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下的“底层文学”与路遥创作的不同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gsdf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样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的路遥和“底层文学”各有不同。新世纪的底层作家由于受身份所限,他们对底层民众的实际生存状态和真实心态并不十分了解,其作品夸大和渲染底层民众的丑恶。而路遥却深入底层生活,作品充满爱和温暖,闪现出美好的人性之光。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如何正确认识底层、合理表达底层生活经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呼吁更多的作家向路遥学习,创作出更多真实表现底层生活的作品。
  关键词:底层文学;路遥;创作态度;底层生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84-03
  
  在新世纪的文坛上,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那就是始于2002年,以刘庆邦的《神木》、曹征路的《那儿》为代表的“底层文学”的创作渐成气候,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是批评界谈论最多、最热闹的话题之一,这体现了人们对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的关注。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下“底层文学”的创作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笔下,底层生活总是一种悲惨的单一色调,甚至有一些很不错的作品,也多多少少给人一种单薄和简单的印象,缺乏真实性和力量感。
  “底层文学”的作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底层写”,即作家本身就是底层的一员,他们对底层的视角是平视,由于他们艺术功底、文学素养不足等原因,他们的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不强,难以引人深思。另一类是“写底层”。而“写底层”的作家才是底层文学的主要创作人员,这是些怀了悲悯之心的知识分子,看到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触及到了他们命运的悲惨,试图“把文学性的表现真正落实在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上面,在美学意义上重建他们的生活。”①
  相比之下,同样致力于底层叙事的作家路遥,他的作品与当下的“底层文学”截然不同,他以一种更为成熟、更为热情的姿态来赞美生活、肯定生活。本文试图从路遥与“写底层”的底层文学作家的创作态度的视角来分析二者的不同:
  一、作家创作的实践来源不同
  有人说路遥的作品是血管里流出的血,而当下的底层文学的作品是水管里流出的水。换句话说,路遥总是融入底层、深入实践,他的写作是一种充满热情、以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为内容的直接写作,而底层作家的写作则是知识分子根据自己的想象间接写“底层生活”。直接的写作充满作家的感情,间接的写作则是一种单一、高高在上的态度。
   (一)路遥是直接热情融入生活的写作
  路遥的写作一方面来自他深入实践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则深受他的成长经历的影响。路遥曾说到:“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要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必须纵横交织地去全面体察生活。只要能触及的,就极力去触及,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越大。”②
   为了写好孙少平在煤矿干活的场景,路遥曾直接将工作室搬到陈家山煤矿,亲自下井体验生活,从而保证了孙少平在煤矿的生活细节的真实可信。
  此外路遥的作品真实感人、充满感情,与其的成长不无关系。路遥出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务农的极其贫困家庭,他是传统农民的儿子,并深深地爱着生养他的父母、土地,也爱着他们的传统。在颇具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当作者的化身马建强带着“百家姓粮”进城上学的时候,升腾在马建强胸中的是一种厚重的、炽热的、伟大的“黄土地”之魂,而土地精神所凝聚的爱的力量,属于最无私、最真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路遥从民间出发、深入底层的作品总能引人共鸣,其中实实在在、炽热厚重的感情总让我们感同身受,引得我们因他们哭而哭,因他们笑而笑,关心他的无奈和叹息、痛苦和忧伤。
   (二)“底层文学”是虚构想象苦难底层的写作
  底层文学中“写底层”的知识分子仅靠走马观花似的“深入生活”,难以对底层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难以对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有切实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创作出来的底层生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有的作品因为虚构成分较多,真实性令人质疑。
