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引進來 走出去 發揮澳門在灣區的優勢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351464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本期時事辯論欄目特別邀請了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先生、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分享就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青年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的見解。
   就如何看待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熱潮?您是否贊成澳青跟“潮”進軍大灣區創新創業? 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現在澳門的新一代創業者很幸福,有國家支持,有灣區各地政策優惠,特區政府也提供各式服務和資源,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之下,青年一定要利用自身優勢,勇於去灣區發展,去尋找商機,為自己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近年特區政府及社會團體推出計劃、交流等活動,鼓勵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對此,社會上普遍是支持的,不過,我不贊成青年學生冒然去大灣區創業。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先生:大灣區規劃是澳門青年無法迴避的議題,如何面對、如何應對最為關鍵。必須先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和準備,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才適宜走進大灣區進行“雙創”。青年人實在不宜太早参與創業。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我非常認同港澳年輕人若有成熟的創新創業項目和專業團隊,以及內地關係網絡,完全具備向灣區進軍創業的條件。不過,我不建議大學畢業生貿然創業。
   對於是否認同青年創業較打工更成功?是否認同大灣區提供了澳青一個大展拳腳的機遇?澳青赴大灣區發展會有哪些優勢?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大灣區將成為港澳青年大展拳腳的發展平台,青年創業前要付出努力,找到對的項目、對的市埸、對的合作伙伴,還要汲取前輩企業家早些年(北上)營商的創業經驗,以及要有承擔失敗的風險意識。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我不認同青年創業較打工更成功之說,要視乎個人的性格、際遇,是否適合創業,大灣區是一個廣闊的市埸,對澳門青年而言無疑是另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澳門青年要赴大灣區發展,首先要了解自己具備甚麼的所長,是灣區所無、所缺、所需。澳門的博彩旅遊、中葡雙語是本地的特色,但在大灣區其他地方(不包括香港),可有發展的機會?創業的回報率大,風險亦高,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面對一群不熟悉的競爭者,必須考慮清楚才作決定。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我不認同“工字不出頭”的說法,港澳青年雖然欠缺內地人脈資源,但勝在普遍教育程度高,有國際視野闊、社會管理知識、國際網絡廣等優勢。
   就如何看待政府資助社會團體舉辦各種推廣交流等活動有否濫用資源的問題,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灣區建設作為一項國家發展政策,特區全力支持是理所應該,更是應該大力去做的,至於支持的資源是多還是少,一切歷史會有記載,社會上不需要太多揣測。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倘若特區政府不牽頭去推動這種社會氛圍,我相信澳門企業家、澳門青年更難以有機會去接觸大灣區城市。這種政府、坊間共同推動的模式,我相信是行之有效且必須的。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特區政府在推動本澳青年參與大灣區實確不遺餘力,資源是否濫用,必須從效果和效益兩方面去衡量,特區政府適宜對此進行“衡工量值”式的審計,才會更有實效。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大灣區規劃作為國家層面的政策,特區政府從各個方面投放資源支持青年灣區創新創業,這正是澳門特區積極配合國家發展的體現。但畢竟涉及動用公帑,政府應謹慎審批每個活動的資助申請,比如由第三方評核成效等。
   如何看待坊間指青年走入大灣區有著數拿的社會輿論?當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投身大灣區發展,對大灣區各市有何影響?是否構成對港澳市場、人力等的爭奪戰趨熱烈化的局勢?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我認為是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反而我認為在灣區打拼的青年累積一定的創業經驗或創新科技知識,將來回澳開創自己的事業,可為澳門引入多元化產業作出貢獻,亦可為澳門培養多元化人才,又或者成為灣區發展的先行者,為後來進軍灣區的青年企業家擔當起引路人的角色。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我不認同坊間批評的引導青年走入大灣區有著數拿的說法。港澳青年透過灣區這一平台,可以選擇在灣區創業就業,也可選擇回到澳門創業就業,當日後累積了相當的經驗,還可引進內地高新科技產業落地澳門,為澳門經濟產業多元化出一份力。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人才發展委員會正探討“優才引進計劃”,同時表示高學歷的澳門年青人回流人數有減少趨勢。這種矛盾的現象,說明特區政府在培養本地人才方面缺乏全面考量,過度吹捧反而不妙。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澳門青年走入灣區發展,是一個難得的個人發展的機會,更是為澳門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的契機。作為澳門青年若是有競爭能力,大可選擇進入灣區發展,也可選擇留澳發展,同樣也可發揮所長,貢献社會。
   最後,如何應對澳人融入大灣區這一發展趨勢? 未來有哪些可以做的?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澳門能够提供給年輕人的創業就業市場選擇不多。有心創業者多些透過參加政府社團舉辦灣區考察交流活動,走入灣區了解和發掘商機,為將來個人發展尋找潛在的生意合作伙伴打下基礎。澳門國際投資協會吳偉恩會長:澳門年輕人,一是要多參與特區政府、社會團體舉辦的大灣區各地交流及實地考察活動;二是要加强和在灣區創業的前輩企業家溝通;三是要積極裝備自己,了解葡語國家市場,充份發揮“一中心一平台”的政策優勢。澳門時事評論員陳偉智:個人認為,大灣區規劃目前尚處於草創時期,四大核心引擎各有特色亦各有問題,如何發揮整合作用需要時間。澳門人現階段需要做的,是對大灣區加深了解和認識,做好長遠的打算。特區政府要做的,是如何把特區的五年規劃和大灣區規劃融合,發揮澳門的特色和所長。澳門青年聯合會陳秀釵副會長:未來,政府要思考怎樣開放人力資源市塲,吸引更多專才留澳發展,因為現在大灣區各地都在搶人才,香港也有專門的專才輸入計劃,若我們再不進取,就會被邊緣化。
