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成诵 静思深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它的语句凝练含蓄,意境致远深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
  近几年来,国学热悄然兴起。作为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我校每学期向学生推荐补充背诵的古诗篇目。一到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完成 10—15首古诗的背诵,形成一定的序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兴趣。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们将诵读古诗融入每一天的语文学习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古诗诵读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日诵一首——重记忆,重积累


  这里的“诵”主要就是指“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我们最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在一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背诵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背诵内容,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开学初,我们让学生明确本学期要求背诵的15首古诗,并高要求提出了“日诵一首”的目标,必背15首古诗将在开学前三周完成。面对这个目标,大多数学生都能愉快接受并轻松完成,但由于有的古诗艰涩难懂,一部分后进生望而却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古诗的背诵任务,并在头脑中形成永久性的记忆呢?我觉得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良好的背诵习惯。“走进教室就读书”,尤其是早晨到校,一定要珍惜宝贵的晨读时间,确保背诵的效率。为了有效提高背诵的效率,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古诗预习工作,第二天诵读就会事半功倍了。
  2.有效的背诵方法。为了更大化地发挥背诵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背诵目标,将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如让学生根据学期诵读计划,安排背诵的时序,在校本教材中做好记号,一有空余时間就认真去诵读。其次,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第三,让学生注意读背结合,读读背背,方能提高效率。最后,我们应采取小组竞赛法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读、个人读等各种方式,将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互读互背结合起来,提高背诵效果。

二、周诵一首——重吟诵,重领悟


  这里的“诵”侧重于“吟诵”。吟诵是在背诵基础上要求的提升,同时也是将学生带入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对他们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的最好方式。吟诵,简单说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古诗体悟中华文化,真正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在黑板左上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周诵读的古诗正楷书写在其中。除利用好早读课之外,还将每一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用来吟诵古诗,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吟诵的方法。教会学生懂得基本的平仄,吟诵时平长仄短。根据平仄,再教给学生哪里声音上扬,哪里声音延展、回转。
  如吟诵《清明》这首诗,先让学生听录音标出入声字:节、欲、牧,然后让学生用记号标出平声字和仄声字。再听录音,找出吟诵时拖长的字:明、纷、纷、人、魂、家、童、花、村。接着让学生根据标注的记号学着吟诵诗句,最后跟着录音,小声跟吟,在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情感。通过练习,学生对一首已经熟悉的古诗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把古诗词的韵味传达出来。

三、月诵一组——重运用,重积累


  为了进一步放大诵读的效应,我们在古诗主题学习上作了探索,“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自我学习,合作学习。
  比如二月份我们围绕朱熹的《春日》开展主题活动,“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美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联系教材中的《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并要求学生学会整理。在“古诗主题朗诵会”上,学生们朗诵了《春夜喜雨》《草》《咏柳》《江畔独步寻花》等描写春景的古诗。春风、春雨、春花、春草为学生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学生还收集朗诵了《春游》《春江晚景》《绝句》《村居》等古诗,感受春天里人与其他动物融于春天的喜悦之情。甚至有学生整理了《丰乐亭游春》《暮春》《晚春》《送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逝去的不舍与留念。
  这样的诵读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感情,想象诗歌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诗情画意中。这样一来,诗歌诵读不再仅仅是积累,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思考整理的能力,促进了古诗诵读向纵深处发展,放大了古诗诵读的效益。
  总之,诵读古诗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只要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依据客观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一定会让古诗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开辟出古诗诵读的新天地。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部编版新教材即将全面推行,新形势下,有效打造重积累、善运用的高效阅读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我们应该将寻找合理的“切入点”作为研究的关键,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扎实有效。一、切点准,让教学目标落实  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要发挥教材的功能,就要对教材充分了解,从而确立教学目标,
期刊
质疑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以怀疑的眼光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
期刊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成长目标的宏观描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为学科教学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思考。阅读教学历来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空间,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笔者基于实践与思考,以苏教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记》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对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期刊
学生的学习是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外在手段都无法代替也不能替代的。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认识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与思考,而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需求,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潜力,保护好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展示,大胆补充,大胆探索,促进他们自主而有个性地学习
期刊
[人物名片]武凤霞,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总支部书记,无锡市东林小学、东林古运河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出版有《武凤霞讲语文》和《教育的生命底色》两本教育专著。两百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
期刊
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依据学段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教学板块。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广泛推行,笔者仔细研读统编教科书,发现编者对于课后习题的编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善,不仅更能切实为文本及单元教学服务,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还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抓手,可谓统编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如果教师重视课后习题,并能创造性地将习题资源整合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就既能
期刊
“留白”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创造的一剂良药,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说明,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呢?笔者以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为例,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的一些看法、做法。一、思考留白
期刊
一、古诗文中的“阁”建筑文化的价值意义  对《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妻子娘家小妹的那句“且何谓阁子也?”印象颇为深刻。再一联想,古诗文中提到“阁”的次数还真不少,有王勃笔下的滕王阁、黄庭坚登的快阁、木兰从军回家后的东西阁、《促织》提到的大佛阁、《水调歌头》里的朱阁等等。这些阁是一种建筑吗?在不同时代“阁”的制式有变化吗?在文学作品中“阁”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和情感?在古诗文中“阁”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心理和民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与古诗文对话,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语感熏陶,语文素养提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引入了文包诗这一文体。其中文为诗歌意境进行大量铺设,诗为文章主题进行提炼总结,两者相辅相成,疏密有度。教学时,我们应帮助学生从中习得语感,助力素养养成。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在与诗人进行充分对话的同时
期刊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会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写出来,进行积累内化,可谓一举多得。一、明方式,定规范,确保高质有效完成  在七年级刚接触批注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笔,第一次写出来的批注肯定不太像样。这一现象是很正常的。笔者一篇一篇地看孩子们的批注,惊喜地发现,很多孩子直接写了读书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