  如王梓夫的《花落水流红》中,穷乡僻壤的桃花村人为了摆脱贫困,几乎全村的姑娘都进城做鸡赚钱,村民们对此却都羡慕不已。村里唯一一个心高气傲、的叶子姑娘最终也没能坚持自我,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卖春大军中。我们不禁要问,即便底层的生活再苦难,乡村的日子再艰难,全村的姑娘都要去做鸡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终不是广大底层民众的共同出路。有评论家这么说:“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弱势群体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境况,也看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罪恶现象的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愤怒。但是,愤怒的情绪也扭曲了作者的感受和叙述,使他的伦理态度和叙述方式显示出一种片面和简单的倾向。”③
  因此,有人把当下的“底层文学”称为“伪底层”。一些学者将贾平凹的《高兴》纳入“底层文学”时,另外一些学者则表示怀疑:“贾平凹、余华、莫言这类作家,是在拿底层的酒杯,浇自己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的块垒。他们可能出身底层,但早已脱离底层而进入了中层乃至上层社会。他们的感觉、情感、想象、趣味、理想早已脱离底层民众。”④所以这些生活优越、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作家写出的底层生活作品,是走入误区的作品,是难以让广大读者认同的。
  二、作家创作的情感认知不同
  路遥与底层文学最本质的不同之处,即作家的情感认知不同。当下的底层写作,总是粗俗地渲染甚至夸大底层落后、阴暗的一面,作品充满苦难、血腥、仇恨、暴力,而路遥的底层写作则致力于发现并揭示生活中的美好,始终保持对生活赞美和热情的态度。
   (一)“底层文学”是刻意渲染人性之恶
  很多底层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对底层“苦难”的书写走向单一化和极端化。更有作家认为底层就是要写艰苦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凄切的人物命运,否则就不叫“底层”。在这些作家笔下,底层人物的命运像机器人一样,被作家任意摆布。
  如《马嘶岭血案》写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血案:由于20块钱,两个挑夫与探矿队竟擦出愤怒的火种,以致积怨越来越深,最后导致开山斧相加,七人惨死两人刑戮,九人同归于尽。《神木》写了两个人性泯灭的的骗子,利用农民工想赚钱的弱点,就将他们骗到矿井下并杀害制造假象,用人命向矿长索赔伤亡费。作品试图从深层描写人性内心的丑恶和黑暗,但如此挖掘和渲染,让读者感到的是漫无边际的麻木不仁。
  正如一位批评家所批评的那样,在当前的“底层文学”中:“我们却很少读到那种温暖的人性,很少读到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宽厚、广袤和悲悯,也很少感到那种人之为人的亲情、荣耀和梦想。它带给我们的常常是惊怵、绝望、凄迷和无奈,间或还有些堕落式的玩味和暴力化的戏谑。我以为,这种有关底层苦难的书写,是一种应该反思的叙事陷阱……如贾平凹的《秦腔》里,农民的卑琐、狡黠和刁蛮被无限放大;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年月日》里,人的求存意志被置入自然的绝境之中……作品中,所有的弱势者处于被伤害与被侮辱的地位,他们的尊严被不断践踏,他们的反抗充满绝望,他们的不幸永无止境,很多人最后只能以惨烈的死亡来了却尘世的悲苦。”⑤
  其实,任何社会都有阴暗角落,而底层本来就是一个未开化的世界,不可避免地比其他地方存在更多的丑恶。但一些作家把这个事实主观臆造地放大了,这就让人感觉到作家对底层的愚昧落后不是揭露,而是渲染;不是同情怜悯,而是冷漠甚至泼污水。这些对底层生活津津乐道地渲染、不怀好意地嘲笑、肤浅地描写和不负责任地揭露,都是当下底层文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
  (二)路遥是极力挖掘人性之善
  与“底层文学”相反,路遥热爱生活,在他看来,“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他们所有的实践和努力,都是为了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⑥。在路遥的小说里也有“苦难”的描写,但他并不单纯地描写苦难本身,更不怨天尤人地渲染苦难,而是通过苦难来写人的人格尊严、道德激情,面对苦难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热情。
  路遥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承受什么样的打击,他们总是用一种质朴而博大的爱来包容苦难、超越苦难。《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在可怕的饥饿中忍受着的煎熬,承受着自卑、屈辱甚至被别人误解的痛苦,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守护着自己的“清白”和“尊严”,即使饿得“心火缭乱”,也绝不随便偷别人的瓜果和“庄稼”充饥,在他看来,在苦难的生活里,“除过自己的清白”,他已没有别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
  路遥总是致力于建构生活的美好,注重人性善良的发现和揭示,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冷血无情的人物,就算再次要的人物都有其“闪光”之处。《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本是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一个丢人现眼的浪荡鬼,可是路遥没有羞辱他,而是带着温柔的同情和包容,来写这个人物,来写他的觉悟和转变:
  王满银那颗愚顽痴蠢的心,就像被利锥戳了一下。他在这镜子面前久久地发呆。他看见镜子里的那个家伙嘴咧了几咧。这个逛鬼不由得伏在桌子上哭开了,鼻子涎水泪珠子搅混着糊了一脸……
  “我得要回去!”他对自己说……
  随后,路遥补充这个人物的“闪光”之处:“王满银尽管不是好庄稼人,但在农村妇女的眼里,他是个很有情趣的男人。他性格活泼,爱耍爱笑,唱起信天游来嗓音震得崖洼洼响。正月里闹秧歌,鼻子上画块白,身上斜挂驴串铃,手里摔着蝇刷子,能把人笑死。”
  路遥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充满了照亮人心的生存智慧,叫人通过劳动和爱,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美好。
  三、作家创作的情感方式不同
  近年来,底层文学有一种迎合市场和读者低级趣味的倾向,极力渲染原始的野性冲动,出现大量的“身体叙事”, 而路遥的底层作品却总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抒情方式去赞美神圣的爱情,以一种温暖给人希望。“底层文学”是迎合市场的“身体叙事”
  在当下的“底层文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对肉体受难和欲望的叙述,很少看到真正美好的、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近年来,“身体”脱离了宏大叙事,解除了政治桎梏后,逐渐地成为一种消费符号,以感官刺激与生理体验吸引读者的眼球,欲望、性等单纯的生理性得到突显。当下颇受关注的一些底层文学的代表作中,特别是关注社会底层女性的作品里,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女性大多从事三陪或变相地做鸡。这些出卖身体的底层女性大都年轻漂亮,有的甚至还有知识和学历,但是她们渴望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同时却不愿从事艰苦的劳动。于是在这个消费的金钱社会里,出卖身体就成为一条终南捷径了。
  既然底层生活和女性身体挂上了钩,那么性的话题就堂而皇之地涌入了作品里,而且几近泛滥成灾。阎连科的《日月流年》冷峻悲愤的刻画了豫中山区百姓的悲惨生活,震撼人心,在写蓝四十为搭救村民圣母般的献身时,因作者过多的渲染其卖肉的细节,而多少给读者以淫妇的错位形象。“底层书写中这些不适度的性话语,其本身的审美浸染作用往往会影响文本积极健康的主旨。在这一点上,《羊脂球》写妓女而很少涉及到身体与性,劳伦斯写性却能创造出一个诗化世界。傅雷先生有言‘情欲而无深刻的勾勒,便失掉了他的活力,同时把作品变成空的僵壳’这些都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⑦
  路遥是诗意的赞美爱情的纯洁神圣。在路遥的作品里,爱情始终被当成一种神圣的感情受到赞美,其中,许多爱情故事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叹唏嘘。巧珍的那句“加林哥,我看见你比我爸我妈还亲”的情话,更让我们感动不已,久久难以忘怀。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更是到了超凡脱俗的美好境界。金波与那个从未出场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青海藏族姑娘的爱情,也是那么荡气回肠: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那个习惯:用藏族姑娘留给他的白色搪瓷缸每天泡着喝一杯茶水。每天临近黄昏的时候,反复忘情地唱那支青海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遥远的地方,心爱的姑娘,不能忘记她。这是永远的爱,永远的伤痛!这简直就是一首首爱的赞歌,这样美好的感情任何人读到都会感动不已。路遥追求中国传统的平淡和朴素,以纯朴清明的美好感情打动人们,这样的爱情在当下情感冰冷、诗意沉沦的小说界中已经难得一见了。
  路遥虽离开我们已多年,但路遥在这个时代并不过时,路遥的作品“朴实但不苍白,朴素但又内蕴撄动人心的力量,乃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也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⑧其实,一个好的作家,不管是以悲剧还是喜剧方式写作,其基本精神都是爱,基本态度都是同情,尤其是对底层人和陷入悲惨境地的不幸者的同情。”因此路遥的那些充满力量、充满人性、充满爱的写作以及总能够打动我们的道德力量。而底层文学作家们热衷于展示底层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过度的渲染使底层文学减弱了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些有识之士大声呼吁:“那些有着悲悯之心有勇气把目光锁定底层弱势群体的作家就应有责任以一颗伟大的同情心,去表现底层民众的真实境遇,不虚美,不隐恶,对他们掉到人性水准以下的生活,赋予一种人性和正义的尺度,从而赋予他尊严。作家应该以自己阳光般的文学理想烛照平民意识,在底层书写中传达出一种明亮温暖的精神内涵;以自己的作品激起对丑恶现象的憎恨和愤怒,给那些现在仍不幸的人们以反抗的自信和力量。”⑨
  因此我们应该记住路遥、怀念路遥,借他的叙事经验来克服“底层文学”单一、冷漠、不真实的问题,创作出充满爱意和热情的作品,以实现新的超越,继续以爱来关注底层,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在未来若干年“大放光彩”,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
  注释:
  ①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J].文艺争鸣,2006,(4).
