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汉内斯·施密德没有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他也曾与危险离得足够近,深入食人族部落这类极端的经历,给他的职业生涯打上了神秘的光环。这个创造瞬间的人,再次向人们证明,好奇心和野心决定了一个摄影师能走多远。
我对我的照片失望极了
1974年,彼时居住在新加坡的汉内斯·施密德在当地《海峡时报》看到一条消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登报称,美国前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儿子、哈佛大学毕业的迈克尔·洛克菲勒恐怕已经遭到新几内亚土著分食而死亡。1961年,23岁的迈克尔前往新几内亚探险,乘坐的船发生事故,迈克尔落水。搜救人员在展开海陆空大范围搜索后一无所获,从此迈克尔的下落成了一个谜。直到这一年,洛克菲勒家族才终于肯接受他的死讯。
这条新闻引发了汉内斯·施密德的极大关注。既然迈克尔失踪在森林里,他想自己可以铤而走险,用三个月时间去那里看看,也许能找着什么新的线索。于是,汉内斯·施密德一路跋山涉水,竟然真的在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原始热带雨林部落里遭遇了食人族达尼族。
“与其说我找到他们,倒不如说他们找到了我。”
汉内斯受到达尼族人的野蛮殴打,并被关进猪圈跟猪一起生活。他始终没有做任何反抗,“因为食人族会吃掉比他们更强壮、行动更敏捷的人,如果反抗我可能立刻不能活下去了。”这是一段艰难的时间,他甚至祈祷自己能生存下来。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了逃脱的机会,他顺着河走,直到被一个传教士发现,把他送到了澳大利亚,最后总算辗转回到瑞士。
尽管听者听到这段故事都会感觉脊背发凉,但是对于汉内斯来说,这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和体验。
能够在这个世界自由地行走和移动,是他热衷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认为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的手段。他称自己的生活本身,就好像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1946年,汉内斯出生在瑞士的山区,那是在二战之后变化非常多的时期,汉内斯在读书的同时,暑假还要在山区里牧羊。后来他来到大城市接受教育,开始学习电子工程专业。受经济等各种原因的局限,他不能够随性地自由行走,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移民到了南非,在开普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他一方面发现自己在艺术和摄影方面的热情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不太愿意自己受技术的局限。“我觉得自己开始要走自己的路,要发现自我”,他开始在非洲生活,4年当中,他通过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来接触和了解社会,并拍下许多早期的摄影作品。
“这几年当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工作室,没有办法冲照片,我就把照片底片寄到瑞士的姐姐那里,由姐姐帮我冲洗出来,所以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技术需要调整都完全没有经验。”
4年以后,他才总算看到自己成品照片,“跟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我姐姐说拍得很好,但是我感到非常失望。它很小,不是我想像中那么大,又是黑白色的……”
后来开始了他的第二段“移动生活”。他对亚洲充满了好感和好奇,于是来到了新加坡,在这里工作了2个月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干脆启程到印度尼西亚去了,于是接下来,便有了上述遭遇食人族的经历。
对自由创作的热衷使得他后来又陆续去了很多世界的角落,包括西藏、印度、不丹、蒙古、巴厘岛和苏门答腊岛这些地区。不断行走,不断改变的环境,对不同寻常之物的极度好奇,给了他一双看待这个世界的敏锐的眼睛。
画布上的牛仔
1993年,用汉内斯的话来说,时尚发现了他,他开始参与广告品牌的拍摄,这其间最著名的,就是他塑造的万宝路香烟广告中牛仔的形象。
“我的工作就是要使万宝路的视觉形象变得更新,他们也需要通过够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让这个品牌变得更加鲜活。”结果,他拍摄的万宝路牛仔的形象甚至轰动了艺术界,现已收录于各大美术馆。
汉内斯在万宝路香烟的牛仔的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形象上,打上了他自身的烙印。他的兴趣在于观察小圈子、个人和封闭的群体,分析他们的社交行为特征,从而将这些群体的行为模式呈现给观众。牛仔是来自梦幻世界的原型人物,他充当着一个光辉的典范或者英雄,无论是在其国家本土还是全球各个角落,他均代表着对自由的向往,因此也象征着对阳刚的生活方式的渴望。汉内斯镜头下的牛仔,即便是在局部细节处,其标志性特征仍然能够清晰辨别。在呈现牛仔的过程中,汉内斯也不做任何评判,他不是裁判,而是把自己当成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万宝路牛仔让汉内斯在圈内名声大噪,但是,因为一次性地卖掉了这个形象的版权,他也看到自己创造的牛仔被“盗用”、“滥用”在各个地方。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我确实没有办法去制约,因为我已经把我的版权卖出去了,而且它们常常是放在公共区域,充当一种形象的代表。从这个层面上说,我是没有能力来追究我自己作品的版权的。”
版权的事让他一度心里非常郁闷,但是,他的太太对他说,“一件事情,换个眼光看,其实是有它的正面意义的。”汉内斯与他的太太在新加坡相识,太太是华人,出生在台湾,在新加坡长大读书。汉内斯并不理解她话里的意思,他认为人们到处在使用他的作品,这件事里还有什么好的方面?
