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描写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它在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描摹人物的语态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如何写好对话描写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要写好它,应做到“四忌”。
一忌杂乱无章,没有中心。对话不应是日常生活中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闲聊,而应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之后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精彩言语。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便是如此。他为旧毡帽朋友们在粜完米后回到各自船上、坐到船头喝酒时设计了一场对话:首先写他们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发出了“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的愤愤不平声;接着写他们寻找种种出路,但结果是“路路断绝”;最后写他们心里点燃起反抗的火焰,提出了“为什么”要替黑心的米商和地主“白当差”的疑问,进而酝酿着闹“抢米”的反抗。正是作者始终围绕旧毡帽朋友们喝酒“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这个谈话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尽管参加这场对话的人多,谈话的内容广,篇幅长,但设计得精巧,安排得巧妙,使这场看似“散乱的对话”充满了生机,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进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忌千篇一律,满口学生腔。郭沫若说:“对话部分,要看你所写的是什么人,要适合他的身份、年龄、籍贯、性别,而尽量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①譬如孙梨同志的《荷花淀》,他在描写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组对话,除第三句点出了说话人外,其余都未指出。但由于作者使用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从谈话里,我们能轻易“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并能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第一句话,说得委婉含蓄,她先若无其事地摆出了探夫的客观条件,之后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不拖尾巴”,并申述了主观原因,我们由此可以推见出说话人的伶俐乖巧;第二、四句话应该是一个人说的,其人心直口快,直言不讳,未等水生女人说完,她就急忙打断,进行反驳和补充,无疑,这是个急性子、爽快人。水生女人的话未说完,但看得出她虑事较周密。第五句话托词遮掩,忸怩羞涩,完全是一种新媳妇的口吻。由此可见,成功的对话描写,是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教养以及特定场景来设计的,决不是那种“儿童语言成人化,老年语言青年化”的学生腔或千篇一律的八股调。
三忌长篇累赘。“文贵精,不贵多”,“片言明百意”,是优秀作家们经常谈到的写作准则,对话描写更应如此。因为对话是人物之间的相互交谈,既然是交谈,就不该让一个人讲个没完,其他人坐冷板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②明白了这个道理,像写“梧桐树下女儿、儿子、父亲的对话” 之类的作文,或在作文中运用对话描写时,就不该出现烦冗拖沓的毛病。当然,也不是说语言越少越好,而是要求适当,要做到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才会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四忌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成功的对话描写,在运用语言的形式上决不应该是“某某说”,“某某又说”这种单调的形式。它应该随人物、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或像王熙凤的出场人未到声先至;或如办案人员析案,不急不躁,缓缓道来;或似一对辩手,唇枪舌战,扣人心悬。同时,对话描写还应与叙述性文字搭配以便更准确地揣摩出说话时的语态、动作、表情。下面就以《苍鹰与麻雀的对话》为例来说明。
苍鹰与麻雀不期而遇。“滚开,别挡了道!”苍鹰冲着麻雀嚷道。麻雀也不含糊:“有什么神气的,不就是翅膀比我长点吗?”“什么?”鹰没料想麻雀竟敢顶撞它,“你居然敢对鹏程万里的鹰这样说话!”“鹏程万里?笑话,谁不知道你是好高骛远?”麻雀嘲笑道。“哼,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我可不像你整天为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奔波,鼠目寸光!”“我这叫脚踏实地,注重现实,你满天乱飞,目空一切,能成什么气候?”“哼,说了你也不懂,鼠目寸光!”“好高骛远!”“鼠目寸光!”“好高骛远!”“……”吵着吵着,只见鹰暴跳如雷,“我……我吃了你!”说完便向麻雀扑了过去……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满分卷。作者并未拘囿于“苍鹰说”“麻雀说”这种呆板的形式,而是随情节的发展不断变换着叙述性文字:或放在后,先声夺人,写出苍鹰的蛮横;或放在前,写出麻雀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或放在中,写出苍鹰受到讥讽后不屑一顾,自高自大;或干脆省去,写出双方唇枪舌战。与此同时,作者在叙述性的文字中,又配以了相关的动作、神态描绘,诸如“冲着麻雀嚷”,“暴跳如雷”,“扑”等,这样就使苍鹰和麻雀的形象更加鲜明,这场对话更加趣味盎然。反之,则必然语言干瘪,使文章失去光彩。
