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规修炼太极拳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武》2002年第3期发表笔者的《力点》以后,读者纷纷询问关于“力点”和“退去力点”的操作方法,特别对文中说的“要循太极拳的规律练太极拳”,有拳友反问道:“难道我们过去练拳,没按太极拳规律练?什么是太极拳的规律呢?”
  关于“规律”的问题,是值得同道交流探讨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拳法。笔者经常和拳友们探讨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深感有趣味。记得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中,特别强调拳家要研究拳理拳道,他认为:“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这是学练太极拳的真理。理论指导行动,是一切的行为指南。有一位拳家说,练太极拳的人多如牛毛,而得到太极内功者凤毛麟角,此言极是。有人说“杨无敌”的太极功夫是偷学而得,那是杜撰。凡学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明学都很困难,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怎么可能偷看几次便功夫上身呢?不是身临其境明师指导,不知什么是太极拳规律,怎么能练出太极拳真功呢?
  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影碟、录像带等等,俯拾皆是,但对于高文化品味的太极拳,则很难奏效。因为看书或影碟学练等于照着葫芦画瓢,只能模仿外形,内功则无处修得。凡练太极拳者,无明师指导难以成就,这是千百年来几代人的经验总结。笔者若无吴图南、杨禹廷、汪永泉等京城三位太极拳文化巨匠点拨,恐仍如在茫茫黑夜中摸索。下面,我们探讨循太极拳规律修炼的正题。
  太极拳具有阴阳变化、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的特性。若练拳没有阴阳变化、举动笨拙,则有悖于太极拳的特性,很难说是在练太极拳,或者说,仅练了多少式的太极拳套路。除了以上我们说的三个特性,习者还应该在拳式中反映出手脚结合的上下相随、动静相兼的动分虚实。
  


  上下相随
  
  拳论打手歌中道:“上下相随人难进。”这是千百年来代代拳家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太极拳真理。通俗地讲,在拳法上称为手脚结合。
  太极拳不只有练法和打法,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只讲长拳短打。三丰祖师遗训:“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你练太极拳吗?练拳不是为打人,而是为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如果你有动粗的心态,恐十年二十载难以成就。
  学练太极拳要先研究拳理,进而研究太极拳的结构。学练太极拳不单是练会练熟多少式,还要求练家上下相随,也就是手脚结合。有人不以为然,自己的手脚有什么“上下不随”的。上下相随在太极拳的体用拳法上,属于内功,不修炼数年,手脚很难相随。凡事不能看现象,要看本质,手脚结合的内功虽很难,但只要循太极拳的规律习练,没有不成功的。
  太极拳的品格,是阴阳变化中的动态运行艺术,在习练中是太极拳文化、艺术、审美的体验。太极拳道,道法自然,练拳不是单纯地练,是自自然然地修炼;不是打拳踢腿,而是一切动作均循套路弧线而运行。再进一步演绎,习练时手动脚不动,脚下阴阳变化动作中,手是不动的,根据拳式走向,手脚有时也同时动作。总之,太极拳的根在脚,诠释的是脚,手仅仅是形,形于手指。
  请拳友们注意:习练时,阴动先松脚,脚一手二,脚引手;阳动时,手一脚二,手引脚。手脚虽然有先后,但时间差微乎其微。
  
  动分虚实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笔者研习王公的《太极拳论》多年,将此论奉为太极拳“宪法”。
  “动分虚实”,是太极拳品格所决定的拳理拳法。虚实即阴阳,虚为阴、实为阳,是拳之根本,拳之灵魂。倘拳无虚实,拳无阴阳,很难说是太极拳。凡习练太极拳,一套拳是由若干个动作组成的套路,一动便分虚实。先贤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这样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虚实是拳之根本,并非笔者妄言。一般健身性的练拳,有没有虚实无所谓,拳操一体,练则受益,动则健体。欲深研太极拳道,须在拳道上下功夫,首要的是拳有阴阳,动则虚实。
  人是太极之体,整体是一个阴阳体,每一部分都有阴阳存在,“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我们都见过太极阴阳图,阴阳鱼相抱,阳隐阴显,阴隐阳显,生命不停,阴阳变化不止。我们练太极拳,阴动的起点即是阳动的止点,反之亦然,这是太极拳的规律,只有循阴阳变转的规律运行,才有可能得到太极内功,也有可能手脚自然结合,否则是盲练。当然,太极拳的规律不仅仅是上下相随、动分阴阳。笔者在多年的修炼中认为,太极拳修炼,阴阳变转是首要遵循的。先贤在《十三势歌诀》中道:“变转虚实须留意”、“上下相随人难进”,是关要的拳理拳法,习拳者要特别注意。
  太极拳的规律不仅如此,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中,有“九松十要一虚灵之言”。在书中提到,太极拳规律还有举动轻灵、动静开合、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内外三合、空手轻扶等行功必须遵循的规律。先贤谈到,练太极拳要做到“百折不回、脱胎换骨。”只要把握太极拳规律行功,终究苦尽甘来。
  太极拳的规律还不仅如此,笔者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中反复介绍,练太极拳首先要改变思维。有的拳友到北京找我交流拳艺,自我介绍练过多少年拳。我请他练一两式,他做了。我不客气地说,拳中没有阴阳,思维方式未改变。来者不解。我进一步解释,练太极拳时,身体是太极之体,思维是不是应有太极思维?对方仍不解。只有用事实说话。我坐在桌旁,将小臂放在桌上,请他双手用力下按。我问他:“按住了吗?”他答:“按住了。”
  我告诉他,你认为确实按住了,这是常人的眼光,按太极拳的思维,你没按住。他又不解,我哈哈一笑,小臂已抬起来了。他退后了两步,依然不解。
  我又告诉他,练太极拳最忌拙力。他弓步双手按我的小臂,犯下三个错误:1.手上双重,2.脚下双重,3.拙力。必须破坏他的双脚、双手的四个力点和双肩的两个支点的平衡。在操作中,笔者用以阴阳变转、上下相随,对方只有失败。
  如何修炼呢?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的“松功篇”中介绍,修炼者要放松身体的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还要放松手脚各28个小关节,还要裹裆、溜臀、收小腹、展胸、圆背、收胸窝、弛颈、顶上虚灵等等,身体上下放松,改变人体结构,有一个“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的太极拳体能。
  这些太极内功,从拳的规律中去练,都能修炼上身。□
  