“她的意思是,拍照是再生产的过程,只有底片是原著,如果你能够再进行其他新的再生产,你不就会重新拥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了?她说很简单,你如果把你拍出来的作品在油布上画出来的话,那么这些画作就又变成是你自己独家的了。”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是汉内斯完全不会画画。在太太鼓励下,他练习练习再练习。2005年的时候,他还画得跟自己孩子的水平差不多,但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到了2008年,他的绘画—这些以牛仔照片作为模板的作品,就几乎跟他曾经拍摄的镜头当中的牛仔几乎完全一样了,非常逼真。 他的画作谨慎挑选和搭配颜色,通过大面积使用暖色调,唤起一种近乎神圣的空间的感觉,牛仔的形象更加地被定格了。“在此之后,我又成为了在这个艺术行业里唯一一个又能讲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又能重新创作作品的人了。”
浸在游泳池中的F1赛车
在汉内斯的家里,有房间的四壁挂满了摇滚现场的明星照片,全是他拍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摄影师,他曾经随着乐队巡游世界,8年来一共跟拍了250个乐队,留下了7万多张照片,其中包括滚石乐队的Mick Jagger、AC / DC乐队、Bob Geldof等等。他将相同的手法—观察者亦是参与者同样运用到明星群体身上,他制作了类似于家庭影集的亲密瞬间摄影记录册,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去了解这个群体。
这些在昏暗舞台背景中拍摄的 Blackstage系列照片,汉内斯用大尺寸来强化这些在舞台上激情张扬的摇滚歌手内心的情感反应,让他们更加闪亮耀眼,而其他的一切只是作为陪衬,环境可以凭借直觉来感知,也可以传递更多的讯息。照片结构多采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杂志上出现的星形结构,拼凑在一起时可以组成一张海报。而把这种海报张贴在墙上的年轻人就会被他们渴望真实的幻觉所包围。
这几年来,汉内斯又成为了英美本田 F1车队成员的摄影师。F1世界老套的画面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兴趣,他对 F1的痴迷在于拥有各自个性以及主人公状态的人、技工和车手。如果要拍摄他们,就要远离他们的赛车环境,尽可能地让这些赛车手置身于一种不为公众和 F1世界所知的环境之中。
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靠近法国戛纳的地带拥有一套有机住宅,这是汉内斯心目中理想的拍摄地点之一。F1赛车不仅仅是一辆车,就像皮尔·卡丹的别墅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一样。“这栋房子有它的动脉、关节和胸脯,它就是一个活人”,皮尔·卡丹曾经这样形容他的这套别墅。而这也正是汉内斯对 F1赛车的感受。他把F1赛车直接浸泡在游泳池里,让运动跟时尚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造价昂贵的车泡在水里,但从公共角度讲,我为大家创造了瞬间的瞬间。”
汉内斯刚刚接触到英国赛车手简森·巴顿的时候,刚进车队的巴顿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就像个一年级新生”。巴顿长得英俊漂亮,汉内斯便把他打造得帅气干净,用全新的非常时尚的方式让巴顿出现在杂志内页里。
“人们通常看到的赛车手们都是他们在台上获得了胜利,进入了前三名,赢得比赛后高兴得庆祝,打开香槟的形象,但是我想展现出活生生的他们,他们是著名的车手,著名的人物,而且非常帅气有型。”
谈到瞬间,有快乐的瞬间,也有悲惨的瞬间,而汉内斯最想要的一个瞬间,就是赛车在平地上能够达到的速度极限。
鉴于汉内斯与车队的亲密关系,他们在美国犹他州博纳维尔找到了一个盐碱地带进行了一次测试,汉内斯将 F1赛车置于其常规环境之外。测试并没有获得成功。那一天不巧下起了雨,盐碱地带变成了盐水地带,车速并不能够达到最大。不过汉内斯还是得到了一张照片,赛车在空旷的盐碱地上高速行驶,后面拖着像降落伞一般的减速伞。
一年之后,汉内斯又带着车队进行了第二次测试,一个新的陆地速度终于诞生:阿兰·范·德·莫维驾驶着他的本田 F1 007赛车,时速达到397公里。
摄影能够展现影像的有效瞬间,这同样适用于比赛中的 F1车手。汉内斯说,这个瞬间对他来说,其实是看不见的。“当你拍照时,释放的瞬间完全被相机的镜头覆盖,摄影师只能设想释放前后的影像。瞬间的瞬间以潜意识为导向,只有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根据预见,凭直觉捕捉到你要的东西。”
我对我的照片失望极了
1974年,彼时居住在新加坡的汉内斯·施密德在当地《海峡时报》看到一条消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登报称,美国前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儿子、哈佛大学毕业的迈克尔·洛克菲勒恐怕已经遭到新几内亚土著分食而死亡。1961年,23岁的迈克尔前往新几内亚探险,乘坐的船发生事故,迈克尔落水。搜救人员在展开海陆空大范围搜索后一无所获,从此迈克尔的下落成了一个谜。直到这一年,洛克菲勒家族才终于肯接受他的死讯。
