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第3期的《教师博览》中有一篇《捣乱者的作用》的文章,大意是:每当心灵大师葛吉夫讲课时,课堂上都是座无虚席,不过课堂上还坐着一位脾气古怪的老头,葛吉夫在上面讲,他就在下面不停地抱怨着,说葛吉夫只会乱讲,他的话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是个徒有虚名的家伙。同学们都很厌烦这位老头,后来这位老头走了,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可是葛吉夫却请他回来,并答应老头的要求,支付给老头薪水。同学们觉得很是不解,葛吉夫说:“没有他来,你们就会发现自己很难理解暴躁、偏执和无情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现在这位老人就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告诉我们这些负面情绪是如何把人们的正常生活变成地狱的,这样你们就会学得更快。你们付给我钱,想学会怎么样更和谐地和他人在一起生活,现在我花钱雇了这个人,正好帮我从反面教会了你们这一课。”
对于捣乱,绝大多数人是不可容忍的,葛吉夫不愧是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心灵学大师,视“坏事情”为成就好事的契机。一位大师的课堂,怎么能容忍他人的抱怨和指责,虽然同学们不能容忍,而大师却能容忍,甚至化钱请来“捣乱”,这是心灵学大师对人心灵的真正洞悉,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面对“暴躁、偏执和无情”,从中体味这些词语的真正意义,更是为了告诉学生平常生活中这些情绪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捣乱的学生,而我们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差生”的名号是给捣乱者的“皇冠”,提醒、警告、处分、叫家长甚至劝退等等都是教师的普遍使用的伎俩,它如给一个干渴的人浇上一桶盐水,湿透却加速缺水,没有一滴能真正滋润“捣乱学生”的心田,这也是当前教育不能感动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是在做外力运动,缺失“内功修养”。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比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深感惭愧。如果这位“捣乱的老头”坐在我的课堂上,我一定会和同学们合谋赶走他或使他不再敢“捣乱”。一直以自己的课堂受学生欢迎而自豪,也同样一直以自己能控制住学生的捣乱而自喜。殊不知控制的捣乱与引导的捣乱具有天壤之别,前者用控制换来安静而失去了许多良机,后者在持续的“捣乱”中体现了真正的教育价值,虽然中小学课堂与心灵大师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引导”价值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上讲,中小学教师过度注重可控性的时候,忽视了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没有真正领会教育是“内功”而不是“硬功”。可是我们习惯用“硬功”控制学生,而不习惯用“内功”感化、引导学生,这难道不是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原因所在吗?因为“硬功”使用的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而“内功”却是自身的一种升华。
对捣乱学生的控制是容易的,对捣乱学生的感化是困难的,许多教师正是因为如此,而对捣乱学生“不怀好意”。与葛夫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葛夫吉采用一种包容下的引导,而许多教师采用的是权力下的驾驭,这种驾驭本身就是“不怀好意”的,他并不想真正教育捣乱的学生,而只是想换取暂时的平静。葛吉夫宁愿化钱请老头来捣乱,这本身就是一种“鲶鱼效应”,可是许多教师连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也不能容忍,也同样视为捣乱,久而久之,质疑的学生或者不再质疑或者也被赶往捣乱的行列。其实课堂真正捣乱的学生并不多,可是学生质疑后遭到拒绝后的起哄却是非常常见的,许多教师对于质疑缺少宽容。
名师是有特殊驾驭课堂能力的教师,而教育家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师。许多教师把成功寄托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而优秀学生的培养其实是对本来优秀的学生的再培养,很少有能转化“特殊学生”为优秀学生的名师。而教育家却时时关注着特殊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感动学生,感化学生,不是视学生有“特殊”问题,而是视需要“特殊”培养,而教育家自身也正是在这种特殊培养中成长。可是有几人能正视捣乱学生呢?更多是采用冷漠而变相的“推波助澜”。捣乱学生在关心他的教师面前是“软弱”的,但这个“软弱”需要“唤醒”,它的表面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可是许多教师却熟视无睹,甚至用“硬功”来硬攻。
葛吉夫有能力驱赶捣乱的老头,却通过引导在无声中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心灵学课。而我们却用非教育的手段去阻止捣乱的学生,通过控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又一堂反教育的课。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通过非教育的手段实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会离教育的真谛越来越远。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或在课堂外捣乱,自然有他的原因所在,作为教师没有分析其深层次隐藏在内心的原因,甚至这个原因学生自己也不知晓,可是教师应该去帮助分析,还不是通过控制来压制它的喷发,即使压制住也是暂时的。学校教育对于暂时压制的偏爱,和对学生未来成长的漠视,已经使学校教育遭受前所未有的唾骂,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呢?有多少在唾骂声中觉醒呢,何况更多就是在佯睡,已经醒了也是不愿挣开眼,生怕被光芒刺痛了双眼!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葛吉夫!
