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调查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mp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高职院校为探寻体系现状的切入点,通过对390所高职院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初步探明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中、高职衔接渠道单一,高职毕业生缺乏上升通道,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要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培养本科、专业研究生层次职业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制度,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18-05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日益成为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迫切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从系统角度来看,一个体系的构建是有延续性的。在任何社会内,一切比较现代的特点都是由以前的特点变革而来的[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完全摒弃旧的体系,而是对旧有体系的变革。因此,全面考察和调研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分析和归纳,梳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现实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积淀,而且其教学模式更体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而可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2]。因此,本课题选取高职院校作为考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的一个点,管中窥豹,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在问卷中设计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前面四个问题主要是用来了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以及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联系。第一,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主要是通过四个子问题,了解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类型、规模、专业数量等基本情况。第二,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主要是了解各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及近三年来招生对象为高中生和三校生的比例及报到率。第三,各高职学院的毕业生情况。通过8个子问题获得高职院校近三年的毕业生中专升本、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情况。第四,了解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情况,了解中、高职发展的主要模式、内容、形式、范围等。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调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把握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情况以及与普通教育沟通的情况。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3]。从跨界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因此,本研究设置了第五个问题。主要通过6个子问题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范围、内容、形式、模式等进行调研,从而了解高职院校与系统外部的联系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本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388份,有效率为99.5%。
  三、调研分析
  (一)高职院校基本情况
  从38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情况来看,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院校以理工类院校为主,共计201所,占该类院校的51.8%。其次为综合类院校,147所,占37.9%。文科类院校最少,仅40所,占10.3%。见表1。
  表1 调研样本院校的类型
  院校类型 院校(所)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理工 201 51.5 51.8
  文科 40 10.3 10.3
  综合 147 37.7 37.9
  共计 388 99.5 100.0
  从学校规模来看,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院校大多都是5000人以上规模的院校,其中5000~10000人规模的有178所,占总数的45.9%;1万人以上规模的院校有162所,占总数的41.5%。5000人以下规模的院校仅有50所,占总数的12.4%,见表2。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在校生人数在5000以下的院校有92%专业数量在30个以下,仅有8%的专业数量在30~50个。而在校生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院校55.9%的专业数量主要在30~50个之间,32.3%的专业数量在50~70个,8.7%的专业数量在30个以下,390所院校中仅有5所专业数量在70~100个,这些学校的在校生人数都在1万以上。在校生人数在5000~10000之间的院校有44.9%的专业数在30个以下,52.2%的专业数量在30~50个,少数专业数量在50~70个之间。
  另外,从样本院校的地区分布看,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院校主要位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为120所、115所、93所,占总数的84.3%;少数院校来自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见表3。
  表3 样本院校的地区分布
  院校地区 院校(所)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东部地区 120 30.8 30.8
  中部地区 115 29.5 29.6
  西部地区 93 23.8 23.9
  东北部地区 34 8.7 8.7
  南部地区 27 6.9 6.9   共计 389 99.7 100.0
  (二)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职业教育应该上下贯通、有机衔接[4]。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一直缺乏便捷有效的衔接通道。中职学生基本不能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毕业后只有就业这一条出路。虽然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升学通道,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其他类型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诸如考试方法、招生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渠道仍旧单一,成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从调研的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招生模式以及“三校生”的录取比率等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问卷中有一个子问题是调查样本院校的招生对象。有384所院校的招生对象主体是高中毕业生,244所院校面向“三校生”招生,147所院校的招生对象中包括了初中毕业生。另有6所院校还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离职生、退伍军人等人员,见图1。
  从图1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面向“三校生”招生,这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打开了直接通向高等教育的大门。然而,从另一数据分析发现,实际进入高职院校的三校毕业生并不是很多,普通高中毕业生仍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主体。从分别对样本院校2011、2012、2013年度“三校生”的录取比例以及高中生的录取比例数据来看,“三校生”录取比例达到50%以上的院校数并不多,大多数院校“三校生”的录取比例都小于10%。以2011年度为例,364所高职院校中,有192所学校当年度录取的新生中,“三校生”的比例在10%以下,占被调研高职院校的52.7%;而录取“三校生”比例达到50%的高职院校只有24所,占被调研高职院校的6%。而2011年高中生的录取比例则正好与此相反,93.2%的学校录取的高中生比例在50%以上,并且大多数学校的录取比例都在90%以上,见表4。
  表4 高职院校招收不同生源的比例
  年度 三校生比例 院校数
  (所) 百分比
  (%) 高中生比例 院校数
  (所) 百分比
  (%)
  2011 10%以下 192 52.7 10%以下 0 0
  10%~50% 148 40.7 10%~50% 26 6.8
