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还要睡在父母中间?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出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
  一日,诊室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A女士,落座后她说最近令她困惑的问题是“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女儿今年14岁了,是一名中学生。身在异地工作的A女士每次在回家团聚时,孩子都要坚持睡在他们夫妻俩中间,A女士和女儿与丈夫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面对这位母亲的困惑,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焦虑。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后,又渐渐打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A女士讲述:他们夫妻二人本来都在北京工作。在孩子三岁以后,自己被调到河北工作,自此,她便和丈夫两地分居,每周回京一次,其丈夫在北京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开始的几年自己跑来跑去也都相安无事,可是近几年她发现孩子和自己不那么亲近了。本来女儿在8岁以后,平时睡觉就已经和父亲分屋睡了,可是近几年每到周末作为母亲的A女士一回家,孩子就要和他们夫妻二人睡在一张床上,并且每次都要睡在两个人的中间。开始以为是孩子小不懂事,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和自己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作文中的家长只有父亲出现,根本就不提妈妈这个人。在每次争吵时,丈夫都是偏向女儿;遇有家庭矛盾的时候,父女俩都是同一阵线、孤立母亲。她怎么哄孩子、给孩子做好吃的都不行。她也曾怀疑丈夫的孤立是不是有了“小三”,但是经她调查并不存在。A女士很迷茫,所以今天来咨询。
  根据她所说的情况,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分析,其女儿是在性器期出现了恋父情结。所谓性器期即是3-6岁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并产生好奇,对性器官发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本能的性兴趣,而与同性家长形成竞争的态势。分析本案例,母亲恰是在女儿三岁时离开了她,给了恋父情结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由原来一元化的母女关系逐渐变成了一元化的父女关系。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对母亲的介入和防范进一步加深,导致母女关系緊张,同时也影响了夫妻关系。
  其中的一次咨询中,我邀请夫妻俩一起来,当我把问题跟夫妻俩谈过后,他们俩认同了我的分析结果,并期待开展下一步工作。
  要接受父女、母女及夫妻关系的问题;
  不要再因这些问题而争吵,因为这样做适得其反;
  增加母女相处的时间,从三人过渡到母女俩相处;
  母亲创造条件调回北京工作。
  一起成长的历程结束了,来访者内心有了方向和力量。
  半年后A女士打来电话,诉说母女二人现在的关系缓和多了:她自己学会了开车,周末丈夫去“上班”时,她就开车带着女儿去补课、郊游等;孩子的作文里也出现了“好妈妈”的字眼,更欣喜的是,现在孩子不再睡在他们中间了。
其他文献
宋代诗人秦观,有一首描写美好春日的诗,“一夕輕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但是,人们读起来却有即使是在大好春光中,也内心惶惶,无所安放的感觉。  何为社交焦虑?当你在与人交往或在社交场合中讲话时,是否出现过以下几种情况:  感觉心跳加快,脸部发烫,甚至出现颤抖;  笨拙尴尬,不敢抬头,不敢与他人对视;  局促不安,怕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想借机逃跑。  你是否有过以下
期刊
很多人用短信、微信、邮件,甚至面谈交流时都能及时回复他人,而且十分健谈,唯独对电话交流感到恐惧。明朗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平时的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甚至培训与开发等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只有一个工作—打电话总是让他难以应对。每当需要给应聘人员打电话,他能拖就拖,实在拖无可拖的时候就盼着电话里传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即使明知道第二天会因为工作不力被领导批评也会大大地
期刊
老人家常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医学界临床研究发现,老人慢性疼痛的特征有以下六点:  1 病人所描述疼痛的范围较广泛,不具体、位置不固定,通常也找不到生物层面的因果关系。这类病人对于身体的移动与碰触往往过度敏感,且表现出更多软弱的感觉,而其表现的行动功能与其对疼痛的叙述不太吻合。  2 活动的主观选取,也就是病人会主诉活动程度下降,卧床时间增加,但观察结果可发现有些活动仍然很密集。  3药物的依赖,慢
期刊
父亲负责一天17个小时的工作,其他什么都不做,回家只会享受妻子为他准备的美食、咖啡和开水,出门的行李也是妻子帮忙收拾,稍不满意就会暴打妻子。  曾经因为忘记烧开水而把妻子的手打断了.女儿的学习不好,他就把女儿的吉他弦挑断;女儿用母亲偷偷买来的电脑上网,他就逼迫女儿把电脑摔了.自己工作调动,就要把女儿嫁给未曾见过面的男人,不征询家人。  母亲和女儿、小儿子相依为命。父亲好像这个家庭里的奴隶主、访客,
期刊
二胎政策,带给社会和家庭无限生机,但同时,也带给身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空前挑战。  在生第二个宝宝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吧:  1先弄清楚孩子为谁而生?  很多家长会问老大:“你想要小弟弟/小妹妹吗?”如果孩子说“是”,就似乎和他达成了共识,他就要对他说的“是”负责,以后就要欢天喜地地喜爱老二,不能有欺负或不喜欢老二的行为;如果老大说“不”,似乎家长再要老二就对不起老大,因为他并不欢迎弟弟或妹
期刊
半掩着的心理咨询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个女生站在门口,一声“老师好”把我的注意力从书中转移到她的身上。我迅速地打量了一下她,大约一米六的身高,体态丰盈,脸上显露出焦虑之色。  按照既定的程序,我是要先让她填写来访者个人情况的表格的,但是很显然她更着急于咨询。“孙老师,我能不能先说说我的事情?”她征求我的意见。“哦,当然可以。”我迟疑了一下,迅速又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复。  女孩说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
期刊
刘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心慌、胸闷得厉害,一到晚上尤其明显。她听说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冠心病”,可是每次去医院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心脏超声也没发现啥异常,医生给她开了点养心护心的中成药,可是这些症状却不见一点儿减轻。  这天,刘阿姨找我取常规糖尿病药物的时候,又说起了她的这个症状。我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并安排她进一步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几天后,刘阿姨拿着动态心电图的报告忧
期刊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聚会、工作、面试等社交活动对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可有一类人群在此方面却躲之不及,这就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SAD),同其他精神障碍(抑郁、强迫症)一样,社交焦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害怕或恐惧某些社交场景或害怕受到关注并刻意回避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因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讥讽和嘲笑,而在公众场合表现出脸红、心跳、紧张等症状。  現有研究表明,认知行
期刊
我们常常说“无忧无虑的童年”,以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烦恼。其实有烦恼的孩子很多,他们正在受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我的小患者嘉嘉就是其中一员。  嘉嘉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看上去非常瘦小,皮肤淡白透明,衣着非常干净整洁,他也不像这个年龄的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喜欢吵吵闹闹、蹦蹦跳跳。嘉嘉看上去异常安静乖巧,言行举止规矩的过分。除了没有穿裙子,嘉嘉的外表更像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子。  第一次走进诊室的
期刊
刘阿姨这几个月一到吃饭时间就发愁,因为每次吃完饭后腹部就会莫名不适,常常感到嗳气、反酸烧心、胀气难受,整个人都精神不振,瘦了很多。为此,她看了各大医院的消化内科,做过各种检查,吃了很多胃药,仍不见效。当刘阿姨看到病历上写着“功能性胃肠病”,且医生建议“保持好的心情,减少对胃肠的关注”时,刘阿姨对医生的建议一头雾水,称“我没有去注意啊,肚子就是不舒服,和心情有什么关系?”  针对刘阿姨的疑问,我相信
期刊