   本刊認為,正如多位受訪嘉賓所提出,融入大灣區是大勢所趨,澳門未來要好好利用自身的優勢,國家之所以將澳門發展定位為:一中心、一平台,是因為澳門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優勢,儘管,澳門地域小,經濟產業單一,一賭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旦有不明外來因素,隨時牽一髪而動全身引發賭收下跌風波,是故,一直以來,中央一再要求澳門要走向一條通向產業多元化之路……
   筆者認為,面對融入大灣區這一時代大勢,澳門必須跨出實質性的第一步,倘若繼續觀望,恐怕只會不進則退,眼白白地看著灣區九市和香港特區在創新高科技方面發展勢態如火如荼,自身卻一再錯失機會而更加落後。最重要的是,澳門作為一個享有一國兩制獨特政治優勢的灣區城市,同時要擔負起將國家和葡語系國家,包括歐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區的國家聯系起來的中間人角色,如何充份發揮和利用好這些優勢,注定澳門能否從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方向,能否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能否增添新的發展動力。更不用說,任何一个城市若要发展进步,就要有開放、廣闊的胸襟,做好:引進來、走出去,作為澳門這樣一個擁有國家支持、國際認可的國際化都市,更是如此。未來,澳門如何在灣區建設的過程中,擔當好的“一中心、一平台”的角色,取決於澳門的新一代會否積極參與,而且,也視乎政府治理部門如何去統領的智慧。
其他文献
近年本澳湧現不少大型錄像創作比賽、展覽、論壇及頒獎禮等,成為本地影視製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推動本土作品在數量及質量上不斷進步。澳門四百多年積澱的中葡文化融合特色,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迎來的區域融合機遇,將有助進一步激活本澳文化氛圍和人才交流,促進本地影視人才專業發展。有本地團體與學校合作,透過實作課程引起中學生對影視製作的興趣,同時培養其人際溝通及組織能力。  走進校園 培養國際視野  澳門正能量
期刊
20年,經濟起飛與多元化   回歸二十年來,澳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晴雨表,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澳門金融業以銀行業為主。過去二十年,澳門銀行業在業務規模、資產質量、經營績效、服務質素及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   回歸之時,澳門銀行總資產只有1,390億(澳門元,下同),總存款為1,007億,總貸款為530億。至2018年底,澳門銀行總資產達17
期刊
2月18日,國務院首度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規劃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規
期刊
炎炎夏至已過,節到小暑進伏天。翻開六月的日曆,是雨過天晴的清新,是碧海藍天的曠遠。月初,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小學生回信,信中飽含著對澳門青少年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宛如一縷清風在全澳社會拂拭,令人由衷感動。   今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換屆之年,圍繞第五屆澳門特首的選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開展。6月18日,賀一誠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參選澳門第五任行政長官,並發表以“協同奮進、變革創
期刊
目前政府主要透過資助和非政府機構合作,為在大灣區各市創業的青提供創業補助、支援、輔導、引路及孵化服務,以及資助社會團體舉辦各種推廣交流等活動,您認為當中會否有濫用資源現象?對於如何確保資源善用有何建議?   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馮健富理事長:澳門特區經歷了一個頗長的高速發展的時期,近年中小企遭遇市埸不再平靚正的發展瓶頸。雖說大灣區被視作為澳門開拓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契機,然而,任何新市埸有機也有
期刊
特色金融,多元化的突破口   澳門在回歸後,社會進步明顯,尤其是賭牌開放以後帶來的博彩業發展價值內地“自由行”等政策的助力,使得澳門經濟成長迅速,整體社會發展快速,各項指標都十分亮麗,近年來,澳門人均GDP已經能夠進入全球前三,也證明了回歸以來經濟成長是澳門非常重要的一項成果。   但也因為長期依靠博彩業,澳門形成了產業單一化的局面,換言之是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所以從十多年前澳門特區政府就開
期刊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大灣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區內合作,然而,綜合主流報導,不外乎聚焦在港澳青年可在大灣區享用各項優惠,如內地居住證、大灣區醫保……等等,甚至港澳青年要“把握機遇”之說鋪天蓋地,被指有引導社會輿論斜向青年走入大灣區有著數拿的方向,對此,您是怎樣看待當下這種社會輿論的?當越來越
期刊
前 言   正當香港出現過百萬人上街遊行示威,反對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簡稱“逃犯條例”,又稱“引渡條例”、“送中條例”)之際,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新聞之夜”(Newsnight)訪問時明確表示,(中國)中央政府從未指示香港修訂(逃犯)法例。   劉曉明大使強調:某些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把事件曲解成
期刊
博彩獨大,催生多元需求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作為澳門人很高興能夠作為其中參與的一份子感受澳門社會的蛻變與成長,在經濟、文教衛體、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澳門都取得了喜出望外的發展,如今的澳門更是在兩岸四地乃至國際上有著自己的知名度,在不少城市發展指標上都位列全球前茅。但20年來旅遊博彩業的飛速成長,造就了澳門傲人的經濟成長數字和社會繁華中一個明顯問題,也是社會公認的不足之所在:產業單一化,簡言之就是
期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月出臺之後,掀起了新一輪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粵港澳三地間的經貿合作往來呈現出愈加密切的趨勢,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圍繞生活服務、交通、文化、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等各方面軟硬體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序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本澳居民提供了更多機會,為創新創業發展開闢了更多空間,也為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都逐漸被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