  50%以上 24 6.6 50%以上 359 93.2
  2012 10%以下 169 46.8 10%以下 1 0.2
  10%~50% 172 47.6 10%~50% 25 6.5
  50%以上 20 5.6 50%以上 360 93.3
  2013 10%以下 161 44.4 10%以下 1 0.2
  10%~50% 180 49.5 10%~50% 23 6.0
  50%以上 22 6.1 50%以上 363 93.8
  从表4中也发现,2011~2013年,高职院校录取“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2011年有52.7%的受访高职院校的“三校生”录取比例在10%以下,到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近9个百分点,为44%;而“三校生”占当年度新生录取比例10%~50%以上的高职院校比例有所增加,由2011年的40.7%增加到2013年的49.5%。这说明近一两年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工作的进行,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逐步加强。这一趋势在对这些高职院校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工作调研中也得到了验证。
  问卷中关于高职协调发展试点工作的问题,在参与问卷调查的381个有效答题的高职院校中,339所院校开展了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工作,约占89%。其中有281所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中高职协调工作的内部机构。大多数高职院校只选择5个以下专业进行试点(77.4%)。调研中也发现,当前中高职协调发展主要采取的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有255所院校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模式的使用率达77.0%;有148所院校选用了职教集团这一中高职协调教学模式,使用率为44.7%;与企业联合办学这一模式的使用率为23.3%;如“3 2”、对口升学、县城委托、中外合作项目、专业联盟等一些其他中高职协调教学模式的使用率为8.2%,见图2。
  图2 中高职协调发展模式
  (三)高职毕业生持续发展空间现状分析
  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层次结构不断上移;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教育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延伸职业教育的空间,架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才的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仅仅限定于专科层次,并且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也没有相应的沟通桥梁,高职毕业生缺乏畅通的上升渠道,高职教育成为了断头教育,这也是高职院校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因素。近些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出台“专转本”、“专接本”等专本衔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毕业生打开了上升通道。然而从实际调研数据中发现,这一通道仍然十分狭窄。并且虽然职业院校学生有多种继续升学的通道,但不入主流。如江苏高职学生“专转本”只能升入民办本科,“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
  调查中,分别对2010年、2011年、2012年样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升本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专升本学生占毕业生的比例仍然很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还是就业。以2012年度受访高职院校毕业生专升本情况为例,82.6%的受访院校毕业生中专升本的学生不足10%,见表5。   当然,仅从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高职学生上升通道狭窄这一问题。因为专升本比例低也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就业率较高、学生升学意愿不高造成的。因此,要说明这一问题还需要进行补充调研。根据郭自强在《高职生专升本需求调查》一文中所提到:高职在校生对专升本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占到64%;其中选择毕业后高职专升本(全日制学习)占37.7%,选择在校期间其他形式专升本(业余学习)占62.3%。 从这个数据以及表5的数据分析发现,有专升本意愿的高职生比例远远高于实际能够专升本的比例。这说明高职生上升渠道仍然不是非常畅通,无法满足高职学生进一步求学的需求。
  (四)高职院校与系统外部联系的现状分析
  外部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鲜明特征,其内涵是指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对接[5]。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办学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国家一系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的主动适应性有了长足进步。本调研主要是选取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校企合作情况这两个点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职院校的外部适应性。职业教育要为人们的未来工作做准备,其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6]。职业资格证书是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入门证。因此,毕业生职业资格双证书的获取比例可以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劳动力市场。而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直接对接,使职业院校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双证书”的获取,在被调研的样本院校中,90%以上的院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超过半数,60%以上的高职院校有超过90%的毕业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这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不断增强,见表6。
  表6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比例
  年度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 院校数(所) 百分比(%)
  2010年 50%以下 27 7.3
  50%~90% 120 32.3
  90%以上 224 60.4
  2011年 50%以下 25 6.7
  50%~90% 108 28.9
  90%以上 241 64.4
  2012年 50%以下 20 5.3
  50%~90% 96 25.5
  90%以上 260 69.2
  就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受访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校企合作,有60%以上的受访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全面合作,开展合作的专业数量占到学校专业数的半数以上;并且有78%的高职院校与超过30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见表7。
  表7 样本院校校企合作情况
  校企合作
  专业比例 院校
  (所) 百分比
  (%) 签订合作协议
  企业数量 院校
  (所) 百分比
  (%)
  10%以下 24 6.2 10个以下 22 5.8
  10~50% 60 15.8 10~30个 62 16.2
  50%以上 299 78 30个以上 298 78
  从合作的方式来看,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步多样化,但合作的主要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各专业订单或冠名班,有326所院校采用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采用率达85.8%;有317所院校采用了专业订单或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采用率为83.6%;厂中校和设计工作室的校企合作模式也被广泛使用,使用率达到了64.5%和51.1%;有14.7%的院校使用了股份制合作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有10.5%的院校使用了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8.7%的院校使用了包括不固定模式、厂中校、企业托管、植入工作站、合作研发、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其他校企合作模式。
