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小说的主人公张开弓和刘多,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什么呢?追求财富,和我们大家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挖出了一个古老的金碗,就好像把握住了追求的目标。但是且慢,他们到底是现代人了,他们不会轻易地盲从这个目标——这个金碗到底是真是假,必须得到科学、权威、真实的论证。整个小说便围绕着这个悬念开始吸引我们了。
于是他们便带着金碗上路,奔向都市,奔向大学。第一次,有人给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可以出l千块钱买走金碗——这个金碗,有点值钱,但也不那么值钱,关键“要看收藏家的兴趣了”。如果你认为金碗不怎么值钱,那么做这笔交易,拿点意外之财算了,如果你认为它将值大钱,那么就不卖。两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分歧——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借助于现代市场产权分割的办法,认为它只值1千元的一方以5百元的价钱出售了自己心目中的一半资产。矛盾虽然得到化解,但是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暂时还无法揭晓。
来到了大学,找到了权威,第二次,专家给出了明确答案:金碗是假的,不值一钱。于是有人欢乐有人愁。可怜的刘多白白花了500块买了半个假货。要按传统的办法,故事倒此也可以结束了。但是且慢,张开弓在此之前出了个主意,要刘多告诉表哥此碗是他花了1万元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刘多借此骗得表哥同情——表哥花了1万元买下了这个假碗。
金碗的真假到此似乎可以水落石出了。但是且慢:尽管碗是假的,但是它毕竟卖了1万元——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可又成了个问题。因为这个碗确实产生了真正金碗的价值,使得刘多对金碗的真假再次产生了怀疑,他怀疑表哥骗了他——于是金碗的真假又开始接受第三次检验。这次,刘多坚信金碗是真的,又花1万块钱从表哥手里收回了金碗。金碗到底是不是“金碗”,便再次陷入迷雾。
第四次,到了小说的结尾,张开弓给出了答案:金碗是假的,是他自己放进坟墓中的。但是再次且慢,这个假金碗却让他获得了5000块钱的收益,还清了欠款——它难道不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金碗的效果吗?对于张开弓,它到底是不是金碗呢?
金碗真假之难以判断不足为奇,奇怪的是金碗被确定有假之后,它的真实意味却仍然令人琢磨不透。而在此过程中,张开弓对金碗的两次加工包装——先把它埋进坟里,后说它是花了1万块钱买来的——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篇小说充满了底层民间的生态。渴望寻宝,获得财富的归宿是艰难度日的百姓的终身幻想——这可是离后现代或深奥或时尚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恰恰在这里,最到位的后现代意味产生了——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真是假?非要弄出个答案出来其实真是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一切又真又假,真假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物的真假不再取决于纯粹的自身,而是伴随着加之于其上的各种表达、描述、包装随时变幻。当你感觉到空虚的时候,你却触摸到了最实在的利益;当你感到充实的时候,你却感到这充实的得来不过是靠着一场荒唐的游戏。就好像这个金碗——这场求证之旅其实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但是如果没有这次见证之旅,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岂不是仍然处于空虚之中?而我们的追求与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金碗吗?没有它,我们无聊,有了它,我们继续无聊。我想这大概就是小说实际上道出的普通人的后现代体验。
小说的主人公张开弓和刘多,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什么呢?追求财富,和我们大家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挖出了一个古老的金碗,就好像把握住了追求的目标。但是且慢,他们到底是现代人了,他们不会轻易地盲从这个目标——这个金碗到底是真是假,必须得到科学、权威、真实的论证。整个小说便围绕着这个悬念开始吸引我们了。
于是他们便带着金碗上路,奔向都市,奔向大学。第一次,有人给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可以出l千块钱买走金碗——这个金碗,有点值钱,但也不那么值钱,关键“要看收藏家的兴趣了”。如果你认为金碗不怎么值钱,那么做这笔交易,拿点意外之财算了,如果你认为它将值大钱,那么就不卖。两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分歧——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借助于现代市场产权分割的办法,认为它只值1千元的一方以5百元的价钱出售了自己心目中的一半资产。矛盾虽然得到化解,但是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暂时还无法揭晓。
来到了大学,找到了权威,第二次,专家给出了明确答案:金碗是假的,不值一钱。于是有人欢乐有人愁。可怜的刘多白白花了500块买了半个假货。要按传统的办法,故事倒此也可以结束了。但是且慢,张开弓在此之前出了个主意,要刘多告诉表哥此碗是他花了1万元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刘多借此骗得表哥同情——表哥花了1万元买下了这个假碗。
金碗的真假到此似乎可以水落石出了。但是且慢:尽管碗是假的,但是它毕竟卖了1万元——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可又成了个问题。因为这个碗确实产生了真正金碗的价值,使得刘多对金碗的真假再次产生了怀疑,他怀疑表哥骗了他——于是金碗的真假又开始接受第三次检验。这次,刘多坚信金碗是真的,又花1万块钱从表哥手里收回了金碗。金碗到底是不是“金碗”,便再次陷入迷雾。
第四次,到了小说的结尾,张开弓给出了答案:金碗是假的,是他自己放进坟墓中的。但是再次且慢,这个假金碗却让他获得了5000块钱的收益,还清了欠款——它难道不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金碗的效果吗?对于张开弓,它到底是不是金碗呢?
金碗真假之难以判断不足为奇,奇怪的是金碗被确定有假之后,它的真实意味却仍然令人琢磨不透。而在此过程中,张开弓对金碗的两次加工包装——先把它埋进坟里,后说它是花了1万块钱买来的——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篇小说充满了底层民间的生态。渴望寻宝,获得财富的归宿是艰难度日的百姓的终身幻想——这可是离后现代或深奥或时尚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恰恰在这里,最到位的后现代意味产生了——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真是假?非要弄出个答案出来其实真是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一切又真又假,真假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物的真假不再取决于纯粹的自身,而是伴随着加之于其上的各种表达、描述、包装随时变幻。当你感觉到空虚的时候,你却触摸到了最实在的利益;当你感到充实的时候,你却感到这充实的得来不过是靠着一场荒唐的游戏。就好像这个金碗——这场求证之旅其实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但是如果没有这次见证之旅,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岂不是仍然处于空虚之中?而我们的追求与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金碗吗?没有它,我们无聊,有了它,我们继续无聊。我想这大概就是小说实际上道出的普通人的后现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