这条新闻引发了汉内斯·施密德的极大关注。既然迈克尔失踪在森林里,他想自己可以铤而走险,用三个月时间去那里看看,也许能找着什么新的线索。于是,汉内斯·施密德一路跋山涉水,竟然真的在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原始热带雨林部落里遭遇了食人族达尼族。
“与其说我找到他们,倒不如说他们找到了我。”
汉内斯受到达尼族人的野蛮殴打,并被关进猪圈跟猪一起生活。他始终没有做任何反抗,“因为食人族会吃掉比他们更强壮、行动更敏捷的人,如果反抗我可能立刻不能活下去了。”这是一段艰难的时间,他甚至祈祷自己能生存下来。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了逃脱的机会,他顺着河走,直到被一个传教士发现,把他送到了澳大利亚,最后总算辗转回到瑞士。
尽管听者听到这段故事都会感觉脊背发凉,但是对于汉内斯来说,这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和体验。
能够在这个世界自由地行走和移动,是他热衷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认为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的手段。他称自己的生活本身,就好像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1946年,汉内斯出生在瑞士的山区,那是在二战之后变化非常多的时期,汉内斯在读书的同时,暑假还要在山区里牧羊。后来他来到大城市接受教育,开始学习电子工程专业。受经济等各种原因的局限,他不能够随性地自由行走,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移民到了南非,在开普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他一方面发现自己在艺术和摄影方面的热情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不太愿意自己受技术的局限。“我觉得自己开始要走自己的路,要发现自我”,他开始在非洲生活,4年当中,他通过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来接触和了解社会,并拍下许多早期的摄影作品。
“这几年当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工作室,没有办法冲照片,我就把照片底片寄到瑞士的姐姐那里,由姐姐帮我冲洗出来,所以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技术需要调整都完全没有经验。”
4年以后,他才总算看到自己成品照片,“跟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我姐姐说拍得很好,但是我感到非常失望。它很小,不是我想像中那么大,又是黑白色的……”
后来开始了他的第二段“移动生活”。他对亚洲充满了好感和好奇,于是来到了新加坡,在这里工作了2个月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干脆启程到印度尼西亚去了,于是接下来,便有了上述遭遇食人族的经历。
对自由创作的热衷使得他后来又陆续去了很多世界的角落,包括西藏、印度、不丹、蒙古、巴厘岛和苏门答腊岛这些地区。不断行走,不断改变的环境,对不同寻常之物的极度好奇,给了他一双看待这个世界的敏锐的眼睛。
画布上的牛仔
1993年,用汉内斯的话来说,时尚发现了他,他开始参与广告品牌的拍摄,这其间最著名的,就是他塑造的万宝路香烟广告中牛仔的形象。
“我的工作就是要使万宝路的视觉形象变得更新,他们也需要通过够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让这个品牌变得更加鲜活。”结果,他拍摄的万宝路牛仔的形象甚至轰动了艺术界,现已收录于各大美术馆。
汉内斯在万宝路香烟的牛仔的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形象上,打上了他自身的烙印。他的兴趣在于观察小圈子、个人和封闭的群体,分析他们的社交行为特征,从而将这些群体的行为模式呈现给观众。牛仔是来自梦幻世界的原型人物,他充当着一个光辉的典范或者英雄,无论是在其国家本土还是全球各个角落,他均代表着对自由的向往,因此也象征着对阳刚的生活方式的渴望。汉内斯镜头下的牛仔,即便是在局部细节处,其标志性特征仍然能够清晰辨别。在呈现牛仔的过程中,汉内斯也不做任何评判,他不是裁判,而是把自己当成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万宝路牛仔让汉内斯在圈内名声大噪,但是,因为一次性地卖掉了这个形象的版权,他也看到自己创造的牛仔被“盗用”、“滥用”在各个地方。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我确实没有办法去制约,因为我已经把我的版权卖出去了,而且它们常常是放在公共区域,充当一种形象的代表。从这个层面上说,我是没有能力来追究我自己作品的版权的。”
版权的事让他一度心里非常郁闷,但是,他的太太对他说,“一件事情,换个眼光看,其实是有它的正面意义的。”汉内斯与他的太太在新加坡相识,太太是华人,出生在台湾,在新加坡长大读书。汉内斯并不理解她话里的意思,他认为人们到处在使用他的作品,这件事里还有什么好的方面?