  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校企合作具有单向性,以学校为主要受益方的合作内容较多,90%的合作内容是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等。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协调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健全,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衔接,但内部如招生、专业、课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二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层次上仍属于终结教育,选择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其学习路径曲折而且艰难,终止于专科层次。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必须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第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主体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与外部环境联系,开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课程内容的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壁垒以及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仍然不是十分顺畅,主要反映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衔接,虽然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实施“双证书”教育,但仍有许多地方未能与劳动力市场的真正需求接轨,其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岗位。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制度,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
  第三,企业对学校的参与度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是职业院校一头热,依靠各种途径去寻求合作;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许多都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无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不断深化企业参与;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创立40年来,经历了探索与试点、改革与发展两个重要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40年来,高职教育改革成就卓著:统一管理运行高效,改革路径逐步清晰,制度保障渐进完善,能力社会逐渐形成。展望未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高职教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战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使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获得突破,达到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高度;形成由战略性中央
摘 要 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研究,是推动独立学院认清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应用型转型意识,实现办学与社会紧密对接的重要举措。针对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存在的观念、模式、资源配置、体验环境等问题,需要在遵循对象化、地方性、实践性、主导性和专业性原则基础上,加强各自学生群体研究,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多维一体的成长体验平台,不断探索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新路
入选理由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在促进内涵发展上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满足公司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亮 点 集团提出要围绕自身的产业发展培养出用得上的高技能化工人才,将所属20余所中专、技校、职工大学和各企业培训中心整合为一个高职学院和两个中职学校,深度推进校企融合。其一,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强调集团的生产企业有
摘 要 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把专业认同作为隐性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感、学习引导和就業意愿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专业认同理论作为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连锁经营专业为例,通过宣传相关专业文化、改善教学条件以及提升就业工作等途径来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和情感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切感和就业意愿。在提升专业认同感的同时,要改善学生在校期间
摘 要 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已发布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高职部分的分布特征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按高职专业类别分布、教材第一主编单位分布、教材所属出版社分布、教材与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进行特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国家规划教材对应的专业大类实现了全覆盖但分布呈两级分化,国家规划教材分布与高职在校生人数分布关系不成比例,国家规划教材与专业教学标准之
摘 要 近十年中职免费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但其实施效果如何值得进行检验。通过对四川省贫困地区调研数据的分析,从中职免费政策设计的价值目标入手,综合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消除混杂因素引致的偏差,对中职免费政策教育公平目标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并尝试构建我国中职教育质量公平、就业质量公平两套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贫困地区适时调整、改进和制定新的中职
摘 要 院校治理结构是困扰我国高职院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欧洲高职院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主理念始终贯穿其中,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主要在外部制度环境变革下确立了自主地位,芬兰政府在“契约制”导向下“有限介入”学院管理,德国职业学院和应用科学大学则在服务于市场的理念下建立起了协调式的院校治理结构。欧洲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在宏观法治框架下,为实现高职院校共同目标而以协调和平衡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为重点的开放
摘 要:预防与纠错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产生动作错误,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及时地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针对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原因,循循善诱,做到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析错;纠偏;年轻教师;科学纠错;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
入选理由 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十三五”开局之际,召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会,围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抓什么、怎样抓,对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具有重要作用。  事件回放 2016年12月1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北京召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会,总结交流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
摘 要 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内涵”为逻辑起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明确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思路,以“专业质量标准”为例,积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暑(QAA)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共设计和开发了108条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