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做好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立足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立足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立足学科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产教融合,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立足“职普融通”,构建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特色培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普职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92-05
   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开启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之路,也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指明了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对于完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破解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构建集职业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于一体,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相衔接,公办、民办并举,产、教、研、学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关系,以赤峰学院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 立足于长远规划,科学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地方区域教育体系和地方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省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大学章程和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产学研结合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出科学规划与设计.对于赤峰学院而言,就要向应用大学发展靠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和赤峰职业教育协同建设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轉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协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为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 立足于人才培养,创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在于协同育人,在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于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社会的参与、检验与认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要以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本着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按照开门开放、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及合作治理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构建综合应用型模式、紧凑型校企合作模式、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行业合作模式、校地合作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多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赤峰学院来说,一是按照转型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要求,本着“立德树人、突出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赤峰学院和赤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组建行业学院,在教育、医学、工学等领域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三是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四是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   3 立足于团队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师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实现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重点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和“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引进与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实施好双师培养和引进工程.对于赤峰学来说,一是发挥自身应用型教育传统,按照“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发展思路,继续挖掘学校师范专业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二是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三是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重点培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骨干教师队伍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四是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4 立足于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专业建设,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中俄蒙合作、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现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在地方产业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与优势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赤峰学来说,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应用类专业群,并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及文化艺术类专业集群,深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通过合作办学方式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复合型新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密切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
  5 立足于学科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要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和产教融合建设为契机,立足创新驱动创业的价值导向,发挥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引领功能,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和科技创新的应用性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应用科研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赤峰学来说,就是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实施“学科优化”“科技创新”“科研服务地方项目”等系列的协同创新工程,重点建设文化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农学类、生态类特色学科,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创业活动.文化类学科进一步整合红山文化及產业研究、契丹辽文化及产业研究、西拉沐沦河流域文化及产业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及产业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译介与国际交流等,发挥北方民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国家级文化平台;教育类学科主要开展民族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研究、中学学科教学研究等研究;医疗卫生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口腔医学研究、赤峰地区公共卫生与预防研究、蒙医中医研究、护理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等学科或方向,争取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市现代社区管理研究、绩效管理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社区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养老健康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等方向,为赤峰市政府提供智库支持、现代化社区综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为赤峰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提供帮助;生态农学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绿色农作物研究、赤峰地区农业资源研究、赤峰地区生态研究、赤峰城镇化建设规划研究、赤峰地区环境保护研究等方向,搭建赤峰市农业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平台.
  6 立足于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就业与职业的无逢对接.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要有效回应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与期盼,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发挥学校自身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健全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二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三要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创建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 立足于“职普融通”,构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就是落实“职普融通”工程,建立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本着协同育人的理念,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开展联职(联合职业学院)发展,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借助赤峰市委市政府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建设赤峰职业教育基地的良好契机,主动配合赤峰市政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现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在赤峰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赤峰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二要建立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与职业学校合作,对接中职、高职院校试点探索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合作模式,在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标准、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六方面实现统一,建立梯次晋升、学分打通等特殊制度,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类到普通本科类的自然转换,为中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搭建“直通车”和“立交桥”;三要建立职业培训中心,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与地方行政部门、企业共同合作,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度,积极推进“双证书”培养,初步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体系与工作机制;四要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适应“职普融通”的校内师资、课程等资源的互通、转化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8 立足于特色培育,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不可或缺者和主力军,也是自身培育特色的突破口和优势所在.赤峰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一方面要立足学科专业积淀、赤峰地缘优势和自治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自身在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草原丝路文化等地域文化方面的优势与传统,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推动“一路一带”文化建设和赤峰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研究,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形成推动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的品牌.