“她的意思是,拍照是再生产的过程,只有底片是原著,如果你能够再进行其他新的再生产,你不就会重新拥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了?她说很简单,你如果把你拍出来的作品在油布上画出来的话,那么这些画作就又变成是你自己独家的了。”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是汉内斯完全不会画画。在太太鼓励下,他练习练习再练习。2005年的时候,他还画得跟自己孩子的水平差不多,但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到了2008年,他的绘画—这些以牛仔照片作为模板的作品,就几乎跟他曾经拍摄的镜头当中的牛仔几乎完全一样了,非常逼真。 他的画作谨慎挑选和搭配颜色,通过大面积使用暖色调,唤起一种近乎神圣的空间的感觉,牛仔的形象更加地被定格了。“在此之后,我又成为了在这个艺术行业里唯一一个又能讲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又能重新创作作品的人了。”
浸在游泳池中的F1赛车
在汉内斯的家里,有房间的四壁挂满了摇滚现场的明星照片,全是他拍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摄影师,他曾经随着乐队巡游世界,8年来一共跟拍了250个乐队,留下了7万多张照片,其中包括滚石乐队的Mick Jagger、AC / DC乐队、Bob Geldof等等。他将相同的手法—观察者亦是参与者同样运用到明星群体身上,他制作了类似于家庭影集的亲密瞬间摄影记录册,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去了解这个群体。
这些在昏暗舞台背景中拍摄的 Blackstage系列照片,汉内斯用大尺寸来强化这些在舞台上激情张扬的摇滚歌手内心的情感反应,让他们更加闪亮耀眼,而其他的一切只是作为陪衬,环境可以凭借直觉来感知,也可以传递更多的讯息。照片结构多采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杂志上出现的星形结构,拼凑在一起时可以组成一张海报。而把这种海报张贴在墙上的年轻人就会被他们渴望真实的幻觉所包围。
这几年来,汉内斯又成为了英美本田 F1车队成员的摄影师。F1世界老套的画面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兴趣,他对 F1的痴迷在于拥有各自个性以及主人公状态的人、技工和车手。如果要拍摄他们,就要远离他们的赛车环境,尽可能地让这些赛车手置身于一种不为公众和 F1世界所知的环境之中。
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靠近法国戛纳的地带拥有一套有机住宅,这是汉内斯心目中理想的拍摄地点之一。F1赛车不仅仅是一辆车,就像皮尔·卡丹的别墅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一样。“这栋房子有它的动脉、关节和胸脯,它就是一个活人”,皮尔·卡丹曾经这样形容他的这套别墅。而这也正是汉内斯对 F1赛车的感受。他把F1赛车直接浸泡在游泳池里,让运动跟时尚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造价昂贵的车泡在水里,但从公共角度讲,我为大家创造了瞬间的瞬间。”
汉内斯刚刚接触到英国赛车手简森·巴顿的时候,刚进车队的巴顿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就像个一年级新生”。巴顿长得英俊漂亮,汉内斯便把他打造得帅气干净,用全新的非常时尚的方式让巴顿出现在杂志内页里。
“人们通常看到的赛车手们都是他们在台上获得了胜利,进入了前三名,赢得比赛后高兴得庆祝,打开香槟的形象,但是我想展现出活生生的他们,他们是著名的车手,著名的人物,而且非常帅气有型。”
谈到瞬间,有快乐的瞬间,也有悲惨的瞬间,而汉内斯最想要的一个瞬间,就是赛车在平地上能够达到的速度极限。
鉴于汉内斯与车队的亲密关系,他们在美国犹他州博纳维尔找到了一个盐碱地带进行了一次测试,汉内斯将 F1赛车置于其常规环境之外。测试并没有获得成功。那一天不巧下起了雨,盐碱地带变成了盐水地带,车速并不能够达到最大。不过汉内斯还是得到了一张照片,赛车在空旷的盐碱地上高速行驶,后面拖着像降落伞一般的减速伞。
一年之后,汉内斯又带着车队进行了第二次测试,一个新的陆地速度终于诞生:阿兰·范·德·莫维驾驶着他的本田 F1 007赛车,时速达到397公里。
摄影能够展现影像的有效瞬间,这同样适用于比赛中的 F1车手。汉内斯说,这个瞬间对他来说,其实是看不见的。“当你拍照时,释放的瞬间完全被相机的镜头覆盖,摄影师只能设想释放前后的影像。瞬间的瞬间以潜意识为导向,只有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根据预见,凭直觉捕捉到你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