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课的问题导学是根据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规律前提下,给学生以充足、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解疑释难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课堂活动民主化,这是实施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政治教学 问题导学 应用 策略
政治课的问题导学是根据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规律前提下,给学生以充足、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解疑释难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课堂活动民主化,这是实施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1.政治课问题导学的目标
1.1 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政治课问题导学活动的实施,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理论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或分析材料,得出科学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逐步得到提高。
1.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问题导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围绕某一政治理论观点或课题进行,其问题的提出与选择、材料的搜集与整合、假说的形成与验证等,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问题探究活动中,为探究某一政治理论观点或分析某个实际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通过广泛对话与交流,开展灵活多样的问题生成与探究解决的活动,从而得出结论,形成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组织、沟通的能力。
1.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道德品质。
同学们虽然对参与政治学科的探究学习饶有兴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养成广泛听取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等正确的态度,不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
2.政治课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
问题导学模式是-种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探究性模式。
2.1 设问导引。
2.1.1 设问。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要使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首先需要师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一个又一个问题。问题可涵盖或超越教科书、参考书的内容,也可运用所学理论观点,联系现实生活,围绕社会热点、突出时政重点,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当地工农业生产的产品如何应对“入世”、饮水机的价格等,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其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2.1.2 导引。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组织个体或小组探究,可不断启发其思维,帮助他们握课堂活动所要探究知识的主题、中心、层次、顺序。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层开自主学习,有步骤地分析问题,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2.2 阅读思考。
2.2.1 阅读教材与参考文献。对于文本中的经济、哲学、政治学等知识,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组织建构而形成系统知识。因此,阅读这些文本可弄清它们之间在观点、方法上的共性与差异,弄清自己已获得的科学成果及未解决的问题,弄清问题未解决的障碍何在。
2.2.2 思考。在课堂活动中,无沦是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还是其巩固、应用、拓展过程,都要在思考活动中完成。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引导、激发学生去积极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找到一些已知的东西,并把它当作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2.3 调查探究。
为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有些内容还需要课内、课外结合,利用节假日走出课堂,深入工厂、商店、集贸市场或农户,通过市场调查搜集素材,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的解释,这是对假设的修订和完善。如通过了解商品价格的涨落、牲畜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可加深对价值规律及表现形式的理解;通过调查本地某些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状况,可加深对“三农”问题、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等。调查搜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还能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合作能力。
2.4 分析讨论。
在师生互助、人格平等的课堂活动中,民主、和谐的情感相互交融。教师在预设问题、阅读文本、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实行分组合作讨论。问题导学模式本来就是以一种多向互动合作、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师生、生生广泛互动交流,师导生思、师点拨生探究等,亦可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各抒已见,互相争沦,在争沦中获得结论,在共同探究中创新。这种合作讨论能促使所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丰富全体学生的知识和感情。
2.5 交流评价。
学生个体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释疑的基础上,再进行班集体互动交流,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理解新知识,从经济、政治、哲学等不同的角度,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知识系统,交流各小组综合起来的答题要点和带规律性知识,然后针对疑难点、关键点及不同观点组织集体攻关,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通过集体交流,将个人的学习成果贞献给集体享用,同时接受集体的帮助,共同享用集体的智慧与学习成果。
政治课问题导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可采取师评、生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这是课堂活动的指挥棒。生质疑师启迪,生操作演示师点评指导,生答疑师生共同评价矫正、概括归纳等,可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并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适度的鼓励性。既鼓励“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行为,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报以宽容、和蔼的态度,即使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值得肯定。要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内化新知识,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拓宽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政治教学 问题导学 应用 策略
政治课的问题导学是根据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规律前提下,给学生以充足、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解疑释难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课堂活动民主化,这是实施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1.政治课问题导学的目标
1.1 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政治课问题导学活动的实施,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理论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或分析材料,得出科学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逐步得到提高。
1.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问题导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围绕某一政治理论观点或课题进行,其问题的提出与选择、材料的搜集与整合、假说的形成与验证等,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问题探究活动中,为探究某一政治理论观点或分析某个实际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通过广泛对话与交流,开展灵活多样的问题生成与探究解决的活动,从而得出结论,形成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组织、沟通的能力。
1.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道德品质。
同学们虽然对参与政治学科的探究学习饶有兴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养成广泛听取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等正确的态度,不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
2.政治课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
问题导学模式是-种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探究性模式。
2.1 设问导引。
2.1.1 设问。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要使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首先需要师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一个又一个问题。问题可涵盖或超越教科书、参考书的内容,也可运用所学理论观点,联系现实生活,围绕社会热点、突出时政重点,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当地工农业生产的产品如何应对“入世”、饮水机的价格等,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其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2.1.2 导引。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组织个体或小组探究,可不断启发其思维,帮助他们握课堂活动所要探究知识的主题、中心、层次、顺序。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层开自主学习,有步骤地分析问题,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2.2 阅读思考。
2.2.1 阅读教材与参考文献。对于文本中的经济、哲学、政治学等知识,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组织建构而形成系统知识。因此,阅读这些文本可弄清它们之间在观点、方法上的共性与差异,弄清自己已获得的科学成果及未解决的问题,弄清问题未解决的障碍何在。
2.2.2 思考。在课堂活动中,无沦是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还是其巩固、应用、拓展过程,都要在思考活动中完成。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引导、激发学生去积极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找到一些已知的东西,并把它当作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2.3 调查探究。
为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有些内容还需要课内、课外结合,利用节假日走出课堂,深入工厂、商店、集贸市场或农户,通过市场调查搜集素材,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的解释,这是对假设的修订和完善。如通过了解商品价格的涨落、牲畜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可加深对价值规律及表现形式的理解;通过调查本地某些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状况,可加深对“三农”问题、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等。调查搜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还能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合作能力。
2.4 分析讨论。
在师生互助、人格平等的课堂活动中,民主、和谐的情感相互交融。教师在预设问题、阅读文本、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实行分组合作讨论。问题导学模式本来就是以一种多向互动合作、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师生、生生广泛互动交流,师导生思、师点拨生探究等,亦可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各抒已见,互相争沦,在争沦中获得结论,在共同探究中创新。这种合作讨论能促使所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丰富全体学生的知识和感情。
2.5 交流评价。
学生个体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释疑的基础上,再进行班集体互动交流,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理解新知识,从经济、政治、哲学等不同的角度,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知识系统,交流各小组综合起来的答题要点和带规律性知识,然后针对疑难点、关键点及不同观点组织集体攻关,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通过集体交流,将个人的学习成果贞献给集体享用,同时接受集体的帮助,共同享用集体的智慧与学习成果。
政治课问题导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可采取师评、生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这是课堂活动的指挥棒。生质疑师启迪,生操作演示师点评指导,生答疑师生共同评价矫正、概括归纳等,可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并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适度的鼓励性。既鼓励“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行为,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报以宽容、和蔼的态度,即使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值得肯定。要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内化新知识,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拓宽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