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古劳咏春之我见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正是青少年,那时武术盛行,出于学艺之心,我和师兄梁志荣朝夕痴迷于拜师学武中,先拜学于村子附近的几个南派较有名气的老前辈,学拳套、刀棒、锄钯、凳术,后四处拜师学南北各派。师傅们暗中指点拳套中最好用的几个招式,要我们反复锤炼。于是我们把这些招式视为“绝招”,朝夕磨练,不敢怠慢。我想:人本身是有力气的,关键是拳、掌、指、脚不够坚硬。若似小铁锤一样硬,以常人的力气,就可以把大石慢慢打碎。现在学了“绝招”,再把拳脚磨炼至坚硬,应是学武的主道了。于是我们除了天天练组合动作外,还负重练拳脚、踢沙袋、指插沙、掌击墙、打大树、举重……皮肉红肿变紫了,就用药水泡浸,第二天又继续苦练。师兄梁志荣天生身高马大,力气过人,骨架粗健。那时他才二十多岁,通过苦练,能单肩托起180公斤的棉包在跳板上来回行走,两腕近碗口粗,两手从地上轻而易举地把一百多斤的铁箱如撑伞一样放至肩上,持续二百次而面不改色心不跳、手不软,人们因此送他一个别号:“洋伞佬”。平素他少语寡言,很少提及自己学艺的事,甚少与人较技。武中同道知他力大如牛,想试试他的功夫,无奈皆败北。由于他点到即止,不伤他人,同时灵活多变,同道中十分尊敬他。当时他常用的“绝招”有:佛山咏春中的“直出直入的剪刀手迫打”、龙形拳中的“长桥左右摩桥飞打”、北少林腿法中的“晃手左右侧蹬脚”。我虽学有少成,与人切技未输过,但总觉得所学平平,实作起来略变于几个组合动作,不能自然反应,似不是中华武术之真技。若能有一种拳技法全面、随心所欲地制人,并适合于各种打法,能以弱制强,那该多好啊!
  1981年,我有幸目睹赵赴继师傅与大师兄梁焕枝数人对拆古劳咏春拳法。为了证实此拳的实战能力,我和师兄梁志荣向赵师提出较技,心想赵师身材单薄,年过四十,必败于我们。谁料,我二人次第以“绝招”猛攻,但招招受制,赵师双手如磁铁一样管制着我们,少动少挨打,多动多挨打,大动则失重被放,令我们信服得五体投地。我们当时拜倒在赵师脚下。由于梁焕枝是我们同村祖兄,赵师见我俩诚心,又带艺入门,破例收为关门弟子。
  通过三年的对拆训练,赵师把全部对拆法尽传于我们,使我顿开茅塞、技力大进,基本达到自然反应、灵变运用,使我们感到中华武术深不可测。我曾比较过所习的各派拳术,觉得古劳咏春拳的对拆各法已渗透至其中,认识到拳法本来就不存在不可战胜的“绝招”,能达到随机应变、自然反应、随心所欲,那么拳中个个动作都是绝招,关键在于灵变。学拳志在防身和健体,传教是意在光大中华文明,并非要把拳练至极端而争强好斗、固步自封。练古劳咏春拳对拆法其实是一种武德修炼的过程,其精华之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可及的,无十年八载苦练莫及。功夫非固死的技艺,力与技、强与弱都含有实作中的哲理性。力是帅、技是母,相辅相承才是功夫。古劳咏春拳是集功夫的灵变而拆练,一旦掌握灵变控制,则应视人而练手法,身高力大的应主练直出直入的缠制快打手法;个小轻灵的应着眼身形步法、我顺人背的抢攻点打法;女子体弱,则应主练迎面而转、借势以肘膝制击为上。不管哪种手法,都要保中用中、不失重心,招招制人而不受人制,攻防都要达到我顺人背,使对方有失重之忧,拳、桥、掌、指、膀功底笃实,出手伤人,马步坚实灵活,意、气、神、手、身、步运圆于本门技击心诀之中(来留去送,你上我下、你下我上,高接低攀)。拳之手法无固死最好,只有诚心苦练,功深者才可以弱胜强。本门技法在实战中多舍远求近、犯则立仆,故要适应擂台式的距离、时间、角度的变化,一旦得势,就要紧迫快打。师兄梁志荣力大如牛,赵师视其对练有数后,只要求他主练“高接低攀”之法,万法归一于“双龙出海”和“叶掌”的强化性对练之中。由于他平时已掌握了上中下控制灵变能力,又把两种打法练至出神入化,故实作时见打不见防,举手可及。20世纪90年代初,他曾与几位外来高手切技,任凭对方拳脚厉害,从未输一次,多次以“双龙出海”之来留去送手法发整体二挣力,举手制而放之一丈多远。师兄志荣学得此技后,视之珍宝。我天生个小,赵师后期要我把本门技击心诀运用于适合我实作的左右侧身和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手法中,重点要我主练身形活步和防制跟随能力,以整体对其背势而制击,借力打力,引进落空,把桥指练至极端,出手败敌,并充分发挥肘脚的威力,令对方防不胜防。通过苦练,自己基本达到要求,平时与人交手均能招招领先而制人,令人口服心服。古劳咏春拳法理深奥,功技一体,着重灵变,无论男女老少,习之日久,定会体味到其中之妙。□
其他文献
梁焕枝,广州市北郊棠溪村人,20世纪70年代随龙形拳师覃宝益及前辈邵真、曾根学过拳。笔者(黄志日)与梁焕枝是同门师兄弟。  1968年,他从学校应征入伍,其间学过捕俘拳、军体拳及拳击,有一定武术功底,却从不显露。1969年7月,汕头特大台风袭击牛田洋军营,当时,为保卫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驻防部队牺牲了许多人。当时,梁焕枝在团司令部总机房值班,百里大堤一决口,海潮高达七八米直扑牛田洋军营,团首长命全
期刊
一谈到咏春拳,很多人都以为它防守或进攻无多少脚法,其实这是不了解本门技法的缘故。古劳咏春拳和其它咏春拳一样,不但上中路手法严密,下三路同样严谨。古劳咏春拳下三路虽然只有“撑鸡脚”和“跪马”两种,但已灵变成多种脚法。  撑鸡脚由勾脚和侧踹组成。外人看来只有一个防御脚和一个截击脚(即留、送脚),其实,其技法由一个动作变化为多种动作,如叠掌和撑掌,散手法门只有留、送两个动作。但其变化后却包含上、中、下1
