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中国民主过程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y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通过互联网,社会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快捷、更加及时、更加广泛的传播;国家也可以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从而引导事件发展。因而,社会发展与媒介舆论密切相关。传统媒介舆论在维护政权合法性、树立榜样和塑造道德风貌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缺陷,没能很充分地反映民意。而网络舆论由于自身特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的特性
  
  网络舆论的自主性。网络舆论的发言者是自主的,由于“身体缺场”,也就无需担心现实中的自身安全问题。身体缺场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隐藏真实身份,不受真实世界的束缚,从现实世界中跳出来。出于某种动机,表达自己的原始意愿和向往。网民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栏,即BBS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意见,他们的意见只代表个人的立场和看法,没有人可以以真理或权威的名义压制其他人说话的权利。因而,较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的合理性、促进民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
  网络舆论的公共性。和其他舆论一样,网络舆论也是一种集合意识,只有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如政治民主、社会公正等,才会引起网民的共同兴趣。在信息渠道畅通的网络舆论环境里,这样的话题出现以后,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舆论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公民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内容。在CNNIC有关日常生活的调查中,61.8%的网民关于重大新闻一般都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而且64.8%的网民遇到问题时会首先从网上找答案,41.9%的网民把互联网作为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高达76.9%的民众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事件。而且,不管网络舆论引导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如何,参与者往往是按照某种“共同”意识行动的,因此也往往具有一些社会公共性意义。
  网络舆论的丰富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因其无与伦比的传播量和覆盖面成为人们认识客观环境和表达意见最主要的工具,并经常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它不仅代表公众发表意见,而且其他公共部门也常借它发表言论。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受到版面的空间限制,广播和电视则受到时段的制约,而唯有网络舆论能够将意见永久保存并打破时空界限,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况且,传统大众传媒舆论主体发表看法时,往往被强势利益群体所操纵。带有意识形态领域色彩。而在网络舆论中,网民与其他所有网民共处于一个虚拟共时的世界,打破了现实交往中的话语规则。每个参与的个体主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其说服力主要依靠言谈本身的力量,而排除了暴力、权威的因素。他们在发表意见时,也能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
  
  网络舆论对于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界交流互动。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为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传统媒体时代,有传统意义上的互动,也偶尔设立所谓互动的交流途径。但其范围和影响有限。而且内容也必须受到严格审查,是一种“分时”的互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将互动推向了新的台阶。成为一种“实时”的互动。网络在线调查、及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现在都已经成为平常的事情。通过互动,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新闻舆论。在空间方面,网络彻底打破了地域界限。形成了网络民意表达的特别之处。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政治运动中必须近身集结的模式,把个人电脑变成了公共生活的接口,让人可以在客厅、卧室等非常个人化的处所和整个世界对话,以互动方式直接进行公共参与。
  推动国家民主决策。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确实,社会发展与媒介舆论息息相关。网络舆论由于无限的开放性和良好的公共性,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它可以将作为“私人”的个人聚合在一起。随时形成一个“公众”的话语平台。这些聚集起来的私人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就普遍利益问题进行自由、理性的对话和辩论,并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形成公共意见,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网络舆论的理想目标就是在这种公共领域的舞台上,将政治权力转化为“理性的”权力,从而促进民主决策和舆论监督。
  最后,笔者需要说明的是,重视网络舆论的积极效用,同时也应看到,网上的某些议论往往带着网民个人和一时的感情色彩,甚至有时候缺乏理性判断和价值准则。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实际上网民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看不说的“沉默者”。随着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某些问题,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因此,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刻不容缓。既要保障网民表达诉求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应规定网民承担的相应责任。这样才能达到诚信、和谐的沟通,既防止少数人的“恶搞”和起哄,也重视真正的网络舆情。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认真研究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政治家的容智洞察出新闻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而言,他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期刊
摘要:新疆是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也是新闻资源丰富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关怀下,新疆的新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新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对新兴媒介的巨大推动,尤其是科学实践发展观作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指针,新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该文以新疆喀什民族地区电视新闻为例证,对喀什电视台2008年《社会传真》栏目从文体上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为做好民族地区
期刊
摘要:大众媒介通过日积月累的话语生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媒介话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意识形态、权力和价值的操纵。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指出大众媒体通过日常运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媒介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媒介话语 权力 意识形态 建构    意识形态的定义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电影以及功能强大的网络,在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活动时,表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交流途径、语言词汇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语言词汇方面,大众传媒成为语言变革的积极推动者,不断创造出很多新词新语。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出现100
期刊
摘要: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国内各大网站建立专题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追踪报道,在网络新闻史上书写了独特的篇章。其中既有网络新闻的共性特征,又因时间和事件的独特性有其个性特征。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墨西哥卫生部于2009年4月27日晚宣布,墨西哥全国确诊及疑似甲型H1N1流感死亡人数升至152人。2009年4月28日
期刊
摘要: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
期刊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其实,诞生在社会剧烈动荡中的长沙《大公报》,一诞生便表现出了锐不可当的气势。无论从内容、办报宗旨、版面安排上都超出了处于低潮期的同时期的天津《大公报》。它的创刊,就体现了一种勇气——报人为民请命、言论报国
期刊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每到春节,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收看“春晚”,至今它已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和中国新的民俗。“春晚”开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之先河,引发了中国电视媒介在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春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它既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特有的产物,又是一种特殊的媒介文化现象。
期刊
摘要: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被提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报道准则,但从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来看,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涉及主体之间关系、提出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开始,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解释。作为二者存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国之国民”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中凸显出了强烈的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便成了解决国际新闻报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关键词:传言事件 风险社会 受众心理 报道意识    德国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代性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