对于捣乱,绝大多数人是不可容忍的,葛吉夫不愧是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心灵学大师,视“坏事情”为成就好事的契机。一位大师的课堂,怎么能容忍他人的抱怨和指责,虽然同学们不能容忍,而大师却能容忍,甚至化钱请来“捣乱”,这是心灵学大师对人心灵的真正洞悉,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面对“暴躁、偏执和无情”,从中体味这些词语的真正意义,更是为了告诉学生平常生活中这些情绪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捣乱的学生,而我们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差生”的名号是给捣乱者的“皇冠”,提醒、警告、处分、叫家长甚至劝退等等都是教师的普遍使用的伎俩,它如给一个干渴的人浇上一桶盐水,湿透却加速缺水,没有一滴能真正滋润“捣乱学生”的心田,这也是当前教育不能感动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是在做外力运动,缺失“内功修养”。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比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深感惭愧。如果这位“捣乱的老头”坐在我的课堂上,我一定会和同学们合谋赶走他或使他不再敢“捣乱”。一直以自己的课堂受学生欢迎而自豪,也同样一直以自己能控制住学生的捣乱而自喜。殊不知控制的捣乱与引导的捣乱具有天壤之别,前者用控制换来安静而失去了许多良机,后者在持续的“捣乱”中体现了真正的教育价值,虽然中小学课堂与心灵大师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引导”价值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上讲,中小学教师过度注重可控性的时候,忽视了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没有真正领会教育是“内功”而不是“硬功”。可是我们习惯用“硬功”控制学生,而不习惯用“内功”感化、引导学生,这难道不是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原因所在吗?因为“硬功”使用的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而“内功”却是自身的一种升华。
对捣乱学生的控制是容易的,对捣乱学生的感化是困难的,许多教师正是因为如此,而对捣乱学生“不怀好意”。与葛夫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葛夫吉采用一种包容下的引导,而许多教师采用的是权力下的驾驭,这种驾驭本身就是“不怀好意”的,他并不想真正教育捣乱的学生,而只是想换取暂时的平静。葛吉夫宁愿化钱请老头来捣乱,这本身就是一种“鲶鱼效应”,可是许多教师连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也不能容忍,也同样视为捣乱,久而久之,质疑的学生或者不再质疑或者也被赶往捣乱的行列。其实课堂真正捣乱的学生并不多,可是学生质疑后遭到拒绝后的起哄却是非常常见的,许多教师对于质疑缺少宽容。
名师是有特殊驾驭课堂能力的教师,而教育家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师。许多教师把成功寄托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而优秀学生的培养其实是对本来优秀的学生的再培养,很少有能转化“特殊学生”为优秀学生的名师。而教育家却时时关注着特殊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感动学生,感化学生,不是视学生有“特殊”问题,而是视需要“特殊”培养,而教育家自身也正是在这种特殊培养中成长。可是有几人能正视捣乱学生呢?更多是采用冷漠而变相的“推波助澜”。捣乱学生在关心他的教师面前是“软弱”的,但这个“软弱”需要“唤醒”,它的表面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可是许多教师却熟视无睹,甚至用“硬功”来硬攻。
葛吉夫有能力驱赶捣乱的老头,却通过引导在无声中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心灵学课。而我们却用非教育的手段去阻止捣乱的学生,通过控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又一堂反教育的课。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通过非教育的手段实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会离教育的真谛越来越远。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或在课堂外捣乱,自然有他的原因所在,作为教师没有分析其深层次隐藏在内心的原因,甚至这个原因学生自己也不知晓,可是教师应该去帮助分析,还不是通过控制来压制它的喷发,即使压制住也是暂时的。学校教育对于暂时压制的偏爱,和对学生未来成长的漠视,已经使学校教育遭受前所未有的唾骂,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呢?有多少在唾骂声中觉醒呢,何况更多就是在佯睡,已经醒了也是不愿挣开眼,生怕被光芒刺痛了双眼!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葛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