①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沫若文集》第3卷26页
②《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5卷108页
一忌杂乱无章,没有中心。对话不应是日常生活中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闲聊,而应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之后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精彩言语。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便是如此。他为旧毡帽朋友们在粜完米后回到各自船上、坐到船头喝酒时设计了一场对话:首先写他们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发出了“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的愤愤不平声;接着写他们寻找种种出路,但结果是“路路断绝”;最后写他们心里点燃起反抗的火焰,提出了“为什么”要替黑心的米商和地主“白当差”的疑问,进而酝酿着闹“抢米”的反抗。正是作者始终围绕旧毡帽朋友们喝酒“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这个谈话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尽管参加这场对话的人多,谈话的内容广,篇幅长,但设计得精巧,安排得巧妙,使这场看似“散乱的对话”充满了生机,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进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忌千篇一律,满口学生腔。郭沫若说:“对话部分,要看你所写的是什么人,要适合他的身份、年龄、籍贯、性别,而尽量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①譬如孙梨同志的《荷花淀》,他在描写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组对话,除第三句点出了说话人外,其余都未指出。但由于作者使用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从谈话里,我们能轻易“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并能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第一句话,说得委婉含蓄,她先若无其事地摆出了探夫的客观条件,之后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不拖尾巴”,并申述了主观原因,我们由此可以推见出说话人的伶俐乖巧;第二、四句话应该是一个人说的,其人心直口快,直言不讳,未等水生女人说完,她就急忙打断,进行反驳和补充,无疑,这是个急性子、爽快人。水生女人的话未说完,但看得出她虑事较周密。第五句话托词遮掩,忸怩羞涩,完全是一种新媳妇的口吻。由此可见,成功的对话描写,是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教养以及特定场景来设计的,决不是那种“儿童语言成人化,老年语言青年化”的学生腔或千篇一律的八股调。
三忌长篇累赘。“文贵精,不贵多”,“片言明百意”,是优秀作家们经常谈到的写作准则,对话描写更应如此。因为对话是人物之间的相互交谈,既然是交谈,就不该让一个人讲个没完,其他人坐冷板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②明白了这个道理,像写“梧桐树下女儿、儿子、父亲的对话” 之类的作文,或在作文中运用对话描写时,就不该出现烦冗拖沓的毛病。当然,也不是说语言越少越好,而是要求适当,要做到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才会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四忌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成功的对话描写,在运用语言的形式上决不应该是“某某说”,“某某又说”这种单调的形式。它应该随人物、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或像王熙凤的出场人未到声先至;或如办案人员析案,不急不躁,缓缓道来;或似一对辩手,唇枪舌战,扣人心悬。同时,对话描写还应与叙述性文字搭配以便更准确地揣摩出说话时的语态、动作、表情。下面就以《苍鹰与麻雀的对话》为例来说明。
苍鹰与麻雀不期而遇。“滚开,别挡了道!”苍鹰冲着麻雀嚷道。麻雀也不含糊:“有什么神气的,不就是翅膀比我长点吗?”“什么?”鹰没料想麻雀竟敢顶撞它,“你居然敢对鹏程万里的鹰这样说话!”“鹏程万里?笑话,谁不知道你是好高骛远?”麻雀嘲笑道。“哼,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我可不像你整天为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奔波,鼠目寸光!”“我这叫脚踏实地,注重现实,你满天乱飞,目空一切,能成什么气候?”“哼,说了你也不懂,鼠目寸光!”“好高骛远!”“鼠目寸光!”“好高骛远!”“……”吵着吵着,只见鹰暴跳如雷,“我……我吃了你!”说完便向麻雀扑了过去……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满分卷。作者并未拘囿于“苍鹰说”“麻雀说”这种呆板的形式,而是随情节的发展不断变换着叙述性文字:或放在后,先声夺人,写出苍鹰的蛮横;或放在前,写出麻雀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或放在中,写出苍鹰受到讥讽后不屑一顾,自高自大;或干脆省去,写出双方唇枪舌战。与此同时,作者在叙述性的文字中,又配以了相关的动作、神态描绘,诸如“冲着麻雀嚷”,“暴跳如雷”,“扑”等,这样就使苍鹰和麻雀的形象更加鲜明,这场对话更加趣味盎然。反之,则必然语言干瘪,使文章失去光彩。
①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沫若文集》第3卷26页
②《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5卷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