  ②路遥.路遥文集(二)[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3-24.
  ③李建军.小说伦理与中国经济[EB/OL].http:/www.chinawritecom.cn/xippj/lijianjun/ljj012 asp.
  ④单正平.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J].江汉大学学报,2006,(10).
  ⑤洪治纲.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J].文艺争鸣,2007,(10).
  ⑥路遥.路遥全集(散文•随笔•书信)[M].广州;西安: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74.
  ⑦丁智才.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⑧李建军.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8.
  ⑨丁智才.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路遥.路遥全集(散文•随笔•书信)[M].广州;西安: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4]李建军.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曹征路.那儿[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陈应松.马嘶岭血案[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7]洪治纲.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J].文艺争鸣,2007,(10).
  [8]丁智才.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9]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J].文艺争鸣,2006,(4).
其他文献
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其自身鲜明的女性意识是当代女性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夏绿蒂.勃朗特的《筒.爱》和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
一、基础与探究本文将从学理上审视“人的尊严是人权的基础”这一命题。我们不难在重要国际人权公约的序言中见到这样的命题,同样,学者们就人权主题发表高见时,也经常运用此
以东营市广利河为例,对GEF赠款淮河流域污染防治项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
摘 要:陈学昭是集“五四”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现代女作家,在这种“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所显示出了她的人生与创作之路的“特异性”,本文以延安文艺运动为界,從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来透视其中的变化。  关键词:陈学昭;变化;延安文艺运动;女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04-03     在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行列中,陈学昭的名字是
作为经纬榆次分公司加工纺机主机的核心分厂,精大件厂由于使用的设备均为高精度的大中型数控设备而被命名为“精大件厂”。该厂现有大型龙门铣床11台、数控加工中心21台,为了充
随着家庭电器,尤其各种小家电的市场销量逐年升高,耐热聚丙烯专用料开始受到家电制造商更多的青睐。因此,在未来数年内加大开发家用电器耐热聚丙烯专用料的力度,适应市场需求
摘 要:蛇在世界各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由《韩非子》中两则关于蛇的寓言,联系到世界各国与蛇有关的早期的寓言和传说,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蛇意象进行比较,可得出蛇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品性及文化象征,也可看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关键词:蛇;寓言和传说;不同品性;文化差异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01-02     《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说
为提高沿黄群众的水法律法规意识,增强爱护防洪工程的自觉性,解决目前水行政执法任务量日益增大与现有执法人员有限的矛盾现状,历城区黄河河务局科技人员运用数字IP网络广播技术
摘 要: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大声疾呼“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以此为开端,在中国大倡自由主义。但他认为自由是有条件的,以民能自治为前提,纵观我国民素质,自由似有不可,而当时我国内国外环境也不允许人人自由,故他提出了自由的有限性,并强调在特殊的条件下,可减损个人自由,但一旦条件变化,人人自由不但不可减损,反而应成为保障的对象。纵观严复一生,其自由观始终如一,未尝
突厥作为北方一支重要的少数民族军事力量,在唐前期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并构成了中原王朝主要的军事威胁。本文通过列举唐前期突厥入寇或犯边的史实,初步确定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