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后现代隐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小说的主人公张开弓和刘多,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什么呢?追求财富,和我们大家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挖出了一个古老的金碗,就好像把握住了追求的目标。但是且慢,他们到底是现代人了,他们不会轻易地盲从这个目标——这个金碗到底是真是假,必须得到科学、权威、真实的论证。整个小说便围绕着这个悬念开始吸引我们了。
  于是他们便带着金碗上路,奔向都市,奔向大学。第一次,有人给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可以出l千块钱买走金碗——这个金碗,有点值钱,但也不那么值钱,关键“要看收藏家的兴趣了”。如果你认为金碗不怎么值钱,那么做这笔交易,拿点意外之财算了,如果你认为它将值大钱,那么就不卖。两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分歧——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借助于现代市场产权分割的办法,认为它只值1千元的一方以5百元的价钱出售了自己心目中的一半资产。矛盾虽然得到化解,但是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暂时还无法揭晓。
  来到了大学,找到了权威,第二次,专家给出了明确答案:金碗是假的,不值一钱。于是有人欢乐有人愁。可怜的刘多白白花了500块买了半个假货。要按传统的办法,故事倒此也可以结束了。但是且慢,张开弓在此之前出了个主意,要刘多告诉表哥此碗是他花了1万元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刘多借此骗得表哥同情——表哥花了1万元买下了这个假碗。
  金碗的真假到此似乎可以水落石出了。但是且慢:尽管碗是假的,但是它毕竟卖了1万元——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可又成了个问题。因为这个碗确实产生了真正金碗的价值,使得刘多对金碗的真假再次产生了怀疑,他怀疑表哥骗了他——于是金碗的真假又开始接受第三次检验。这次,刘多坚信金碗是真的,又花1万块钱从表哥手里收回了金碗。金碗到底是不是“金碗”,便再次陷入迷雾。
  第四次,到了小说的结尾,张开弓给出了答案:金碗是假的,是他自己放进坟墓中的。但是再次且慢,这个假金碗却让他获得了5000块钱的收益,还清了欠款——它难道不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金碗的效果吗?对于张开弓,它到底是不是金碗呢?
  金碗真假之难以判断不足为奇,奇怪的是金碗被确定有假之后,它的真实意味却仍然令人琢磨不透。而在此过程中,张开弓对金碗的两次加工包装——先把它埋进坟里,后说它是花了1万块钱买来的——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篇小说充满了底层民间的生态。渴望寻宝,获得财富的归宿是艰难度日的百姓的终身幻想——这可是离后现代或深奥或时尚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恰恰在这里,最到位的后现代意味产生了——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真是假?非要弄出个答案出来其实真是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一切又真又假,真假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物的真假不再取决于纯粹的自身,而是伴随着加之于其上的各种表达、描述、包装随时变幻。当你感觉到空虚的时候,你却触摸到了最实在的利益;当你感到充实的时候,你却感到这充实的得来不过是靠着一场荒唐的游戏。就好像这个金碗——这场求证之旅其实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但是如果没有这次见证之旅,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岂不是仍然处于空虚之中?而我们的追求与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金碗吗?没有它,我们无聊,有了它,我们继续无聊。我想这大概就是小说实际上道出的普通人的后现代体验。
其他文献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理解本文选材真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骨干学科之一,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且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增进国家认同、引导基层社会多元文化适应发展的重要纽带。汉语作为“国语”,在新疆抓好汉语语文学科教学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新疆多民族多语种社会构成分析   (一)多语种环境。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达到13个,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的相互渗透,新疆早已成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好人”,而这样的好人不仅仅是技能化的,更需是人格化的、精神化的。那么,如何利用自己的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地思考,均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灵活地尝试。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代跨世纪的青年,他们是幸运的、幸福的、个性鲜明的,他们敢想、敢说。这是一群有着新风貌、新气质、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青年。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亮丽,感受
我发现教师智慧示弱,是激活学生的一剂良药。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将示弱的范围扩大,做个“笨”老师、“懒”老师,适当放手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活动措施如下: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
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包括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现实生活中尚未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往遇到文言文都是有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尚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如今按照新课改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文言文教学就确实成了问
本文就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专门论述。   一、重视朗读,从兴趣开始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就已经足够了,出于对课堂教学的考虑,很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要想学生重视朗读,老师是领头者,要逐步引导学生。我们可通过进行朗读比赛,实行有奖制,并且颁发奖状。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次主动进行朗读的示范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二次学习
两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听一首歌?看一页书?还是能写几个字?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似乎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情。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两分钟不可忽视。叮铃铃,课前预备铃一响,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跑回座位,等待老师上课。难道时间要在等待中白白浪费掉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我们班的课前两分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小小儿歌背起来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课前,我把小儿
语文教学的前提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可以自学的,即使有的问题不能自主完成,也要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系统设计,努力把每一个导学案都设计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把每一个活动模块都设计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架;笔者在课堂上的穿插导引就像导航仪里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基于“学生的学”,先是学生按导学案自主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对于‘舞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看法。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学生在这篇考场作文中写到在“家”这个舞台上如何与家人相亲相爱,或是在“学校”这个舞台上如何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或写在学校元旦汇演舞台上的出色表演。这些作文虽说不算跑题,但拾人牙慧,毫无新意,原因主要是大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