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我国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相适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建立基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与信心。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政党,其内涵是指文化主體对于自身文化的历史存在现实表达及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种信心和信念。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强烈的认同和信仰,从而产生的一种对待自身文明的现象。要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有三个基础缺一不可,这三个基础是坚实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思想的指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速,文化全球化逐步显现。传统文化现代化面对的不单是本国现代化历程的挑战,还面临着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来自西方各国文化以经济实力为依托显示着自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地位,更来自于西方文化强势话语权。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就必须巩固本民族的特性。保持传统文化是保证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需要。对外文化交流,没有自身的特色内容和自身的文化原则,就容易被对方同化,也容易在交往中被边缘化。而这就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保持文化民族性,是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后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的关键,是坚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吸引始终是物质、制度层面上的,而当中国的物质文明兴盛起来之际,重振中华文化的时刻到来了。共同的文化传统成为一个民族的黏合剂。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活经验的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使其从价值上站起来,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而重建民族的骨气与灵魂,才能切实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文化自信之基,对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自信离不开在当代社会的成功重构。传统文化重构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促进传统文化结构重组和功能创新,实现创新性继承和适应性发展,这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自信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四、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自信培育
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与生命张力。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有着深厚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建立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和谐共存集中体现了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的儒家思想。它教导人们要养成精忠报国、爱岗敬业、孝梯仁义等良好品质。对其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2、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基础。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深厚独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是彰显国家强盛、奠定民族根基、避免文化同质的坚强保证。培育人们的文化自觉,实质上是建立人们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正确认知,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自觉认识和自主认同意识。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必要的学习,才能使人们深入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生成文化认同并不断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创新传统文化,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塑,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全面认识,消除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自卑,以更加平和自信的心态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厚重文化底蕴,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现文化大国的气魄和胸襟,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是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也为实现中国文化自强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先进性与大众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元素,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建立基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与信心。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政党,其内涵是指文化主體对于自身文化的历史存在现实表达及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种信心和信念。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强烈的认同和信仰,从而产生的一种对待自身文明的现象。要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有三个基础缺一不可,这三个基础是坚实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思想的指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速,文化全球化逐步显现。传统文化现代化面对的不单是本国现代化历程的挑战,还面临着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文化全球化的压力来自西方各国文化以经济实力为依托显示着自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地位,更来自于西方文化强势话语权。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就必须巩固本民族的特性。保持传统文化是保证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需要。对外文化交流,没有自身的特色内容和自身的文化原则,就容易被对方同化,也容易在交往中被边缘化。而这就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保持文化民族性,是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后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的关键,是坚定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吸引始终是物质、制度层面上的,而当中国的物质文明兴盛起来之际,重振中华文化的时刻到来了。共同的文化传统成为一个民族的黏合剂。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活经验的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使其从价值上站起来,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而重建民族的骨气与灵魂,才能切实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文化自信之基,对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自信离不开在当代社会的成功重构。传统文化重构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促进传统文化结构重组和功能创新,实现创新性继承和适应性发展,这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自信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四、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自信培育
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与生命张力。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有着深厚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建立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和谐共存集中体现了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的儒家思想。它教导人们要养成精忠报国、爱岗敬业、孝梯仁义等良好品质。对其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2、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基础。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深厚独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是彰显国家强盛、奠定民族根基、避免文化同质的坚强保证。培育人们的文化自觉,实质上是建立人们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正确认知,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自觉认识和自主认同意识。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必要的学习,才能使人们深入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生成文化认同并不断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创新传统文化,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塑,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全面认识,消除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自卑,以更加平和自信的心态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厚重文化底蕴,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现文化大国的气魄和胸襟,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是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也为实现中国文化自强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先进性与大众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元素,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