  9 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保障是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为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地方政府牵头和相关学校共同打破壁垒,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主动配合与适应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按照转型发展需求及教育部审核评估标准,建立的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评价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鼓励起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有效搭建起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10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是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承担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务,推动国、区两级示范校、优质校建设,建立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和民办职业学校等多元办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师资补充和培养培训机制,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地区主导产业.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实行职教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突破口,选拔职教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和开发专业团队,积极研发地区和校本特色职业课程,形成中、高职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在促进职普融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直通车”等工作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指导毕业实习大学生参加企业生产、社会实践和技术技能培训,采取信贷融资、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研发和推广项目、创办小微企业,真正把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阵地建成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区域性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中心,形成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效应.
其他文献
摘 要:用经氢氧化钠改性后的柚皮,对50mL质量浓度为30mg/L的含铜废水进行吸附,探索柚皮用量、pH值、吸附时间以及温度四个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柚皮的最佳用量为0.20g,pH=6,吸附时间为50min,Cu2+的去除率高达96.92%,饱和吸附量为7.27mg/g.改性柚皮对水中Cu2+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未改性柚皮,且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符合动力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下居家健身潮的兴起为主线而展开的一系列论述,主要以居家健身潮在疫情环境下的发展,以及大众在疫情环境下对身体健康意识觉醒为目的展开论述.居家健身在疫情期间成为大众维持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同时衍生出了许多以身体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现象,并阐释了身体在现代社会中与角色定位与发展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居家健身潮的发展与兴起做了脉络梳理,以及对居家健身潮所衍生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比例逐渐升高,人类面临重要挑战,这其中法医病理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主动脉夹层是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史不详和死亡率高等特征的一类心源性猝死,易引起家属的质疑及医患纠纷。目前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CD3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特异性标记物,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紧密连接处,对血管的生成和维持血管内膜结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
期刊
摘 要:研究不同处理提取液对铁线莲“亲爱的”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影响.以铁线莲“亲爱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用5种不同处理提取液对其进行浸提试验和光稳定性试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铁线莲“亲爱的”叶绿素含量,根据测定的叶绿素含量差异,就不同处理提取液对铁线莲“亲爱的”叶绿素含量提取效果和光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得出:丙酮:无水乙醇=1:1提取液提取效果最好、光稳定性较好;95%乙醇提取液光稳定性最好.即丙
期刊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3-2019年)收录的“大学体育教学”或“公共体育教学”为研究主题的547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采用Cite Space V软件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计量统计、共现(聚类)网络以及知识图谱绘制,揭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发文量和趋势、作者和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全
期刊
摘 要:高师教育改革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紧紧把握基础教育发展动向和脉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专业培养模式,要向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灵活应变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90-02   教育改革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进行不断的深入,基础教育也不断的由以前的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产业进行研究,在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冲击的基础上,提出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应对策略,并结合当前疫情催生的体育产业新变化,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冰雪旅游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业等产生极大冲击;催生新模式、新常态和新业态等新变化;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促进和谐的新
期刊
摘 要: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以2010-2019年为背景,基于安徽省进出口贸易的季度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年安徽经济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其后随着对外贸易与生产消费的恢复,逐渐趋于稳定。从影响因素上看,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自身的GDP增长,但是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
期刊
摘 要:低比转速离心泵流量小、扬程高,在化工生产、居民用水、农业浇灌以及船舶与航天范围都有广泛的应用.正是由于它的工作特点,使得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具有较为狭长的流道构造,这就加大了离心泵的机械损失.叶轮是离心泵的核心过流元件,一个优秀泵的叶轮几何设计必然是一个泵的综合性能设计体现.流体在叶轮上的流场非常繁杂,这就导致了其对泵的性能的影响参数较多,传统的设计和试验方法难以对流体运动做出精确的分析,采
期刊
摘 要:实验教学是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编程方法、系统设计等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传统的单片机实验教学依赖于体积笨重的实验箱,功能繁琐,价格昂贵,实验项目与实验大纲匹配度不好,而且不便于做扩展实验和实验室开放.因此本文总结和分析以往实验教学的不足,从实验大纲的编排、实验平台的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表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