其他文献
“假冒伪劣商品”,虽是近几年冒出来的新名词,却已让无数国人无可奈何,甚至谈假色变。大成拳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振兴发展起来的,由以前数百人到现在的十几万人习练,这种现象应是大成门之幸事。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似乎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已成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而大成拳目前鱼目混杂、真假难辨,出现了这种现象,就很让人担忧了。  目前大成拳发展有三假:假广告、假文章、假名家。在中国,真的东西太朴
期刊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其实并非如此,假如训练不得法,即使苦练十年也是不会打人的,这需要我们研究其独到的训练方法。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形意拳独到的技击训练功法——搓手。    一、互不伤害的形意拳——搓手    搓手是两人以上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太谷拳家也称其为“撕扒”。这便是形意拳秘不传人,也不能轻易教人的练功技艺。为什么说是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呢,过去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讲点
期刊
散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动态规律,可总结为点、线、面、距四个方面。    点  点是指使用方法的进攻点,武术历来就有“上三路,下三路”的“三盘”之说,头为上盘,躯干为中盘,下肢为下盘。躯干与下肢又可分为两点,躯干胸部为上,腹部为下;下肢大腿为上,小腿为下。散打比赛,运动员从头到脚都能被攻击,上至腾空进攻,下至前扫、后扫、地躺打法等,使用动作的空间范围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程度,进攻不同的
期刊
梁焕枝,广州市北郊棠溪村人,20世纪70年代随龙形拳师覃宝益及前辈邵真、曾根学过拳。笔者(黄志日)与梁焕枝是同门师兄弟。  1968年,他从学校应征入伍,其间学过捕俘拳、军体拳及拳击,有一定武术功底,却从不显露。1969年7月,汕头特大台风袭击牛田洋军营,当时,为保卫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驻防部队牺牲了许多人。当时,梁焕枝在团司令部总机房值班,百里大堤一决口,海潮高达七八米直扑牛田洋军营,团首长命全
期刊
一谈到咏春拳,很多人都以为它防守或进攻无多少脚法,其实这是不了解本门技法的缘故。古劳咏春拳和其它咏春拳一样,不但上中路手法严密,下三路同样严谨。古劳咏春拳下三路虽然只有“撑鸡脚”和“跪马”两种,但已灵变成多种脚法。  撑鸡脚由勾脚和侧踹组成。外人看来只有一个防御脚和一个截击脚(即留、送脚),其实,其技法由一个动作变化为多种动作,如叠掌和撑掌,散手法门只有留、送两个动作。但其变化后却包含上、中、下1
期刊
王树田,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副教授。  王树田生于1918年5月16日,河北新城县人,7岁即拜著名武术家、形意门大家朱国福为师,习形意、八卦。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聘朱国福为教务处长,王树田随师入馆,后考入第一期教授习武。在这各路武英荟萃之地,他如鱼得水。由于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得到武术大家杨澄甫、黄治平、吴玉昆、姜容樵、
期刊
听吾师讲,早期梁赞宗师在佛山传授咏春拳时,有一技击高手名曰卢贵,绰号又叫“猪肉贵”。他学得数手少林武功,加之力大如牛,功底极其深厚。他一日忽心血来潮,前往梁赞宗师门前切磋技艺。只见他脚踏大厅,以马步示威,竟把地面坚实的青石砖踏得裂断。梁赞祖师大概正在练功,右手掌托着一个偌大的“石椿臼”,手桥伸直扎小平马,以椿臼当茶杯“请客”。“猪肉贵”见此石椿臼重近百余斤,不敢冒犯,遂用力抛击其掌底,意欲把石椿臼
期刊
广州咏春拳传自佛山咏春拳奠基人阮奇山师祖。阮奇山,人称“阮老揸”,1889年出生于佛山一个富商家里,先拜当时名重一时的咏春拳大师霍保全为师,全面通学咏春门系内拳、棍、桩、钉、镖等武技。继后又拜“咏春门第一打仔”(粤语即高手)“晚清名捕”冯少青为师,掌握了丰富的技击经验,成为人人共仰的一代宗师。而尽得阮奇山真传者为其高徒岑能。岑能技成后,在广州收徒传艺。于是,阮奇山咏春拳得以在广州开枝散叶,并传向海
期刊
新子母绵掌是清末民初山西省灵丘县武术家、技击泰斗范瑞(字子英,1878~1961年)在原单手子母绵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而集成并完善的。此艺原为一位江湖奇人之秘技,其妻亦精其术,后此人遇害,其妻择拳中精微传于其子以报父仇,故又名子母绵掌,寓意为“母生子,子约母”。  民国初年,子母绵掌由山东传到灵丘。当时,灵丘县王城庄乡跃子沟村人范瑞前辈在县城“义顺城客栈”做账房先生,偶然结识了一位武师,并从其
期刊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两句拳诀几乎成了赵堡太极拳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一般的口头禅,而是长年修炼经验的总结。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经典之谈,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也是赵堡架修持之目的。要达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体悟。此句在赵堡太极拳历代的拳谱中都有,如《天远机论》中就提到:“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视有人如无人。前手起,后手紧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