期刊
王树田,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副教授。  王树田生于1918年5月16日,河北新城县人,7岁即拜著名武术家、形意门大家朱国福为师,习形意、八卦。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聘朱国福为教务处长,王树田随师入馆,后考入第一期教授习武。在这各路武英荟萃之地,他如鱼得水。由于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得到武术大家杨澄甫、黄治平、吴玉昆、姜容樵、
期刊
听吾师讲,早期梁赞宗师在佛山传授咏春拳时,有一技击高手名曰卢贵,绰号又叫“猪肉贵”。他学得数手少林武功,加之力大如牛,功底极其深厚。他一日忽心血来潮,前往梁赞宗师门前切磋技艺。只见他脚踏大厅,以马步示威,竟把地面坚实的青石砖踏得裂断。梁赞祖师大概正在练功,右手掌托着一个偌大的“石椿臼”,手桥伸直扎小平马,以椿臼当茶杯“请客”。“猪肉贵”见此石椿臼重近百余斤,不敢冒犯,遂用力抛击其掌底,意欲把石椿臼
期刊
广州咏春拳传自佛山咏春拳奠基人阮奇山师祖。阮奇山,人称“阮老揸”,1889年出生于佛山一个富商家里,先拜当时名重一时的咏春拳大师霍保全为师,全面通学咏春门系内拳、棍、桩、钉、镖等武技。继后又拜“咏春门第一打仔”(粤语即高手)“晚清名捕”冯少青为师,掌握了丰富的技击经验,成为人人共仰的一代宗师。而尽得阮奇山真传者为其高徒岑能。岑能技成后,在广州收徒传艺。于是,阮奇山咏春拳得以在广州开枝散叶,并传向海
期刊
新子母绵掌是清末民初山西省灵丘县武术家、技击泰斗范瑞(字子英,1878~1961年)在原单手子母绵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而集成并完善的。此艺原为一位江湖奇人之秘技,其妻亦精其术,后此人遇害,其妻择拳中精微传于其子以报父仇,故又名子母绵掌,寓意为“母生子,子约母”。  民国初年,子母绵掌由山东传到灵丘。当时,灵丘县王城庄乡跃子沟村人范瑞前辈在县城“义顺城客栈”做账房先生,偶然结识了一位武师,并从其
期刊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两句拳诀几乎成了赵堡太极拳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一般的口头禅,而是长年修炼经验的总结。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经典之谈,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也是赵堡架修持之目的。要达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体悟。此句在赵堡太极拳历代的拳谱中都有,如《天远机论》中就提到:“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视有人如无人。前手起,后手紧催
期刊
《精武》2002年第3期发表笔者的《力点》以后,读者纷纷询问关于“力点”和“退去力点”的操作方法,特别对文中说的“要循太极拳的规律练太极拳”,有拳友反问道:“难道我们过去练拳,没按太极拳规律练?什么是太极拳的规律呢?”  关于“规律”的问题,是值得同道交流探讨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拳法。笔者经常和拳友们探讨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深感有趣味。记得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中,特别强调拳家要研究拳理拳道,他认为:
期刊
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术界对本门有了新的认识。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二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参观了咏春拳传人梁赞的故居。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门五邑杂志《挚友》上发表了《
期刊
我原是福建省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十分喜爱武术,并对跆拳道有所研究,数年朝夕苦练有所收效。在教练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脚法的用途。晚上,同学们集合完都回宿舍睡觉了,我还在操场上练习脚法和变速跑,运动量比专业队员还大。  自从在《精武》上看到了梁焕枝师傅对古劳咏春拳的介绍,觉得很有新意,古劳咏春拳的理法深深地吸引了我,实作以手为用,与跆拳道以脚为用正相反,我若能学得古劳咏春拳,手脚并用岂不是更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