爱情,却并没有因为爱情的这种创伤与失落而一蹶不振,而是升华出一种充满哲学情调的悲剧之美,一种对理想与自由永恒的求索。这种注重心灵,充满悲情的爱情叙事方式无疑对宋词有着至深的影响。
第三,除却李商隐等人爱情诗的深沉绵密,唐爱情诗普遍体现出一种温润节制的风格,没有因爱情之苦而变得撕心裂肺,也不会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变得轻佻。仿佛爱情就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无需刻意,而是在淡淡的情思中去感悟体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昔日的恋情已随风而散,昔日的恋人也不知所踪,一切就好像幻影一般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没有悲痛的呼号,愤懑的诘问,在永恒自然的对比下,爱情的不完满变得深刻而恬淡。唐玄宗与杨贵妃轰轰烈烈、惊叹动地的爱情也只不过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煞尾。再刻骨的恨也好,再钻心的憾也罢,它们都在“绵绵无绝期”的沉吟中结束了。此外元稹的《杂忆五首》、《桐花落》等诗回顾了自己年少时期的爱情,没有初恋的冲动与火热,而是于朦胧的回忆中展现出少女的情态和青春的情调:“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元稹《杂忆》),“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君夸沉檀样,云是指为作。暗澹灭紫花,句连蹙金萼”(元稹《桐花落》)。
关键词:唐诗 唐传奇 爱情观 哲学情思 现世体验
诗歌与传奇是唐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它们不属于同一文学领域,发展的时间不同,却在不同的时空遥遥相望,彼此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唐诗与唐传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无法超越的辉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再现的“传奇”。
爱情是唐传奇最为出彩的题材,但唐诗中爱情诗的数量与艺术成就同样不容小觑。唐诗与唐传奇通过对爱情不同的叙事方式,传达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二者相互印衬,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唐人完整的爱情观。本文主要比较唐诗与唐传奇中的爱情观及其表现形式,也尝试从时代、文人创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成因。
一
由于体裁的限制,唐诗很少描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而是在片刻的情思或情境间抒发一种爱恋。在各类诗篇中,诗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对爱情的体验,而是将其与时间意识,内心的隐秘情感或是一种悲剧情怀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充满哲思的体认。
首先,在唐诗中,爱情往往伴随着一种时间的体认,诗人对浓浓爱恋的叙写中伴随着对时间这一凝重主题的思考。试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永恒而沉默的月亮,总是高高悬在夜空。它的存在,好像是时间在提醒着人类生命的转瞬即逝。在亘古不变的江月面前,诗人是不甘心的,于是他发出了对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诘问。然而就在这哲学的思索面前,现实情感的悲剧突然冲击了诗人的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恋人的分离,彼此无奈的思念,这是爱情无法圆满的悲哀。与时间一样,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爱情,寻找一个答案,却往往始终无果。与永恒的时间相比,爱情的哀愁似乎显得渺小,可是给人们所带来的痛楚确是同样的。时间与爱情所带来的迷惘是相同的,吸引人们苦苦追求的魅力也是相同的,于是,哲学的思索与现实的悲哀,在月华之下更显得迷惘和哀愁。最终诗人没有苦苦求果,只是在一个苍茫却又清新的诗境中结束了情感的蔓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次,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会真诗》亦或是李商隐的《无题诗》,这些爱情诗歌在描写爱情时,所专注的并不是恋爱甜蜜的过程或是美满的结局,而是在一种无法结合的失落中体验吟唱,从而升华出一种爱情失落的悲剧之美。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在明知没有结局的感情中,诗人们却投入着精神的全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唐代爱情诗多半是在追忆的形式中,怀念曾经的美好情怀,带着深深的怅惘与迷思。唐诗不但专注于描写爱情的遗憾与不完满,还在这种悲剧的坚持中,生发出一种对人生的求索。正如《诗经·蒹葭》在苍茫中对爱情的追寻,屈原诗歌中和神女艰难的交接一样,唐代爱情诗也在爱情中升华出一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悲剧感。试看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一开始便道出相爱之人纠结缱绻的情思,相见的不易和分离的不舍。这种爱情的不易是那样顽固,就像东风无力挽救凋零的花朵一样,充满不可违抗的无奈感。然而诗人在爱情的艰难中却生发出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與”①的坚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哪怕耗尽生命也要追寻情感,充满了悲剧的力量。仿佛诗人追求的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更像是在和命运的较量中追求一种心灵的理想和自由。诗的最后两句在失望和希望的交织中,在怅惘和守望的矛盾中踏上了对爱情求索的旅途。青鸟是王母身边的神鸟,李商隐总是将神话的意象和现实的感情相结合,在追求爱情的艰辛道路上萌生出一种神圣的求索感。
唐代爱情诗愿意在追忆中描写一种不完满的爱情,却并没有因为爱情的这种创伤与失落而一蹶不振,而是升华出一种充满哲学情调的悲剧之美,一种对理想与自由永恒的求索。这种注重心灵,充满悲情的爱情叙事方式无疑对宋词有着至深的影响。
第三,除却李商隐等人爱情诗的深沉绵密,唐爱情诗普遍体现出一种温润节制的风格,没有因爱情之苦而变得撕心裂肺,也不会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变得轻佻。仿佛爱情就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无需刻意,而是在淡淡的情思中去感悟体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昔日的恋情已随风而散,昔日的恋人也不知所踪,一切就好像幻影一般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没有悲痛的呼号,愤懑的诘问,在永恒自然的对比下,爱情的不完满变得深刻而恬淡。唐玄宗与杨贵妃轰轰烈烈、惊叹动地的爱情也只不过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煞尾。再刻骨的恨也好,再钻心的憾也罢,它们都在“绵绵无绝期”的沉吟中结束了。此外元稹的《杂忆五首》、《桐花落》等诗回顾了自己年少时期的爱情,没有初恋的冲动与火热,而是于朦胧的回忆中展现出少女的情态和青春的情调:“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元稹《杂忆》),“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君夸沉檀样,云是指为作。暗澹灭紫花,句连蹙金萼”(元稹《桐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